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現代美術+Logo
主選單
現代美術+Logo
關於我們
最新消息
現代美術期刊
現代美術學報
各期學報
編輯委員
出刊紀要
轉型宣告
線上特輯
主題
焦點
文學
建築
設計
視覺文化
策展
新媒體藝術
專題
北美館擴建
台北雙年展
台灣戰後建築
科技藝術(Art and Technology)
美術館教育
「啟蒙.八○」
檔案思維
藝術家訪談
人物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張乾琦
張照堂
張肇康
楊德昌
劉振祥
高重黎
吳瑪悧
蘇喻哲
薩依德(Edward Said)
搜尋
網站政策
網站導覽
搜尋
Menu選單
SEARCH
搜尋
:::
首頁
搜尋
關鍵字搜尋
搜尋
期刊欄目名
文獻研究室
典藏專題
建築專題
研究專題
展覽專題
博物館學
摘要/側記
藝術家特寫
書寫北美館
專題
學報欄目名
主編語
一般論文
專題論文
深度評論
主編精選
原典選譯
史料與評論
觀察報告
館長序
焦點
分類選單開闔按鈕
文學
表演
建築
時基藝術(Time-based Art)
設計
視覺文化
電玩
策展
劇場
新媒體藝術
專題
分類選單開闔按鈕
X-site
文物修復
北美館擴建
臺北美術獎
台北雙年展
台灣戰後建築
威尼斯.台灣館
科技藝術(Art and Technology)
美術館展示
美術館教育
書中美術館
記憶政治
聲音藝術(Sound Art)
「啟蒙.八○」
應用藝術
檔案思維
藝術家訪談
水墨雙年展
民主運動
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
沉浸式劇場
社會參與藝術(Social Engagement Art)
都市計畫
臺陽美術協會
複合媒體
雕塑雙年展
美術館典藏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兒童藝術教育中心
展演
電影
裝置
人物
分類選單開闔按鈕
王大閎
王福瑞
王墨林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田啟元
吳美雲
李承寬
李祖原
李賢文
汪其楣
貝聿銘(I. M. Pei)
周本驥
周逸昌
林曼麗
林澍民
林懷民
侯孝賢
姚一葦
姚孟嘉
派崔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
胡兆煇
修澤蘭
奚淞
高而潘
張恩滿
張乾琦
張照堂
張肇康
張樞
莊喆
許家維
陳光興
陳其寬
陳芳明
陳映真
彭蔭宣
黃永松
黃光男
楊英風
楊德昌
瘂弦
葉世強
詹宏志
漢寶德
瑪莉官(Mary Quant)
劉振祥
劉培森
蔣勳
黎煥雄
盧毓駿
蕭梅
閻鴻亞(鴻鴻)
謝春德
鍾喬
簡永彬
藍博洲
羅仕東
關曉榮
高重黎
吳瑪悧
席德進
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
莊普
塩田千春(Shiota Chiharu)
盧明德
賴純純
謝里法
顏水龍
Ikko Yokoyama
梅.春塞(Sumet Jumsai)
王俊傑
劉靜敏
陳界仁
吳靜吉
陳明才
葛羅托斯基(Grotowski)
周夢蝶
楊世芝
喻肇青
于右任
高森信男
陳湘汶
石原紫山(Ishihara Shisan)
郭雪湖
馬白水
蔡草如
洪救國(Ang Kiukok)
劉其偉
蕭淑文
耿一偉
黃建業
袁廣鳴
歐文.沃姆(Erwin Wurm)
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蘇珊.宋塔格(Susan Sontag)
米榭勒.費佐(Michel Frizot)
蘇盈龍
林惺嶽
甘尚平
張建富
李銘盛
林鉅
洪瑞麟
洪鈞雄
石川欽一郎(Kinichiro Ishiwaka)
倪蔣懷
巴迪歐(Alain Badiou)
梅丁衍
杜象
巴依尼(Dominique Païni)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格拉西亞・卡威望(Gridthiya Gaweewong)
辛奇
蔡明亮
蘿絲李・戈柏(RoseLee Goldberg)
黃博志
余政達
FAMEME
周育正
蘇匯宇
鄭淑麗
伊馮娜・瑞內(Yvonne Rainer)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
林明弘
陳慧嶠
陳順築
林平
斯瓦斯帝嘉(Alia Swastika)
鄭惠華
Édouard Glissant
三輪健仁(Kenjin Miwa)
庫哈斯(Rem Koolhaas)
Sakarin Krue-On
Rirkrit Tiravanija
Melati Suryodarmo
Mella Jaarsma
鄭大衛(David Teh)
劉文棟
高俊宏
陳愷璜
黃大旺
姚大鈞
林其蔚
劉行一
廖銘和 Dino
田中能
謝典銘
吳中煒
池田亮司(Ryoji Ikeda)
詹姆斯.吉魯東(James Giroudon)
三牲獻藝
柯智豪
黃凱宇(fish.the)
鄭各均(音速死馬Sonic Deadhorse)
李育昇
林強
楊秀卿
林桂如
符宏征
林文中
董怡芬
王仲堃
鄭宜蘋(Betty Apple)
葉育君
草間彌生(Kusama Yayoi)
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
米歇爾.馮德艾(Michel van der Aa)
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胡坤榮
王德瑜
張永達
姚瑞中
謝素梅
李明維
保羅.普雷西亞多(Paul B. Preciado)
陳澄波
蒲添生
葉榮鐘
李錫奇
陳庭詩
林獻堂
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張永村
洪麗芬
李曙美
張開元
劉慶堂
黃文浩
花園新城
張允菡
王連晟
于軒
林羿綺
張紋瑄
走路草農/藝團
姚仲涵
葉廷皓
牛俊強
HH
I/O Lab
涅所開發
阮義忠
陶亞倫
林子荃
倪侯德
陳植棋
張萬傳
陳德旺
徐瑞憲
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
布西歐(Nicolas Bourriaud)
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
柯金源
蕭聖健
吳明益
區秀詒
黃信堯
拉黑子・達立夫
施懿珊
發條鼻子
李元佳
陳永賢
賀內.馬格利特
曼雷(Man Ray)
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
路易斯.布紐爾(Luis Buñuel Portolés)
崔斯坦.查拉(Tristan Tzara)
李子勳
劉薳粲
鄒永珊
邱杰森
莫珊嵐(Margot Guillemot)
鄭瓊娟
劉國松
李石樵
朱德群
陳慧坤
廖繼春
溥心畬
黃潤色
李仲生
李錦繡
于彭
蕭勤
秦松
石晉華
蘇守政
石軒
石永
劉秋兒
李俊賢
蘇喻哲
漢斯.貝爾廷(Hans Belting)
阿岡本
城菁汝
小野洋子(Yoko Ono)
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約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
鄭曦然(Ian Cheng)
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
黃心健
吳秉聖
張徐展
委拉斯蓋茲(Velázquez)
許紘源
廖克發
蘆原義信(Yoshinobu Ashihara)
何德來
徐漢強
賴冠源
巴贊(André Bazin)
薩依德(Edward Said)
李澤藩
鄭世璠
王白淵
莊世和
陳千武
石川啄木(Takuboku Ishikawa)
王維明
陳以文
榮念曾
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
倪伯群
李芳枝
林燕
亞德里安.希斯菲爾德(Adrian Heathfield)
謝德慶
亞瑟.丹托(Arthur Danto)
克勞斯(Rosalind Krauss)
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
紀登斯(Anthony Giddens)
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高燦興
朱銘
李再鈐
李梅樹
李哲洋
羅丹(Auguste Rodin)
沈昭良
許伯鑫
侯淑姿
陳傳興
何經泰
林柏樑
潘小俠
金成財
邱國竣
侯怡亭
陳以軒
張雍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黃明川
紀凱淵(紀紐約)
潘信華
王嘉驥
黃賓虹
李義弘
吳超然
保羅.克利(Paul Klee)
高居翰(James Cahill)
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
貝克特(Samuel Beckett)
孫尚綺
洪于雯
黃思農
蔡瑞月
王瑋廉
碧娜.鮑許(Pina Bausch)
何采柔
謝杰廷
馬維元
Baboo
羅智信
葛羅伊斯(Boris Groys)
程偉光
卡夫卡(Franz Kafka)
歐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
游崴
陳梅毛
楊長燕
王雅慧
葉杏柔
李疾
許哲瑜
陳琬尹
鄉原古統(Koto Gobara)
鄉原真琴
陳進
蔡海如
洪根生
侯俊明
吳天章
葉竹盛
潘小雪
張芳薇
陳幸婉
周靈芝
黃海鳴
唐娜.哈樂威(Donna Haraway)
林壽宇
薛保瑕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李鳴鵰
鄧南光
黃專
林玉山
王湘靈
張才
楊茂林
黨若洪
饒加恩
葉偉立
曾偉豪
湯瑪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
弗蘭克.蓋瑞(Frank Gehry)
蘇文琪
琳.赫胥曼李森(Lynn Hershman Leeson)
搜尋
最新消息 有
0
筆 符合的資料
現代美術期刊 有
224
筆 符合的資料
各期學報 有
111
筆 符合的資料
線上特輯 有
16
筆 符合的資料
現代美術期刊
New
專題
行政法人是良藥,還是興奮劑?——來自夢想的臺北市立美術館前景
蕭淑文
No.213
2024.12
New
專題
展望「臺北藝術園區擴建案」
支涵郁
No.213
2024.12
New
專題
第一個十年:北美館早期競賽展的當代方案
廖春鈴
No.213
2024.12
New
展覽專題
描繪時代女性肖像的飛地
王品驊
No.213
2024.12
New
展覽專題
跨越語言與時代的對話:郭俞平的《珍藏盒》
翁智琦
No.213
2024.12
New
編輯室
No.213
2024.12
New
展覽專題
對談膠彩的藝術尋道
林晏、蕭琳蓁
No.213
2024.12
New
展覽專題
走進「喧囂的孤獨」:藝術家訪談——曾建穎
林晏、蕭琳蓁
No.213
2024.12
New
展覽專題
走進「喧囂的孤獨」:藝術家訪談——蘇煌盛
林晏、蕭琳蓁
No.213
2024.12
New
展覽專題
在「邊緣」中對抗「脆弱」的藝術——袁廣鳴與陳暢談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
岩切澪
No.212
2024.08
New
專題
藝術中「象」的思考
王雅慧
No.212
2024.08
New
專題
思考影像空間
王雅慧
No.212
2024.08
New
專題
李芳枝紀事年表
陳淑鈴
No.212
2024.08
New
專題
淺淺地深談:薄茵萍
雷逸婷、林怡秀
No.212
2024.08
New
專題
我想創造怎樣的一個宇宙
王雅慧
No.212
2024.08
展覽專題
「交聲響音」:實驗音樂創造出的社交小世界
楊佳璇
No.211
2024.04
展覽專題
聲響,關於記憶、認同與創造空間——側寫Music Room「好客幫」計畫
吳庭寬
No.211
2024.04
展覽專題
互連與共生的「小世界」
余思穎
No.211
2024.04
New
研究專題
報刊、攝影與視覺的作用:初看自立報系影像版面
陳佳琦
No.210
2023.12
New
研究專題
微型場域的檔案叢集,與來自攝影史的反思提問
張世倫
No.210
2023.12
New
展覽專題
無人稱的腹語師──探訪「一一重構:楊德昌」
陳泰松
No.210
2023.12
New
展覽專題
電影展覽,作為一種歷史書寫:「一一重構:楊德昌」策展人王俊傑、孫松榮專訪
曾炫淳、王俊傑、孫松榮
No.210
2023.12
New
展覽專題
影像為了穿越邊界——論「電影展覽」與「一一重構:楊德昌」
孫松榮
No.210
2023.12
New
博物館學
淺探前瞻科技時代美術館功能,再思未來藝文基礎設施公眾性
李于一
No.210
2023.12
New
博物館學
創造觀眾新體驗:英國National Gallery X明日博物館現在進行式
林玟伶
No.210
2023.12
New
博物館學
非物質,從典藏到研究:思索龐畢度中心「非物質」展覽重建與NFT展示
鄭元智
No.210
2023.12
New
博物館學
集眾人之智:美國舊金山現代美術館時基媒體典藏進程與修護策略
林淑雯
No.210
2023.12
New
博物館學
關於AI與美術館的幾則觀察
謝佩君
No.210
2023.12
New
博物館學
科技浪潮下的展示策略:美術館與數位科技的雙重辯證
邱誌勇
No.210
2023.12
New
編輯語
編輯室
No.210
2023.12
研究專題
「真真:當代超常經驗」展的敘事空間
余思穎
No.167
2013.04
典藏專題
藝術銀行:轉向私人使用的公共收藏?
林志明
No.166
2013.02
展覽專題
跟概念一起工作,but Why?
王柏偉
No.165
2012.12
展覽專題
象徵的挪移:饒加恩的〈紋徽〉
林怡秀
No.164
2012.10
研究專題
檔案何為?當代檔案學的批判思考
林志明
No.163
2012.08
藝術家特寫
以平淡冶煉澆鑄的影像之詩:林冠名
王聖閎
No.163
2012.08
研究專題
當代藝術的身體行為創作
陳永賢
No.161
2012.04
展覽專題
無名之眾的影像迴圈:談〈完美嫌疑犯〉的非人化處理
王聖閎
No.160
2012.02
展覽專題
庶民生活百態:顏水龍的壽毛加牙粉廣告畫
王凱薇
No.160
2012.02
研究專題
沿著行走之線
港千尋
No.170
2013.10
研究專題
與摩天樓共舞:上海當代藝術中的都市景觀
顧錚
No.170
2013.10
展覽專題
招魂影像:談許哲瑜的「麥克風試音」與其近期的敘事轉向
王聖閎
No.179
2015.12
研究專題
從地方廟宇到綿延不盡的都會空間:台灣視覺藝術空間的轉化及「周圍都會區域」的空缺
高森信男
No.178
2015.09
藝術家特寫
書中美術館:覆褶計畫
林明弘
No.178
2015.09
研究專題
語言與地域:馬來西亞藝術脈絡中的錄像藝術
黃雅君、楊秀明
No.177
2015.06
展覽專題
東方美學新結構的跨文化現代性:從北美館的「眾妙生鋒──東方思維之情愫」談起
曾長生
No.177
2015.06
藝術家特寫
底層視角:徐揚聰的現代雕塑—攝影—發光體
簡子傑
No.177
2015.06
研究專題
河床劇團詮釋草間彌生
郭文泰
No.176
2015.03
研究專題
在場景中縈繞不去:金邊的繪畫與歷史
英格麗.慕安
No.175
2014.12
研究專題
憶起
武洪海棠
No.175
2014.12
展覽專題
瑞吉歐愛蜜麗雅學前學校幼兒的藝術教育
陸錦英
No.175
2014.12
研究專題
上海雙年展之路
項麗蘋
No.174
2014.09
研究專題
框裱國族精神:在獨立革命的歷史結構下談繪畫的觀賞與評論
諾拉.泰勒
No.174
2014.09
研究專題
藝術家特寫:鄭明河(不於黑暗中止步/姓越名南/故土新水)
鄭明河
No.174
2014.09
展覽專題
創造記憶中場景:關於陳亭君的「日夢之所」系列與何昱達的《24 小時檳榔攤》
陳寬育
No.172
2014.03
博物館學
闢一畝田,播灑藝術種子:教育推廣組組長劉建國×北美館的藝術教育推廣
吳思瑩
No.171
2013.12
研究專題
何德來繪畫與詩歌的共演
王淑津
No.209
2023.08
研究專題
何德來與臺灣畫壇——以其在臺展覽活動為探討中心
黃琪惠
No.209
2023.08
研究專題
動靜之間:何德來的「書寫」與「格鬥」
柯輝煌
No.209
2023.08
研究專題
在格與格之間取「鏡」:楊德昌新電影與漫畫的軌跡
吳平稑
No.209
2023.08
展覽專題
無垠之森:當時間成為過渡
簡正怡
No.209
2023.08
編輯語
編輯室
No.188
2018.03
博物館學
專案式演練作為培育實踐:法國里昂GRAME國立音樂創作中心
吳伯山
No.188
2018.03
研究專題
是「實在」,不是「真實」:虛擬實境作品中的「本體論事件」
邱誌勇
No.188
2018.03
研究專題
電影語彙與VR電影的思索
史惟筑
No.188
2018.03
研究專題
當VR來到美術館:《沙中房間》的啟示
魏琬容
No.188
2018.03
研究專題
一個人的電影院:《家在蘭若寺》的數位後勤學
孫松榮
No.188
2018.03
博物館學
美術館內的自我主導旅程:英國倫敦V&A博物館的「學習背包」計畫
戴映萱
No.188
2018.03
博物館學
美術館裡的親子學習:關於「Ektashif:藝術的五感探索」計畫
熊思婷
No.188
2018.03
文獻研究室
自說自話藝術生涯
龍思良
No.188
2018.03
編輯語
編輯室
No.187
2017.12
研究專題
2017臺北美術獎的非評審感言
陳貺怡
No.187
2017.12
研究專題
打了馬賽克的頂峰──2017臺北美術獎中的風景、時間與頓挫的視覺性
游崴
No.187
2017.12
研究專題
在街道與我們之間,還有一座奇異的露臺──回看改制為單一首獎的臺北美術獎
簡子傑
No.187
2017.12
建築專題
臺北市立美術館空間改修記事
蘇嘉瑩
No.187
2017.12
研究專題
我們為什麼要談影像機器──視覺精神史考察
高重黎
No.187
2017.12
研究專題
打開想像──北美館藝術推廣教育側寫
林宣君
No.187
2017.12
文獻研究室
從檔案到重現:「另一種目線──王信攝影展」後記
雷逸婷
No.187
2017.12
文獻研究室
他山之石:訪「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及「雲門文獻暨獎助室」
林靖恩
No.187
2017.12
藝術家特寫
王雅慧訪談
吳宇棠、雷逸婷
No.187
2017.12
研究專題
表演的結構:馬維元訪談
馬維元
No.186
2017.09
展覽專題
時延美學之外:謝德慶作品中的空間問題
王聖閎
No.186
2017.09
藝術家特寫
書中美術館:臍風息No.2
蔡海如
No.186
2017.09
藝術家特寫
蔡海如訪談
蔡海如、王柏偉
No.186
2017.09
研究專題
當代雕塑──面向虛擬的實體?
張乃文
No.185
2017.06
研究專題
「以高燦興的創作」觀本土金屬雕塑的發展
宋璽德
No.185
2017.06
展覽專題
侯淑姿/ Japan-Eye-Love-You 作品專訪
陳之熙、侯淑姿
No.185
2017.06
藝術家特寫
書中美術館:一天
潘信華
No.185
2017.06
研究專題
喧囂與低語,存在之必要
張禮豪
No.184
2017.03
展覽專題
超越視覺文化的觸覺感知:重新定義博物館學中的「現代性」以調整數位化的全球尺度模型
稻賀繁美
No.183
2016.12
藝術家特寫
王德瑜訪談
王柏偉
No.183
2016.12
研究專題
人者仁也──廖修平與鍾金鉤之創作生平對照
許文智
No.182
2016.09
展覽專題
倒敘空間中的鏡像複訪與自我觀照──「鏡:李小鏡回顧展」中的視覺語藝
邱誌勇
No.182
2016.09
藝術家特寫
書中美術館:藝術家尋找自己的禮物
陳曉朋
No.182
2016.09
研究專題
檔案於藝術裡的(再)檔案化:台灣當代視覺藝術與影音文本裡的檔案
陳平浩
No.181
2016.06
藝術家特寫
書中美術館:空場
陶亞倫
No.180
2016.03
建築專題
走路去月亮的人
明日和合製作所
No.189
2018.06
研究專題
評選隨想:建築與當代藝術的想像,歸零或從零開始
王俊傑
No.189
2018.06
編輯語
編輯室
No.189
2018.06
建築專題
林平館長專訪
林平
No.189
2018.06
建築專題
建國南路自宅重建的歷史意義與其再現
徐明松
No.189
2018.06
研究專題
對談:邱文傑X大林工作室
邱文傑、林佩蓉、塗家伶、葉彥伯
No.189
2018.06
藝術家特寫
劉時棟訪談
游崴
No.189
2018.06
研究專題
就地創生:跨領域的濫觴在八○
黃建宏
No.197
2020.06
藝術家特寫
林明弘訪談
廖春鈴、林晏
No.196
2020.05
展覽專題
再見中國:布列松的挑戰
陳佳琦
No.197
2020.06
文 │ 編輯室
編輯室
No.196
2020.05
展覽專題
鬼魂的肉體:以阿比查邦回顧展裡的「鬼魂」重看戰後台灣電影史
陳平浩
No.196
2020.05
摘要/側記
「當代策展的亞洲語境及其超越」論壇側記:誰來晚餐:亞洲及其他地區的當代藝術與展覽中的食物與待客
弗朗西斯・馬拉維拉斯
No.195
2019.12
研究專題
工藝重返美術館:香港M+博物館設計及建築主策展人Ikko Yokoyama專訪
周安曼、Ikko Yokoyama
No.199
2020.12
研究專題
〔紙上檔案展〕北美館早期設計工藝展覽選輯
周安曼
No.199
2020.12
研究專題
八○年代的身體伏流──黎煥雄:「在沒有行動場合、行動現場的年代,我們的現場就是劇場」
黎煥雄、王俊傑
No.199
2020.12
藝術家特寫
楊世芝訪談
廖春鈴、林晏
No.199
2020.12
展覽專題
走向域外.翻轉內在.漫長的策展接觸帶:「秘密南方」的全球南方田野路徑
龔卓軍
No.198
2020.09
展覽專題
就「藍天之下: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展思索疫情所帶來的各種衝擊及轉身
王韓芳
No.198
2020.09
博物館學
從資訊到圖書文件──法國龐畢度中心的圖書館與文獻典藏
鄭元智
No.198
2020.09
藝術家特寫
袁廣鳴訪談
許亞琦、廖春鈴
No.198
2020.09
展覽專題
是雕塑而非表演──歐文.沃姆的一分鐘雕塑
陳貺怡
No.197
2020.06
展覽專題
歷史決定性時刻的影像記寫──「布列松在中國」
郭力昕
No.197
2020.06
研究專題
多邊介入:1980年代跨領域實驗初探
林怡秀
No.197
2020.06
藝術家特寫
王俊傑訪談
孫松榮、雷逸婷
No.197
2020.06
展覽專題
泰國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談「狂中之靜」和其影像意識
鄭慧華
No.196
2020.05
展覽專題
面具、紅眼和靈質──論《通靈感應》和《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
陳琬尹
No.196
2020.05
展覽專題
鬼魂的愛 、 逼迫與曖昧
陳寬育
No.196
2020.05
展覽專題
「Performa 19」:無牆台灣館──註記與後記
蕭淑文
No.196
2020.05
展覽專題
這是最好的(藝術)世界:Performa雙年展裡的視覺表演藝術
謝佩君
No.196
2020.05
展覽專題
返響:觀察記述
盧卡娜・庫娜維嘉儂(Luckana Kunavichayanont)、葉德晶(Jun Yap)
No.196
2020.05
研究專題
創造主場優勢:專訪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談策展人時代中的台灣挑戰
林曼麗、吳嘉瑄
No.195
2019.12
摘要/側記
「當代策展的亞洲語境及其超越」論壇側記:建築師與私人蒐藏家之於藝術機構的新角色
保坂健二朗
No.195
2019.12
摘要/側記
「當代策展的亞洲語境及其超越」論壇側記:策展職能為何?
鄭大衛
No.195
2019.12
博物館學
公眾參與、自主學習:開展美術館與觀眾的新關係
林宣君
No.195
2019.12
藝術家特寫
高俊宏訪談
王柏偉、林晏
No.195
2019.12
展覽專題
日本噪音為台灣帶來什麼
黃大旺
No.194
2019.09
展覽專題
池田亮司意味著什麼?
沈克諭
No.194
2019.09
展覽專題
跳蛋、身體、隱喻、即興,與一切事物的酷兒化:Betty Apple(鄭宜蘋)的聲音行為表演
吳嘉瑄
No.194
2019.09
展覽專題
現代美學的崢嶸版圖
曾少千
No.194
2019.09
展覽專題
迷宮的國度:《沙之書》與「聲動」中的後現代寓言
簡正怡
No.194
2019.09
展覽專題
朝向更加參與及遊戲的藝術教育實踐──以「無關像不像」為例
郭姿瑩
No.194
2019.09
展覽專題
感知卻忘──謝素梅作品裡的聆聽與節奏
楊陽
No.193
2019.06
展覽專題
虛擬不服從──2019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保羅.普雷西亞多訪談
高子衿
No.193
2019.06
展覽專題
歷史的異議解讀與批判性擴散──「電子規訓之失能/性別與性異議者討論會」紀實
高子衿
No.193
2019.06
藝術家特寫
陳慧嶠訪談
林怡秀、雷逸婷
No.193
2019.06
展覽專題
從後自然到後媒介性:從新物質主義看「2018臺北美術獎」
謝佩君
No.192
2019.03
研究專題
聲音藝術在台灣的發展
馮馨、王冠婷
No.192
2019.03
研究專題
聲音與影像的連動關係:專訪葉廷皓與其Audio-Visual創作
馮馨、王冠婷
No.192
2019.03
研究專題
感知無法理解的真實:張永達訪談
馮馨、王冠婷
No.192
2019.03
文獻研究室
關於九○年代的藝文檔案,我們需要知道什麼?
葉杏柔
No.192
2019.03
文獻研究室
無形又有形:被時代背叛的數位文化資產
陳禹先
No.192
2019.03
文獻研究室
從倪蔣懷的圖書收藏看他的藝術視野
白雪蘭
No.192
2019.03
藝術家特寫
徐瑞憲訪談
林子荃、王柏偉
No.192
2019.03
展覽專題
有愛的將來:關於「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的另一種思考
吳嘉瑄
No.191
2018.12
展覽專題
身份政治消失了嗎?:從觀念到裝置,從反抗歷史到自然書寫
吳思鋒
No.191
2018.12
展覽專題
迭代與遞迴:「讓我們穿透魔鏡,迎向新世界」中的 「人類──科技──自然」交雜軌跡
邱誌勇
No.191
2018.12
展覽專題
關於「我們」
陳茂康
No.191
2018.12
展覽專題
《人格的資本演繹》── 數位本質中的新身份敘事
賴火旺
No.191
2018.12
展覽專題
最終章:預許之地
林怡秀
No.191
2018.12
展覽專題
這不是馬格利特──的照片
陳貺怡
No.190
2018.09
展覽專題
圖文不符,馬格利特與馬格利特的影像
楊凱麟
No.190
2018.09
展覽專題
大畫家的小電影術與相簿
高重黎
No.190
2018.09
書寫北美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舍更新記事,2017-18
支涵郁
No.190
2018.09
文獻研究室
居日女畫家鄭瓊娟的藝術轉折──從文獻與口訪談起
白雪蘭
No.190
2018.09
展覽專題
我與我之外──李子勳「異星系」
張晴文
No.190
2018.09
文 │ 編輯室
編輯部
No.195
2019.12
編輯語
編輯室
No.194
2019.09
編輯語
編輯室
No.193
2019.06
編輯語
編輯室
No.192
2019.03
編輯語
編輯室
No.190
2018.09
研究專題
從創辦台灣第一個實驗音樂廠牌《Noise》到走入創作
馮馨
No.192
2019.03
藝術家特寫
陳永賢訪談
詹彩芸、黃義雄
No.191
2018.12
藝術家特寫
石晉華訪談
雷逸婷、廖春鈴
No.190
2018.09
研究專題
何時開始聆聽:台灣聲音藝術發展相關事件
馮馨
No.192
2019.03
展覽專題
科技的詩意──從聲動談起
盧明德
No.193
2019.06
展覽專題
憑影像寫詩.藉聲音造藝──「聲動:光與音的詩」中詩意律動
邱誌勇
No.193
2019.06
展覽專題
論述與作品之間的虛實過招──評「聲動:光與音的詩」
林芳宜
No.193
2019.06
研究專題
「聽」見問題的裝置創作:王連晟訪談
馮馨、王冠婷
No.192
2019.03
文 │ 編輯室
編輯室
No.199
2020.12
研究專題
導言:舊事新語
周安曼
No.199
2020.12
藝術家特寫
從臺灣錄像藝術初期發展回看盧明德的複合媒體創作實踐
洪鈞元
No.201
2021.06
藝術家特寫
吳瑪悧訪談
吳瑪悧
No.201
2021.06
藝術家特寫
書中美術館:秋刀魚的滋味
高重黎
No.202
2021.10
藝術家特寫
高重黎訪談
高重黎
No.202
2021.10
展覽專題
讓美術館成為生活日常:2020台北雙年展催生者林平專訪
林平
No.200
2021.03
展覽專題
拉圖策展實踐中的思想脈絡與論述模型
吳祥賓
No.200
2021.03
展覽專題
類前衛與美學政略的轉向:2020 臺北美術獎觀察
吳宜樺
No.200
2021.03
研究專題
新自由主義下的內外激盪
黃建宏
No.200
2021.03
研究專題
「藝術跨域‧八○」閉門會議側記
黃建宏、林怡秀、雷逸婷
No.200
2021.03
研究專題
在我的演出裡,沒有惡意與破壞:李銘盛訪談
李銘盛
No.201
2021.06
研究專題
「空間場域.八○」閉門會議側記
黃建宏、林怡秀、雷逸婷
No.201
2021.06
研究專題
思潮與出版‧八○:趨勢開腦‧資訊變形蟲
黃建宏
No.202
2021.10
研究專題
「思潮與出版‧八○」閉門會議側記
林怡秀、雷逸婷
No.202
2021.10
典藏專題
與時俱進的工作策略:迎接時基媒體修護的挑戰
林淑雯
No.202
2021.10
展覽專題
哀艷而神秘的擬像之旅:評廖祈羽個展「心神出遊」
楊皓鈞
No.201
2021.06
展覽專題
閃爍與游移的視點:評陳建榮個展「Finders Keepers」
蘇俞安
No.201
2021.06
展覽專題
親密的前衛:塩田千春的情感空間
曾少千
No.202
2021.10
展覽專題
不在中的存在:塩田千春的舞台設計
黎煥雄
No.202
2021.10
編輯語
編輯室
No.200
2021.03
書寫北美館
當展覽成為資料:初探北美館展覽資料庫
林靖恩
No.208
2023.04
書寫北美館
台北城市發展脈絡下的北美館擴建思考
王秀娟
No.205
2022.07
書寫北美館
從地上到地下,一座符合當代需求的典藏庫房——耙梳北美館典藏庫房規劃設計
劉佳旻
No.206
2022.10
展覽專題
「不可能的國家館」——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記事
宋郁玫
No.205
2022.07
展覽專題
瑪莉官時尚:時代的注釋
葉嘉華
No.206
2022.10
藝術家特寫
王福瑞訪談
王福瑞
No.203
2022.01
研究專題
混亂的盛世,一段永遠的青春狀態——鴻鴻訪談
鴻鴻(閻鴻亞)
No.203
2022.01
研究專題
對話・八〇:關於混沌年代中的動能與方法
王俊傑、黃建宏
No.203
2022.01
藝術家特寫
書中美術館:悸動境
王福瑞
No.203
2022.01
研究專題
最是黃金難久留,從低角度綻放花朵的八〇年代——詹宏志訪談
詹宏志
No.203
2022.01
展覽專題
驅魔師集會
陳茂康
No.204
2022.04
展覽專題
致幻之路
陳瀅如
No.204
2022.04
建築專題
「1970大阪萬博中華民國館」事件簿
林怡秀
No.204
2022.04
藝術家特寫
在文化造型中與江山共老——奚淞訪談
奚淞
No.205
2022.07
建築專題
「現代與非現代」台灣戰後建築論壇側記
王進坤
No.205
2022.07
編輯語
編輯室
No.206
2022.10
建築專題
圓山地景變遷下的城市意象
王秀娟
No.206
2022.10
藝術家特寫
街頭與鏡頭下的喧囂風景——劉振祥訪談
劉振祥
No.206
2022.10
編輯語
編輯室
No.207
2022.12
展覽專題
「翻攪乳海:事物與儀式」: ruangrupa 「穀倉」概念下的藝術共作與生產——羅仕東、許家維訪談
羅仕東、許家維
No.207
2022.12
書寫北美館
預見北美2.0:跨域‧鏈結‧未來 2022 藝術篇│擴建座談側記
王進坤
No.207
2022.12
展覽專題
藍屋研究:沒有邊界的建築
張雅筑
No.207
2022.12
藝術家特寫
蕭條者 形之君也 寂寞者 音之主也——補述葉世強的生命和藝術
潘小雪
No.207
2022.12
研究專題
關於1988-1994年自立報系全版攝影專題
周本驥、劉振祥
No.207
2022.12
展覽專題
在人類世中想像自然
邱誌勇
No.208
2023.04
展覽專題
混種、賽伯格、後人類:從他者出發的政治倫理
李梅君
No.208
2023.04
藝術家特寫
Limbo 混沌邊境
張乾琦
No.208
2023.04
藝術家特寫
X. Creator:以攝影機作為武器
張乾琦
No.208
2023.04
各期學報
New
深度評論
永遠在邊緣永遠在過渡:樓梯城市香港
勞維俊
No.48
2024.12
New
專題論文
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師譜系構成
柳青薰
No.48
2024.12
New
觀察報告
展覽楊德昌: 創生創世者,可能嗎?
蔡文晟
No.47
2024.08
New
專題論文
《一一》之詮釋:對立與對偶
黃慕清
No.47
1970.01
New
專題論文
從劇場到擴延電影:《獨立時代》的互媒影像
林克明
No.47
2024.08
New
專題論文
另一種「另一種電影」:論楊德昌《獨立時代》的文藝腔與電影性
林松輝
No.47
2024.08
New
史料與評論
一座城市三樣情:再讀電影《青梅竹馬》、劇本《信念與疑惑》、小說〈炎夏之都〉
林奎章
No.47
2024.08
專題論文
當代臺灣建築教育知識主體性之建構
宋立文
No.46
2023.12
專題論文
第三空間的譯語行動:21世紀初期臺灣建築專業刊物的論述語境初探
黃少妤
No.46
2023.12
專題論文
現代性的移植與轉化:論陳其寬的薄殼建築與意象山水
蔡寧
No.46
1970.01
主編語
主編語
林志明
No.23
1970.01
主編語
召集人序
林曼麗
No.23
1970.01
一般論文
杜象隱匿之處—東方神秘主義之線索的發現
李長俊
No.1
1970.01
專題論文
行為藝術轉向過程中身體、檔案與諸眾問題探討
高俊宏
No.24
1970.01
專題論文
時延美學
亞德里安.希斯菲爾德
No.24
1970.01
一般論文
框內與框外的消解:以法國早期攝影師自拍像為例
簡伯如
No.25
1970.01
主編語
主編語
林曼麗
No.25
1970.01
一般論文
物質想像:幾米視覺藝術中的童年與天際幻想曲
蔡淑惠
No.26
1970.01
一般論文
從典律空間到公共空間—試探台灣 1980 年代以來裝置類作品的空間演變
游崴
No.5
1970.01
專題論文
還原與變形、再造「新聞」與新聞「再事件化」:當代藝術與攝影中的新聞「再處理」
顧錚
No.27
1970.01
主編語
主編語
龔卓軍
No.27
1970.01
一般論文
西方後現代主義平面設計派別與視覺形式之比較
許峻誠
No.6
1970.01
一般論文
析論李澤藩的速寫
黃桂蘭
No.8
1970.01
主編語
主編語—閱讀台灣美術現代化的關聯
王素峰
No.8
1970.01
一般論文
讓觀者發聲—觀看理論運用於美術館展場設計與規畫之研究
曹筱玥
No.9
1970.01
主編語
主編語—以「人」為中心的藝術感受與思維
王素峰
No.9
1970.01
館長序
館長序—現代性美術學術跨域的期待
黃才郎
No.9
1970.01
一般論文
視覺場觀點的排灣雕刻文本解析
萬煜瑤
No.10
1970.01
一般論文
影像之今日現實:視覺文化的歷史斷層與在地觀察
吳宇棠
No.10
1970.01
主編語
主編語—視覺藝術的 「真實」何在?
王素峰
No.10
1970.01
館長序
館長序—美學理論與當代藝術謀合的實踐
黃才郎
No.10
1970.01
一般論文
岡田茂吉的思想及美術品收集——MOA美術館收藏品之一側面
李柏如
No.11
1970.01
一般論文
當代美學中梅洛龐蒂的身體知覺理論之研究
潘小雪
No.11
1970.01
主編語
主編語—藝術在兩義性中的終極關懷
王素峰
No.11
1970.01
館長序
館長序—藝術在生命中的意義與價值
黃才郎
No.11
1970.01
一般論文
美術館企業行銷與城市願景——台中市與古根漢藝術基金會談判立場與策略分析
溫淑姿
No.12
1970.01
一般論文
從器的觀點論當代金工創作的幾個面向
李建緯
No.12
1970.01
一般論文
虛擬偶像於視覺藝術教育之潛能
劉襄儀
No.12
1970.01
主編語
主編語—新時代的多元思考?
王素峰
No.12
1970.01
館長序
館長序—藝術與文化的面向
黃才郎
No.12
1970.01
主編語
主編語—藝術在生命中的魂牽夢繫?
王素峰
No.13
1970.01
主編語
主編語—縱橫四野的藝術演化
王素峰
No.14
1970.01
一般論文
影像裝置中的身體存在
蔡佩桂
No.15
1970.01
一般論文
作為藝術學的影像學與媒體藝術:德國藝術史學之新徑
戴麗卿
No.15
1970.01
主編語
主編語—從淡出的記憶裡發掘未來
李既鳴
No.15
1970.01
館長序
館長序—影像的時代映像
謝小韞
No.15
1970.01
主編語
主編語—重顯臺灣美麗新視界
李既鳴
No.16
1970.01
一般論文
視覺藝術結合社會領域之教學研究初探
施俊/白亦方
No.17
1970.01
一般論文
視覺語言與文化認知的關係-當法國品牌 LV 遇上日本文化
張瀚云
No.17
1970.01
主編語
主編語一學美:人生終極追求的夢與理想
李既鳴
No.17
1970.01
館長序
館長序—學習是一種生活美學
謝小韞
No.17
1970.01
一般論文
兩個芙烈達.卡蘿: 森村泰昌之邊緣凝視
黃士誠
No.18
1970.01
一般論文
性別.階級.族裔: 跨國女性藝術的身分認同與自我再現
簡瑛瑛 /彭佳慧
No.18
1970.01
主編語
主編語—看「我」:十五分鐘內在自我與外現形貌的對語
李既鳴
No.18
1970.01
館長序
館長序—表裡如一的必要
謝小韞
No.18
1970.01
一般論文
於視覺與感官的交錯點:靈光乍現 ──班雅明之於現代社會劇變的震驚體驗
王人英
No.19
1970.01
一般論文
當紀錄影像成為檔案文件:當代影像紀錄態度的轉變與其差異性目的
黃津夫
No.19
1970.01
主編語
主編語—尋訪滿城隱掩的剎那榮光
李既鳴
No.19
1970.01
館長序
館長序—聚焦展場及其域外的影子
陳文玲
No.19
1970.01
主編語
主編語—從人性的創造空間發現新出路
李既鳴
No.20
1970.01
館長序
館長序
吳光庭
No.21
1970.01
專題論文
地方:流變的藝術場域
羅秀芝
No.32
1970.01
專題論文
未經說明的狀況:想像另一類的馬來西亞當代藝術
蔡長璜
No.32
1970.01
專題論文
巴基昂梭(1923-1990): 自主藝術現代性之策略
郭映思
No.32
1970.01
主編語
主編語
蔣伯欣、詹彩芸
No.32
1970.01
專題論文
臺灣「風景」的寫真建構:一個日治時代攝影的歷史初探
張世倫
No.33
1970.01
專題論文
臺灣犯罪攝影前史:日本殖民凝視下之身份證照、犯罪指認與「土匪」影像敘事
梁秋虹
No.33
1970.01
專題論文
攝影檔案與影像的現代性經驗:以1935年臺灣博覽會的照片展示、實踐與保存為起點
陳佳琦
No.33
1970.01
專題論文
攝影作為民族誌方法:日治臺灣殖民地人類學的寫真檔案
陳偉智
No.33
1970.01
主編語
主編語
郭力昕
No.33
1970.01
專題論文
當代泰國藝術的攝影情狀
克萊・維爾
No.34
1970.01
專題論文
延遲影形力:1980年代華語語系單頻道錄像藝術的政治批判芻議
孫松榮
No.34
1970.01
主編語
主編語
蔣伯欣
No.34
1970.01
主編語
主編語
蔣伯欣
No.35
1970.01
一般論文
虛擬實境藝術中的「本體論事件」與「共感聯覺美學」
邱誌勇
No.36
1970.01
專題論文
圖書館與肥皂箱:對《跨域讀寫:藝術中的圖書生態學》的跨域讀寫
沈裕昌
No.42
1970.01
專題論文
當製書是創作也是秀異:初探臺灣近十年「小誌」與「藝術家的書」場域內外的敘述混戰
洪芷寧
No.42
1970.01
專題論文
藝術家的書在陽明交大之教學藝術實踐
賴雯淑
No.42
1970.01
深度評論
作為攝影書作品的照片檔案:中國當代攝影書出版中「老照片」的回聲
何伊寧
No.42
1970.01
深度評論
倦怠未來:淺談Martine Stig的《柯西視界》裡的科幻平庸
謝佩君
No.42
1970.01
深度評論
醒醒吧!台灣龐克小誌及小誌文化政治
簡妙如
No.42
1970.01
專題論文
空中的機器之眼:垂直視域下的無人稱感知
許鈞宜
No.41
1970.01
專題論文
當言語得到身體:作為事件的講述表演
張紋瑄
No.41
1970.01
一般論文
製造南方:「南方」作為台灣當代策展之方法
呂佩怡
No.41
1970.01
深度評論
從裝幀設計看1970年代的影像脈絡分歧——人文與廣告路線
黃子欽
No.45
1970.01
深度評論
科技中介的去感官同步化體驗:VR藝術裝置初探
劉育成
No.45
1970.01
觀察報告
技術碎片化的時代——初探「人類行為的測量技術」的設計
施懿珊
No.45
1970.01
專題論文
記憶之術與繪畫:丹尼爾.阿哈斯的結構理論與闡釋
張雅婷
No.43
1970.01
專題論文
被觀看的臺灣,誰的記憶?從森山大道的《臺灣紀行》談起
張敏琪
No.43
1970.01
專題論文
他者是我:波東斯基早期自傳式攝影作品中記憶的消逝與建構
王曉華
No.43
1970.01
一般論文
二十世紀早期抽象潮流中的音樂靈感:繪畫和音樂類比的時間與節奏問題
周怡秀
No.43
1970.01
專題論文
白冷會與台東的現代教堂
黃冠智
No.44
1970.01
專題論文
民國與儒家:戰後台灣國家論述下的禮制建築
黃奕智
No.44
1970.01
專題論文
自然及國族傳統的重合與試煉:盧毓駿之〈明堂新考〉到大成館的論述實踐研究
蔣雅君
No.44
1970.01
專題論文
王大閎與丹下健三戰後初期的傳統論
郭聖傑
No.44
1970.01
專題論文
垂直住居實踐:台灣戰後1950至1980年代國民住宅計畫
沈孟穎
No.44
1970.01
一般論文
以「間距」思維探求自然之道:薩璨如雕塑創作研究
張晴文
No.40
1970.01
專題論文
關於繪畫衍生層的實踐與省思:像素介面與風格轉移
李炳曄
No.40
1970.01
專題論文
重演儀式與解構官方歷史:許家維《鐵甲元帥》(2012-2016)及其策略
鄭欣昀
No.40
1970.01
一般論文
母職的煉金術:汪曉青作品攝影析論
呂筱渝
No.40
1970.01
主編精選
藝術,在二十一世紀能做什麼?
貝拿爾・斯蒂格勒
No.39
1970.01
一般論文
身體作為複寫歷史的美學策略:雪克作品中的電影書寫與轉化
史惟筑
No.39
1970.01
專題論文
替身操演:數位表演藝術中的「異體」與「機器/人」
邱誌勇
No.38
1970.01
專題論文
從線上到線下:一個虛實整合的觀展想像
曾靖越
No.37
1970.01
專題論文
後博物館、街區活化與老屋再生:臺北市大稻埕街區個案研究
殷寶寧
No.36
1970.01
主編語
主編語
賴瑛瑛
No.36
1970.01
一般論文
藝術作為運動之殘響?閱讀陳界仁作品《加工廠》、《路徑圖》與《殘響世界》
呂佩怡
No.36
1970.01
專題論文
動畫的補丁匠之夢:動畫家與操作美學
戴芃儀
No.31
1970.01
專題論文
艾未未的社群媒體運用與認同生產
鄭惠文
No.31
1970.01
專題論文
解讀「中國:鏡花水月」展
朱紀蓉
No.31
1970.01
一般論文
從關係美學探討杜象獎藝術家的創作風格,以2014得主朱利安.佩維厄為例
林素惠
No.31
1970.01
講座 | 線上特輯
www.反轉資料庫.commons的思考路徑
本次邀請以「物質」如身體與低科技為核心關懷的藝術家,嘗試對父權科技文化進行反轉,這個想法受到女性主義的「所在地政治」影響,強調個體的差異性與特殊性的同時也探索技術的政治與動態的權力關係
典範與差異:世界藝術史中的亞洲現當代藝術編撰 ——「2024國際策展論壇」馬唯中演講側記
以西方框架為主導的百科全書式博物館,是否具備自我修正的能力?亞洲現當代藝術史又能如何鑲嵌進世界藝術史的編撰並與之對話?現任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現當代藝術部首位Ming Chu Hsu與Daniel Xu策展人馬唯中,在本次演講,比較該館與她於2013至2022年間在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擔任首位水墨策展人的工作經驗,反思亞洲現當代藝術在兩館中的定位與策略。
為什麼我們需要博物館?
博物館是時代的產物,往往因應政府政策、文化轉向又或社會情勢而改變其宗旨與實務方針。從近年博物館學有關物質文明研究的身體感官轉向,延展至物的研究與博物館社會責任的關係,本文借助克利夫蘭藝術館與阿納卡斯蒂亞社區博物館的實踐,探討博物館如何因應社會文化的轉變而更新其詮釋方法、又如何推動社群參與。
「反」作為雙向定義的中介 – 評論薩比・阿邁德(Sabih Ahmed)〈反博物館學〉
「反」(against)不僅意味著對權威論述的批判,也促使我們重新檢視「相對項」的關係,其潛在著一種二元對立的論證,卻也同時開啟雙向定義的可能性。由臺北美術館策辦的2024國際策展論壇,以「演變的風景(Evolving Landscape)– 危機即轉機時代裡的當代策展」為題,其中,杜拜伊撒拉藝術基金會(Ishara Art Foundation)總監薩比・阿邁德(Sabih Ahmed)以一個具有批判性的題目開啟他的演講:〈反博物館學〉(Against Museology)。
藝術邊界的突破:VR圖書室計畫的展覽策略與意義
Breaking the Boundary: The Exhibition Strategy and Significance of VR Library Project
「VR圖書室計畫」的緣起,源於在地實驗(ET@T)長期與國內VR產業和創作者緊密聯繫與交流的過程中,意識到北部在VR作品展出平台與空間上的缺乏。在臺灣,除了高雄電影館的體感劇院及高雄電影節XR單元外,VR創作者在北部地區難以找到放映作品的機會。因此,為了促進VR整體生態系的多元長期發展,本計畫目的聚焦於VR作品的推廣,提供創作者和實驗性作品展出的平台。這種VR語彙和型態尚未定型前,有助於發掘和探討VR作品的多元策展可能性,並透過講座、座談會建立交流與討論的機會。
VR圖書室計畫主題座談側記
Side Notes on the Themed Symposium on VR Library Project
鑑於近年來沉浸式場域的技術發展,不只改變了藝術作品的呈現方式;也迫使美術場館與藝文機構必須要思考,如何因應作品的形式,在策展中納入虛實整合表現形式。也因此,隨著相關技術的推廣,觀眾的藝術體驗將不再侷限於傳統的「一對一」觀看模式,反而被更加動態的感官體驗所取代。但也因此,沉浸式技術對於藝術領域的影響,至少涉及了作品展呈、製作與產業基礎建設的三個不同層次議題。而本次「北美館共域之三VR圖書室計畫」的三場座談雖以不同的主題開啟討論,卻各自以不同的取徑回應了上述三個主題。
2024國際策展論壇「自然之道」演講側記
講者開場以趙仁輝的作品〈盲–太平洋常綠森林〉(The Blind- Taiheiyo Evergreen Forest)回應她對此次策展論壇的共鳴──肯定論壇提出許多切入視角,揭示了重要的主題以邀請集體的討論,因此促進更複雜的全球觀點與理解,並激發我們去探索並實現變革的可能性。此次的集體相聚,亦深化了對策展與藝術實踐的信念──鼓勵不同層次的關注,以提出另類的可能性來重新想像現實。
GM,開路:藝文生態系的在場證明
GM, Kairos: Proof of Attendance in the Art Ecosystem
航渡技術的海洋:共域之一《群島之海》的觀察
隨著臺北市立美術館接壤藝術園區的硬體擴建,「共域計畫」(Commoning)標示美術館另外一種面向的嘗試,以拓展更多元對象與群體。《群島之海:在我們時代的網路化藝術社群》為共域計畫首檔展覽,由鄭文琦與吳其育共同籌劃,邀請五組藝術家與策展人,結合靜態展示以及每週定期活動,分享近期的藝術創作和研究關懷。以「島嶼構成的海洋」(a sea of islands)作為非同質性分散式協作的隱喻,與觀眾一同展開跳島行動。
透過藝術啟發對世界的認識:北美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10年與未來展望
兒藝中心從2015年起企圖擴大教育學習的定義,亦即創造新的知識生產方式及美術館體驗,發展出北美館和觀眾之間的新關係。2016年起逐步納入當代藝術教育思維,更緊密連結主題展覽和創作工作坊,由館內教育人員與當代藝術家共同策劃內容。2023年兒藝中心10歲了,回看這10年來推出的16檔教育計畫,都試圖回應當代生活中,能引發兒童觀眾進一步去思考的各類面向;同時,歷年積累的策展執行經驗與觀眾研究,更希冀能為北美館因應高齡化與少子化的議題,所提出下一個10年的教育推廣策略奠基。
一個值得為它拚搏的小世界:關於2023台北雙年展的影像札記
A Small World Worth Fighting For: A Photo Essay on Taipei Biennial 13
我為2023台北雙年展效力,而它也在我身上起了作用。它要我將步調設定調成慢速;就像祖父和他的朋友之間那種「順道經過就來打個招呼」的關係(李永財,2014)。我很慶幸,在此歷史上的暗黑時刻,內藏乾坤的小世界總能容納同我休戚與共的種種關係;總能當我的軀體處於前所未有的脆弱時接住它;並為那些同樣在各個地理環境、政治磨難、勇於夢想一個更公平正義的未來之間跌跌撞撞的人們,編造出一個載體。
活檔案—影像力座談側記3|八〇年代女性攝影師的「視覺出擊」
Section III: The ‘Visual Attack’ of Women Photographers in the 1980s
「八〇年代女性攝影師的『視覺出擊』」座談,由正進行女性攝影記者調研計畫的獨立文字記者吳垠慧主持,邀集在1980年代曾經登上自立報系版面的張詠捷(殿淨法師)、郭娟秋、連慧玲等三位攝影師,分享30多年前的台灣,在男性攝影記者居多的報章媒體,身為女性攝影記者的工作經驗。
地點 ∕
圖書文獻中心
《星期一美術館》系列性導賞活動側記
你喜歡逛美術館嗎?假日時是否會安排一趟與家人的美術館之旅,放鬆平日上班緊繃的精神?然而對失智症長者而言,病症為他們帶來生理與心理上的煩惱,因此須透過特別的專業性規劃,讓任何人皆能同等地享受藝術的樂趣。
地點 ∕
臺北市立美術館 2A、2B展覽室
活檔案—影像力座談側記1|自立報系、台灣攝影與衝撞世代的回憶
The Independence Post, Taiwanese Photography, and Memories of Generational Collision
本場對談由四位前自立人回顧過去在自立工作的經歷,並從自身攝影與創作工作回望當年報系所給予攝影記者的空間,以及各種突破性的作法。
地點 ∕
圖書文獻中心
活檔案—影像力座談側記2|報導與創作之間——攝影的作者身份與多重面貌
Between Reporting and Art – The Authorial Identities and the Many Faces of Photographers
本講座為「勒內.布里:視覺爆炸」與「影像力:自立報系1985-1994攝影專題」兩檔展覽之延伸活動,以瑞士攝影家勒內.布里從馬格蘭新聞記者,同時多工進行個人創作的影像進路,對應攝影師的多重身份與臺灣的經驗。
地點 ∕
地下樓視聽室
「傳統與非傳統」論壇側記1|設計實踐
延續2022年的二戰後台灣建築相關議題,北美館於2023年3月舉辦的「傳統與非傳統」台灣戰後建築論壇,由建築學者吳光庭統籌,邀請8位建築學界專家,分以四個子題「設計實踐」、「歷史書寫」、「理論批判」、「教學制度」發表論文。本文為建築文字工作者王進坤側記梳理「設計實
地點 ∕
地下樓視聽室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