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公眾參與、自主學習:開展美術館與觀眾的新關係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Developing New Relationships between Museums and Visitors
美術館教育 公共教育新生態-圖片
觀眾閱讀其他觀眾的創作

臺北市立美術館209藝想空間,自2009年啟用至2017年10月美術館因館舍修繕暫停開放,八年期間作為教育推廣活動的基地, 初期營運重點為支援館內教育活動的場地需求。自2010年起逐漸調整定位,嘗試主題策劃。主要服務16歲以上觀眾,發展可以隨時入場參與的展場式開放 工作坊。 以美術館參訪途中「停駐、轉換、沈澱、思考的處所」為核心,策 劃自主學習活動。

在未來,最好的博物館應該是能藉由並置不同的經驗,來推動不同的詮釋模式與層次的博物館。[1]
──尼可拉斯・塞洛塔(Nicholas Serota)

註解

  1. ^ Nicholas Serota, Experience Interpretation: The Dilemma of Museums of Modern Art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96). 此引句中譯引用自江凌青在〈以過去創造未來:從泰德現代美術館的典藏語展示談起〉一文中的翻譯。該文刊載於《現代美術》166期,頁66。

臺北市立美術館209藝想空間(以下或簡稱「209室」),自2009年啟用至2017年10月美術館因館舍修繕暫停開放,八年期間作為教育推廣活動的基地,初期營運重點為支援館內教育活動的場地需求。[1]自2010年起逐漸調整定位,嘗試主題策劃。主要服務16歲以上觀眾,發展可以隨時入場參與的展場式開放工作坊。[2]以美術館參訪途中「停駐、轉換、沈澱、思考的處所」為核心,策劃自主學習活動。活動策劃包括以下幾項特點:

獻給大人的藝術參與基地:以成人觀眾為主要參加對象、面對並擁抱所有對藝術感興趣的觀眾,尊重他們的自主性與好奇心。有鑒於美術館一樓至三樓的參觀動線中,沒有可供觀眾停頓、整理思緒、轉換思路的處所。209室位於動線中段的地理位置,正適合提供觀眾稍作休憩、減低博物館疲勞的轉換活動。在此客觀條件下,同時考慮到北美館地下一樓,已有以兒童及親子觀眾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兒童藝術教育中心,209室則積極為年齡層在高中以上、自主前來參訪美術館的成人觀眾策劃活動。

激發思考與想像:考量觀眾在美術館參訪過程中,多數時候處於感官資訊的接收,地處美術館二樓展場最後一個展間的209室,可視為二樓展覽結尾、或是三樓展覽的起始。藉由活動的策辦,提供轉換,促使參訪經驗從被動轉為主動,刺激觀者觀看、思考、觸發想像。

鼓勵表達:美術館的展覽呈現藝術家及策展人的思路,觀眾的思考在館內多半隱而不顯。相較於創作技巧的熟習,此區工作坊規劃更著重提供觀眾培養、梳理、表達想法的空間。透過活動內容、場域設計,展呈觀眾的思考,迎接觀者對作品的詮釋、實踐觀眾賦權,也鼓舞大眾相互理解、交流。

開放工作坊:成人觀眾之中,有很大比例是在臺灣聯考掛帥年代就學,少有機會上美術課、對藝術感到陌生的族群。基於對這項觀眾特性的觀察,209室成為一個張臂歡迎大人前來體驗、創作、小試身手的場域,活動對象設定為「不分齡」,以無須預約報名、不另外收費為原則,盡可能讓所有進入美術館的觀眾都能入場參與。提高公共性,在美術館內提供一個能與所有觀眾互動的平台。

佈展作為一種沉浸式的參與環境:為了使空間本身成為鼓勵參與的場域,讓創作引導在空間中自然呈顯,視覺、空間、燈光作為整體呈現的重要環節,在活動的核心內容確立之後、整個製作案的籌備初期就開始與合作設計師共同發展。盡力使空間設計緊密貼合活動內容,並有足夠的時間做模擬、測試、參與試作,及依容留人數、時間,進行空間設計和參與方式的修正。

自2010年至2017年,歸納209藝想空間以開放工作坊型態舉辦的活動,包含以下三種類型「回應藝術家個人創作」、「延伸思考展覽探討的議題」、「整合當期參訪經驗的主題策劃」。分別說明於下:

註解

  1. ^ 曾用於辦理兒童夏令營、親子創作、小型座談、「藝術介入社區」計畫成果發表、大學生體驗營、志工培訓課程、教師研習、藝術家工作坊等學習及推廣活動。
  2. ^ 林宣君,〈打開想像,北美館藝術推廣教育側寫〉,現代美術187期(2017年12月),頁76-84。
「造字實驗室」一景。左側牆上的視覺意象是用來刺激想像的各種象形表意文字、圖像符號。-圖片
「造字實驗室」一景。左側牆上的視覺意象是用來刺激想像的各種象形表意文字、圖像符號。

回應藝術家個人創作

此類型活動多針對藝術家個展策劃,內容以深化觀眾對藝術家創作型態的瞭解,或是透過活動參與輔助觀眾更能體會創作精神、擴展想像為主。

2014年舉辦的「造字實驗室」創作活動,[1]回應當時位於美術館一樓的「徐冰:回顧展」。活動設計的基點,來自徐冰作品及其創作精神的幾個重要元素:其一,徐冰的創作對於時代與社會的思考和回應;其二,藝術家對於文字、符號的豐沛想像與創造;其三,是徐冰以專案計畫的方式形成作品,展現長時間創作過程的凝煉與美感。

活動內容受到徐冰對於文字、符號、溝通的探討所啟發,特別是《天書》、《地書》兩件作品與當代社會的緊密關連,試圖延展藝術家的觀察與實踐,邀請觀眾一同探索文字與圖像溝通的可能性。經由閱覽、書寫、繪製的過程,促使參與者重新審視、思考當代常用詞彙所代表的意涵,並以之連結歸納、想像、創造的過程。透過活動現場營造的空間場景,期待引導大眾一同翻轉習以為常的、以文字作為溝通載具的慣性,並試圖呈顯人類溝通的開放性。

觀眾進入現場後,會先讀到工作坊策劃引言,瀏覽、閱讀活動現場提供的詞彙(由教育人員事先收集各種象形表意文字、圖像符號,規劃成現場牆面的視覺畫面),或是其他觀眾的創作。接著自現場提供近百個當代常用詞彙中,選擇一個想要為之設計新字的詞彙(也可以自行構思想要表達的詞彙)、拿取創作用紙。參與者透過寫、繪,造出新字或設計圖像符號,表達該詞彙的涵意,最後再撰寫設計說明。

完成後將作品展示於現場,亦可依個人意願帶離。創作者提供展示的作品由教育人員每日整理,盡可能讓現場呈現的作品可以持續激發其他觀眾創意。

註解

  1. ^ 「造字實驗室 」展期2014.1.25-4.20 檔期特性:春季檔期,期間經歷農曆年假及春假,以北美館的觀眾參訪特性而言,屬於散客群較多的檔期。此檔期與學校團體安排校外教學的高峰期有一部分重疊,因此場地規劃時仍須考慮同時接待一整個班級進入現場參與的坐席與動線需求。
觀眾閱讀其他觀眾的創作-圖片
觀眾閱讀其他觀眾的創作
觀眾設計的新字-圖片
觀眾設計的新字

延伸思考展覽探討的議題

此類活動著重邀請參與者思考當期展覽所拋出的議題,也試著透過活動參與提供觀眾沉澱、整理參訪過程的所見所思。以下以2012年「我的微型博物館計畫」創作工作坊為例說明。

「微型博物館」為2012年「台北雙年展」主要展覽架構之一,六個微型博物館,由多組策展人分別策劃,回應我們所生活的當下世界,歷史對其有無意識的影響,並且質問由少數人所建構的歷史怪獸與我們之間已存在現象的關係。

「歷史是巨大的怪獸,具有人們無法超脫的力量。」、「我們如何思考現代、想像未來,都受到過去的制約。」、「唯有重新想像我們的過去,才有可能思考不同視野的未來。」、「當歷史定位不再根深蒂固,我們就不再以為所謂的進步,是不斷背離傳統並與之決裂。」[1]工作坊現場,引述雙年展策展人拋出的觀點,再進一步詢問參訪觀眾:參觀2012台北雙年展之前,如何看待歷史與我們現下生活的關係?日常之中,曾經體會過現代生活哪些令人難以抗拒的怪獸性力量?對於既有的歷史書寫,如果有機會用自己的方式提出質疑或是重新詮釋,將會挑選哪一個段落、會透過什麼角度重新觀看歷史?並請觀眾假設,如果他是策展人,會策劃一場什麼樣的展覽,傳達對這些問題的觀點?

「我的微型博物館計畫」[2]是209藝想空間首次嘗試請觀眾花較長時間停留、閱讀、思考、書寫。邀請大眾從策展的角度思考,寫下自己的展覽計劃書,內容包括展覽概念、策展論述、決定展出作品。現場提供一份「策展指引」,引導觀眾以關鍵詞介紹展覽、以之為線索設定主題、撰寫展介、描繪展示設計圖、為展覽命名。藉此創作形式表達看法,書寫完成後自行展示於牆面。也期待藉由這樣的交流,一同經驗透過當代藝術反思歷史與生活,整理、沉澱觀展時腦中乍現的思緒。

在執行面上,此次工作坊為了接待雙年展大量的團體及個人觀眾,現場亦有指引,提示觀眾可「獨立策展」(自行書寫,適合散客),也不妨與同行夥伴一起創作(適合學校團體的參訪安排)。

註解

  1. ^ 2012台北雙年展展場文字,2012.9.29-2013.1.13。
  2. ^ 「我的微型博物館計畫」檔期:2012.9.29-2013.1.13。檔期特性:對應當時的重要國際展台北雙年展而策辦。2012年底台北雙年展展場包括美術館一、二、三樓,209室位於展場動線中,活動策劃必須緊密回應雙年展議題,在不打斷觀眾參訪連續性的前提下,激發觀者與作品和展覽的對話。也因為雙年展的議題性,該時段散客來訪率高、參訪之學校團體也以高中以上為多數。因此規劃空間與觀眾參與行為時,雖然有必要將稚齡團體參訪的需求納入考量,但在成人團體居多的情況下,空間規劃注重提供更多容納觀眾思考、寧靜書寫活動的可能性。
「我的微型博物館計畫」參與觀眾創作一景-圖片
「我的微型博物館計畫」參與觀眾創作一景
觀眾書寫創作的展示牆,展示作為一種溝通與交流。-圖片
觀眾書寫創作的展示牆,展示作為一種溝通與交流。

參訪歷程的整合性主題策劃

此類活動規劃並不僅針對單一展覽作回應,而是將觀眾在美術館內多項展覽的參訪經歷視為連續的經驗,以之為基礎,構思一場能夠激盪思考、對話的活動。

2016年上半年,館內一、二樓共有「愛麗絲的兔子洞-真實生活」、「索多瑪之夜」、「Made in Taiwan:楊茂林個展」、「動物莊園:蘇旺伸四十年繪畫展」等展覽,或是援引文學裡的敘事想像、或是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受到文學作品啟發,超過六個月的時間,在觀眾參訪經驗中,演繹一連串流動於當代藝術與文學作品間的聯想。

「靈光編輯室-閱讀及書寫創作活動」[1]即是回應當時展覽背景所提出的整合性主題策劃。策劃初期以回應「愛麗絲的兔子洞-真實生活」展覽出發,實際進入策劃工作後,觀察到當期館內展覽與文學的關連,將209室製作成一個日常場景,回應展覽提出的觀點與議題。使觀眾得以進入其中,親身經驗:「展覽陳述了我們關於感覺、思想、行為、信仰在現代文明社會中所遭受的處境之思辨」、「日常生活是所有事物的總合,唯有通過它才可以確認人的存在狀態,從而變成我們生命中某種形式的收藏。」[2]

「靈光編輯室」以閱讀文學作品這極其日常、卻又在當代生活中逐漸從日常淡出的行為出發,創造一個激發閱讀渴望的空間,瀏覽、觀賞、閱讀、書寫、觀看與相互觀看。活動意欲提供一種相遇的可能性,空間中展出以小說與神話為主的經典文學,以及啟發藝術家、策展者的文學作品,邀請觀眾與文學作品的主人翁相遇、與作者的思想相遇、也與此時此地的當代心靈相遇。觀眾在此閱讀現場書籍,並手寫紀錄書中能引起共鳴的句子,接著將這些引句織入牆上展示。

這些文句的匯集與展現,呈顯參與者所關注的事物,成為觀者思考的反射。引句的產生,是個體自我書寫;引句的展出則交織出當代台灣的大眾集體思考與關懷。以此回應當期展覽群所展現文學藝術相互激盪的豐沛想像,並以觀眾參與、書寫的內容,注入閱讀的當代性和即時性。

文學及藝術是每個時代創作者為他們的「當代」留下的痕跡,工作坊現場的文句則是當代觀眾在閱讀中思索的吉光片羽。於是,在這個活動場域,不同時間、空間的思路交會,也續往未來開展。

展場空間設計以時間為軸,展開三個「日常的閱讀風景」場景變化:個人家屋中的閱讀、讀書會的群聚閱讀、草地上的閱讀(以草地銜接室外山景,隱喻閱讀可在戶外、可無所不在),空間兩側的書櫃及文句展示牆不變,場中以家具擺設的改變達成場景轉換。彷若一個以時間為舞台的劇場,三個場景以每月一次的頻率更換,室內空間與戶外窗景漸次銜接,觀眾在場內閱讀的肢體動作也隨之愈趨放鬆,觀眾的閱讀姿態形成展場空間裡的另一種展演風景。

註解

  1. ^ 「靈光編輯室」檔期:2016.2.2–6.19。檔期特性:春季檔期,當時一、二樓各有主題展覽。由於活動檔期較長、跨時兩季的展覽,可預期散客回訪率較高,適合以時間為軸線構思活動內容。
  2. ^ 蕭淑文主編,《愛麗絲的兔子洞-真實生活:可理解與不可被理解的交纏》,2016,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靈光編輯室」第一階段場景,個人家屋中的閱讀。-圖片
「靈光編輯室」第一階段場景,個人家屋中的閱讀。
「靈光編輯室」一景-圖片
「靈光編輯室」一景
「靈光編輯室」一景-圖片
「靈光編輯室」一景
「靈光編輯室」第三階段場景,草地上的閱讀。-圖片
「靈光編輯室」第三階段場景,草地上的閱讀。
空間一側的書櫃牆面。現場提供的選書隨著館內展覽換展,也會配合增加。觀眾在此可以自由取書閱讀,無須辦理任何押證借閱手續。-圖片
空間一側的書櫃牆面。現場提供的選書隨著館內展覽換展,也會配合增加。觀眾在此可以自由取書閱讀,無須辦理任何押證借閱手續。

另一個案例是,2017年的「移動製作-不分齡體驗活動」[1]。該項策劃對館內一、二樓同期展覽「社交場」及「空間行板:館藏作品選」作出呼應與延展,並以觀眾在此二展場對雕塑、人、空間的思索和整體參觀經驗為基礎而設計。

延續二樓「空間行板:館藏作品選」現當代雕塑作品的展出,「移動製作」邀請觀眾參與一場空間雕塑的集合創作,感受雕塑的空間性,也延伸思考「假如空間是一種容器,我們如何置身其中漫步、移動、相遇?移動時,視線如何在人與物與空間之中遊走?」[2]活動請觀眾回顧方才在二樓看到的雕塑作品,提示「當代雕塑歷史中,觀看與被觀看的關係,自『雕塑走下台座』起,開展出更為平等而開放的互動,也啟發許多藝術家對觀者和作品關係的探索:如果觀者也是創作者、如果創作者就是作品、如果展出的作品會持續改變、如果在素樸環境使用低限材料創作、如果創作是觀念的顛覆⋯⋯」[3]回應當代雕塑中的觀者參與,活動策劃使場內操作線繩的參與者也成為表演者和協作者,而坐在一旁的參與者成為觀賞者。雕塑走下台座、觀眾走上台座,在自主參與的同時也打開觀眾與當期展覽的對話。

觀眾在209藝想空間的參與,是對於物件與空間展開一段觀看、審視、思考、身體參與的歷程。空間、媒材、色彩、線條、人、光線,在現場交織互動。每位觀眾在這裡不僅是觀賞者,也是創造者,他們的目光被空間和物件帶領,身體也被引領移動、伸展、收攏。

209現場由相對的「空」,透過觀眾參與達致「滿」。[4]雕塑觀念的演變與思辨,在此成為觀眾體驗的一部份,觀眾的在場和參與不僅突破了空間,讓時間變化也成為可見。

此次開放工作坊提供空的空間由觀眾創作發展,透過空間、文字、視覺設計引導觀眾在場內能夠自行完成創作成為重要的目標,同時,空間氛圍必須自由、開放、公共、激發「動身體」和「參與」的渴望。

工作坊開放首日,空間中已有數條拉緊的棉繩立體編織作為主架構,提示觀眾拉線可以觸及的空間區塊。觀眾進入209後,被空間中穿梭的立體線繩吸引、進入、在場內遊走觀看、與立體線條的不同角度相遇。接著自由選擇要拿取的棉繩,加入現場既有的立體編織,編、織、穿梭、串連⋯⋯等等,參與的可能性由觀眾自行決定並實踐。結束後再前往展間出口旁的書寫檯,寫下這段參與的聯想、選擇對應的分類展示。

活動期間,安排數個「木頭日」,暫停供應線繩、改提供有機造型的木塊作為空間雕塑的材料。觀眾於地面堆疊排列木塊,由地面往上疊塑,以硬質媒材雕塑空間,也與既有的柔軟線繩展開造型對話。

註解

  1. ^ 「移動製作」檔期:2017.7.21-10.10。檔期特性:歷經暑假,是美術館散客及親子觀眾參觀的高峰期,同時也適逢世界大學運動會及國慶連續假期,國外訪客人數增加。依過往參觀人數判斷,暑假期間,平日參觀人數都可能會有近千人入場,假日則可能達至2000人次。因此活動規劃及場內空間設計必須審慎設計觀眾參與行為及流動與停駐時間。
  2. ^ 林宣君,「移動製作」工作坊現場創作引言。
  3. ^ 同上。
  4. ^ 空間設計師宋契德對展場設計設定的基調。以此原則為出發點,也考量場內作為綁線支點的木樁承重能力,此次將活動檔期分為前後兩場,第一場使用暖色系線繩,在空間內線繩結構發展到「滿」的狀態時,全場清空並於再次開始時提供不同方向的主結構繩,再進入使用冷色系線繩的第二場。
「移動製作」:入口處的選線、取線工作檯-圖片
「移動製作」:入口處的選線、取線工作檯
「移動製作」:編、織、穿梭,移動身體雕塑空間。-圖片
「移動製作」:編、織、穿梭,移動身體雕塑空間。
「移動製作」的木頭日-圖片
「移動製作」的木頭日
展場出口旁的書寫工作檯,觀眾在此寫下對空間雕塑作品或是參與過程的聯想。-圖片
展場出口旁的書寫工作檯,觀眾在此寫下對空間雕塑作品或是參與過程的聯想。
展場出口旁的展示檯,列出音樂、文學、電影、藝術家、藝術作品、自然科學、日常及不分類等八項。觀眾可以將寫完的小紙條放到對應的分類區塊展示。-圖片
展場出口旁的展示檯,列出音樂、文學、電影、藝術家、藝術作品、自然科學、日常及不分類等八項。觀眾可以將寫完的小紙條放到對應的分類區塊展示。

結語

隨著美術館學習活動形態的轉變,209藝想空間(2009-2017)從多功能場地支援,轉為主題式策劃的歷程,以及2018年起將三樓迴廊設定為「藝想迴廊」的空間調度,可以看見美術館重視為觀眾提供一個場域,能夠沉澱、能夠探索、發展寬廣的想像和思考。美術館在當代社會的角色,除了保持研究能量,亦需要開創與公眾共享藝術的關係。[1]擴充藝術參與的樣態、對親子觀眾的友善都是與大眾建立緊密互動的方式。國內美術館對於親子觀眾的重視,從硬體建置、展覽及活動服務頻次已顯見提升。作為公眾參與藝術的所在,豐富觀眾的參訪經驗、打造成人觀眾得以轉換觀展視角與深化思考的基地,重要性亦不可言喻。回顧209藝想空間的活動策辦,幾項有待進步與發展之處,在此提出,作為未來策劃的參考:

現場工作人員的培育與角色定位:對於自主性較高、且多數樂於自主參訪的成人觀眾,現場工作人員需要調整與觀眾互動基調,接待觀眾的同時,妥善拿捏與觀眾之間的談話距離,熱忱有禮又不過度介入觀眾參與,避免加入自己太強的主觀主導意見。這樣的互動對於原本不與觀眾交談的展場人員,或是習慣教學引導的教學與導覽人員而言,都需要持續地練習與調整。

觀眾參與的再形成:對於積極投入、慷慨分享個人創作的觀眾,提出的書寫與思考,應可在活動結束後集結、編整呈現。作為對參與者的回饋,也深化美術館與大眾的對話。惟目前為止,以現有工作人力的限制,僅能大致編整收存,尚未能做到觀眾參與成果的再現。

公立美術館為成人設計的開放工作坊,以公共、開放、自由的自主學習為基調,歡迎觀眾加入詮釋,透過多元樣態鼓舞藝術參與和思考。在未來,仍有待開創更具實驗性的做法,持續耕耘。

註解

  1. ^ Olga Hubard, Art Museum Education: Facilitating Gallery Experience (Columbia University, U.S.A: 2015), pp. 1-2.
註釋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