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
蘇珊.桑塔格這段話精準詮釋了我們為何要辛苦重建一段消逝的記憶。在台灣,王大閎、陳其寬與張肇康這一代建築師,就是桑塔格所說「完全吸收了他們正在掙脫的傳統」,而後來者經常狂妄自大地隨意批評傳統,自以為了解傳統。王大閎他們身體裡奇妙地共存了兩個文化:幾千年積累而成,溫潤成熟的華人傳統文化,另一則是從歐洲文藝復興開端的現代文明,兩者時而互相衝撞,時而互相對話。這也是為什麼王大閎的建築作品,特別是他的幾個自宅,或是貝聿銘、陳其寬、張肇康等人在東海大學早年的空間規劃經驗特別值得留意,讓人咀嚼再三,回味無窮。本文討論的建國南路自宅就是王大閎在這樣的脈絡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當然是經過詮釋重建後的作品。
歷史能還原?
前文談到重建「一段消逝的記憶」,為什麼談重建會涉及一系列過程的記憶?因為重建伊始,就必須問,這棟1953年年底左右建完,1964年遷出,王大閎及其家人住了十年多些的房子,重建想回到的時間點是何時?還是應該提問:「我們能重建已消逝的記憶?」這是一個困難的問題,或許比1980年代在巴塞隆納重建的密斯的德國館更加困難,前者是一個住家,裡面有許多生活的痕跡,十年當中也有許多更動,而後者是一個展覽館,重建只要恢復1929年的狀況即可。三年多重建的經驗告訴我,歷史已逝,重建只是一系列科學的查證與詮釋,及系列試圖接近原創作者如何思考的過程。最後我們看到的結果不只是最後呈現在大家眼前異地重建的自宅,還有就是本文試圖忠實紀錄下的文字與文獻。
一封信
Dear Dr. Gropius,
I have received with much pleasure the Spring 1961 issue of Program you sent me. The contents are both stimulating and instructive. Even the cover design and mise en page are exciting.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thoughtfulness.
It was with great pride and joy that I read about your new achievements and the world-wide honours you have been receiving during the past years. Your ideas and work have always been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to me.
Here are a few photographs of the interior of my own house, built more then ten years ago. I hope that I have succeeded in making the building look Chinese!
With my sincere respects and warmest affection.
Dahong Wang
Aug 29 1961
1961年8月29日王大閎寫了一封信給哈佛研究所的老師,也是德國包浩斯創校校長葛羅培斯,並寄了幾張建國南路自宅的照片,信裡倒數幾行提到:「希望我設計的房子看起來帶點中國味。」[1]建國南路自宅是王大閎寄給老師分享的唯一作品,這也意味著1947年回到華人世界後至發信這一刻,王大閎自認最滿意的作品就是該自宅。此時虹廬(1964)與弘英(1979)兩自宅都未建。
註解
- ^ 此信是京都大學博士生郭聖傑從葛羅培斯基金會取得的文獻資料的一部分,包括幾張建國南路自宅室內照片與信件。寫這封信的時間,故宮博物院邀請競圖計設計主導權已從王大閎手上滑落,並由擔任評審的黃寶瑜教授接手。
住宅空間:沉思冥想與東方元素
1945年到1947年間,28歲前後的王大閎,在駐美大使館工作期間完成三個紙上建築,特別值得玩味,分別是1945年的《城市中庭住宅》(The AtriumTown House)、1946年的浴室設計《文明的沐浴與沉浸的冥思》(For CivilizedAblutions and Submerged Meditation及1947年的《小住宅》(Small House,發表時間待查證),三個作品看似不同的主題,但卻有幾個共通點,首先是「遠離塵世」與「沉思冥想」的氛圍,其次是東方元素。在《城市中庭住宅》的後兩個院落( 中庭與後院)裡都可以發現一個封閉、內省性的空間,儘管像作者所說「這種有天井採光並可以活動的半戶外空間一直是古希臘、羅馬住宅中的重要元素」,但王大閎必定意識到中國三合院裡的「院」也有類似的內省式功能,它不只是隔絕外部世界的自然荒蠻,也可能是阻擋市井喧囂的手段,所以它既是避難所,也是一個可以沉思冥想與自娛娛人、追求美善的場域,這是東西方共通的空間特質,數千年來不斷遞延,再加上王大閎小心、恰當地置入東方元素,像植物、池形(雙圓交叉)、掛軸、屏風、中國盆景、顏色(黑、朱紅⋯⋯),讓西方的「atrium」與中國的「院」別開生面地在二十一世紀交會,並回應一種新的現代都會居住方式。緊接著,1946年的浴室設計,則更細膩地對浴室空間做深一層思考,中國唐宋浴缸的現代性轉換,陪伴著東方植物的庭園,讓沐浴產生沉浸的冥思,意圖消除人類在歷史進程中可能逐漸鈍化的身體感官。所以洗澡不再只是關乎衛生的事情,而是一種可以提昇精神的物質過程。在逐漸都會化的今天,尤顯珍貴。最後是1947年的《小住宅》,看似無「院」的住宅空間,抬高的「干欄式」卻以一種帶柯比意獨立支柱味道的方式「遠離塵世」,或達到「沉思冥想」的效果,如果說《城市中庭住宅》從密斯得到的較多,那《小住宅》就是柯比意與密斯的混合體,因為平面組織在抬高後的二樓平面更接近密斯「空靈」的平面佈局,而不是柯比意純粹主義式的空間層次。如果再進一步看,密斯的教誨,王大閎也未照單全收,因為《小住宅》的空間層進多、較含蓄,而且第一次使用了圓形餐桌。因此這三個作品明顯成為王大閎日後住宅建築的創作原型,也是他對自身文化思索的現代性嘗試。
1952年底王大閎來台,隨後1953年的《建國南路自宅》、《日本駐華大使官邸》都可以看成他美國時期作品的進一步思索,相對於《城市中庭住宅》,自然《建國南路自宅》更成熟、更有自信,是一個經過淬煉的結晶。同樣是「遠離塵世」與「沉思冥想」,卻不再拘泥於三合院或古希臘、羅馬的中庭形式,而是自在地吸納傳統的氛圍,以更自由、流暢的現代方式呈現。我們可以先試著走一遭那曾經感動無數台灣建築學子的迷人空間:未經油漆的雙扇狹長木製院門由南面左側高聳的圍牆進入,踏石板穿過左右皆有扶疏花木的曲徑,漫步至建築物入口,轉九十度進玄關,正對面是四扇細長的朱紅壁櫥,8英尺(約2.4米)寬,直頂天花。左轉廚房,右轉則是餐廳與客廳,建築物坐北朝南,由客廳外望南側庭園,除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外,退縮落地窗外的兩根黑色鑄鐵柱子恰恰回應了傳統合院正廳左右對稱的邏輯,也就是在看似不對稱的戶外(無論是圍牆大門或入口玄關),最後進入客、餐廳竟然又回到傳統三合院中軸線的「禮制」邏輯,因此前院所扮演的角色,正就是傳統的院落空間。密斯1934年的《三個中庭的住宅》似乎被融入傳統中國的氛圍裡。在1945年的《城市中庭住宅中》,所謂的「東方」還是以元素呈現,整體氛圍仍然是密斯的,但《建國南路自宅》往前跨了一大步,因為建築師在中國庭園與三合院建築中發現了傳統。
我們清楚地看到36歲的王大閎,以其高度的創作力輕鬆地擺盪、出入於東西方,以兩種早年實驗的原型(prototype)作為基點,不斷深化,意圖擺脫西方前衛大師可能帶來的囿限,方法是與「廊道盡頭」遠方傳統的抽象對話,很難,有多少人在此跌跌撞撞,不得脫身,王大閎卻走出一條路。
起頭難
從2013年開始,在華昌宜教授與前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的共同努力下,開啟了自宅重建的工程。過程中當然還有找地找錢及系列繁瑣的決策過程,先按下不表。
重建的實質工作,首先就是要掌握該建物所有的尺寸及植栽狀況。從現有留下的幾張不同階段或繪製或發表的平面與立面圖,還有一張外牆的大剖,我們可以輕易建構基地與建築物長寬,及後者如何準確地座落於前者的相關位置上,當然還包括基地朝向、大門入口至玄關的曲徑、水池位置等爭議不大的尺寸。其次則是進一步要分辨的細節,這部份較為費事與困擾,諸如清水磚的尺寸及其後的表面處理(原色、刷白,還是粉白)、建築物四周圍庭園的植栽種類及位置、前院地面卵石多大多小如何舖設、燈具的真實尺寸、窗簾的質料與顏色、黑水泥地板的勾縫尺寸及其黑是如何的黑法⋯.,以王大閎對建築細部的執著與掌握來看,這些不一而足的細節幾乎是整個重建過程的精要,尺寸或比例均衡或顏色不對,就猶如畫龍未點睛般的失之完善。
清水磚
就先拿清水磚來說,如何決定其長寬高尺寸就是一個大問題,儘管我們有建物總體尺寸,也知道磚是法式砌法,但總體尺寸是由一定量磚的長(或寬)度與其間的勾縫加總而成,所以影響總體尺寸會有兩個尺寸:磚的大小與勾縫寬,這就有點麻煩,一般來說勾縫可寬可窄,可以是平縫、凹縫或凸縫,完全依創作者的表現,由於照片可辨識勾縫是平縫,卻無法準確分辨勾縫是0.8、0.9或1公分,所以最後還只能依照片推測。
木料與屋頂架構
再就是磚的長寬高,1950年代的台灣,做為建築材料的磚有各種尺寸,文獻資料上的大剖以斜線顯示牆面的厚度為1又1/2B(即一塊整磚再加一塊半磚),未標示尺寸,所以我們也無法準確地查證其長寬高。總之,我們最後以23x11x6公分訂為磚的尺寸,這也是一個詮釋性的判斷。最後就是磚的表面質感,這部分我提出建議,可參考王大閎在1977年為張羣設計位於士林官邸內的張羣宅,在和重建建築師現勘後,並確認其品質與效果皆令人滿意,決定以接近的質感請彰化窯場試燒樣品。再就是木料的決定,在前述提到的那張大剖裡得知屋頂樓板為木結構,今天如果是蓋一棟坪數這麼大小的房子,相信屋頂會是鋼筋混凝土。特別的是,建國南路自宅的結構組成是有趣的,它基本上不是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或鋼構造式的框架式結構,當然也不是傳統木構的框構架。它以厚的承重磚牆將房屋撐起,再在磚牆頂端繞一圈鋼筋混凝土壓樑,也是該建物僅有的鋼筋混凝土構造,之後以水平木格柵作為屋頂構架作收。王大閎採用一個較為拼湊式的結構方式,估計原因是水泥的取得問題,1950年代初,台灣處於反共抗俄的備戰狀態,水泥為管制品,取得不易,所以王大閎的選擇有其時代因素。1964年的虹廬與1979年的弘英別墅就沒有這樣的考量。當然木料不只用在屋頂的結構格柵,所有的門窗門扇都是木構架,這裡就出現一個問題,到底是何種木料是原最早建國南路自宅使用的木料?台檜或是柳按?亦或其它木頭?由於當時學會內部意見不一,理事長華昌宜教授決定成立一個學術小組[1]來決定此事。因此2014年3月16日早上開了第一次會,並決定使用台檜,而且屋頂結構也保留木構造,未採用另一提議:鋼筋混凝土。[2]儘管日後因預算考量,由台檜轉而使美檜則是另一話題了。
註解
黑水泥地板
建國南路自宅地板上的材料為加了黑色色料的水泥沙漿,之前或之後,再使用壓條或切割出兩英尺乘兩英尺間的地板勾縫,當然營造廠最後是選擇事先使用壓條,如此考量應是減少事後切割出錯的機率。
確定後,營造廠泥工即在基地一角以實物1:1(mockup)製作了部分磚牆與地板,黑水泥沙漿試作了四種不同色澤的打樣,當時我們邀請曾進過此宅兩次的高而潘建築師至工地幫忙確認。答案是色澤不對,所以高老師建議請福住建設的簡德耀董事長幫忙找位資深水泥工提供試樣,不多時,即搬來兩塊兩英尺乘兩英尺的地磚樣品,高老師看後誇讚此色澤是對的,一問之下才知1950年代台灣並無進口色粉,福住的資深泥工是從煙囪直接刮下壁灰混合而成,高老師進一步建議,製作完成後得打蠟,讓地板變得更黝黑發亮,類似今天國父紀念館的水泥地磚。不過訪談王大閎第一任太太王美惠女士時,曾提及王大閎曾讓她以黑色鞋油像蠟板搽拭地板,學會在2017年年初,也曾以同樣方式找人搽拭,效果甚佳。
磚牆表面處理
建國南路自宅磚牆的表面處理共有三種:清水磚原色、清水磚刷白[1]與覆以水泥沙漿再粉白。首先最折騰的是前兩者,也就是說那裡是原色,那裡是刷白就費人思量,從舊照片仔細查證可得一個約略的原則,所有的室內牆面不是刷白就是粉白,唯一的粉白牆面為客餐廳面對南向庭園的背牆,其它皆為刷白,至於戶外刷白的部份似乎跟客廳外延的庭院亦有關,也或許可以說南側近3米高的圍牆是自宅南側牆(改成通透的十四扇落地窗)的平移,形成庭院跟客餐廳水乳交融的空間效應,因此從庭院回望客餐廳,所有的牆面亦是刷白,再次暗示這裡外空間的對話。有趣的是,在這以外的外牆全數為清水磚原色。王大閎藉由同一材料但表面處理不同,在範圍不大的空間裡,產生更多層次的變化。
回頭再細說客餐廳那堵背牆,唯一一堵覆以水泥沙漿再粉白的牆面,雖然是一堵看似最平常不過的白漆牆,但當泥工準備開始做水泥粉刷時,提出兩側如何作收,給我們帶來不少難題,也就是說2公分左右的水泥沙漿施作應該在那裡結束,與磚牆切齊與否,還是轉九十度到牆厚端作收。為此我們又召開重建小組[2]會議。會議前,我再重新檢視了所有的舊照片,其中一張放大後可看出水泥粉刷並未碰到磚牆端,留有約略2公分的寬度,仍清晰可見紅色磚牆面,更發現水泥粉刷與地板也未碰觸,宛如一凹陷的踢腳。會議後,也得到大家的共識,按此發現來進行施作。因此這片水泥粉刷就像客廳中一塊可以吸納所有物件光影的純白畫布,包括立燈、蘭花、葫蘆乃至落地窗扇的窗⋯⋯。
註解
落地窗扇與門
再者就是那具話題的南北向落地窗,共十八扇,再加上四扇木製黑門(玄關與浴室,不包括圍牆大門[1]),每扇皆兩英尺寬與黑水泥地板的分割線完全等寬,無論是門扇或窗扇寬高比約略1:4.8,沒有垂直門或窗樘,亦即門或窗開之後卻不見立樘。現年九十歲的資深建築師高而潘曾在1954年第一次拜訪建國南路自宅時發現並提問,王大閎回答說:「中國北方冷,立樘可使門扇較為緊密,室內可保溫,南方涼爽則無需此樘」,不過我個人的判斷是王大閎先決定了落地窗的比例,亦即選擇傳統中國的使用方式或空間比例,而後以機能的理由對外說明,還有兩個可能性,其一是拿掉立樘可讓室內外穿透度更好,其二是沒有立樘可讓十四扇落地窗完全可重疊地板兩英尺分割線的模距,但王大閎不想讓人以為是形式決定了構造,因此有此說。另外高而潘建築師還有一個有趣的觀察,他認為門窗比例攸關全域,因為它們都在我們使用建築的視覺經驗內,貝聿銘、陳其寬與張肇康早年設計的台中東海建築,散發濃厚的日本味,其實不只是材料模仿日本傳統建築,門窗比例也至為關鍵,譬如說日本人採滑門,所以門窗構造上比例稍矮胖,使用上不易壞,中國人因採推門,所以門扇得窄長,完全符合構造上施力的原則,這種使用上的選擇決定了各民族一種長久的美學。
還有一細節一併在此交待。以上所提的四扇木製門扇,再加上圍牆大門兩扇,共六扇,在完工後幾個月逐漸變形,導致喇叭鎖,甚而暗鎖都扣不上,在一次與營造廠的驗收裡,營造廠無奈的表示,工程開始前就告知學會實木門易產生此變形,如果學會堅持重做木門,他們會收重製的費用,如果仿木門外觀,以金屬施作,他們則免費奉送。學會內部考慮再三,因涉及安全及未來營運單位的管理,最後決定圍牆大門與玄關門改為金屬門,浴室門因不涉及安全問題,保留了木門。
註解
- ^ 最早以為圍牆大門尺是跟其他的門扇一樣大,後來才發現它們的尺寸略寬,高度略矮。當然這也是我們根據所有的文獻材料與施工步驟推測的結果。
神在細節中
日本建築師村野藤吾(Togo Murano)說過一句話,大意是這樣的,「我的建築遠看是現代建築,近看是歷史建築」。人們經常忽略了建築不只是觀賞,還有體驗與使用的層面,「近看是歷史建築」,村野在提醒建築近看,乃至碰觸時,必須仍保有感情,從專業來說就是古典建築或歷史建築的「手工性」,所以我們在王大閎所有作品裡都可以讀到遠觀與近看的樂趣,1971年外交部外牆使用的馬賽克,遠看以為是大理石或其它大片的材料,近看卻有馬賽克一片片刻意釉燒的趣味。或者台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的白色磁磚,近看則可細察出它表面的溝槽,彷彿再跟日本時代留下的十三溝面磚對話,但卻以不同的方式表達。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厭其煩的敘述在重建過程中微小細節,因為就像義大利文說的「神在細節中」(Dio sia in dettaglio),這種對事物的細微感受正是我們在建國南路自宅重建過程中深刻感受到的。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重建計畫﹙2013-17﹚|
總策畫 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史料追憶 王美惠夫人、主依仁小姐、王守正建築師、郭肇立先生、徐明松先生、高而潘建築師
主要贊助 璞園建築團隊、璞永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璞寶營造股份有限公司、文心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大硯國際建築師事務所
重建工程規劃執行/書軒設計 大硯國際建築師事務所
監造/協調 呂欽文建築師事務所
工程施工 璞寶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樹木移植計劃 老圃造園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景觀施工 木荷景觀工程有限公司
結構設計 築遠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機電設計 正誼工程顧問行有限公司
傢 俱 國泰家具股份有限公司
照 明 金龍照明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