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造展覽主場開始
1998年第二屆「台北雙年展」,邀請了日本策展人南條史生(Fumio Nanjo)策劃「慾望場域」,這是台灣首度邀請國際策展人所策劃的大型國際性展覽,也正式將台北雙年展從本土地區的位置推向國際定位,這或許是台灣自1987年解嚴之後,藝術能量劇烈爆發的1990年代期間,官方美術機構針對「策展」所做的最具企圖心的工作,而這個重要變革的主要推手,正是時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的林曼麗。
台灣於1995年開始,以國家館(National Pavilion)資格參加「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儘管至2001年因中國阻擾因素退出,繼而改以使用美術館身分舉辦平行展(Collateral Events);然而,台灣在此時期成功操作、密度頗高的國際能見度,讓執行過兩屆台灣館展覽的林曼麗意識到,倘若想在這個藝術話語流通結構當中被聽見聲音,那麼,設法去創造台灣的主場優勢,就有其必要與迫切性,因而決定將第一屆仍屬於台灣內部展演活動範圍的台北雙年展,以國際展的規格辦理[1]。被賦予該政治性使命的台北雙年展,當務之急便是需要有策略性地透過國際人脈來奠定其國際性格,加上台灣當時仍缺乏具國際曝光度的策展人,因而林曼麗獨排眾議邀請外國人士策劃,希望藉由其國際人脈與策展專業,帶領台北雙年展正式轉型。到了2000年的「無法無天」,則邀請尚斯(Jerome Sans)與徐文瑞共同策劃,林曼麗認為,透過雙策展人的組合,能有效地讓台灣策展人透過與國際策展人共同工作的機會,來提升自我專業能力與國際能見度,而雙策展人(co-curator)機制,也延續至今共七屆的台北雙年展[2]當中。不過,對此林曼麗顯然還有更多期待,她認為台北雙年展至今已走過20個年頭,如何跨越雙策展人的配置,或主要仰賴國際策展人拉抬展覽討論度,而能使策展人角色及相關策展工作真正落實到「台灣製造、台灣出口」,甚至是成為台灣城市國際交流的契機,可能是下一階段美術館、甚至是整個台灣藝術圈,都必須嚴肅以對的課題。
註解
- ^ 關於這段歷史,林曼麗在北美館為整理台北雙年展20年脈絡所舉辦的「重繪亞洲——台北雙年展1998」座談當中有更詳細的敘述,請見《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 1996-2014》專輯,臺北市立美術館,2017,頁44-75。
- ^ 分別是2002年的王嘉驥與馬力(Bartomeu Mari)、2004年的鄭慧華與范黛琳(Barbara Vanderlinden)、2006年的王俊傑與卡麥隆(Dan Cameron)、2008 年的徐文瑞與寇東(Vasif Kortun)、2010年的林宏璋與佐赫德(Tridad Zolghadr)、2018年的吳瑪悧與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即將到來的2020年台北雙年展也為雙策展人制,但卻一改以往一台灣本地策展人搭配一國際策展人的作法,邀請了兩位法國學者拉圖(Bruno Latour)與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劃。
林曼麗於2000年轉任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一職期間,另一個帶領官方機構與民間企業(台新銀行)合作,針對策展模式所做的創新嘗試,則是從2002至2006年舉辦三屆的「台灣前衛文件展」系列展覽(Co2、Co4、Co6)。林曼麗認為,在台灣,固然是官方最具備舉辦大型展覽的資源與條件,然而卻也可能受限於公務機構內部的諸多限制,因而開始思考,是否可能另闢一條不同於公務機構操作的策展之路。因此,台灣前衛文件展雖然是由官方機構發起,但卻強調了其作為美術館體制外的自由、年輕的策展精神,在當時頗有與台灣國際性雙年展一別苗頭的姿態。台灣前衛文件展藉由集體策展人的協作及公開徵件,同時也串聯台灣當代藝術圈多個社群組織與展演空間,並整合跨界例如建築圈的創作資源等等的方式,打造展演與資源流通的平台,實際支持了本地年輕世代藝術家的創作,並試圖透過該活潑的策展機制,建立台灣藝術生態觀察的文獻基礎。
國家資源的積極回應
「如今這個時代中,策展已是顯學,這不僅在藝術圈中發生,表演等等的各式藝文活動幾乎都可以用策展的方式加以呈現」,林曼麗表示。除了透過展覽操作的方式來推動台灣策展領域進程外,林曼麗自2003年第一次擔任國藝會董事長之後,也開始針對國家的補助機制,做了頗大幅度的調整。國藝會以往自1997年起的業務主要為年度性的常態補助;然而林曼麗認為,國藝會當時施行的補助機制過於消極——公開徵件,之後審核通過便予以補助,容易流於補助零碎化而對藝術發展無太大實質促進作用;作為當代藝術的主要資源分配者,國藝會需要更為積極地回應藝術生態的發展需求,給予更多的支持,因而於常態性補助之外,增加了專案補助的項目,例如2004年開辦、至今對於視覺藝術策展領域至關重要的「視覺藝術策展專案」,便是此次變革重點之一,該專案也是國藝會首度明確地針對策展領域所做的補助。而後,即使林曼麗離開國藝會,但國藝會在執行視覺藝術策展專案的經驗基礎上,又於2008年進一步增設另一個扶植策展人的補助專案——「策展人培力」計畫,其在2010年更名為「策展人培力@美術館」計畫,更加入了與藝文館舍例如:鳳甲美術館、關渡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蕭壠文化園區及北師美術館等合作,提供策展人空間與相關的行政資源。
對於國藝會這兩大策展補助專案,林曼麗觀察到,其至今已有各自清楚的定位。「視覺藝術策展專案」近年來的提案,有逐步擴張的趨勢,開始有更多與國際連結的規劃,這個良性發展,讓台灣的策展不再侷限於生產對台灣內部發聲的討論。而為了讓策展人能更好地策劃國際性展覽,因此2012年起,補助辦法調整為「國際駐地研究與展覽交流計畫」,讓策展人可先行至國外當地社群做比較深入或基礎的接觸與研究,之後再於台灣與海外兩地發表成果。此舉不但可以拓展策展人個人與台灣的國際連結網絡外,也可讓駐地研究成為策展人推動展覽的更大動能,讓展覽呈現更為完善。而「策展人培力@美術館」計畫則較鎖定年輕策展人,這個專案最重要的一個積極意義在於,它媒合了美術館或相關館舍等機構的資源,林曼麗認為,策展人其實是個需要做許多複雜整合性工作的角色,除了基本的研究與論述能力外,還必須對空間規劃與作品呈現方式,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同時也需要與藝術家有充分的溝通,甚至是要與媒體或觀眾對話,又或者是向其他社群尋求合作與資源等等。而年輕策展人往往正是缺乏這些相關資源的支撐,透過「策展人培力@美術館」計畫,除了能讓年輕策展人獲得直接的經費補助外,也能實際地學習到展覽各個層面的know how。
國際連結・主動出擊
在當代藝文活動早已全球化的今日,台灣藝文也很難置身於這個結構之外,林曼麗認為,台灣藝文界缺乏如德國歌德學院、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或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The Japan Foundation)等推動國際文化交流的大單位,而外交部也並無這樣的推動組織。自1996年成立的國藝會20餘年下來,當屬掌握台灣國內外藝文生態最為熟稔的官方單位之一,而如何強化國藝會角色,以去創造屬於台灣自己在國際上的主場優勢?在林曼麗2017年重新執掌國藝會之後,又於2018年將原有的「國際藝術網絡發展平台專案」中的七個平台項目[1],重新整合為單一網絡平台:「ARTWAVE-台灣國際藝術網絡平台」(ARTWAVE-Taiwan International Arts Network)[2]。該平台仍強調與各方「協作」的精神,但在資源分配與交流中介上,則將過去讓七個小平台各自為政的作法,改以更為統整性的規劃,藉此主動出擊,與各國藝文機構與組織以及具指標性的藝術節、展覽和研討會等等建立連結,並促成更多創作者與藝文工作者與國際共創合作的關係。
於2019年10月舉辦的「CIT19:當代策展的新挑戰——國際論壇暨青年策展工作坊」(Curators' Intensive Taipei 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Workshops),便是ARTWAVE平台於2019年最新展開透過策展概念的討論到實務工作研習,雙軌並行又一條鞭式的交流活動之一。林曼麗說,想要在國際任何藝術場域中有發聲的機會、又或者可以如何發聲,仍須取決於優秀的國際性策展人的引路,因而培育工作就極為重要。CIT19所做的正是這個嘗試,除了適時反映國際策展潮流現實給台灣策展工作者外,也努力打開與國際的對話空間。CIT19是國藝會與北美館共同主辦,委託立方計劃空間策劃執行,並與獨立策展人高森信男、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林宏璋等人、台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研究(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CCSCA)等各策展學程科系的師生,以及北師美術館、鳳甲美術館等其他藝術機構,合作相關活動、紀錄整理與策展論述線上資料庫的經營[3]。
CIT積極推動國際交流的工作,首要目標為聚焦亞洲,尤其是東南亞與南亞等地區,「雖然策展是西方的概念,但我們不是要跟著西方國家走,而是要回到亞洲的內容和議題」[4]。因此,CIT國際論壇中以「當代策展的亞洲語境及其超越」(Contemporary Curating Rethink: In the Context of Asia and Beyond)為題,邀請了「橫濱三年展」(Yokohama Triennale)策展團隊印度「瑞克斯媒體小組」(Raqs Media Collective)、2022年德國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 Kassel)策展團隊「ruangrupa」等國際策展專業人士來台交流、考察。另外,國藝會也於11月在印度德里舉辦的「亞洲策展人論壇」(Asian Curatorial Forum)中,安排孫華翔副執行長、高森信男與北藝大教授、同時也是關渡美術館館長的黃建宏前往參加。
除了參與國際討論外,國藝會也將觸角伸向與這些地區國際性的雙年展,做策略聯盟,帶領台灣藝術家向外出走的機會。例如2019年10月開展的第15屆「日惹雙年展」(Biennale Jogja),即首次規劃了台灣國家館(Bilik Nasional Taiwan),此為國藝會與日惹雙年展基金會(Yayasan Biennale Yogyakarta)共同策劃,國藝會並協助台灣國家館策展人,同時也是日惹雙年展基金會總監、印尼策展人的斯瓦斯帝嘉(Alia Swastika),來台做相關的藝術家研究,最終選定四位藝術家:Betty Apple(鄭宜蘋)、陳思含、林羿綺以及李勇志參展。未來,國藝會還可望與其他重要國際展覽例如文件展、「雅加達雙年展」(Jakarta Biennale)、「伊斯坦堡雙年展」(Istanbul Biennial)等開展進一步的合作關係。
註解
- ^ 國際藝術網絡發展平台專案成立於2015年,包括CO3表演藝術國際交流平台、數位表演藝術國際續航計畫、原住民表演藝術推廣平台、表演藝術華文地區推廣平台、小說引力國際互聯平台、視覺藝術國際策展平台、WINDOC紀錄片國際網絡發展平台等七個平台,並與七個民間單位合作執行;2019.10.27瀏覽。
- ^ 請見https://artwave.ncafroc.org.tw/index?lang=zh_TW,2019.10.27瀏覽。
- ^ 請見CIT官網,2019.10.27瀏覽。
- ^ 請見《中國時報》,〈藝術大平台 國藝會串連國際資源〉中的林曼麗說法,許文貞報導,2019.10.08,2019.10.27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