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編輯語

Editor's Letter
-圖片

在倚賴網路閱讀與取得知識與資訊的新媒體時代,北美館以長期出版的兩種名為「現代美術」的期刊為基礎,籌備「現代美術+」線上知識平台,即將於今年公開上線服務讀者,讓以藝術為核心的現當代思潮能更有效的流布與廣傳。與此同時,配合線上平台開放,《現代美術》自第208 期開始也進行改版,除刊物版型與標準字有一番新貌外,也以議題為導向,邀集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共同發表。一方面獲得完整授權的內容將直接於線上平台上稿外,實體雜誌則收錄未能取得授權的特殊單元、內容或手工製作的設計與物件,以增加收藏性。

《現代美術》208 期以「後自然:混種的視野」為主題,回應北美館2 月中上檔的「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展出作品以學院寫實風格的雕塑技巧,擬真的手法呈現未來科技高度發達的人類世時代中,可能的人體與生物形象,思考人類在自然界中的角色、與不同物種間的關係,以及逐漸模糊的自然、科學與文化之間的界線等相關議題。本期特別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作家提出觀點與創作,回應這項主題,包括:知名科幻小說家高翊峰書寫〈T.E. 2073:Macaca & Cyclopis 莫卡卡與賽克洛普斯〉,以臺灣為故事背景,以齒輪作為時間物化的隱喻,描繪一個虛構的T.E. 2073 編年以後的景象。而Macaca Cyclopis 也正好是臺灣獼猴的學名。以《金魚》獲得56 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臺灣動畫導演王登鈺創作漫畫,以氣候變遷下洪水淹沒大地為場景,幽默描繪「2023年後」零件們如何靠自行組裝求生……另外也請科技藝術評論者與策展人邱誌勇與陳明惠撰寫專文,爬梳科技藝術的進程。而中研院民族學所研究員李梅君則從人類學的角度,陳述混種、賽伯格並非只是存在於我們的想像、虛構的科幻與動漫的世界,此刻COVID-19 瘟疫已襲捲全球,烏克蘭戰爭所使用的無人機,正透過演算法計算「生命模式」以辦識「他族的身體」並加以摧毀等,喚起重新思考混種倫理的警覺。陳國偉描述科幻類型的文學與電影中對於身體的想像,從時間、工具與情感反思未來科技高度發達,人與機器結合的身體情況,以及與人與非人的界限與定義。

本期「藝術家觀點」邀請獲得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終身會員的攝影家張乾琦,發表《以攝影機為武器》系列之外,亦刊登〈在路上〉中文版,自述到世界和各地拍攝新聞專題的生命狀態,以及2007 年至2022 年間所拍攝的〈Limbo〉紀實攝影。同時「X.Creator」單元希望透過作品,直接感受作家的原創性,本期特別刊登張乾琦《以攝影機作為武器》在2019 年五次香港之行拍攝關於反國家監視器的系列照片。而北美館進行中的重要計畫則包括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合作,針對失智族群共同開發的藝術教案,以及展覽數位藝術資料庫的規劃與建制等。

註釋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