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驅魔師集會

M-Exo Conference
展覽觀點 現代驅魔師-圖片
展覽觀點 現代驅魔師-圖片

作為「現代驅魔師」展中之「現場演出(Live Exhibition)」作品,《驅魔師集會》在製作方面包含五項主題討論,並以兩種方式呈現:其一,以線上講演即Podcast節目為形式,提供與主題「科技為人類驅魔」此一寓意與其所觸及之相關知識背景、產業現況或批判反思;其二,將上述講演內容與題旨,由表演團隊以其擅長之媒材與創作脈絡,轉化為現場演出作品。本文將以策展人於本展展牆之展述文字為經、〈驅魔師集會〉講者與表演創作者之回應為緯,藉此串連本作的五項主題和現場展演策略。

作為「現代驅魔師」展中之「現場演出(Live Exhibition)」作品,《驅魔師集會》在製作方面包含五項主題討論,並以兩種方式呈現:其一,以線上講演即Podcast節目為形式,提供與主題「科技為人類驅魔」此一寓意與其所觸及之相關知識背景、產業現況或批判反思;其二,將上述講演內容與題旨,由表演團隊以其擅長之媒材與創作脈絡,轉化為現場演出作品。本文將以策展人於本展展牆之展述文字為經、〈驅魔師集會〉講者與表演創作者之回應為緯,藉此串連本作的五項主題和現場展演策略。

當代思想就是一個無形引擎對『人類中心』這個概念進行拆解與批判。
——蕭淑文,「現代驅魔師」策展論述

在《驅魔師集會》名為「人的最終章」的主題一講演中,兩位講者分別自人工智慧發展應用與文化理論角度,陳述關於人的概念的不同解讀,也從這樣的基礎延伸探討,現在乃至未來的人類,又該以什麼樣的角度重新形塑在科技發展後「人之為人」的概念轉變。

臺灣大學臺文所廖勇超教授認為,超人類主義延伸了後人類「增能補缺」的想像,一方面雖然模糊了自由人本主義對於人類身體的疆界,將意識看作如同軟體資料般可以儲存轉傳的訊息、將身體視為可以替換更新的軀殼,藉此突破人之為人的種種限制;但,另一方面,如此思想反而強化了人類中心的主張,而脫離了後人類主義中「人」與「非人」、人與環境的關係。中央大學資工系蘇木春教授則以智能機器所仿效的人類學習模式,進一步拆解目前人工智慧發展尚待解決的問題,提示以人為本所打造的智慧,實則為人所限、所用;當擅用人工智慧的強者更強、掌握科技資源的富者更富,其實仍關乎人們對於自身所處、所為的思考。

驅魔師集會製作委員會,《人的最終章》,演出團隊發條鼻子,2021 ©臺北市立美術館-圖片
驅魔師集會製作委員會,《人的最終章》,演出團隊發條鼻子,2021 ©臺北市立美術館
驅魔師集會製作委員會,《人機共體》,演出團隊嚐劇場,2021 ©臺北市立美術館-圖片
驅魔師集會製作委員會,《人機共體》,演出團隊嚐劇場,2021 ©臺北市立美術館

人的定義在後人類裡面不是一個實體,更可能是一種關係。
——廖勇超教授,「驅魔師集會Podcast」主題一「人的最終章」

「驅魔」題旨,尚有另外一層意義在於人們的未知恐懼,一系列線上講演Podcast歷程中,從機器學習到機器人研發應用,從身心醫學到科技治療,簡單來說,什麼是可以做到的,什麼是難以實現的;什麼是需要透過科技輔助的,什麼又是取決人的?直述各種領域的發展處境和操作基礎,暫且擱下藝術創作裡的無邊想像,轉向面對現實的科技進行式。主題一現場演出,由發條鼻子利用展場製作的三面大型投影背板進行講演式表演,將思想實驗、神經科學研究、深度學習、科技新知,與個人生活經驗、科幻小說創作互為穿插呼應,提出對於「奇點迫近」──機器超越人類智能此一預言的反省與反思。

「偶人工作桌」以自製執頭懸絲偶搭配操偶師創造的另類實驗場景,則對應主題二「人的更新」講演內容。偶人工作桌的特製戲偶具有女性身體形象,並於肚中有一空間,以此連結生育的意象,卻也有身體被放置與被取出之「用」意。原初發展的《種小孩》劇目,經過改寫並結合於《驅魔師集會》展演脈絡中,也轉而指向了「科技為人所用,人類又為何而用」的提問。兩位表演者於演出開始時,如實驗人員般將花朵萃取的五顏六色液體注入海綿,暫且備而不用,待偶人甦醒後,藉由一連串小型物件與其肚中空間的交互作用,一點一點試煉、逼使著偶人的行動與慾望。最後,當偶人終於不支倒地時,觀眾可見其腹內生成的奇花被表演者取下,小心翼翼地置入此前那些用以萃取花朵汁液的瓶罐中;偶人的頭殼亦被操偶師開啟,掏出猶如乾枯的腦,並以先前準備好的濕潤海綿取代。如此服膺於更高主宰的生產與勞動、演出過程中人與偶的雙向關係,也存在著人與自身、人與技藝、人與物種的多重寓意。

人類如何和當今技術結合以求超越其自身的局限,以及從此處可往何處去的思考。
——蕭淑文,「現代驅魔師」策展論述

驅魔師集會製作委員會,《人的量化》,演出團隊囝仔人,2021 ©臺北市立美術館-圖片
驅魔師集會製作委員會,《人的量化》,演出團隊囝仔人,2021 ©臺北市立美術館
驅魔師集會製作委員會,《人的更新》,演出團隊偶人工作桌,2021 ©臺北市立美術館-圖片
驅魔師集會製作委員會,《人的更新》,演出團隊偶人工作桌,2021 ©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物件創作與偶戲表演為主要形式的「囝仔人」對應主題三「人的量化」現場演出,選定視覺(眼)、觸覺(手)、聽覺(耳)、味覺(嘴)等四種身體器官感覺,將其生理構造部分拆解、或將其感官經驗訊息化,使用特製填充戲偶及生活中常見的物件,搭配聲音與影像裝置,重新組裝、排列,試著「微觀」感知歷程。作品總帶有奇幻與寓言色彩,擅長以原創故事佐以光影、物件、聲音、身體進行集體即興創作的「嚐劇場」,則為主題四「人機共體」製作了一場人與機對話、意識共舞的現場演出。在主題四講演中,太和光公司執行長吉正然提及應用科技裝置進行「視障導引」時,亦曾有感而發地到,人們若能仔細規劃設施、確實執行規定──例如導盲磚的舖設、人行道的設計等,其實很多時候,不需要多麼先進的科技,就有可能讓更多人的生活變得更加完善。在嚐劇場的作品中,也衍生出了這樣的意義,凸顯了人與機器在看待環境、看待他人或非人時的許多扞格。

(玻姆認為)世界其實是不能被碎裂化的。我們現在是破碎的,一個一個人被區隔開來,以為我們是獨立的個體,事實上這是一個錯誤的世界觀造成的。
——洪裕宏教授,「驅魔師集會Podcast」主題五「新的世界」

《驅魔師集會》最後一部份,主題五「新的世界」概觀近代科學研究,如量子力學、神經科學、資訊科學、基因編輯技術等,如何改變人類理解世界的觀點。於線上講演中,陽明交大心哲所洪裕宏教授特別以物理學家大衛.玻姆(David Bohm)的《整體性與隱入秩序》作為結論;在玻姆的著述裡,他以量子力學為分界,討論了在此之前的普遍原則與當代物理研究的進程,用以闡明他所提出的「整體性」概念,如何可能重新解讀物理世界,並適用於時間、空間、生物演化、社會現況等多種面向。表演團隊「發條鼻子」於相對應的主題五現場演出,則規劃以延伸其理論的參與式活動,重返「集會」題旨。相較於2018年《weee》(「讓我們穿透魔境,迎向新世界!」展覽)以交換未來想像為主要行動,《驅魔師集會》卻是在這個已成為現實的未來世界中、置身於科技圍繞的虛擬日常裡,以現況為基底,藉此重見,也重建「人」的樣貌。

註釋

    相關文章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