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書中美術館:臍風息No.2

The Art Museum in Print: Neonatal Breaths No.2
藝術家特寫 蔡海如-圖片

走了大半人生,總是會想如何可以像風一樣輕盈自由?是否可以再次獲得新生般地重新調息呼吸?

有機會在一本平面的書(《現代美術季刊》的書中美術館)當中發表一件真正的新作品,於是找回自己在1995年於新樂園藝術空間首次個展那個關注於「體/影像」(corp / image)的辯證主題。

我讓一個經過影印又繪滿皴法線條而失去原貌的太湖石影像,以及三個透明文字「臍風息」,彷彿像穿透了正反雙面鍍銀的鏡像紙材的印刷方式,讓它們如同實體般擁有正反面地存在書本之中。而這個鏡像紙材做為平面承載體,也成為夾在想像的「影像體」的厚度之間,突出石頭與字的可視面積之外。它們的關係如同一種彼此像被卡著異物的疼痛感,是不得不全然相互依賴的載體,而且必須靠著如此依存關係,才得以宣告自身的存在。同時,載體亦映射著當下觀者與「影像體」之間,以及與當下外在空間變動的視覺關係和狀態。

以如此類似鑲嵌/覆蓋/穿/鏡射,既是一體又是拆離的心理視覺運動的手法,我再度讓失去實體的平面影像,得以再現成為另一「變體」。然而,相對於二十多年前創作手法的核心驅動力,卻似乎有如智慧手機的容量與演變一般,變得更「薄」且「複雜」些。

走了大半人生,總是會想如何可以像風一樣輕盈自由?是否可以再次獲得新生般地重新調息呼吸?

透明的「臍風息」三個字首次出現在2016年我的新作《浮生更年散記》(Quest in Menopausal Life)之中。那是一件我將過世年餘的公公所收藏的古典厚重油畫金框拿來框載著整面壓克力鏡面與其上平均分佈12個有著厚度的透明文字的物件作品。作品的視覺與文字組合意義都提供給觀眾任意從各種空間或心境角度去閱讀。當時我便認為這件作品如同它的中英文命名一樣,像是一本書的標題,之後將會陸續發展出能涵蓋自己進入中年的各種探索體悟的藝術篇章。而《臍風息No.2》亦是其中一章。

註釋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