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編輯語

Editor's Letter
-圖片

每年一度的「臺北美術獎」自1983年以來從未間斷。1990年代以降至2010年兩個世代間,培育出多位如今已是資深與青壯輩的優秀藝術家。2010年經過獎項改制,至今也舉辦四屆得主的個展。本屆因本館內部整修,展覽首次移師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

每年一度的「臺北美術獎」自1983年以來從未間斷。1990年代以降至2010年兩個世代間,培育出多位如今已是資深與青壯輩的優秀藝術家。2010年經過獎項改制,至今也舉辦四屆得主的個展。本屆因本館內部整修,展覽首次移師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本期專題「『臺北美術獎』當下與回望」邀請陳貺怡與游崴二位藝評家,觀察本屆進入決選的青年藝術家,其創作材料、主題設定和敘事結構,抑或無關資歷而是空間表現能力與否提出觀察與詰問。不僅陳教授文章兼論得獎價值觀與西方獎項和體制政治的關係,本屆評審之一的簡子傑,也著文回望改制後有關評審組合、得獎作品、藝術生態等變革與反思。

因應目前空間修繕工程的進行,特別企劃著重於「美術館空間改造與增能」,邀請二位建築學界作者,分享他國在改造增能方面的案例:王維周以巴黎國立藝術工藝博物館及克呂尼博物館為例,說明古老建築如何置入博物館機能。何以立則以甫開館的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舊建築物改建競圖案為例,以親身參與比圖的角度分享主事者在視野與專業度上如何處理改建案。相較於法國或新加坡在舊建築與新機能的共存理念,館員蘇嘉瑩也以本館過往各類型改造工事,回顧我們如何運用此空間、服務使用者與博物館任務的思維變遷,以史為鏡,也展望未來。

「研究觀點」單元收錄高重黎為本館「是什麼讓攝影如此有魅力?它的虛實、矛盾與其他」系列講座第五場之講稿改寫的〈我們為什麼要談影像機器——視覺精神史考察〉,藝術家高重黎的作品檢視歷史和個人生平的關係,以及時間、影像和媒體的關係,他不僅是攝影師,也收集歷史照片,同時是影片和動畫創作者、媒體的考掘者。本文保留了演講時的結構與藝術家獨有的語氣風格。館員林宣君為本館歷年從美術教室、資源教室、探索教育展到今日的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側寫記錄這些在教育內容、空間展示、跨界合作、出版與活動的豐碩成果。

「文獻研究室」單元,有關文獻踏查部分,由館員雷逸婷以「另一種目線——王信攝影展」展為例,分享籌展過程中,有關藝術家的出土影像檔案和文獻史料如何影響展覽內容的架構以及其延伸運用,期待能重啟作品的時代意義及彰顯文獻的研究價值;有關機構檔案,林靖恩藉由拜訪「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及「雲門文獻暨獎助室」兩個長期致力於藝術檔案徵集、保存的管理單位,使讀者了解國內不同機構對於藝術檔案的管理與應用方式。

「藝術家特寫」單元,邀請王雅慧為「書中美術館」創作〈五則對話〉書中書,包括一幀攝影及五則短篇:書寫五位藝術家在中國書畫、西洋繪畫、攝影、建築、雕塑等不同領域與面向上,從對他們作品的想法來回應自己對於影像空間的思考與創作上的經驗。創作形式涵括錄像、裝置、攝影的王雅慧,曾於2002年獲臺北美術獎、2002及2010年參展兩屆臺北雙年展、2005年獲國巨科技藝術獎,15年來發表八個個展,累積了相當豐富的創作資歷。此次邀請吳宇棠共同訪談,讓讀者在閱讀這本可另行收藏的書中書後,對於藝術家的作品脈絡、思想理路、以及創作生涯有不同的切入觀點,且饒富興味。

註釋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