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主選單
:::
書寫北美館
文獻研究室 北美館展覽資料庫
Archival Research: The TFAM Exhibition Archive

當展覽成為資料:初探北美館展覽資料庫

When Exhibitions Turn into Databases: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TFAM Exhibition Archive

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自1983年開館以來陸續策辦了許多展覽,其中包含了不同類型的徵件及競賽展、單一藝術家或藝術團體的申請及邀請展、擴展視野促進交流的國際展、展現發展量能的典藏展,當然在這條經歷不同政治與社會變遷的時間流上,也包含各項委辦、合辦性質的展覽。

文獻研究室 北美館展覽資料庫-圖片
文獻研究室 北美館展覽資料庫-圖片

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自1983年開館以來陸續策辦了許多展覽,其中包含了不同類型的徵件及競賽展、單一藝術家或藝術團體的申請及邀請展、擴展視野促進交流的國際展、展現發展量能的典藏展,當然在這條經歷不同政治與社會變遷的時間流上,也包含各項委辦、合辦性質的展覽。

每一個展覽從最初的討論、決議、策劃、執行、展出,到最後展覽結束,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文件書信、出版文宣、報導評論以及各種文字與影像紀錄,這些資料記錄了當下美術館的觀點理念、討論議題、決策走向及視覺呈現方式,其間產生的報導評論及來自社會大眾的反饋則回應了這個決策。這些資料所留存的軌跡,對美術館來說是傳承經驗與記錄歷史的重要檔案,而藉由檔案的回溯,能讓美術館再次重新檢視展覽進程,在回望中找到自身的脈絡與定位,並創造出新的視角與議題。但時間是不斷往前的,美術館的展覽產出也從不間斷,資訊浪潮洶湧,伴著展覽所產生的各種檔案與討論,終將隨著展覽結束而逐漸被遺忘,這些不斷產生又不斷沉積堆疊的歷史檔案,該如何回溯建置、保存管理,已是近年來美術館密切關注的話題。

為妥善保留開館以來累積的大量資料檔案,北美館自2009年開始進行展覽資料及文宣出版品的數位化工作;2011年起籌備建置文獻中心,規劃、搜集、整理北美館及美術相關文獻資料。2017年起,除了持續進行的數位化工作,也開始著手進行文獻資料的彙整,陸續將北美館歷年來累積的館務資料、各類文宣與出版品、照片影像、錄音與影音檔、手稿與文件紀錄、媒體報導與新聞剪報等一、二手資料逐步系統化的蒐集、整理、建檔,漸進式地建置以北美館為主體架構的藝術檔案。

藝術檔案資料架構-圖片
藝術檔案資料架構

面對不斷成長的資料量,如何永久保存且能有效提供使用遂成為下一階段的目標。2018年起導入數位典藏工作流程,除了原有的實體資料整理及數位化工作之外,也開始進行資料庫系統的建置,包含建立資料的後設資料、數位化資料的保存管理以及資料的開放使用等。其中後設資料不僅是建立資料的內容描述,更將其組織成有系統的資料結構,從中建立資料之間的關係,藉此提供各類型資料的使用以及資訊整合應用。

2018年開始規劃以北美館作為主體的藝術檔案資料庫系統,在概念上以「事件+物件」建立架構,「事件」係指北美館所發生的事,如展覽、活動等資訊;「物件」則是上述的一、二手資料,透過後設資料逐一建立事件與物件條目,並將相關的事件與物件加以串連。而未來將對外開放的「展覽資料庫」即是以「館史資料庫」為基礎,以「展覽」做為中心來彙整、串連與展覽相關的事件與物件。在資料的呈現上,除了主要的展覽事件描述外,與這個展覽相關的活動如開幕、演講等「事件」,以及相關的「物件」如文宣出版、媒體報導、影像紀錄、館務資料等,都能在此展覽的頁面中一覽無遺,有效率地進行資料整建。這樣的整合方式與訊息發布不同,在展覽發生當下每一個資訊都具有訊息發布的時效性,並以單個訊息的方式接連露出,這般「展覽資料庫」的整合概念,即使展覽已經結束,仍能透過資料庫頁面觀看關於展覽的資訊與紀錄。

北美館文獻室大事紀-圖片
北美館文獻室大事紀

「展覽資料庫」預計在2023年先開放1983年至1994年間的資料,包含展覽的基本描述、作品清冊、展場照片、文宣、展覽專輯、新聞稿、媒體報導與現代美術等評論,以及相關的活動資訊,如開幕、記者會、演講、座談、研討會、導覽、創作體驗等。未來也會陸續加入展場平面圖、語音導覽聲音檔案,以及相關活動影像,如開幕、記者會、演講、座談、研討會、導覽、創作體驗等。

在1983至1994年間,展覽策劃的作業仍在手寫時代,攝影也主要使用底片相機,這些「物件」在蒐集之後還需要經過掃描、整理及建檔,「事件」的回溯也需要長期努力,大量的資料仰賴人力翻找挖掘、辨識分析,但因年代久遠及資料保存觀念不同,不免有許多資料及資訊缺漏或佚失,這些都需要時間補充及考證。然而在資料持續擴充的未來,展覽為何成形、建立方式、如何被定義書寫、留下的記憶以及未來被引用的狀況等,透過資料庫的建置與組織,這些關於展覽的前世今生與來世的資訊都能被有效留下。

另外,關於展覽更多的資訊,其實也散見於過去美術館的出版品。由於北美館的出版品眾多,此處僅列舉部分案例,如從1984年開始出刊的《現代美術》雙月刊,就收錄了許多展覽的描述或評論的文章,2001年開始發行的北美館年報及館慶周年出版彙編的專刊,回顧了每一年的展覽資訊以及主題論述,2010年出版的《臺北美術獎回顧2001-2009》及《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回顧》,則回溯整理了歷屆的策展論述、評審感言、參展藝術家及作品等文件。這些描述性的資訊皆可被建置在資料庫中,用來補充展覽的基本資訊,而出版品本身在資料庫中也能與相關展覽相互連結,藉由這樣多樣物件的整合,方能提供更多的展覽訊息。

館史資料庫架構-圖片
館史資料庫架構
展覽資料庫架構-圖片
展覽資料庫架構
展覽資料庫前台頁面-圖片
展覽資料庫前台頁面

資料庫的建置目標即是讓展覽以及與展覽相關的資料能被永久保存,同時也能被再次利用、多元串連,進而成為一個知識的網絡。當資料庫收錄的內容越豐富,相關資訊的描述越細緻,就越能呈現或組合出符合使用者或研究者的需求,而這些成果的進化,則仰賴使用者的回饋,這樣的資料庫最終無論在作為研究資源的提供或是其他研究面向,都能提供更為有力的協助,北美館的展覽資料庫亦是以此為目標努力。

參考文獻

  1. 廖春鈴(2017)。〈檔案室側記:館史形構的可能性〉,《現代美術》,第184期,頁94-97。
  2. 林靖恩、郭姿妙(2017)。〈留存記憶:淺談美術館檔案建置〉,《現代美術》,第185期,頁88-92。
  3. 廖春鈴、林靖恩(2018)。〈非關典藏:城菁汝專訪〉,《現代美術》,第189期,頁75-82。
  4. 廖春鈴(2022)。〈北美館展覽研究:展覽機制的開端〉,《現代美術》,第204期,頁78-93。
  5. 項潔、翁稷安(2012)。〈多重脈絡—數位檔案之問題與挑戰〉,《數位人文要義:尋找類型與軌跡》,頁25-29。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
註釋

    相關文章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