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我想創造怎樣的一個宇宙

The Kind of Universe I Imagine Creating
專題 女性當代-圖片
《葉洞》,2011,微噴輸出於半光面相紙,37.5 x 50 cm (6)

我想要使用的,便是以莊子〈養生主〉的藝術方式,作為生活的觀察者與創造者,並透過這樣的「技術」來達成自己心力的提昇。這是我目前為止覺得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在能夠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以及方法步驟之前,還有一項必須要做的基本功夫:想像自己所要創造的宇宙長什麼樣子。有了這個基本的想像作為目標,才能準確對應到該學習怎樣的技術,需要哪些步驟及方法,也才能集中精力,圍繞著自己設定的主要目標去創造生活。

我想要使用的,便是以莊子〈養生主〉的藝術方式,作為生活的觀察者與創造者,並透過這樣的「技術」來達成自己心力的提昇。這是我目前為止覺得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在能夠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以及方法步驟之前,還有一項必須要做的基本功夫:想像自己所要創造的宇宙長什麼樣子。有了這個基本的想像作為目標,才能準確對應到該學習怎樣的技術,需要哪些步驟及方法,也才能集中精力,圍繞著自己設定的主要目標去創造生活。

先盡量描繪出想像中欲創造之宇宙,然後將它以某種物件作為象徵,放在自己的寶盒中,提醒自己走在藝道之路上,不要忘了初衷與目標。接著,每天花幾分鐘去默想這個宇宙的樣子,設定更明確的願景作為行動的確切目標。從只需花一天或一週就可以完成的創造物開始練習,然後慢慢進入創作的韻律中去構思發想。

在構想自己的宇宙時,我對三位藝術家進行了思考,他們之中有一些特別吸引我的特質,我也想在我的宇宙中創造出來。我將這三位藝術家並列,雖然他們的風格都非常不同,但我要創造的宇宙,希望也能以自己的風格與方式去呈現出如他們那樣的精神內涵。不是模仿,而是從自己的獨特性出發。至於方法,可以簡單如島袋道浩(Shimabuku)的橡皮筋,也可以龐大如荷索(Werner Herzog)的紀錄片。一個好的藝術家,就像那天在公視上看到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的演奏一樣,能在一首曲子上達到完美調和的境界。

《它們開始提醒我關於其他的那些事》,2010,雷射輸出,43 x 59 cm-圖片
《它們開始提醒我關於其他的那些事》,2010,雷射輸出,43 x 59 cm

以現實的虛構接近事物的核心,以幽默的方式突顯荒謬的情境

荷索的宇宙關注對某事有與生俱來的專長與執著之人,透過描繪這樣一種「精神性人物」或「達人」在人類社會中的情況,彰顯出其精神性以及和世界的關係。這宇宙力量很大,當我進入時,常能感受到如雷擊般的震撼。現在想來,這與莊子許多的寓言故事竟也十分類似。荷索彷彿追尋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透過這些故事的角度來從各個可能的面向去接近宇宙之心的力量。他有一種深入人心的幽默,我特別喜歡他虛構的設計,以及某些他刻意安排的場景(如《史楚錫流浪記》一片中史楚錫在中庭演奏的那一幕),也喜歡他訪問的那些人物,他們所講出來的話都像真理,簡單卻力道十足。許多設計出的精采片段很像當代藝術的經驗,尤其是紀錄片,從現實的人與事件出發,但往往又能從這些現實生活的事物中去創造他(荷索)的宇宙,創造才是他的重點。有一點他說得很好:如果虛構更能接近真理,那麼他便會採用虛構的方式。他拍攝某些劇情片就像在拍紀錄片一樣,是個真正的影片藝術家。我也驚訝於他從一開始,就確立了這樣的創作方式。他無疑是一個心力超級強的人,從一開始就沒有偏離自己的方向,在自己熱愛的電影上,創造出一部又一部的傑作。年紀雖大卻臉色紅潤,精力十足,他就是以藝進道的最好寫照與模範。學習藝術這麼長一段時間,我現在能以道家的角度來重新看看這些事情,也真是一大樂趣。

以幾何與自然形的結構去創造人與自然的核心關係,順著事物原有的狀態去創造

加布里埃爾独奧羅斯科(Gabriel Orozco),我喜歡他的攝影,一些短暫集合的片刻(如狗在岩石上睡覺、雨後屋頂上的漣漪⋯⋯),或是他刻意創造的造型(沙桌、桌上排列橘子、腳踏車在地上的圓形輪痕⋯⋯)。他發現了自然界中一種幾何與有機的奇妙結合,看到這樣的組合,會引發我們感到一種近乎本性自覺的美感。他喜愛使用的圓形就像是庖丁手上的那把刀,他掌握了圓形的理念,從而用圓形去觀察這個世界,彷彿像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人體比例圖一樣,有一種神祕的氣質。他刻意使用圓形或簡潔的幾何造型搭配自然型態的物件與影像,如白色的圓紙片夾在樹木間、沙桌、乒乓桌、畫在鯨魚骨上的圓、有著圓洞的黏土、被指頭擋住的鉛筆線⋯⋯,創造出許多形象。這個奇妙的方法,讓我從他的作品中感到一種天地自然與人之間的交互映射,他順著某樣事物原有的狀態去創造,而不是一種強加或發明,這一個特質也與荷索的紀錄片有異曲同工之妙。

《葉洞》,2011,微噴輸出於半光面相紙,37.5 x 50 cm (6)-圖片
《葉洞》,2011,微噴輸出於半光面相紙,37.5 x 50 cm (6)

在創造出來的情境或機會中使關係發生

島袋道浩,他以相遇的方式創造出許多作品,比如說,剃掉自己的眉毛然後坐火車認識朋友、創造章魚與陸地上的事物相遇的機會,或是更奇怪的「劇情」:尋找鹿(結果是一匹馬的頭上剛好有樹枝,看起來像是一頭鹿。)還有在照片中,兩隻烏鴉與一隻貓的相遇對照兩隻貓與一隻烏鴉,最經典的則是魚與馬鈴薯的相遇、以及《我的烏龜導師》、人與一條小橡皮筋的關係。有時則是直指或凝視一些事物的狀態,如浮上來與沉下去的水果、跳舞的海草(其實是長得像海草的海馬)。連在雜誌上說明如何自製一條魚乾,也可以講得那麼有詩意。他讓我想到谷川俊太郎的詩,簡單的語言卻又直達人心,還帶點兒童般的純真,例如搭船時順便醃漬醬菜。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為了安全、方便或只是習慣,被我們歸在不同的類別,但是島袋先生反而對這些不同類別的事物感到興趣,並透過特別的方式,創造出某種關係來。沒錯,關係也是可以被創造的,但他並不是暴力式地拼貼,而是用一種近乎柔情的方式撮合,像是媒人一樣。相較於李明維邀請人來參與一場儀式,島袋則是創造了一個某種界線被打開的情境。他所創造的是不同種類事物之間的關係,包括了人與人、人與動物、水中動物與陸上生物、slow trip and slow food、沉下去與浮上來的水果關係⋯⋯。

我們與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常常是隔離與疏遠的,但這幾位藝術家在我們與這世界的許多事物間創造了一種新的關係,在這個重新連結的過程中,我們也像察覺自己的心一樣,感受到某種在人類生活、語言或思考邏輯之外的微妙情感,那個言語所不及的感受讓我為藝術著迷。藝術也因此是絕對真實的東西,而不是脫離現實。

這個圖像還連結到了一張元代趙孟頫的名作《鵲華秋色圖》,我最近在故宮「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中看到,真是一幅美圖,可愛的線條、樸拙的山景,搭配合宜的鬆散,成了千古佳作。這是趙為了要送給思鄉的朋友周密所畫的山東秋景,可愛的出發點,也充分表現了當時的文人情懷及情誼的質樸之美。這樣好的一份禮物,在現代是很少人會做的事了。除了圖的意境與與風格之外,我更喜歡他畫圖的動機:為他人真心地準備一份禮物,真是一件很美的事。

以上三個面向就是最吸引我的特質。他們三位的共同點,便是順著事物原有的狀態以虛構或幽默的方式創造新的關係,如此更能看見事物的核心。而觀者在感受這新關係的體驗中,察覺到了自己的內心以及固有的習慣,從而產生奇妙的感動。這樣的作品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我想,仍是出自於創作者獨特的感受、觀察與技術,但也是因為想要創造出這樣的作品,而會開始朝這個面向去觀察與感受。

為什麼我會特別喜歡這樣的特質呢?這些新的關係所揭露出的事物核心,換句話說,也很像是寓言故事。是不是因為自己小時候閱讀那一套漢聲《中國童話》(1981)的關係呢?我熟讀每一篇,也很喜歡透過故事再去延伸想像出許多自己成為主角的情節。可能就是如此,也使我像個說故事的人一樣吧。我在當代藝術中發現了這樣的特質,也學會了理解他們的獨特方式,這多麼有趣啊!原來,除了用文字寫故事之外,在影像與視覺語言中,也可以這樣去創造一則又一則的寓言或童話故事,這或許也是為什麼我喜歡安徒生的關係。當代生活就是我說故事的材料,從這個出發點開始,我想,我甚至可以寫作呢。當代藝術中的寓言,並不是為了道德教化的目的,而是透過生活中的種種可能,去傳達一種自然、樸素、人性的宇宙感,這就是我想要創造的宇宙。

宋代的山水畫為什麼那麼吸引我?我喜歡畫中小小的人物在迷霧般的山水中走著、看著、休憩著的感覺,又遙想著畫家在怎樣的一種生活環境下才畫下這樣的畫,是怎樣一種創造的感受讓他們怡然在書畫的美中,這書畫陶冶了中國多少代的人啊。對現在的我而言,那是一種神祕的靈光經驗。抱持著氣的身體觀,讀著《易經》與《莊子》,寫著書法詩詞與描繪山水,那描繪的一筆一畫,是要讓人悠遊其中吧。這些畫有一種溫、雅、樸、靈動又安靜的感覺,那個當下的靜謐時光彷彿被保留到了現在。我相信這些畫是有某種能量的,那包含了藝術家的心力。

《空》,2012,微噴輸出於藝術紙,40 x 60 cm-圖片
《空》,2012,微噴輸出於藝術紙,40 x 60 cm

我所想要講述的是哪一種當代寓言故事呢?是自然狀態(自然物、自然規則、人的自然本質)與人為文明的關係。不是什麼故作神祕的東西,不是玄學或深奧的哲學,也不是從邏輯或論理上去分析,而是從最基本的事物、最簡單的東西去創造出言語所不及的感受。這寓言大家都能體會,能帶給人溫暖的感覺並察覺到心的存在。

2011年6月寫於工作室

圖/王雅慧

註釋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