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Limbo 混沌邊境

Limbo
藝術家觀點 張乾琦-圖片

《混沌邊境》系列(2007-2022)記錄生活在憂煩恐懼下不安的人們:緬甸境內流離失所的羅興亞人、歐洲的難民危機、烏克蘭戰爭、香港民主運動人士,以及,經由中國、寮國逃往泰國與南韓的脫北者。

《易經》中有一卦為需:卦辭曰「利涉大川」。世界各地的人們橫渡大洋,冒奇險以開始新生。戰爭、變遷中的氣候、政治、飢荒、艱險——所有的這些促使人們成群結隊離開已知,邁向未知,然後發現自己陷入進退維谷的泥淖之中;在監獄、在異域、在營地——過往生活恍若隔世。

張乾琦的作品示現了疏離與連結的抽象概念,探究並記錄個人與家鄉故土之間經常被距離所切斷的羈絆。這點源於他自身兩段截然不同的移民經驗,先在美國,後來是奧地利。

《混沌邊境》系列(2007-2022)記錄生活在憂煩恐懼下不安的人們:緬甸境內流離失所的羅興亞人、歐洲的難民危機、烏克蘭戰爭、香港民主運動人士,以及,經由中國、寮國逃往泰國與南韓的脫北者。

如此的磨難是張乾琦(1961年生於臺灣)最熟悉不過的。1984年畢業於東吳大學,張乾琦在1990年獲得印第安納大學碩士學位,1991年擔任《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的攝影記者,開始他的攝影生涯。1995年加入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並於2001年成為正式會員。數十年來,張乾琦持續拍下紐約中國移民以及他們遠在福建家鄉的親人之間分歧的生活樣貌。《唐人街》系列曾在2009年與2012年分別於威尼斯雙年展以及國際攝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展出。近年來,張乾琦開始在他的展覽中加入聲音與動態影像,豐富作品的敘事。「靜態影像可以是流動的,而動態影像可以是沈靜的,」他說,「兩者相融於音像之中。」

某種程度上,所有的紀實攝影都帶著個人的觀點。2022年,張乾琦隻身前往烏克蘭總共四次。畢竟對許多人而言,這場侵略行為猶如一記槍響,無論是誰,只要隔壁還住著一個胸懷帝國大夢的強權,都應深自警惕——就像臺灣。或許,作為一個攝影師的荒謬之處,即是奔向人們爭相逃離的所在。逃離衝突與危險,到達一個暫時的安身之地,當數以百萬計的人潮終抵彼岸的那一刻,同時也陷入了進退兩難的泥淖。他們一面等待從前種種成為過去,一面等待新的生活成為現實,像是抓住一根救命的浮木那般,想望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01 羅興亞難民營,孟加拉灣,緬甸,2017年8 月22日 ©張乾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圖片
01 羅興亞難民營,孟加拉灣,緬甸,2017年8 月22日 ©張乾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02 中國國慶日示威遊行,香港,2019年10月1日 ©張乾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圖片
02 中國國慶日示威遊行,香港,2019年10月1日 ©張乾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03 雨傘革命,香港,2019年8月18日 ©張乾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圖片
03 雨傘革命,香港,2019年8月18日 ©張乾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04 頓巴斯前線,烏克蘭,2022年8月18日 ©張乾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圖片
04 頓巴斯前線,烏克蘭,2022年8月18日 ©張乾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05 急診病房,基輔兒童醫院,烏克蘭,2022年5月3日 ©張乾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圖片
05 急診病房,基輔兒童醫院,烏克蘭,2022年5月3日 ©張乾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06 國內流離失所的女子,基輔,烏克蘭,2022年3月6日 ©張乾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圖片
06 國內流離失所的女子,基輔,烏克蘭,2022年3月6日 ©張乾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07 紐約唐人街移工的女兒,福州,中國,2007年7月11日 ©張乾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圖片
07 紐約唐人街移工的女兒,福州,中國,2007年7月11日 ©張乾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08 脫北者轉運點,北京西站,中國,2008年3月25日 ©張乾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圖片
08 脫北者轉運點,北京西站,中國,2008年3月25日 ©張乾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09 脫北者,泰國,2007年12月11日 ©張乾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圖片
09 脫北者,泰國,2007年12月11日 ©張乾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10 難民上岸海邊的救生圈,愛琴海,希臘,2016年3月15日 ©張乾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圖片
10 難民上岸海邊的救生圈,愛琴海,希臘,2016年3月15日 ©張乾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註釋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