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打開想像──北美館藝術推廣教育側寫

Opening up Imagination: Art Education in the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研究觀點 影像機器.藝術教育-圖片
「看見晝夜─2011 探索藝術展」

身為臺灣第一個公立美術館,北美館於1983年成立之初,即視藝術推廣為重要目標:「美術館固然負有收藏和傳播美術之使命,在作法上應該以平易近人的態度,將藝術普及於各家庭和團體,由淺入深,使得一般民眾都有接近美術品的機會,不再視藝術為一件神秘的東西,則更易達到推廣的功效。」

美術館教育有別於學校藝術教育的最大特色在於觀眾自主學習、館內典藏資源和現地展覽。身為臺灣第一個公立美術館,北美館於1983年成立之初,即視藝術推廣為重要目標:「美術館固然負有收藏和傳播美術之使命,在作法上應該以平易近人的態度,將藝術普及於各家庭和團體,由淺入深,使得一般民眾都有接近美術品的機會,不再視藝術為一件神秘的東西,則更易達到推廣的功效。」[1]三十多年的探索、實踐與累積,從教育推廣空間的設置、教育型展覽及出版理路轉向、推廣活動消解類型框架,我們得以略見美術館教育推廣角色發展歷程,並期許能以此為基礎,持續開創未來的可能。[2]

註解

  1. ^ 李既鳴,「美術館在教育推廣上的理想」,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1期(1984年1月),頁38。
  2. ^ 在有限的篇幅內,本文僅得以論及部份美術館教育推廣工作。美術館裡的藝術推廣範疇實不止於此,其發展脈絡尚有待未來持續整理、研究。

觀念先行:從空間佈局看教育推廣的思維轉折

北美館教育活動空間的出現,起自美術館對觀眾關係的思考,觀念先行,再形構空間運用,也因此,空間安排與調度轉換成為美術館教育推廣思路遺下的軌跡。以下大致以時間為軸,梳理北美館教育推廣空間的設立、運用與特色,爰引設立之初所提出的觀點,由此審視歷來的教育推廣思維發展。

1983年創館之際,即規劃有一處專門屬於藝術學習的空間「美術教室」,作為提供市民研習美術課程的場所,其空間規劃標誌著北美館自創館之初即重視兒童美術教育的特色:「臺北市立美術館設有四間普通教室及一間兒童美術教室,...兒童美術教育是台北市教育局給予美術館的主要任務之一,美術館為此特別建有一間橢圓形之兒童教室。」[1]美術教室的營運以藝術學校課程的方式經營,邀請藝術家及美術教師,開設各類型藝術創作、理論、鑑賞等課程。在大學推廣教育中心及社區大學仍不普及、藝教資源匱乏的年代,為社會大眾提供有系統地學習藝術的機會。

北美館在推廣教育觀念上的一次重要轉變,是1997年兒童美術教室從技藝學習的型態轉型為「兒童創作工作室」。這項調整,讓館內的兒童藝術教育策劃從接近學校教育的課程型態,轉為充份運用美術館資源以成為與群眾溝通和相互激發的場域,致力開發更緊密結合展覽的學習活動,由館內教育人員與藝教專家、相關專業教師,共同參與工作室的課程規劃。此時期策略轉向的核心,在於充分體認自身擁有的獨特資源,逐步建立「美術館教育」有別於學校藝術教育的主體性,強調美術館在「教育」扮演的角色與功能發揮,成為大眾生活中「視覺、休閒、學習與社交」的場域,亦自我期許能持續提升專業,確立「美術館教育」在整體教育體系中的地位。[2]

繼「兒童創作工作室」之後,2002年9月成立的「資源教室」,開啟另一段關鍵發展時期。當時在地下樓的公共空間整理出一個場地,配合館內展覽策辦教育推廣活動。[3]如同其英文名稱Art Experience Corner所提示的意涵,這個結合活動與儲藏功能的場地,以進行欣賞、教學及展示為目標,運用典藏品、典藏展、當代藝術展覽、藝術家等美術館特有的學習資源規劃情境式體驗空間。活動設計以建構式教學為基礎,由專門培訓的導覽人員帶領兒童參訪館內展覽,再搭配參與資源教室活動。透過遊戲在實踐中學習,引導兒童練習產生對藝術作品的詮釋與看法。[4]

北美館成立25年後,展覽推廣教育活動愈發多元,對活動的固定空間需求也愈見迫切。2009年中,二樓的209展覽室整修改裝為「209藝想空間」,成為具備使用彈性、多功能的場地,舉辦小型演講、座談、培訓、課程、工作坊、創作營等活動,服務館內針對各年齡層觀眾的展覽推廣活動,教育推廣活動對場地的需求也獲得暫時紓解。

註解

  1. ^ 同註1。
  2. ^ 林曼麗,《第一屆美術館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1999年12月,臺北市立美術館出版。
  3. ^ 典藏品的活化與推廣是促成資源教室成立的重要原因,請參見林皎碧,「專業透明,精益求精─專訪黃才郎前館長」,《三十週年典藏圖錄總覽1983-2012》,頁26-27。「資源教室」營運至2008年12月,之後整合為兒童藝術教育中心的一部份。
  4. ^ 張麗莉,「藝術,其實是個動詞:北美館「資源教室」2002-2008」,現代美術171期(2013年12月),頁39。
美術教室課程一景-圖片
美術教室課程一景
資源教室「靜觀其變-從2007典藏常設展體驗」-圖片
資源教室「靜觀其變-從2007典藏常設展體驗」
209藝想空間「造字實驗室」-圖片
209藝想空間「造字實驗室」

同年,辦理二十多年的美術教室「市民美術研習班」課程,由於臺北市舉辦大型博覽會施工期間的安全因素而全面停課,美術教室營運的暫停,促使館內教育人員重新審視、思考美術教室營運方式。在考量社會需要、研究國際美術館營運趨勢及多次專家諮詢會議的研議之後,決定為美術教室的營運方式轉型,並回應館內兒童藝術教育需求進行空間變革。

2009年至2014年這段時間,是美術教室轉型成為兒童藝術教育中心的籌劃期,也是整體教育推廣實踐開展多層次想像的時期。藉由週六夜間免費開放時段、美術節、博物館日、大學生體驗營、特殊導覽等,進行大幅度的教育推廣活動企劃嘗試,靈活應用館內公共空間,積極開拓觀眾群,召喚大眾接納美術館參訪成為生活之日常。以美術館為平台,拓展多元藝術參與的開創性計畫,亦陸續推出。2013年底,首屆X-site地景裝置計畫開始徵件,2014年4月於館前戶外廣場展出。X-site計畫為過往鮮少使用於作品展示的美術館廣場,擘劃展示與活動的可能性,這個計畫消解展覽與教育推廣活動的分界,也為美術館的空間運用開啟更多想像,讓作品步出美術館建築體,停駐在車水馬龍的城市地景,擁抱公眾,開啟當代藝術與建築公共性的對話。

歷經五年籌備的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在2014年4月開始正式對外營運。兒藝中心包含正式的展覽空間、兩個屬性不同的工作坊場地、氛圍輕鬆的互動空間、戶外中庭、材料準備室與倉儲空間,同時也回應家庭觀眾的需要,備有親子室和洗手間等設施。整體而言,兒藝中心的誕生,完整回應各項教育活動需求,展現北美館對兒童藝術教育軟硬體需求的理解和期待。[1]為館內的兒童藝術教育工作準備了長遠發展的基地。

籌劃兒藝中心時館內教育推廣策略,亦同步調整位於二樓的209藝想空間定位。自2010年起,轉為以服務高中以上觀眾為對象的空間,運用於青年學生及成人藝術推廣活動,更為密集穩定地推出「不分齡創作體驗」開放工作坊。此二處活動場域以促成自主學習為願景,為北美館的教育活動專屬空間,架構兒童及成人觀眾兩條推廣軸線。

註解

  1. ^ 郭姿瑩「誕生新風景:北美館『兒童藝術教育空間』的空間思維」,現代美術171期(2013年12月),頁47-55。
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入口-圖片
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入口

教育型展覽及出版理路的轉向

北美館為兒童觀眾策劃展覽的契機,源自1999年籌辦「美術館教育國際研討會」,會中與各國學者及美術館教育人員的交流。2001年起,共引介龐畢度文化中心四檔兒童展覽,雙方合作策劃在館內的展出。其特色是以適合兒童參與的展示方式規劃、著重參與性及互動性、展出原作以帶領兒童直接經驗作品。2005年起由館內教育人員自行策辦以兒童為主要對象的「教育展」,延續「由做中學」、將遊戲融入展示的理念。

「2010探索藝術展—KoKo自然」及「看見晝夜—2011探索藝術展」兩檔展覽,將典藏作品原作、互動裝置共同納入展覽策劃範圍,將作品鑑賞與延伸思考,設計為展覽現場的互動裝置、成為展覽的一部份。這兩檔均是為兒童策劃的主題展,觀念上更強調觀眾的主動性,並採取與兒童相互激發、啟發思考角度製作。「由於『教育展』一詞,容易聯想到學校教育或其他非美術館類型的博物館展示型態,因此,改以『探索藝術展』為此類展覽的名稱,藉以強調參加者的主動性及實踐性⋯⋯兒童與美術館的關係,並非都是令人緊張的。」[1]兒藝中心成立後,在空間條件配置完備的基礎上,將展覽與教育活動整合策劃,展覽內容、導覽活動、自主學習工作坊、表演活動⋯⋯得以在展覽成形之初便開始同步構思,每一項展示與活動都是主題策展精神的傳達,更能強化議題與觀眾之間的溝通。

註解

  1. ^ 劉建國「當兒童進入美術館」,《2010 探索藝術展─ KoKo 自然》展覽學習出版品《北美館報》,2010年12月,第三版。
「看見晝夜─2011探索藝術展」-圖片
「看見晝夜─2011探索藝術展」

學習出版的發展,逐漸解開教育出版品的框架限制。早期美術館學習出版品,多是為特定展覽或作品規劃製作學習單或學習手冊。自2005年起,除了仍然持續編製展覽參觀學習單、學習手冊,更開始發展主題繪本,作為與觀眾溝通的媒介。

回顧北美館的繪本出版,可以見到以下幾種企劃方向:一、從典藏品發想的繪本。如2005年以館內典藏黃土水銅雕作品《水牛群像》為本,製作《小牧童的尋根歷險》。二、藉由說故事的方式介紹館內展覽。2008年以《超時空建築旅行》為「伊東豊雄:衍生的秩序」展覽,開啟與兒童觀眾溝通的媒介、2010年為「馬內到畢卡索—費城美術館經典展」編製《娃娃愛說話》介紹展出作品。三、由主題展探討的議題發展,讓繪本成為引領讀者探索展覽觀點的延伸創作,如2010年隨著「KoKo自然—探索藝術展」出版的《叩叩自然》,以展出作品為發想元素發展繪本,透過插畫家的觀察和創作,重新詮釋了展出的風景畫作,從個人鄉村生活記憶及旅行經驗,呼應前輩藝術家的作品;2016年《巨大與微小》,延續「小.大」展覽中對於尺度的觀察和探索,透過書中的探險家尼克的經歷,藉由動物腳印和遠近距離的比對,促使讀者覺察自身與環境的關係。四、以美術館或藝術參與經驗為主題的繪本,視繪本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創作類型,如2014年《禮物》,以小男孩小雄的美術館之旅,探討美術館的場域特性,以及觀看藝術的方式。

《禮物》繪本-圖片
《禮物》繪本
《禮物》繪本內頁-圖片
《禮物》繪本內頁

以「跨界」之名,打開形式的框架

「跨界合作」被視為教育推廣策劃元素有其時空背景。2006年底開始,北美館增加週六夜間免費開放入館時段。[1]為鼓勵大眾運用此新闢時段參訪美術館,便以「夜間」為主軸,於2007-2009年規劃「樂夜響宴」、「星光電影院」,以音樂演出和電影播映活動,希望擴大美術館的觀眾群。週六夜的活動策劃,於2010年轉型為「TFAM打開創意」將館內過往用來舉辦大型學術演講的視聽室,以劇場元素營造氛圍,邀請作家、廣告工作者、導演、雜誌編輯......等不同領域的傑出創意工作者,以40分鐘為限,現場演講,分享個人專業上的創意、觀念和視角。與此系列活動搭配推出的,是以環境劇場觀念規劃的「TFAM畫像劇」。運用美術館大廳、廊道、廣場、雕塑中庭、甚至餐廳等各種環境殊異的公共空間進行演出,演出內容包含團隊既有作品,或是邀請以美術館為題材製作新作。[2]這些帶有實驗性的企畫,策劃核心是美術館場域成為激發創意的平台,吸引更多原本非美術館觀眾的族群,而其靈活的空間運用,也突顯美術館的公眾活動可以超越我們習以為常的場域限制,尋求更開放的策劃觀點。

註解

  1. ^ 北美館週六夜間開館,於2006年10月起獲得瑞士信貸銀行提供經費贊助至2013年,初期於週六夜間增加17:30-21:30 免費開放時段,2010年起改為17:30-20:30。在此期間於週六夜間舉辦活動,吸引多元觀眾族群至美術館參訪。
  2. ^ 許美玲,「夢想的製造---- 北美館之夜:TFAM畫像劇與TFAM打開創意演講」,現代美術151期(2010年8月),頁54-59。
TFAM打開創意,龔大中演講:「關於跑步的城市美學」。-圖片
TFAM打開創意,龔大中演講:「關於跑步的城市美學」。
TFAM畫像劇,古舞團:《舞蹈風景》。-圖片
TFAM畫像劇,古舞團:《舞蹈風景》。

在北美館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合作歷程中,2008年與法國龐畢度中心合作舉辦的「五感派對親子舞蹈工作坊」是深具啟發性的一次。當時以舞蹈作為當代藝術體驗及創作表現的策劃方向,對觀眾而言是新體驗,對館內美術館教育人員也帶來新想像:「美術館教育的新任務和新挑戰是在創造多樣化的學習空間,可以從跨界合作中吸收到更多的養分,也可以更為豐富活動內容,不過這需要長期的努力,也不應只是從國外搬來一趟像煙火般炫麗一下就消失的活動。⋯⋯當時機成熟,也許跨不跨界將不再成為議題,重點在於我們如何創造獨特的美術館經驗,使其成為觀眾更想要親近體驗的地方。」[1]跨界與否,後來確實不再是議題。例如,2011年邀請編舞家周書毅創作,在緊鄰中山北路的戶外雕塑中庭和當時即將動工的兒童藝術教育中心預定地,編製舞作《重演》,此作的重點不在跨越當代藝術與舞蹈的界線,而是討論以美術館空間為容器,在時間延續中收存的記憶,延展觀眾的藝術經驗。[2]自2014年持續發展至今的X-site地景裝置計畫也是一例,其核心精神在美術館場域公共性,以及,發掘一種對於空間與人們關係的思考取徑。[3]

註解

  1. ^ 蔡雅純「美術館教育的跨界合作—五感派對親子舞蹈工作坊」,現代美術142期(2009年2月),頁80。
  2. ^ 參見《重演》舞作紀錄專冊,2012年9月,臺北市立美術館出版。
  3. ^ 「美術館教育國際研討會」的成果多次激發教育活動策劃的思辨和轉折。比較明顯的例子,是1999年研討會帶來的館際交流、2003年以「遊於藝」為例,探討「為兒童設計的教育展示」、2005年「跨入藝術」,談藝術家與美術館教育工作者的合作,均對北美館在兒童藝術教育軟硬體規劃產生關鍵性的影響。2011年「從傳遞觀念到促進互動:博物館的學習空間」開啟許多關於美術館與觀眾關係的觀念性討論,也一定程度地影響後來北美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的籌備規劃。2013「範圍之外:美術館地景空間的實驗與想像」探討當代美術館設置暫時性建築空間的趨勢,以及此類裝置計畫所引發對於兼具展覽與活動特質的事件空間的討論,是後來發展X-site計畫的序曲。
五感派對親子舞蹈工作坊-圖片
五感派對親子舞蹈工作坊
周先生與舞者們:《重演》-圖片
周先生與舞者們:《重演》

觀眾.觀眾.觀眾

教育推廣思維的轉變,並非來自突如其來的創意,而是醞釀自實務經驗、研究、與國際美術館同儕的交流互動、對大環境的體會。每次轉變,都呈顯各個時期對於觀眾的理解和想像,以及美術館面對整個社會體系的自我定位。

時至今日,觀眾在美術館接觸、感受到的「教育」型態已是前所未見的混融多元,不再是「看展覽」、「參加活動」這樣截然分明的劃分。當代美術館的藝術作品可能以講座、工作坊、課程的形式呈現;教育推廣活動可能以舞蹈作品、戲劇表演、裝置作品的樣貌推出。除此之外,觀眾與美術館互動的媒介,更是前所未見地即時且多樣。

如何面對當代社會需要和即時性高的觀眾參與?回應近年藝文愛好人口的增加,能提出什麼樣的策畫,以進一步深化大眾對藝術的認識、創造人與藝術之間更親近的智識與感知連結?迎接未來,唯有珍視美術館特色,以我們對藝術和觀眾的熱忱為基礎,才能持續為公眾打開想像,凝聚一個鼓舞思考、發展觀點的藝術經驗所在。

註釋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