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他山之石:訪「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及「雲門文獻暨獎助室」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s: Visiting Yu Yu Yang Art Research Center and Cloud Gate Office of Archives and Grants
文獻研究室 從檔案到重現-圖片
雲門劇場 © 溫明書攝影

為了解臺灣不同機構對於藝術檔案的管理與應用方式,使北美館文獻中心整體規劃能更臻完善,筆者與北美館研究組同仁一同探訪了長期以來致力於藝術檔案徵集、保存的管理單位。此次參訪選擇的機構,分別是以「藝術家」為主的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及以「機構」為主的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文獻暨獎助室。

緣起

機構內的檔案管理是經驗傳承與歷史記錄的基礎工作,而藝術檔案的建立、保存與整合更是近年來文化藝術機構密切關注的發展,亦是研究學者及實務工作者在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上一再提出並大聲疾呼的重要議題。

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於2008年開始進行展覽資料的數位化工作,2011年研擬成立文獻中心,計畫彙集與整理北美館及美術相關文獻資料,遂在2016年底完成文獻中心的空間修建與硬體設置,2017年起開始著手進行檔案的收集及彙整,預計逐步建置具有北美館歷史架構的藝術檔案。

為了解臺灣不同機構對於藝術檔案的管理與應用方式,使北美館文獻中心整體規劃能更臻完善,筆者與北美館研究組同仁一同探訪了長期以來致力於藝術檔案徵集、保存的管理單位。此次參訪選擇的機構,分別是以「藝術家」為主的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及以「機構」為主的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文獻暨獎助室。

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

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是由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與交通大學共同合作,2000年正式於交通大學成立,隸屬於交通大學圖書館。其成立宗旨在整理、典藏與研究臺灣前輩雕塑家楊英風的原始圖像、文字資料,以及出版、發表與推廣楊英風的個人思想、藝術創作理念及美學觀,並且以楊英風藝術文獻的典藏為基礎,進行臺灣近代雕塑藝術的資料搜尋、檔案整理、教育推廣與研究規劃等工作。主要業務有成立楊英風藝術文獻典藏室、建立楊英風創作影像資料庫、楊英風藝術研究、雕塑藝術教育推廣、雕塑藝術出版、楊英風數位美術館、楊英風生活美學空間,期以「楊英風藝術研究」為起點,進而擴展到整個臺灣雕塑藝術史的研究,讓「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朝向多元化發展,成為一個結合人文、藝術與科技,並具有國際特色、足以展現臺灣藝術價值的研究中心。

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 ©龐元鴻攝影-圖片
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 ©龐元鴻攝影

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文獻暨獎助室

1973年林懷民以「雲門」為名,創辦「雲門舞集」,並於1988年成立「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成為民間的非營利事業機構,2015年更改名稱為「財團法人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該基金會約於2004-2005年間成立文獻室,可謂全臺灣第一且唯一設有文獻室的表演藝術團體。現任的陳品秀主任則是由2002年起一直致力於文獻室的建置與管理工作至今。文獻暨獎助室所典藏的資料,以雲門創始至今的文獻檔案,並以「舞作」為核心重點,舞作的文獻記錄以影音、影像等視覺資料為主。自2006年起,雲門基金會開始與交通大學圖書館合作,申請國科會「數位內容」補助,進行連續三年的「雲門文獻數位典藏計畫」,才有較足夠的人力與經費,進行文獻檔案的數位化及建檔工作。

雲門劇場 ©溫明書攝影-圖片
雲門劇場 ©溫明書攝影

參訪紀要

此次參訪主要想了解兩個典藏單位實體檔案的徵集管理方式,以及數位典藏系統的發展歷程。

以下分項說明:

檔案徵集範圍及藝術家檔案的發展

楊英風
藝術家楊英風本身對於檔案文獻的留存相當完整,其收藏除了與作品創作有關之手稿、照片、藍圖、公文、書信、剪報、參考資料外,許多珍貴的個人一手史料如日記、工作札記、書信等手稿,以及照片、剪報等也都包含其中,並親力親為地進行系統化的分類整理;基金會也依此豐厚的基礎出版了30大冊的楊英風全集,整合藝術家個人年表,完整呈現楊英風一生的藝術作品及生涯紀錄。未來也將依此分類原則陸續新增相關內容,如藝術作品、檔案文獻、展覽資料、年表等。

雲門
雲門舞集以「舞作」為核心重點,資料類型以錄影資料為主軸,與其相關的影像紀錄、宣傳單、海報、節目單、舞台設計、服裝、音樂等文獻檔案為輔,並蒐集該舞作具參考價值的文章、評論、報導等;而基金會的年度報告、所出版的雲門通訊,以及為臺灣藝術家舉辦之演出、展覽、講座等各類活動的歷史文獻亦涵蓋在內。除了舞作本身,也建立舞者、編舞者、學者、行政人員等相關人員的專屬檔案,經由這些相關人員的個人生平、創作理念等資訊,能更進一步了解舞作的內涵。而創辦人林懷民先生個人的文獻檔案及相關資料,部分也被收藏在文獻室等待被記錄。

檔案保存方式及庫房參觀

楊英風
視資料類型分別保存,如文件手稿、影像資料、地圖海報等放至相對應的收藏櫃、成冊的檔案文件按照類別依序放至密集式書架。雖無獨立庫房,主要是與辦公區域一起,但仍會注意溫度與濕度的控制,會視狀況調節整個區域的空調。在單件檔案的保存上,統一製作檔案編號的二維條碼標示於外,便利清查與盤點作業。

雲門
視資料類型分別保存,有獨立小型庫房,文件檔案、影像資料、海報、文宣品等皆放至相對應的收藏櫃,部分物件放置於開放的層架,並標示來源。在海報的保存上,除了以地圖夾平面放置的專櫃,部分尺寸太大的海報,會捲起放入鐵櫃收存,並在其外標示檔案編號及縮圖,便於未來清查與盤點。

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 ©龐元鴻攝影-圖片
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 ©龐元鴻攝影
地圖夾海報櫃 ©雲門文獻室提供-圖片
地圖夾海報櫃 ©雲門文獻室提供

數位典藏系統及網站營運

楊英風
「楊英風數位美術館」於2000年開始建置且持續新增資料,在更多資料與研究發展後,原有架構及欄位面臨修改的問題,但數位典藏計畫結束之後,沒有經費及技術人員可以支援進行系統改版。於是依據原有數位美術館的資料加上楊英風全集的基礎,將資訊轉移並持續更新於網站上,逐步豐富數位典藏內涵,雖仍是採用資料庫建置的方式進行,但在視覺設計上則不同於以往資料庫頁面的呈現,使用主題式瀏覽的方式,更為直覺性。

雲門
「雲門文獻數位典藏計畫」於2006年開始執行,在與交通大學結束長達三年的合作之後,有感於數位典藏的重要性,再與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合作建置「雲門數位典藏網站」,從2013營運至今,仍為主要的資料建置系統。但因資訊科技的進步,未來將被瀏覽器停用的Adobe Flash Player是目前網站亟需克服的問題。

人力狀況

楊英風
設有主任一名,研究員一名。研究員本身為圖書資訊專業領域,在資料整理中帶入圖書管理的概念,使文獻檔案能更有系統的分類;主任則常以楊英風相關藏品及文獻檔案等為文發表,推廣楊英風藝術文獻的典藏。

雲門
設有主任一名,文獻專員兩名,其中一位主要負責舞作影像文獻的儲存、轉檔及剪接等工作。主任自2002年於文獻室工作至今,是最了解雲門文獻的人,也因為長期經營的關係,不因主事者的更換或對於收藏邏輯的不同而造成資料斷層。

檔案建置過程中倍覺重要之事

楊英風
完整的檔案資料清冊及詳細的編目規則:詳實完整的清冊能確保資料進行新增或修改時,不會因為人力或清冊分散而有遺漏疏失,遇到資料庫轉換時期也能立即提供完整內容進行匯入,不因系統改變而須重新製作;編目規則能幫助建檔人員釐清資料分類歸屬,並確保建檔時對於各種資料類型或欄位的描述能有一致性。

雲門
抓住檔案徵集與保存的核心:對雲門來說「舞作」是核心重點,檔案徵集的範圍是環繞著「舞作」去思考可以達到的廣度與深度,甚至再延伸去思考可以或應該如何記錄,例如在舞作演出前先與藝術家及攝影師討論拍攝的方式與鏡頭視角等;也反向思考,紀錄舞作是為了重現舞作,在此原則上尋求更多需要被保存的文獻檔案。

心得與建議

他山之石,可以為錯。在此次參訪中,兩個機構對於自身發展的藝術檔案徵集重點都有十分清晰的架構與方向,在文化藝術機構預計逐步發展藝術檔案的現今,此核心要素的觀念建立實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而在實體檔案保存上,兩個機構皆面臨了因為經費或空間不足而必須調整儲存條件,在文獻檔案逐漸被重視的未來,這也將是現有文化藝術機構預計發展時普遍會遇到的困境,思考如何取得經費及空間將是機構一大考驗,之後才是硬體設備的設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除了實體檔案保存面臨考驗外,數位典藏的資料庫系統更是。從資料數位化到建立資料庫系統再到內容建置,除了仰賴大量的人力外,更需要技術人員及經費的支持。此次參訪的兩個機構都曾面臨因為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的結束,少了國家型計畫在技術上以及經費補助的支援,造成數位典藏資料庫的營運中斷,進而宣告中止原本系統,轉化成新的系統繼續發展。但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已是趨勢,這個世代的人都將試著適應並跟上腳步,就像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給的建議,負責內容建置的人能做的就是把資料整合在一起,避免遺失或疏漏,等待下一次的轉換;也像雲門陳品秀主任說的「快!但不要太快!」,正因為科技進步太快,更需要一些沉澱的時間,以免科技本身被科技自己的速度追上,可以先觀察趨勢再決定速度。

在專業人員的配置上,不同專業領域背景的支援也十分重要。圖書資訊領域背景的專業人員可以較快速且全面性地進行資訊組織,但與機構本身領域相關專業背景的人員則能發掘文獻檔案的內涵,兩者相輔相成。而過程中,人員的異動也牽動著檔案建置的發展,如雲門陳品秀主任在文獻室工作的時間已經超過10年,除了政策的連貫性之外,因實際參與檔案建置及管理,也是最了解雲門檔案及其價值的人。如何因應人員異動,除了資料完整的傳承之外(或許是清單、或許是資料庫),如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積極發展的編目規則與工作流程也非常重要,讓新接手的人員能盡快進入狀況。此外就是在這次參訪中,從兩個機構的主任及研究員身上感受的熱忱,對於其機構文獻檔案的建構及其價值的發掘那樣侃侃而談充滿希望的神情!

臺灣藝術家檔案的建立與蒐集,一直是文化藝術機構的關注重點,但或限於經費及人力的不足,在深度及廣度上難以兩全。在此次參訪中,對於藝術家檔案這個議題,雲門文獻室分享了一個小故事,2010年時雲門決定重演《白蛇傳》,但由藝術家楊英風設計的主要道具「蛇窩」已在2008年的大火中付之一炬,楊英風又已離世,為了重現蛇窩,雲門文獻室翻出所有相關的影像資料,並與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聯繫確認是否有更多補充的文獻檔案,接著找尋能製作藤作的老師傅協助,蛇窩才終於得以重現。

這個歷程說明了在藝術家檔案建置的方向上,由自身機構出發先將機構內的藝術家檔案整理完備有多麼重要。在大環境的限制之下,或許可行的方向將會是每個機構都先深入地整理本身觸及的藝術家檔案,再尋找彼此整合連結的可能性,或許是一個資料整合查詢的平臺,經由這個共享機制讓最基礎的藝術檔案建置工作能夠發揮最大效能。

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延續藝術家楊英風的精神對於文獻檔案持續努力耕耘,雲門文獻室歷經意外大火在失去大量珍貴文獻檔案的打擊中展現不挫敗的永續精神,想必這是身為檔案工作者最嚮往的態度與熱忱了!此次參訪非常感謝兩個機構傳授了十分珍貴的經驗及建議,也感謝北美館研究組同仁給予這次的機會讓筆者能更了解檔案管理單位的實務面,助益良多!

本文特別感謝受訪機構及©圖片提供
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 黃瑋玲主任、徐銘絃研究員
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文獻暨獎助室 陳品秀主任、林莉雯專員

參考書目
1 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網站(2017.10.25)。
2 雲門舞集網站(2017.10.25)。
3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典藏臺灣網站(2017.10.25)。
4 〈破周報 編輯部:小柔/2009〉,《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實習心得分享平台》(2017.10.25)。
5 郭姿妙,〈本所林巧敏副教授於104年6月11日帶領學生參訪淡水雲門劇場「雲門舞集文獻暨獎助室」〉。《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電子報》,104年第5期,104.07.09出刊(2017.10.25)。
6 〈庫藏文化:藝術資料整存和統計的策略、實踐與發展 交流座談會及工作坊〉,《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2014年1月19日(2017.10.25)。
7 嚴飛羽,〈雲門,永續進行式〉,《Cheers雜誌》,102期,2012.02(2017.10.25)。
8 郭士榛,〈雲門戶外公演15年 白蛇傳浴火重生〉,《人間福報》,藝文2010/7/13(2017.10.27)。
9 廖春鈴,〈檔案室側記.館史形構的可能性〉,《現代美術季刊》,第184期,頁94-97。
10 林靖恩、郭姿妙,〈留存記憶:淺談美術館檔案建置〉,《現代美術季刊》,第185期,頁88-92。

註釋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