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美術館於1983年竣工,由高而潘建築師設計,建築的概念若從鳥瞰視角觀之,採用7.5公尺為模矩系統的尺寸,構成經緯交織的管狀結構,發展出符合四合院空間虛實相互涵容,且能無限延伸的立體佈局,突出的管狀端景窗也支持未來館舍若擴充的理路。北美館建築跳脫傳統式樣,所標誌著的現代建築風格鮮明,迄今34個年頭,印象中的形貌除了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時期增建的南進門,似乎並未改變太多,然而在此不變的主要結構體框架內,歷任主事者對於館舍使用內容幾經調度或裝修改造。此文將回顧北美館的空間改造與修繕演變,或許能窺見歷來美術館在運用建築容器、服務使用者與詮釋博物館任務的思維變遷。
同位於基隆河畔土地上,在北美館建館前就存在古蹟建築「臺北故事館」,在它成為獨立的迷你博物館之前,亦曾扮演美術館延伸空間的角色。原由大稻埕茶商陳朝駿於1913年興建,幾經權屬變換,為立法院院長黃國書購入作住宅使用,1979年由臺北市政府徵購,1983年北美館建造工程時面臨拆除危機,經時任臺北市長楊金欉指示保留。於北美館落成之後,兩館建築隔著廣場形成有趣的時代對照。1987年12月以「臺北市立美術館所屬都鐸式建築」之稱加入北美館的空間編制,隔年改稱圓山別莊,並於1990年7月由北美館小幅度修繕後,活化作為「藝術家聯誼中心」使用,提供藝術家與市民交誼的沙龍空間。[1]並於2000年起至2002年由北美館連續三年完成臺北市市定古蹟圓山別莊修復與再利用工程,2003年由陳國慈律師認養贊助,成立大家所熟知的臺北故事館。由於圓山一帶保留了史前遺址、近代古蹟與當代民眾的記憶,博物館聚落的概念也仍在討論著。
註解
- ^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3),《編年.卅.北美館》,頁41。
1995年9月,張振宇先生任北美館館長,當時也進行了一些空間的調度,例如,向東借景的二樓201展覽室,即經改修為會議室,地下樓並配置有市長休息室,反映當時空間的安排並未脫行政機關之性格。於張館長9個月任期結束後,1997年林曼麗女士正式接任館長,針對美術館的觀眾服務,2000年展開開館16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系列空間重新整備,當時的《現代美術》雙月刊如此宣告:「2000年4月5日至5月26日全面休館,進行整修工程,除加裝辦公室防火牆、改善建築空間與電機功能,並為了帶給觀眾更舒適更美化更人性化的參觀情境,特別進行服務動線、空間規劃及視覺標示等內部設計改修工程。」[1]大廳、動線、空間結構及辨識系統的重新設計,由設計師陳瑞憲負責,其設計概念是在原有的架構裡調整動線,而適應現代的需要。[2]
所謂「現代的需要」是進一步為觀眾設想,使美術館更容易親近。空間標示系統色彩以黑白灰定調,編碼方式也單純化,舉例來說,將以往三樓共11個管狀展場301∼311整合區分為3A、3B及3C展覽室,更對應單一個展覽的空間規模,也方便民眾辨識。這次空間整修中,最關鍵的調整是把原先館舍外牆的售票口收起,售票處進到大廳北側落地窗處,亦即購票的觀眾是在室內排隊等候,而未購票的民眾一樣可以進到大廳等待、休憩、觀看、到禮品店逛逛、到服務處諮詢,提供大廳的空間給民眾,造就人們的停留,這時間、空間同時轉換人們進入展場的心情,美術館大廳成為都市中的大客廳,來者即是客。此後的十餘年,除了少數將票亭遷至館舍外部的特展,大致都維持這樣的狀態。這次調動也因應當年資訊普及的浪潮,在大廳服務臺旁配置了網站查詢區,約莫在七、八年後行動裝置取而代之,查詢設備即退出大廳周邊。林曼麗館長時期的空間修整,基本上強調了美術館服務觀眾的目標,也印證空間規畫能改變人們的行為,體現「空間就是權力」這個概念。
註解
漏水問題長期影響北美館的空間使用品質。探究北美館的建築設計,上層為管狀、內外通透,許多空間埋入地下層,大門廣場及人行通道的地板即地下樓展場的頂板,直接與外環境相鄰的外牆與樓地板面積大,容易受外環境影響,若建築軀殼因施工問題或材料老化致水密性不足,即可能造成滲漏。2000年7月,黃才郎先生任館長,此時建築體也完工近20年,開始有計劃地編列經費處理館舍的漏水問題。專業的防漏工程必須將可能的水路全面封鎖,倘分期施作,在介面上須能有交疊規劃。在黃館長任內辦理三期展覽場修漏及外牆油漆(2001、2002、2006)、典藏庫房上方、三樓展覽場外側及地下筏基水箱修漏(2001)、辦公區、B04及美術教室上方廣場等修漏(2004)、辦公室上方廣場修漏及中山美術公園臨界景觀工程(2007)等都是在他任內所編列執行的維護工事,同時期,也執行了典藏庫房空調系統更新(2001),並針對建築物結構及帷幕玻璃安全及修復補強作鑑定(2004)等,這些修繕雖不涉及空間內容或概念的新創,但針對硬體機能的踏實修復,大幅改善典藏品儲存、展覽預備與佈置的品質。這是首長長期在任才可能次第完成的任務,主事者對場館維護的用心可見一斑。
2007年8月,謝小韞女士轉任臺北市文化局副局長兼代北美館館長,2009年起專任館長,2010年3月再轉任文化局局長,在這三年左右的時間,配合市府籌辦的花卉博覽會,除增建南西向第二出入口(簡稱南進門),同時完成全館許多公共空間的改造,也辦理開館以來首次大規模的辦公空間修繕,可說是美術館硬體面貌改動最多的時期。
美術館主要的辦公空間以夾層方式隱藏於廣場與地下樓餐廳之間,開館近三十年文書檔案的累積、業務與組織專業化,空間不敷使用,且由於配置區位及高度使然,自然採光、通風換氣困難,也伴隨潮濕、鼠患及弱電、電力與空調各類管線空間不足等問題一一浮現。謝小韞館長十分支持改善館員工作空間,藉空間使用內容的調整,將辦公空間擴充至地下二樓圖書室周邊位置,初步紓解辦公空間不足的問題;並以系列工程處理了雙年展辦公室、資訊小組及研究組(2008)、辦公室公共空間、展覽準備室、攝影室、展覽庫房、駐警備勤室及文具用品庫房、其餘辦公室及廁所(2009)、會議室(2010)等美術館後勤空間的硬體改善。此外,亦運用二樓展覽場,確立推廣與服務空間的配置,如:於209展覽室成立藝想空間,專門做為推廣活動使用;對側的201展覽室則設為志工辦公與休息室。如此調動和整修,可視為以館員為主體的空間修繕,也是將後勤空間與公共空間的比例做了合理的微調。
同在此時,北美館所處的美術公園及鄰近的圓山公園、新生公園、大佳河濱公園一帶共約90公頃的土地,正式宣告作為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的舉辦場地。北美館是花博會場內少數既有公營館所,為了配合這個為期近半年(2010年11月6日至2011年4月25日)、參觀人次近九百萬人的大型活動,北美館除了大廳和展場沒有改動以外,其餘的公共服務空間由內到外經歷許多改造,包含:無障礙環境改善工程(2008)於停車場側加設了坡道設施連結至廣場高程;全館夜貌照明設備改善工程(2008)將北美館的方窗裝設可排程控制變化的LED燈光模組;圖書室及書庫空間、餐廳、市民美術教育推廣中心三個改善工程(2009)整理地下樓展場以外的周邊服務空間,衛生下水道接管、全館公共廁所整建改善工程(2010)則因應可能的人潮改善基礎民生設施;館舍外牆、天井外牆油漆工程(2010)則補強了館舍外觀與防水性。裡裡外外,所有民眾可觸及的設施都做了新的裝修,準備迎接花博。全館內外陸續進行的工事多著墨於美術館對觀眾的周邊服務空間,展覽或典藏空間則大致維持原本的樣貌。
南西向第二出入口的增建是此階段最顯著的改變,這是市府為了順接花博期間往來公園與美術館的人潮所規劃增設的。此一改動的遠因可追溯至1986年臺北市立動物園搬遷、1997年捷運圓山站開通後,加以2007年兒童育樂中心納入圓山國定遺址範圍,開發困難,市政府規劃以士林兒童新樂園取代之[1],美術館的大門廣場則不如以往能直接迎接經中山北路地下道或搭乘公車抵達的觀眾,故考量增設南西向入口。但實務上的困難是美術館展場與庫房空間均配置於南側,由南面嫁接的新動線均可能截斷既有空間的使用。在南進門競圖時,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提案採用鋼構架和玻璃構成的方型管體空間,搭接至一樓迴廊,而能完整保留北美館最重要的一樓展覽場。當時,高而潘建築師也表示提案增建管狀結構與他設計美術館的初衷不謀而合,於是,竹間的設計案獲得正選。歷經多次流標,南西向第二出入口與臺北故事館介面整修工程(2009-2010)即時在花博前完工。
2010年9月,吳光庭先生接任北美館館長至隔年7月底,這段時間花博如火如荼在圓山地區展開,南進門迎接園區人潮,順利達成串連動線的階段性任務。花博結束後,2011年9月,接續由翁誌聰先生擔任代理館長,同年年底,南進門透過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租借合作,作為臺灣精品館使用,觀眾可連通至美術館參觀。2017年,臺灣精品館的租約結束,館方將重新思考南進門對於美術館主體任務所能扮演的角色。
註解
- ^ 臺北市兒童新樂園(2014),http://www.tcap.taipei/ct.asp?xItem=79989746&CtNode=72276&mp=122037(2017/11)。
後花博時期,北美館另一項重要的空間整建計畫是擘劃多年的兒童藝術教育中心。整建此空間的脈絡亦須回推至美術館創設以來各階段藝術教育政策的演變:
在硬體上,兒藝中心所在地是整合地下樓原本作為教育推廣用途的空間,包含始於1983年的美術教室、2002年起的資源教室、舊稱B04的地下樓展場與地下樓中庭;於軟體上,整合教育展、互動參與、推廣活動等內容,服務美術館日漸成長的親子觀眾群,盼將藝術教育融入大小觀眾的生活中。2011年,北美館委託禾磊設計顧問公司進行裝修規劃設計,將前述基地依使用劇本整理為大、小工作坊、互動區以及一展覽室,以穿透性的廊道封圍著戶外中庭,構成多層次的空間體驗序列。2012年起,館方同步執行識別系統規劃設計及室內整修工程,終於在2014年4月,兒藝中心推出首檔展覽「禮物」,在美術館的原始空間架構裡,開啟藝術教育的新天地。
從北美館的裝修歷史中,不難理解建築本身大大小小的變遷,某種程度回應了不同使用者對此空間的期待。修建,以趨近能同時滿足多方需求的狀態,它是社會大眾的、館員的、甚至是某個特別的活動背景下的美術館,回顧開館三十餘年內/外部、前臺/後勤空間的整理、修繕與轉型的歷史,觀察到主政者如何斧鑿空間、也反映建築體如何作為盛裝美術館概念的容器,進而觸發對美術館的多角想像。
參考資料
政府電子採購網歷史決標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