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2021年8月16日一封來自瑞士盧加諾(Lugano)的電子郵件由館長秘書轉傳到典藏管理組,那是臺灣前輩女藝術家李芳枝的獨子李芝秋(Theobald Brun)先生從瑞士寄來的。信中提到他的母親,生於1933年,五月畫會成員的李芳枝,已於2020年12月19日過世於瑞士索倫戈(Sorengo)。為了紀念她,全家人決定捐贈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本館」)10件作品(包括9件油畫和1件水彩)。信中也提及本館曾在1992年收藏了一幅李芳枝的作品《龍鳳》。隨信附上他們想捐贈的畫作清單,其中1件曾於2013年在本館女性藝術展展出,其餘則是1992年李芳枝於臺北雄獅畫廊舉辦的個展中展出過的作品。這些作品目前都寄放在北投親戚家,除了這些作品,他們還想捐贈2-3幅李芳枝1960年代的抽象畫以及她的相關文獻資料,包括私人信件、照片、速寫及素描等,共八大箱。這些文獻目前存放在瑞士盧加諾。
後續經過近一年的聯繫,李芳枝獨子李芝秋最後總共捐贈本館27件作品及李芳枝個人相關文獻資料(包括速寫簿、單張素描、書信、日記、照片⋯⋯等),該批捐贈於2022年10月通過本館典藏審議會議審議,正式成為本館典藏。
能夠從家屬中獲得藝術家畫作及第一手檔案文獻,無疑開啟了讓世人重新並深度認識李芳枝這位女性藝術家的契機。對本館而言,典藏的範疇不再侷限在畫作本身,還包括滋養藝術家生命及創作養分的相關紀錄,透過這些藝術家個人的親筆書寫日誌、速寫、書信及文獻資料,能更進一步理解藝術家的人格養成、創作理念及所思所想,對於作品背後的意涵及故事將有更深層的領悟。
熱愛自然的天性與堅毅人格
生於1933年的李芳枝,從際遇及創作歷程來看,是一位特別的藝術家。她的父親李春火在日治時代的臺北市政府社會事業科做事,他的工作與宗教特別是佛教有密切的關係,差不多全省各地的寺廟他都熟悉。他經常帶著李芳枝到各地的廟宇去參觀訪查,也許是這個緣故,養成了她對野外自然的喜好。[1]再加上念南門國小時,學校就在植物園附近,因此李芳枝從小喜歡各種植物花草。
小學四年級,課業因戰爭而中斷,小學六年級時,臺北遭到空襲。廣州街的住家遭到波及,為避難搬到士林祖母家。經歷過戰火,李芳枝有著一般人少有的堅毅特質。中小學階段因逢戰亂,身體虛弱,但她從不缺課,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也常常參加美術比賽獲獎。[2]中學考進臺北一女中,李芳枝在這一段時期,因小學同學呂金環愛好音樂較有機會與古典音樂接觸;另一位同學魏淑順愛好繪畫,因此放學後常一起作畫,北一女中畢業以後,在美術老師吳廷標先生積極的鼓勵下,她和同學魏淑順與周月波,三人聯袂考進師範大學藝術系。
註解
掌握自性 改變命運
當時的國立師範大學藝術系(此為第一屆,後「藝術系」改為「美術系」),是一個師資人才的萃聚之所,師資陣容堅強,教國畫的有金勤伯、溥心畬、黃君璧;教素描的有朱德群、林玉春,水彩有馬白水,雕塑是何明績,油畫是廖繼春和袁樞真。暑假期間,李芳枝會和郭東榮一起到李石樵老師家學習素描,另外也與呂樸石一起念西洋繪畫史及色彩理論。從大一開始,一有空她就自己帶水彩畫具到校或郊外寫生。[1]
師大美術系畢業以後,李芳枝先到基隆中學及北市商教書,課後也私下教畫。1956年6月,李芳枝與師大同學郭豫倫、劉國松、及郭東榮在師大藝術系舉行「四人油畫聯展」,此為「五月畫會」的前身。1957年,透過袁樞真老師的幫助,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行第一屆五月畫會展,第一屆除了郭豫倫、李芳枝、劉國松、郭東榮,還加入了陳景容與鄭瓊娟共為六人參展。1959年李芳枝考取法國政府獎學金,到巴黎透過朱德群老師引介,進入巴黎藝術學院(Ecole des Beaux-Arts)讓.蘇維比(Jean Souverbie)教授所主持的畫室。在巴黎深造的這段時間,李芳枝認識了出身瑞士鄉下貧窮農家的畫室同學漢斯.布朗(Hans Brun)。
在巴黎兩年的公費學習以後,李芳枝與巴黎一個猶太商經營的畫廊簽約,但後來因合約內容的約束,與對方決裂,並中斷合作關係。受此打擊,她決定離開巴黎前往瑞士。[2]1961年,到了瑞士後,同學漢斯以地主的身份幫助她,替她解決了不少困難,李芳枝下定決心與漢斯結婚,一起開拓新人生。
作為臺灣戰後第一代最重要的女性創作者之一,李芳枝自1962年遷居瑞士,在瑞士山居歲月長達近60年中,僅於1991年返臺過一次。有關她的生活及創作訊息,僅有1970年代的幾篇報導,關於李芳枝其人其藝,眾人所知極其有限。從已數位化完成的大量捐贈文獻資料中,發現這批文獻超乎想像的精采,那是一位孤獨堅毅、才華洋溢,身兼妻子、母親及藝術家身分於一身的女性的創作歷程與生命點滴。
日記裡,有著密密麻麻用秀麗飛舞的筆跡記下的生活日常,間或穿插著激勵自己的勵志文字和心情小詩,中文字中,夾雜著日文、法文或義大利文,辨識閱讀極考驗耐力及眼力;近千張的單張速寫,有些就畫在隨手取來的文宣、信封背面或餐巾紙上,百來本的素描本則是走到哪畫到哪的大自然寫生即景。通過這些數以千計的隨筆速寫,李芳枝發展並定調了她的創作主題及繪畫內涵,也豐富並深化她對作品的探究。透過畫筆,她記錄下個人對大自然的感悟哲思,以及對天時四季變換與節奏的探索。因為主要創作活動都在瑞士周邊及歐洲各地,李芳枝的創作主題及表現形式,也隨著山居環境更恣意且生活化,她的藝術創作因此自成一格,值得探究。
註解
與自然同源 生生不息
前面提及李芳枝是一位相當特別的藝術家,她的生活影響了她的創作方式與內涵。在每次的旅行中,李芳枝用她敏銳的藝術家之眼記錄旅遊所在,當地景點的溫度、光線、色彩。她尤其對大自然中的花草林木有著特別觀察,在一系列玉蘭花速寫中,她在畫面中註記了色彩的標記,以及色調和明度的符號,這些速寫或草圖甚至文字標記,對她是有意義的,那是日後返家創作大型油畫的基礎。可以說李芳枝的大部分畫作都是她親眼所見的場景,寫生是她與自然對話的一種方式,也是她藝術創作的根。在近60年的瑞士山居生涯中,她的寫生旅遊都不出瑞士周邊的歐洲國家,可以說地理環境限制了她,但她也甘之如飴地在有限的環境中,應該說在無限寬廣的大自然中,敞開自己的心胸,掌握自性,創造並豐富自己的藝術生命。大自然的山水與她的生活心境融為一體,生活中的失意、痛苦與悲愁,在接觸山光水色後,便能愁慮削減釋然於懷,化悲為力。
就創作主題而言,不得不承認李芳枝的作品有時顯得單一,但是她的創作方式與邏輯卻是非常東方的。技巧上,她以書法線條描繪入畫,揉合寫意與抽象,透過活潑但操控自如的筆觸,濃重的花蕾和花朵在紙上鬱鬱蔥蔥的呈現,構圖豐富飽滿,隨著花朵的移動和填充空間,筆觸和線條表現出花朵的生長和律動。而風景素描作品,透過精湛的技法及詩意的敘事,巧妙地呈現了中國文人畫的抒情寫意特質。一系列關於樂手的速寫,更顯得流暢生動,樂音似乎就要從線條中溢出,她無疑已從隨筆速寫中汲取了動態深度與趣味。在作品命題上,她也極費心思,《入定神遊》、《托天抱月》、《萬古長空》、《石庭秋色》⋯⋯既東方又獨創;只可惜翻譯成外文時,已少了文字要表達的意境。而在其大量的速寫作品中,可以發現她完美表達東方傳統繪畫的寫生與寫意,作品悠遊於寫生與半抽象之間。同時她也將東方傳統人文思想與精神,透過作品展現在西方人士眼前。
受苦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
李芳枝既是一位藝術創作者,也是一位生活藝術家。她在乎生活細節,尤其在每次的展覽開幕式中,她都以優雅的唐裝裝扮,並以中式佳餚、茶點款待前來觀畫者,雖是為生計為賣畫考量,但在她的思想意識中,在面對不熟悉中國文化的外國人眼中,她懂得利用各種天生或巧妙設計的優勢,先聲奪人、吸引目光。特別購自臺灣坪林的綠茶、購自家鄉義美的傳統酥餅,透過她細心地解釋品嘗的象徵意義,豐富了觀者的精神世界,視覺與味覺均獲得滋潤。在生活上,她自食其力,忍受身體病痛,勤煮三餐,忙於灑掃及家務,既要求食也要求藝,身處逆境,卻始終能保有藝術家的尊嚴與其個人天性。同樣身為藝術家的夫婿漢斯.布朗,兩袖清風,除了畫畫之外,沒有其他職業。從李芳枝的日誌雜記中,發現他們經常為錢事爭吵。精神與物質生活即使萬般困頓辛苦,但她相信「受苦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李芳枝始終懷抱著對繪畫的狂熱,或者應該說,繪畫是她表達自己和轉移心情的最佳方式。做為人妻、母親,除了張羅柴米油鹽,她必須在可能的時間和地點,利用她能利用的材料,為自己的藝術實踐騰出時間與空間。
20世紀中期從臺灣赴海外留學的藝術家中,李芳枝可說是全心投入且持續創作的女性藝術創作者之一。海外生活艱辛不易,很多女性創作者由於婚姻或家庭等羈絆,陸續放下了畫筆,或僅為業餘式的休閒。朝夕面對著美麗的自然風光,李芳枝用寫實的方式簡筆描繪,她的創作思維悠然自適,跳脫藝術的形式考量,真實自然的情感敘發,是藝術生活化的純然流露。龐大的資料量,還待日後細細判讀,礙於時間及篇幅,本文僅針對藝術家李芳枝生平記事作初步觀察彙整,期以作為研究李芳枝藝術的起點。
紀事年表 ■ 個展 □ 聯展 ◎ 報導
1933
1月19日,出生於臺北萬華區廣州街61號一棟紅磚二樓屋,父親李春火,母親曹葉。原籍福建泉州隴西。排行老四,上有大哥長森,大姊米珠,二姊麗珠,大妹秀淳,小妹賢英。
1940
父親李春火在日據時代的臺北市政府社會事業科做事,他的工作與宗教特別是佛教有密切的關係,差不多臺灣各地的寺廟他都熟悉。他經常帶著李芳枝到各地的廟宇去參觀訪問,而廟宇大多是蓋在市郊外或山野間,也許是這個緣故,養成了李芳枝對野外自然的喜好。進入南門小學就讀,全班同學除了她及呂金環外,其餘全都是日本人;學校就在植物園附近,因此從小喜歡各種植物花草。
1943
小學四年級因戰爭而中斷課業,小學六年級時,臺北遭到空襲,廣州街的住家遭波及,為避難搬到士林祖母家。
1948
考進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女子中學,開始接觸音樂及繪畫,並受到當時美術課吳廷標老師的關注與指導。
1951
考進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此為第一屆,後「藝術系」改為「美術系」),受教於金勤伯、溥心畬、黃君璧、朱德群、馬白水、廖繼春、袁樞真及何明績等老師。
1955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
1956
任教於基隆中學及北市商等校。之後以最高分考取了法國研究繪畫的公費獎學金。與郭豫倫、劉國松、郭東榮在師大藝術系舉行「四人油畫聯展」,此為「五月畫會」前身。他們以法國五月沙龍(Salon De Mai)為標竿,將畫會命名為「五月」。
1957
□ 參加首屆「五月畫展」,於臺北中山堂舉行,第一屆除了郭豫倫、李芳枝、劉國松、郭東榮,加入了陳景容與鄭瓊娟共為六人參展。當時展出的油畫作品大半是她在基隆中學教書期間的作品,畫的內容多為基隆港及畫像。
1959
至巴黎,透過朱德群老師介紹,進入巴黎藝術學院(Ecole des Beaux Arts)讓.蘇維比(Jean Souverbie)教授所主持的畫室。在巴黎深造的這段時間,開始畫抽象畫,同時也在國內報章雜誌報導巴黎藝壇藝事。
1961
透過朋友的介紹與安排,前往瑞士日內瓦畫廊個展。此舉卻中斷了她與巴黎畫廊的合約。遭受此打擊,決定離開巴黎前往瑞士。
□ 6月,參加法國政府外國獎學金藝術家聯展,巴黎特德思科畫廊(Exposition des Boursiers Etrangers du Gouvernement Francais, Galerie TEDESCO, Paris),展出《三國之戰》(1960)。
1962
與巴黎油畫班畫室同學漢斯.布朗(Hans Brun)於瑞士結婚;8月,兒子李芝秋(Theobald Brun,簡稱Theo)出生。1962–1964年間,夫婦居住於Neuenkirch、Sempach、Hasliberg/Brunig一帶,渡過一生中最窮困的日子。
■ 3月,個展於瑞士洛桑市美里沙畫廊(Galerie Melisa, Lausanne)。
□ 3月22日,瑞士《Tribune de Lausanne》報導:「⋯⋯觀眾將驚喜及充滿興味地發現瑞士的風景被轉換為中國式風格,儘管充滿不尋常的美感,但仍保留了其獨特的特質」;4月24日,《聯合報》瑞士日內瓦航訊報導〈女畫家李芳枝作品在瑞士展出獲讚揚〉:「來自中華民國的青年女畫家李芳枝(Lifang)的個人畫展,自3月21日在臨日內瓦湖的洛桑(Lausanne)市中心的Melisa畫廊展出以來,由於她是中國畫家第一位在該市舉行畫展者,風格又與以往的展出者不同,觀眾甚為擁擠,博得各方的讚許。」畫展揭幕的第二天,最富權威的報紙《洛桑論壇報》(Tribune de Lausanne)為題寫着 :「在這些作品中,她以直接地顯示出其祖國先天的特性,她的感覺精密,極其細緻,運用了東方書法和特色以及誘人的情調,在明快的筆觸中表現出來。」
1963
□ 5月,參加「五月畫展」聯展,國立臺灣藝術館。
1963, 1964, 1965
□ 參加中瑞士地區聯展,琉森市美術館(Ausstellung der Zentralschweiz, Kunstmuseum Luzern)。
1964
■ 個展於瑞士蘇爾塞市麥耶爾工作室(Studio Meler, Sursee)。
□ 6月,參加「五月畫會」聯展,臺灣省立博物館。
1965
夫婦搬遷至堤奇諾(Ticino),1965年先到聖維塔萊河村(Riva S. Vitale),1965–1971年再搬到柯特利亞(Corteglia)。Theo記述:「父母和瑞士德國友人Ursula Amsler在聖彼得羅堡(Castel San Pietro)的某條鄉間小路上散步,烏蘇拉的丈夫是我父親的軍友,他們購藏了幾件我父母 的作品。」
3月,楊英風寫信給李芳枝,告知中國現代畫展於羅馬舉行事宜。也表達身居海外想為國爭光之艱難並相互打氣砥礪。
□ 5月,參加中國現代藝術展,羅馬皇宮藝術畫廊(Arte moderna della Repubblica di Cina, Galleria d'arte del palazzo, Roma)。
1966
■ 個展於美國紐約水牛城大學畫廊(Buffalo University Art Gallery, N.Y., USA);個展於瑞士琉森市(Marghitola, Luzern);個展於瑞士布格多夫市伯特倫畫廊(Gallerie Bertram, Burgdorf);個展於瑞士羅加諾市馬力諾畫廊(Galleria Marino, Locarno)。
□ 參加和平展,義大利墨西拿、巴勒摩(Mostra della pace, Messina e Palermo, Italia)。
1967
■ 個展於瑞士因特拉肯市貝納霍夫旅店(Hotel Bernerhof, Interlaken)。
1968
夫婦兩人擁有了他們的第一輛汽車(雪鐵龍2 CV),並開始遊覽提契諾州和附近的義大利。
■ 個展於瑞士聖巴赫市政廳美術館(Rathausmuseum Sempach (Lu))。
□ 參加瑞士琉森市美術館年展。
1969
□ 參加五月沙龍展,伯恩(Expo Salon de Mai, Bern)。
1970
■ 個展於奧普菲孔(Gewerbehaus GYSO, Zirich-Glattbrugg);個展於美國洛杉磯市帝國銀行(Empire Bank, Los Angeles)。
1971
落腳聖彼德羅堡(Castel S.Pietro),並建造他們自己的住家及畫室,名為「芝廬」。1971年至1975年間不再畫抽象畫,轉而採用一種類似法國席涅克(Signac)及秀拉(Seurat)點彩派的新技法創作,這個技法極耗時,作品也因此數量稀少但相對精采,代表作為1971年的《舊時月色》(Norée by night)。Theo提到「這是我最喜歡的媽媽的畫!我的兒子拉斐爾(Raphael)是建築系學生,現在就住在我父母蓋的這棟房子裡。Norée是一片平坦的土地,有草地和葡萄園,就在我父母長期居住的聖彼德羅堡(Castel San Pietro)村上方。」
1971, 1972, 1974
■ 個展於森帕赫市學校禮堂大廳(Schulhaus Sempach-Station (LU))。
1972
獲瑞士國家油畫獎;作品獲瑞士首都教育部典藏。
□ 參加中華民國全國美展,國父紀念館;1974–1992年間參加中華民國第七至十四屆全國美展,作品獲國立藝術教育館典藏。
1975
■ 個展Park Terrace Exhibition。
◎ 獲瑞士伯恩五月沙龍水彩獎;1月28日,《伯恩日報》(Bern Daily)報導:「⋯⋯尤其值得稱讚的是李芳的畫,她的畫如此質樸、優雅、柔和,幾乎神奇地畫出了一顆柿子樹上的鳥兒,或是含苞待放的樹上的初雪,或者是一片群山。在黑莓、葡萄、花朵和其他主題的畫作中,自然以一種超自然的視覺表現出來,使其變得非物質化,如夢境般美麗。」
■ 個展於瑞士聖彼德羅堡學校禮堂大廳(Scuole di Castel S. Pietro);個展於瑞士孟特西歐瑞瓦畫廊(Galleria Riva, Mendrisio);個展於瑞士伯恩活動會堂(Baumesse, Bern)。
1976
6月,旅遊瑞士巴沃納山谷(Val Bavona)的聖卡洛(San Carlo)。
■ 個展於瑞士森帕赫學校禮堂(Schule Felsenegg, Sempach);個展於瑞士琉森市馬爾吉托拉(Marghitola, Luzern)。
◎ 10月22日,《盧塞恩日報》(Lucerna Daily)報導:「⋯⋯李芳的主題始終是變化無窮的自然。不管是油畫或水彩,她總是成功地以精緻的體驗和抒情的印象來讚美大自然。」
1977
■ 個展於霍赫多夫健身中心(Aula magna Gymnasium Hochdorf);個展於瑞士雷根斯伯格恩特伯畫廊(Galerie Unterburg, Regensberg (ZH))。
8月,由袁樞真領隊的「中華美術教育學會」歐洲考察團赴瑞士蘇黎世參訪並與李芳枝夫婦會面;11月,藝術家林惺嶽赴瑞士造訪師大學姐李芳枝,後於《藝術家雜誌》第37號發表〈踏雪尋梅:女畫家李芳枝尋訪記〉,以2萬多字詳細介紹其在瑞士的生活與創作;12月,《婦女雜誌》記者葉蟬貞報導〈雪影寒梅:訪留歐女畫家李芳枝〉。
1978
■ 個展於瑞士聖彼得羅堡瑞帝斯畫廊(Galleria Re di Sces, Castel S. Pietro);個展於瑞士梅里登塞皮爾亞諾酒店(Kurhotel Serpiano, Meride);個展於蘇爾塞市市政廳(Rathaus Sursee);個展於瑞士聖莫里茲地熱中心畫廊(Heilbadzentrum, St. Moritz)。
□ 3月,與漢斯布朗聯展於瑞士盧加諾信貸銀行畫廊(Galleria Banca Unione di Credito, Lugano)。
◎ 4月30日,《聯合報》記者陳長華報導〈李芳枝畫中溢鄉愁〉:「⋯⋯透過女性與生俱來的多愁善感,這位身材修長的女畫家在畫面上表現了她的柔細感覺和瑰麗幻想。新潮的藝術流派似乎沒有打斷她東方傳統的思緒,她喜歡把國畫的花卉山水,帶到油畫和水彩裡,留白的:大而化之格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神妙,顯得別具一格」;9月4日,《中央日報》記者蔡文怡報導〈李芳枝瑞士展畫獲好評〉:「⋯⋯當地的報紙,刊出以「兩位畫家,一個主題」標題的評論說:⋯⋯李芳枝的作品中,由於她酷愛自然,又具有東方人特有的畫技,很明顯的表現出東方畫家對山水風景特有的感情。尤其是在雪景方面,她所表現的一股寒慄之氣和大地靜穆之態,予人感受極深。」
1979
■ 個展於偉吉斯阿爾本布利克飯店(Hotel Alpenblick, Weggis (SZ));個展於瑞士霍多夫市瑞士人民銀行(Schweizerische Volksbank, Hochdorf (LU));個展於瑞士森帕赫市Zyt畫廊(Zyt Galerie, Sempach (LU))。
1980
■ 個展於瑞士雷根斯多夫恩特伯畫廊(Galerie Unterburg, Regensdorf (ZH));個展於瑞士梅里登塞爾皮亞諾酒店(Kurhotel Serpiano, Meride)。Theo提到:「這張是我父親漢斯拍的,背景是瑞士Morcote Ticino教堂。在1980年代,這是一個他們經常去散步之處,通常步行半小時或一個小時,欣賞風景,拍照或素描寫生,然後喝杯咖啡,買一些瑞士德國麵包,就回到聖彼得羅堡的家。他們很少在外面吃飯,因為負擔不起。」
1981
日籍好友大浦壽重(Sue Ohura)及友人組團至瑞士與李芳枝夫婦會面;李芳枝在日記寫道:「由於第一位日本人幼友壽重以30萬日圓收購我的畫,又因她是第一位並不由自己選擇,特別使我高興。0105寄花心壽重」、「能有像壽重這樣一位朋友真難得,她有極難得的小時回憶⋯⋯壽重稱我是她唯一的心友,我亦有此感」;Theo提到:「李芳枝與好友大浦壽重女士經常聯繫,多年來一直是她在日本的主要聯繫人,經常互相寫信。我也是1985年在日本認識她的。她人很好,很善良。我們對大浦一家有著美好的回憶。她確實幫助我母親參加了日本的幾次展覽。她在東京田園調布有一座傳統的日式木屋。」
■個展於瑞士森帕赫塞爾皮亞諾酒店(Kurhotel Serpiano, Sempach (LU));個展於瑞士梅里登Zyt畫廊(Zyt Galerie, Meride);個展於瑞士盧加諾史波利畫廊(Galleria Sporri, Lugano);個展於瑞士森帕赫Zyt畫廊(Zyt Galerie, Sempach (LU))。
□6月,參加「五月畫會東方畫會25週年聯展」,臺灣省立博物館。
1982
1月,父親82歲過世;5月,大姊李米珠、大姊夫到瑞士探望李芳枝。
10月,開始教兒子芝秋中文,兒子與當時的女友絲翡(Stephanie)日後也嘗試用中文寫信問候。
■個展於瑞士聖摩立茲市立文化中心(Heilbadzentrum St. Moritz);個展於瑞士霍恩賴恩(Kommende, Hohenrain (LU));個展於瑞士布格多夫施洛斯伯格畫廊(Galerie Schlossberg, Burgdorf (BE))。
□1982、1985年,參加瑞士阿爾卑斯藝術節(Arte Alpina Svizzera)盧加諾馬爾彭薩塔博物館(Museo Malpensata, Lugano);參加「高山藝術節」(Schweizerische Alpine Kunst),比爾藝術博物館(Kunstmuseum, Biel)。
1983
7月,日誌記述旅遊塞阿爾普湖(Seealpsee);Theo提到:「8月,夏天,我常去奶奶家,所以父母有時間去瑞士的山區阿彭策爾(Appenzel)或其他地區寫生旅行。」
■個展於瑞士日內瓦克魯尼畫廊(Galerie Cluny, Geneve);個展於瑞士梅里登塞爾皮亞諾酒店(Kurhotel Serpiano, Meride);個展於瑞士森帕赫Zyt畫廊(Zyt Galerie, Sempach (LU))。
□參加區域繪畫展,瑞士基亞索會議中心(Mostra regionale del disegno, Sala Diego Chiesa, Chiasso);參加紐約藝博會(L’Art Expo New York 83);參加「達拉斯國際水墨展」,獲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國際美展水墨獎。達拉斯購物中心,德克薩斯州,美國(Art Expo International, Dallas Market Hall, Dallas, USA (Award of the “Diplome de medaille de bronze” by the Fondation Bilan de I’Art Contemporain, Academie Europeenne des Beaux Arts, France);參加紐約國際美展(Art Expo International, New York Coliseum, New York, USA)。
1984
■個展於瑞士聖彼得羅堡Mostra nell’atelier, Castel S. Pietro。
□參加紐約國際美展(Art Expo International, New York Coliseum, New York, USA);參加提契諾州藝術家聯展,廣場畫廊,艾格利紹,瑞士(Kunstler aus dem Tessin, Galerie am Platz, Eglisau (ZH))。
4月,旅遊義大利馬焦雷湖(Lake Maggiore ITALY);7月12日日誌:「山豁達而大方 華山渾原堅實 榮茂華茲 比比要求力 實而不虛 水要生靈 不宜凝 天外有山 輕柔如紗 淡化山巒 滿眼煙嵐 隨風浮動」;8月21日,許普芬(Schupfen)日誌:「萊茵河畔乾淨 綠色怡人 房子恬適」;11月11日日誌:「栗樹已落葉 樹幹蒼老」;11月13日日誌:「樹幹如化石 葉片小卻節奏」。 Theo記述:「這地方看起來像是瑞士國家公園恩加丁(Engadine)。李芳枝和漢斯去過很多次並在戶外作畫的地方。他們甚至常常睡在雪鐵龍轎車裡,打開後車蓋,腳露在車外⋯⋯。以前只吃從家裡帶來的米飯、煮雞蛋和蔬菜,後來他們設法將畫作賣給了聖莫里茨的一家酒店老闆,並在聖莫里茨舉辦了展覽。」
1985
10月,旅遊瑞士馬焦雷湖(Lake Maggiore, Switzerland)。
■個展於日本東京電信局藝廊(National Telegraphic Art Gallery, Tokyo, Japan);個展於瑞士森帕赫Zyt畫廊(Zyt Galerie, Sempach (LU));個展於瑞士聖彼得羅堡Mostra nell'atelier, Castel S. Pietro;個展於美國紐約曼哈頓中華文化中心臺北畫廊(Chinese Cultural Center, Manhattan, New York, USA)。
□參加日本東京藝術博覽會,Laforet美術館,東京,日本(Art Expo Intemational, Laforet Museum, Tokyo, Japan)。
1987
旅遊瑞士布雷山(Mount Bre, Switzerland)。
■個展於瑞士莫爾科特奧立維拉酒店(Hotel Olivella, Morcote);個展於瑞士蘇黎世維丁街97畫廊(Galerie Wiedingstrasse 97, Zurich);2月,個展於日本東京國家電信藝廊(National Telegraphic Art Gallery, Tokyo, Japan)。
□1987–88年間,參加當代日本水彩巡迴展(Contemporary Japanese Watercolors, moving exhibition South Alleghenies Museum of Art, Loretto, Harrisburg and Greens-burg, Pennsylvania, USA);1987–94年間,參加日本東京鷺草會水彩展,世田谷美術館,目黑美術館,東京,日本(Rosoh-Kai Watercolor Exhibition, Kumin Gallery, Setagaya Art Museum, Meguro Museum of Art, Tokyo, Japan)。
1988
3月,訪西班牙帕爾馬港(Palma),日誌:「光線極優美,水色悠然淡泊」;4月,至西班牙桑塔尼伊(Santany)費拉尼特斯(Felanitx)廣場,日誌:「廣場美,芝秋重遊極 高興」;5月,旅遊西班牙馬約卡島(Mallorca)。
■個展於瑞士阿羅西奧公寓畫廊(Galleria Casa Domenica, Arosio);個展於瑞士蘇黎世維丁街97畫廊(Galerie Wiedingstrasse 97, Zurich);個展於瑞士森帕赫Zyt畫廊(Zyt Galerie, Sempach (LU))。
□參加「中華民國美術發展展覽」,臺灣省立美術館。
1989
■4月,個展於瑞士洛桑海鷗畫廊(Galerie d’art Les Mouettes, Lau-sanne)。
◎4月24日,《中央日報》臺北訊「李芳枝個展在瑞士揭幕」報導:「⋯⋯五月畫會創始人之一的李芳枝,是臺灣創導現代繪畫的畫家之一,她的畫有東西文化的特色,揉合寫實與抽象,尤其對山水自然地描繪,更能表現她那獨有的情感。」
□參加「昨日與今日」聯展,瑞士木九山谷史特拉畫廊(Mostra di artisti della Valle di Muggio, Ieri e Oggi, Salone Stella, Muggio)。
1990
■個展於瑞士羅騰堡市巴倫畫廊(Galerie Baren, Rothenburg (LU));個展於瑞士孟特西歐市伊諾巴畫廊(Innovazione, Mendrisio);個展於瑞士霍多夫市阿迪赫克畫廊(Galerie ad hoc, Hochdorf (LU))。
Theo提到:「李芳枝在孟特西歐(Mendrisio)舉行開幕招待會;在展覽會上,李芳枝常用各種美食招待參觀者,通常是亞洲美食。所以人們很高興發現這對不尋常的夫婦(他們看起來很異國情調,有點嬉皮)並且可以品嚐亞洲美食。」
1991
1月,闊別臺灣近30年後,返臺;1月27日母親逝世;3月,前往義大利佛羅倫斯、托斯卡納、貝拉焦;11月,作品《龍鳳》通過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審議,創作自述為:「龍鳳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特徵,象徵吉祥,與中國人生命中不可分離的精神存在,畫此幅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
■個展於柯爾特利亞紅青畫廊(Galleria Rosso-blu, Corteglia);6月, 與林卓祺雙個展於美國洛杉磯東方藝術中心(East Art Center, Los Angeles, USA (with George Lin))。
◎6月21日,《星島日報》洛杉磯版報導「李芳枝繪藝來洛城東方藝術中心展出」;6月21日,《國際日報》洛杉磯訊報導:「蘊含著對大自然和人類的特殊感情,旅瑞臺灣女畫家李芳枝將作品寄到洛杉磯展出」;6月29日,美國《洛杉磯電視周刊》留美學人余興基於「洛城繽紛專欄」撰寫「被稱為是藝壇彗星的李芳枝——繪畫和生活同樣膾炙人口的李芳枝」。
□參加蒙德里西奧藝術家聯展,ad hoc畫廊(KunstlerInnen im Mendrisiotto, Galerie ad hoc, Hochdorf (with Hans Brun, Petrael and Max Weiss);5月,參加「五月畫會紀念展1960.1990」,龍門畫廊。
1992
旅遊英格蘭巨石陣(stonehenge),旅遊的照片或速寫,往往是日後油畫的基礎;9月,旅遊義大利聖朱利奧島(Isola San Giulio)。
■個展於赫利斯貝格(Wirtshaus Herlisberg, Herlisberg (LU))並教學生「光線與色彩」取景;個展於柯爾特利亞紅青畫廊(Galleria Rosso-blu, Corteglia);11月,個展於雄獅畫廊。
□1992–1994年,參加「臺北藝術博覽會」;1992–95年,參加「五月畫展」聯展於印象畫廊、歌德藝術中心、中正藝廊。
1993
3月,旅遊義大利熱那亞、米蘭。
■個展於瑞士羅騰堡巴倫畫廊(Galerie Baren, Rothenburg (LU));個展於柯爾特利亞紅青畫廊(Galleria Rosso-blu, Corteglia)。
◎瑞士提契諾州期刊《Terre Ticinese》人物專題報導「⋯⋯李芳為我們帶來了其祖國女性的優雅,不僅體現在人際關係上,也體現在她細膩的筆觸上。這位藝術家也是一位母語詩人,她首先以抽象風格的油畫和水彩畫呈現自己,其柔和的色調非常引人注目,同時也展現出優雅而隨意的線條。⋯技法精湛的李芳也不忘對身邊的風景進行註解,以詩意的敘事方式描繪出她的出身。」
□參加聖彼得羅堡藝術展(Mostra di artisti di Castel S. Pietro, Scuole Castel S. Pietro (con RAFFAELLA ORTELLI, LUISA FIGINI, LISSY FUNK ed altri)。
1994
成為美國華盛頓市「國立女性藝術家美術館」的會員;兒子芝秋與絲翡公證結婚;11月,長孫青泉(Raphael)出生。
■個展於柯爾特利亞紅青畫廊(Galleria Rosso-blu, Corteglia)。
□與Hans Brun及Petra Weiss聯展於申孔中心(Zentrum Schenkon);參加加拿大多倫多市國際水墨展(International Oriental Wash-and-Ink Arts Exhibition, Toronto, Canada),獲加拿大楓葉獎優秀特別獎,作品為書畫研究院典藏。
1995
獲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成就卓著榮譽獎。
□6月,與謝以文聯合畫展於紐約中華文化中心臺北畫廊。
□參加「五月畫展」聯展,印象藝術中心;參加「迎春大吉好彩頭」聯展,中正藝廊;參加中國北京國際名人作品展,獲中國國際名人研究會銅鼎獎,作品為該院典藏;參加北京第四屆國際婦女大會「中華女畫家展」。
1996
■個展於瑞士羅騰堡巴倫畫廊(Galerie Baren, Rothenburg (LU))。
□4月,參加「五月畫會四十週年紀念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1997
5月,孫女慈蓉(Celine)出生;加入太極拳學會,開始每天勤練太極拳;作品《出神入定》由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參加「江蘇徐伯榮藝術館館展」;9月,參加第10回日本「鷺草會繪画展」。
1998
□4月,參加「意向與美學:台灣女性藝術展」聯展,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龍鳳》。
8月,獲新加坡之新神州藝術院授予「高級名譽院士」。
2000
菲律賓中華逸吟神墨詩書畫國際展覽會,獲國際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獎;由旅美藝評家劉昌漢編輯之《百年華人美術圖像》,收錄李芳枝1993年《朝聖》及《海港》兩作;7月,孫子一明(Louis)出生。
2003
作品《青泉》(1996)獲環球國際藝 術貢獻獎金獎,由中國國際名人研究院、亞洲藝術國際交流協會、環球國際藝術貢獻獎評審委員會頒獎獲中華藝苑精英成就金像獎。
■個展於瑞士含碧雅諾畫廊;9月29日《瑞士日報》(Giornale del Popolo)報導李芳創作個展於義大利米蘭阿爾柏格(Albergo)酒店畫廊。
□9月,參加「前衛:六̺〇年代臺灣美術發展」聯展,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入定神遊》及《月華》2件作品。
2004
■個展於瑞士赫力培格畫廊。
2005
水墨作品《梨花樹帶雨》獲中國文藝金爵獎,書畫部佳獎,該獎項由中國文藝協會、中原書畫藝術院、中國文藝金爵獎組委會頒發。
2006-2007
□參加「五月畫會」聯展,長流美術館。
2013
3月,夫婿漢斯(Hans Brun)過世。
□6月,參加「台灣現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1930–1983」聯展,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9件作品。
2015
住進安養院。
2019
□參加「風林火山2019源自東方的抽象」,北京亞洲藝術中心。
2020
12月19日於瑞士辭逝,享年87歲。
2021
8月,李芳枝獨子李芝秋(Theobald Brun)來函表達捐贈李芳枝作品及文獻之意願。
2022
10月,家屬捐贈臺北市立美術館27件李芳枝作品及相關文獻資料(速寫簿、單張素描、書信、日記、照片),該批捐贈通過典藏審議會議。
2023
□2月,參展英國白教堂藝廊「Action, Gesture, Paint: Women Artist and Global Abstraction 1940–70」世界巡迴展。該展展出來自不同國家80位女性藝術家,總計超過150幅畫作,其中包含李芳枝的兩幅作品。
參考文獻:
- 臺北市立美術館李芳枝典藏文獻。
- 巴黎航訊,〈留法女畫家李芳枝作品在巴黎展出〉,《聯合報》第八版,1961.06.28。
- 葉蟬貞,〈雪影寒梅 — 訪留歐女畫家李芳枝〉,《婦女雜誌》第12期,1977.12,頁 125–128。
- 林惺嶽,〈踏雪尋梅:女畫家李芳枝尋訪記〉,《藝術家雜誌》第37號,1978.12,頁100–125。
- 陳長華,〈李芳枝畫中溢鄉愁〉,《聯合報》(1978.04.30)。
- 蔡文怡,〈李芳枝瑞士展獲好評〉,《中央日報》(1978.09.04)。
- 臺北訊,〈寄情山水 揉合寫實與抽象 李芳枝個展 在瑞士揭幕〉,《中央日報》(1989.04.24)。
- 黃智溶,〈撥開抽象與寫實的迷霧——李芳枝其人其藝〉,《雄獅美術》第260期,1992.10,頁56–64。
- 雷逸婷,〈台灣現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1930–1983〉,《台灣現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1930–1983》(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3.6),頁6–33,頁 188–199。
- 劉怡筠,〈臺灣五月畫會唯一女性元老!李芳枝大作英國首度亮相 美韓藝術家重磅登場〉《臺灣英文新聞》(2023.02.09); 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4804727(2023/05/29)。
- 〈五月畫會發起人之一藝術家李芳枝辭世〉(2021.1.16);http://www.yicollecta.com/zh/articles/171(2023/6/22)。
- 〈五月畫會唯一女性創始人李芳枝 作品首現英國〉(2023.2.8),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302080012.aspx(202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