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從資訊到圖書文件──法國龐畢度中心的圖書館與文獻典藏

From Information to Documentary Materials — The Libraries and Archives in the Centre Pompidou
博物館研究 龐畢度.檔案-圖片

在研究龐畢度中心的圖書與文獻典藏前,我們認為必須先瞭解它當年創立的過程與立法基礎,理解其作為「國家法人機構」的法律身份,以及相對的行政檔案保存責任。一旦我們對此基礎有了初步瞭解,我們將可以進一步研究該中心旗下不同相關附屬單位與部門的使命與責任,它們彼此之間的定位與互動,它們的典藏特色與運作模式,並同時觀察它們如何應用這些資源發展出多元的活動以落實推廣藝術智識的使命。

「我真誠希望巴黎可以擁有一間就像美國試圖開創發展,至今相當成功的文化中心,它同時是一間美術館,也是一間創意中心,在其中造形藝術伴隨著音樂、電影、書籍、視聽研究⋯⋯等活動。」
──法國總統喬治.龐畢度(President Georges Pompidou)
[1]

註解

  1. ^ 節錄自《龐畢度中心公家法人機構1973年的年度報告》(Rapport d'activite 1973, etablissement publique du Centre Pompidou),頁10。

前言

以法國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為例來談美術機構的圖書與文獻中心並非易事,其困難度主要與龐畢度中心本身特殊與複雜的組織結構有很大的關係。首先有別外界大眾的普遍認知,龐畢度中心並非是一間「單純」的美術館[1],它同時也是工業創意中心[2]、圖書館[3]、聲響音樂研究中心[4]、劇院以及電影院,換句話說,法國龐畢度中心除了負有藝術作品的收藏、保存、管理、研究與展示的使命之外,它同時也透過不同的單位與部門發展並推動其它與美術沒有直接關係的廣義性藝術活動計畫,但它們均呼應法國總統喬治. 龐畢度最初的遠見與期望。因此,在研究該中心的圖書與文獻典藏[5]前,我們認為必須先瞭解它當年創立的過程與立法基礎,理解其作為「國家法人機構」的法律身份,以及相對的行政檔案保存責任。一旦我們對此基礎有了初步瞭解,我們將可以進一步研究該中心旗下不同相關附屬單位與部門的使命與責任,它們彼此之間的定位與互動,它們的典藏特色與運作模式,並同時觀察它們如何應用這些資源發展出多元的活動以落實推廣藝術智識的使命。

從此一架構出發,本文先從法律的觀點來談到法國公家機構所需遵守的行政檔案法規基礎,然後回溯法國龐畢度中心創立之際,它如何進行史料建構與保存政策,然後將簡述兩間附屬單位「公共資訊圖書館」(Bibliothèque publique d'information)與「聲響-音樂研究與協調中心」(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de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的成立,以及它們的圖書與文獻典藏的內容與特色。

第二部份則將焦點集中在該中心旗下的「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意中心」,其「藝術典藏作品圖書文件資料庫」(documentations des collectioins)的作業內容,以及「康丁斯基圖書館」(Bibliothèque Kandinsky)的典藏、研究與應用策略與做法。

註解

  1. ^ 國立現代美術館(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簡稱MNAM。
  2. ^ 工業創意中心(Centre de Création Industrielle),簡稱CCI。
  3. ^ 公共資訊圖書館(Bibliothèque publique d'information),簡稱BPI。
  4. ^ 聲響─音樂研究與協調中心(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de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簡稱IRCAM。
  5. ^ 為了便利讀者理解文中提出的不同概念,筆者試圖以同樣的字義來翻譯以下法文原文:圖書文件(documentations)、印刷品(imprimés)與私人文獻(fonds d'archives)。而「私人文獻」在本文指的不單是藝術家的文獻,它也可以是藝廊主持人、藝評、藝術史學家⋯⋯等他們私人保存的藝術作品與藝術史料相關的個人資料(圖書、筆記、照片⋯⋯等),然後隨之整筆捐給美術館。

龐畢度中心的內部組織與法律定位

法國龐畢度中心於1977年正式對外開幕,其創立基礎主要基於法國1975年1月3日75-1號的法規,其中規定其正式名稱「喬治.龐畢度國立藝術與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與「文化性國家法人機構」(établissement public national à caractère culturel)[1]的法律身份與相關責任之外,並賦予它可以收購並管理隸屬於法國國家政府之藝術典藏作品的權責。而1976年1月27日的76-83號申請法令(décret)[2]則制定了該中心的組織運作模式,其中第一條款正式將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與工業創意中心納入該中心下,第二條款則指出該中心擁有兩間附屬單位,它們分別是「公共資訊圖書館」與「聲響-音樂研究與協調中心」,前者具有獨立國家法人機構的身份,後者則是以協會(association)的模式運作,並分別由同年1月27日的76-82號的申請法令[3]與12月24日的申請法令[4]所界定;從此來看,法國龐畢度中心在創建之際就具有相當複合性或聯盟性的組織特色。

(一)何謂國家法人機構

法國基本上擁有兩種類型的國家法人機構,一種為「行政性國家法人機構」(établissement public à caractère administratif),大多數國家級的博物館與美術館均屬於這類;另一種則是「工業與商業性國家法人機構」(établissement public à caractère industriel et commercial),營利性質強,其中知名的機構有「國家美術館與香榭里舍大皇宮聯盟」(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et du Grand Palais des Champs-Elysées)、「巴黎歌劇院與法國建築與古蹟城」(Cité de l'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等。比起傳統公家機關,法人機構在行政與財務運作上均有很大的自由,而兩種機制主要的差異通常在於人事管理上的法律規範,如果說前者中所有職位大多數由公務員或公家約僱人員所擔任,因此主要遵循公法,後者則主要以民法為主,近似私人企業的人事經營模式,擁有更大的彈性。

然而龐畢度中心卻是法國國家法人機構中唯一的特例,它並非是行政性也非是工業與商業性,卻是「文化性」的國家法人機構;它雖然遵循行政性國家法人機構的大多數法律規範,卻同時又享有某些特例,並在人事經營上擁有更大彈性,譬如可以任用非公務人員出身的策展人。它因此還可以接納其它同樣具有國家法人機構的附屬單位如公共資訊圖書館,[5]從這點看來,龐畢度中心與其附屬單位之間的關係相當微妙。[6]

(二)共同的行政檔案法基礎

法國國家古蹟遺產法(code du patrimoine)的第二書[7]專門以《檔案法》(Archives)為主,它將公家檔案界定為以下三種:「所有源自政府、地方政府、國家法人機構與其它公法法人機構的運作活動下所產生的文件(然而由議會所產生的法令與文件則受1958年11月17日之58-1100管制條例所管理)」;「所有由公家機關或由私人機構代理公共服務作業所產生的文件」;以及「部會官員或公務員所產生的會議記錄與目錄,還有民事互助契約的公證協議登記簿」。該書並界定檔案「不受時效約束」(imprescriptible)的本質,指出「檔案的保存主要出自公共利益的考量,無論是為了管理與證明自然人或(公家或私人)法人的權利,或是為了歷史文件研究的目地」。 [8]

此外,該法也制定了「高等檔案委員會」(Conseil supérieur des archives)的使命、組成與運作模式,並命「國家檔案中心」(Les Archives nationales)有保存所有國家政府機構、國家法人機構、私人代理公共服務作業機構所產生之檔案、以及所有免費交付給該中心之資料的責任。然而,在此必須強調的是該法涵蓋的範圍指的是合乎所謂「長期保存性」的檔案資料。基於「史特拉斯堡市立與歐洲都會檔案中心」(Archives de la Ville et de l'Eurométropole de Strasbourg)的解釋,檔案可分為三種:「日常檔案」(archives courantes)、「過渡性檔案」(archives intermédiaires)與「長期保存性檔案」(archives définitives)。[9]「日常檔案」指的是可以即時使用,也就是你我每日所需的資料。「過渡性檔案」指的則是已經結束的案子,但因為特殊原因如法律期限而還有可能需要用到的資料。最後一類「長期保存性檔案」則是因為行政、法律或歷史因素而必須保存下來的資料,也才是我們這裡所探討的對象。自此來看,我們可以理解到法國所有公家機關,其中包括國家法人機構,不論是與專業研究領域相關的檔案還是一般的行政資料,其收集、保存與管理的模式均具有共同的法規基礎。

從此一法規基礎出發,龐畢度中心在創立之初即成立了「檔案組」(Pôle archives),隸屬於「法律與財務部門」(Direction juridique et financière)。它除了收集、分類並保存各部門所產生的行政資料之外,同時也收藏與該中心內外活動相關的所有文件如年度報告、館內新訊、活動紀錄、新聞稿、展覽畫冊、展覽說明書、展覽海報、所有出版過但已停版或持續出版的雜誌,還有所有以龐畢度中心為主題所出版的書籍、畫冊、學術論文與實習生報告⋯⋯等,並提供外界人士透過網路搜尋,並可以預約到館內諮詢的服務。[10]然而,在此必須強調的是該組並不收集與保存兩間附屬單位所典藏的圖書文件、研究資料與文獻,以及「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意中心」內所典藏與藝術作品或藝術史發展相關之圖書文件、研究資料與文獻。

註解

  1. ^ 法國《1975年1月3日75-1號創立喬治. 龐畢度國立藝術與文化中心法規》,version en vigueur au 28.mai.2020。
  2. ^ 法國《1976年1月27日的76-82號申請法令制定喬治.龐畢度國立藝術與文化中心的組織運作》,version en vigueur au 28.mai.2020。
  3. ^ 法國《1976年1月27日的76-82號申請法令創立公共資訊圖書館》,version en vigueur au 28.mai.2020。
  4. ^ 法國《1976年12月24日的76-82號申請法令任命聲響-音樂研究與協調中心的館長》,version en vigueur au 28.mai.2020。
  5. ^ 法國《1976年1月27日的76-82號申請法令》中的第一條款(version en vigueur au 28.mai.2020)。
  6. ^ 法國《1975年1月3日75-1號創立喬治.龐畢度國立藝術與文化中心法規》(version en vigueur au 28.mai.2020)中的第二條款除了明列該館的兩間附屬單位之外,並指出該館為了達到其使命,發展其資源與活動的目標下還可以增加其它的附屬單位。
  7. ^ 法國《古蹟遺產法》(Code du patrimoine),version en vigueur au 10 juillet.2020。
  8. ^ 同上。
  9. ^ 史特拉斯堡市立與歐洲都會檔案中心〈檔案的三大年代〉(Les trois âges des archives),version en vigueur au 16 juillet.2020。
  10. ^  http://archivesetdocumentation.centrepompidou.fr。
公共資訊圖書館二樓一景Courtesy Bpi ©Voyez-vous ©vinciane verguethen-圖片
公共資訊圖書館二樓一景Courtesy Bpi ©Voyez-vous ©vinciane verguethen
公共資訊圖書館「克里斯.馬克星球」(Planete Marker)特展區一景 Courtesy Bpi ©Voyez-vous ©vinciane verguethen-圖片
公共資訊圖書館「克里斯.馬克星球」(Planete Marker)特展區一景 Courtesy Bpi ©Voyez-vous ©vinciane verguethen

(三) 公共資訊圖書館

為了減輕法國國立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 de France)的壓力,在巴黎市中心創立一間新的國立圖書館的計畫早在1963年龐畢度中心定案前就已存在。它一開始的設定是建立在離當今龐畢度中心據點不遠的「市場大廳」(Les Halles)中。然而在1968年,當成立龐畢度中心的計畫定案後,「公共資訊圖書館」很快就被納入成為龐畢度中心的一部份,並定位成「一間資訊圖書館,它的典藏主要以大眾化與百科性的圖書與研究為主,涵蓋所有的科目,無論是外國的還是本地的研究」。[1]

佔地近10,000平方公尺,每周開放六天,每天迎接近4,500人次,作為國家級圖書館的法人機構,「公共資訊圖書館」在創立之初即賦有與其它圖書館不同的特色,譬如它並不提供書籍外借的服務,換句話說,大眾只能當天直接在圖書館內參考並閱讀所需要的書籍資料。此外,該館從一開始即選擇沒有典藏庫的作業模式,因此它每年圖書除籍的數量與收購的數量必須達到平衡,否則馬上會面臨儲藏空間不足的問題。

而它的圖書、印刷品與文獻管理共由三大部門所負責,分別涵蓋三種類型的研究領域,「理解」(Comprendre)部門主要以科學、人文科學與記錄影片為主,並主導自1979年創立,至今相當出名的「真實電影」(Cinéma du réel)藝術節。「生活與想像」(Vivre et Imaginer)部門則涵蓋藝文、醫學、法律、科技與技術領域,但最知名的是從開館一來即提供的一系列自學課程,其中包括許多外國語言的學習課程,並被名為「語言實驗室」(laboratoire des langues)。第三部門名為「閱讀世界」(Lire le monde),除了提供當今全球重要的報章雜誌之外,還在館內建立了一間專門可以參考全球時事媒體的影音記錄閱覽廳,在當年被視為是圖書館領域中的創舉。此外,為了呼應龐畢度中心的文化策略,該圖書館也特別在「文學創作」、「時事與思維」、「國際與社會議題」、「數位文化」、「新世代的文化行為」以及「實驗電影」等領域中培養出高度的專業能力,而確保這類資訊的持續更新也成為該圖書館的重要使命。

(四) 聲響-音樂研究與協調中心

一開始即由法國知名的實驗音樂作家皮耶.布萊茲(Pierre Boulez)所主導,「聲響-音樂研究與協調中心」最初的使命在於:

結合由學者、音樂家與工程師所組成的跨領域團隊以進行音樂性與科學性的研究;透過這樣的機制,聲響-音樂研究與協調中心將可以提供給多重領域的科學家一個寬廣的實驗空間,而音樂家則可以在這研究素材中得到豐富的動力以創作新的旋律。[2]

第二任館長勞倫.拜爾(Laurent Bayle)於1992年上任後除了延續皮耶.布萊茲的發展方針與研究計劃之外,並於1996年正式成立了該中心的「多媒體文獻中心」(La médiathèque),成為巴黎首間專門以當代音樂資源與相關聲響科技研究技術為主的專業文獻圖書館,保存近35,000件文件,其中包括古代與當代音樂史、音樂與聲響科學與科技相關書籍、近20,000本的雜誌之外,並還收藏了近400篇以音樂或聲響科學主題相關的論文、近10,000張的當代樂譜、1,500件左右的音樂光碟與200張的演奏會和紀錄片⋯⋯等。

以建立、保存並推廣當代音樂藝術和科學與科技之間的相互關係,與聲響研究領域中(訊號處理、合成聲音、樂器聲響學、音樂廳聲響學、電腦音樂、心理聲響學)的重要作品為使命,該文獻中心同時也收藏了該中心所製作與出產的所有學術研究和創作、座談會與音樂會、音樂樂譜、科學研究報告、以及出版文章⋯⋯等所有相關記錄檔案。今天該中心透過數位化資料庫與網路搜尋目錄的成立,在網路上提供了歷年來累積與建立的五大文獻:[3]

1. 「勃拉姆斯──譜曲家目錄資料庫」(Brahms, base des compositeurs)可視為是全球少見的資料庫之一。每年透過專業委員會研究決定,該資料庫結集了許多譜曲家的詳細資料,是許多演奏會節目設計人的搜尋資訊的利器。
2.「視聽文獻」(Archives audiovisuelles)則可搜尋到該中心所製作的所有活動。
3. 「音樂作品分析報告」(Analyse d'oeuvres Ircam)是一個相當專業的資料庫,主要提供給專業人士使用。
4. 「圖書目錄」(Catalogues)則可諮詢該文獻圖書館的所有圖書典藏。
5. 「學術文章」(Article)目前正在進行改版無法使用。它將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開放性學術專文資料庫」(HAL)[4]結合,提供所有學術性相關的發表文章。

此外, 該中心的文化推廣活動與文獻中心負責人菲利浦・朗拉(Philippe Langlois)特別強調該中心與學術機構的合作,指出該中心除了每年提供專業音樂家駐村計畫之外,並也大力參與文化部與龐畢度中心所推動的藝術推廣計畫,和巴黎市或外省的許多中小學學校合作,堅信音樂教育需要從早培養才能得到最大的推廣效應。[5]

註解

  1. ^ 節錄自1968年10月22日《世界報》(Le Monde),轉錄自wikipedia.org(version en vigueur au 30.mai.2020)。
  2. ^ 節錄自《龐畢度中心公家法人機構1973年的年度報告》(Rapport d'activité 1973, établissement publique du Centre Pompidou),頁27。
  3. ^ 參閱聲響-音樂研究與協調中心的官方網站。
  4. ^  https://hal-cnrs.archives-ouvertes.fr。
  5. ^ 節錄自菲利浦・朗拉(Philippe Langlois)與筆者2020年7月22日的電話面談。
聲響-音樂研究與協調中心正面前景 Courtesy IRCAM ©Philippe Barbosa-圖片
聲響-音樂研究與協調中心正面前景 Courtesy IRCAM ©Philippe Barbosa
聲響-音樂研究與協調中心「多媒體文獻中心」一景 Courtesy IRCAM ©Philippe Barbosa-圖片
聲響-音樂研究與協調中心「多媒體文獻中心」一景 Courtesy IRCAM ©Philippe Barbosa
一號錄音室(Studio 1)Courtesy IRCAM ©Philippe Barbosa-圖片
一號錄音室(Studio 1)Courtesy IRCAM ©Philippe Barbosa
隔音室(chambre anéchoique)Courtesy IRCAM ©Philippe Barbosa-圖片
隔音室(chambre anéchoique)Courtesy IRCAM ©Philippe Barbosa

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意中心

「國立現代美術館」與「工業創意中心」在龐畢度中心創立之初構成其旗下兩大重要部門(départements),前者最初名為「造形藝術部門」(Département des Arts Plastiques),[1]主要結集了原本位於東京宮的「國立現代美術館」以及位於所羅門.羅斯柴爾德公館(Hôtel Salomon de Rothschild)的「國立當代藝術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contemporain)的藝術典藏作品,並同時接收了它們所建立與保存的所有圖書文件與文獻,成立了「專業圖書文件組」(documentation spécialisée),也名為「國立現代美術館文件中心」(Documentation générale du 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該組在1977年對外開放之際共保存了自1900年起至今近18,000本的藝術史藏書、43,000本的展覽畫冊、1,300本雜誌(其中228本還持續出版)、8,000組藝術家檔案(Dossiers d'artistes)。[2]而「工業創意中心」則源自當年的「裝飾藝術中心聯盟」(Union Centrale des Arts Decoratifs),即今天的「裝飾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的前身,並也遵循著同樣的規劃模式。

這兩大部門的圖書文件與文獻典藏策略不只涵蓋其本身藝術典藏作品與藝術家的資料建立之外,同時也從20世紀藝術史發展的角度來力求收藏所有與之相關的文獻資料,並涵蓋多重資料類型:印刷品、手稿、攝影、幻燈片、影片、磁帶、錄影帶⋯⋯等。因此「專業圖書文件組」當年的規劃主要分成「紀錄文獻」(fonds documentaires)、「圖書媒體館」(médiathèque)、「畫冊編類」(catalogage)、「微縮膠片製作」(atelier de micro-filmage)與「出版」(édition),其使命是可以處理、保存並推廣相當多元的圖書文件與文獻素材。

「國立現代美術館」與「工業創意中心」在1992年正式合併變成「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意中心」,成為龐畢度中心旗下的一個部門。該中心在同一時間創立了「文化發展部門」(Département du Développement Culturelle),主要以推廣與當代社會議題相關的論壇、電影與表演活動為主。而「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意中心」下的「專業圖書文件組」則在2002年正式分成了「藝術典藏作品資料庫」與「康丁斯基圖書館」,後者以知名蘇聯裔旅法藝術家瓦西里.康丁斯基(Vassily Kandinsky)為名,紀念其遺孀妮娜.康丁斯基(Nina Kandinsky)分別於1976年與1980年過世後透過遺矚捐贈給龐畢度中心的許多畫作、素描與私人文獻的慷慨舉動。

(一)藝術典藏作品資料庫

基於館內典藏藝術作品進行編目、資料收集與研究工作是法國所有擁有「法國美術館」(Musée de France)[3]標幟所必須遵守的責任之一,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國立當代藝術中心」與「工業創意中心」在成立之初就遵循這些規定,它們除了建立典藏作品編目(inventaire)之外,同時也進行作品製作相關資訊、作品圖書資訊、作品圖檔資訊、以及藝術家與創作者資訊的收集與建立。直到今天,這類資訊還是透過問卷的方式所收集。

一般來說,一件藝術典藏作品的資料主要分成兩種,「開放性」與「機密性」資料,前者由以下不同文獻所組成:藝術家與藝術作品資料、問卷、影像檔案(黑白或彩色照片)、出版書錄與藝評文章、錄像或錄音資料;後者則保存作品典藏合約、價格、以及其它與個人隱私有關的資料。然無論如何,不論是最初的「專業圖書文件組」還是後來的「藝術典藏作品資料庫」,它們在成立後就負有對外開放的使命,讓藝術史學者可以透過事先預約的模式來參考每件藝術典藏作品的文獻資料,以進行藝術史的研究。

註解

  1. ^ 節錄自《龐畢度中心公家法人機構1973年的年度報告》(Rapport d'activité 1973, établissement publique du Centre Pompidou),頁10。
  2. ^ 節錄自《龐畢度中心公家法人機構1976年的年度報告》(Rapport d'activité 1976, établissement publique du Centre Pompidou),頁24。
  3. ^ 「法國美術館」(Musée de France)的權責規範可見法國文化部官方網站(version en vigueur au 16.juillet.2020)。
法國藝術家艾坦爾—馬汀(Etienne-Martin)《無題(五件素描作品)》(AM 1993 - 111 à 115)的藝術典藏作品資料 ©Yuan-Chih Keith CHENG-圖片
法國藝術家艾坦爾—馬汀(Etienne-Martin)《無題(五件素描作品)》(AM 1993 - 111 à 115)的藝術典藏作品資料 ©Yuan-Chih Keith CHENG

1.公共美術館典藏聯盟(Videomuseum)

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龐畢度中心在20多年前也開始進行該資料庫的數位化活動,並在1991年參與了「公共美術館典藏聯盟」的成立,期透過數位平台對外開放其中部份資料,落實推廣藝術智識的使命。「公共美術館典藏聯盟」是一個非營利性質的協會,它的成立是為了因應法國美術館對於藝術典藏作品的管理需求以發展出各館得以透過資源共享的模式來建立典藏資料庫的架構與管理工具。至今結集了法國67間不分國立、省立或市立性均保存現代與當代藝術作品的公立美術館,其重要會員除了有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之外、還可見國立造型藝術典藏中心(Centre national des arts plastiques)、國立畢卡索美術館、馬恩河谷省當代藝術美術館(Mac-Val)、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史特拉斯堡市立現代與當代美術館、以及全法23間大區當代典藏中心(Fonds régionaux d'art contemporain)⋯⋯等。

標榜推廣「一種適合現代與當代藝術作品的編目技術」(méthode de catalogage)、成立「一套可以管理典藏藝術作品與相關圖書文件資料的電腦軟體,名為「Gcoll」、並提供「一個得以提供外界搜尋的網路平台,名為Navigart」、以及「一個整合所有不同文字與影像資訊的資料庫」,[1]這些工具在近30年來的發展下很快地成為法國公家美術館與當代藝術典藏機構文獻與作品管理的重要利器。Gcoll電腦軟體的文獻管理可以建立「藝術家檔案」、「使用者檔案」、「相關圖書目錄」、「展覽史」、「典藏史」、「類別與專有名詞」⋯⋯等,並管理「數位媒體檔案」。而作品管理的部份則可以控制「作品數位編碼」、「作品標地」、「作品檢驗與修複」、「作品移動需求與歷史」、「盤點作業」、「裱框或其它作業」、「作品裝置、保存、裝箱解說」、「攝影圖檔」、以及「相關數據」⋯⋯等。

Navigart網路平台於前年(2018年)邁入第三代,又稱Navigart 3,它允許每間美術館會員擁有獨立的網址,[2]並提供得以多重搜尋的功能,以及不同的閱讀與列印模式。此外,其應用程式編譯介面語言(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並在網路上以公開分享的型式提供給專業使用者參考應用。[3]

2.圖檔管理

如果Gcoll與Navigart是當今許多法國公家美術館策展人與典藏專員所熟悉的典藏資料庫應用軟體,然作品的圖檔管理則依據不同的美術館有著不一樣的管理模式。成立於1946年,具「工業與商業性國家法人機構」性質的「國家美術館與香榭里舍大皇宮聯盟」,也簡稱RMN,其旗下的「攝影影像代理機構」(Agence photo)[4]是法國當年為了統一管理各大國立美術館藝術典藏作品之影像圖檔的製作、保存、數位化作業與版權管理所成立的單一機構。結集了羅浮宮、奧塞美術館、凡爾賽宮與龐畢度中心⋯⋯等眾多國家級美術機構的藝術典藏作品圖檔,它也是法國今天最重要的藝術作品圖檔資料庫。

然而,雖然交由RMN的「攝影影像代理機構」來管理其藝術典藏作品圖檔的推廣與交易活動,龐畢度中心本身也設有由三位攝影師組成的專業小組,他們除了拍攝藝術典藏作品之外,同時也負責館內所有展覽的展場設計景觀的拍攝、製作、修飾與數位化處理作業,長年來建立起一套相當完整並具有歷史研究與參考價值的「展覽設計景觀圖檔資料庫」(muséographies)[5],除了提供館內專業人員的諮詢與研究之外,外人也可以透過特別申請的管道進行諮詢。

3.展覽畫冊

關於藝術典藏作品之相關文獻的建立,最後值得一提的還有龐畢度中心的作品出借條款。該條款除了要求借方需與RMN的「攝影影像代理機構」聯絡以取得相關影像圖檔版權使用之外,並要求借方需無償提供四本展覽畫冊,它們將分別由典藏組、文獻組與「康丁斯基圖書館」所保存,以滿足其建立圖書文件的發展策略。

註解

  1. ^ 《七個問題七個答案,簡介Videomuseum》(7 réponses à 7 questions, en guise d’introduction à Videomuseum, février 2020),頁2。
  2. ^ 龐畢度中心Navigart 網路平台
  3. ^ https://api.navigart.fr。
  4. ^ http://www.photo.rmn.fr。
  5. ^ 康丁斯基圖書館預計慢慢地將這些圖檔資料於網路對外公開,並已經成立一個專門網站,但目前其中還只有很少的資訊。
康丁斯基圖書館閱覽室一景 Courtesy Kandinsky Library ©Photo: Mica Gherghescu-圖片
康丁斯基圖書館閱覽室一景 Courtesy Kandinsky Library ©Photo: Mica Gherghescu

(二)康丁斯基圖書館[1]

位於龐畢度中心三樓,「康丁斯基圖書館」正式成立於2002年並對外開放,「意圖收集、紀錄以建立一個完全以所有『正在產生的藝術』(l'art en train de se faire)與『當代藝術』(art actuel)之發展為主的圖書館。」[2]。它是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意中心旗下最大的部門,其規劃主要基於文獻的種類共分成兩大組:「印刷品」(Les imprimés)與「文獻」(Les archives)。

1.印刷品

「印刷品」一如其名涵蓋了所有雜誌、畫冊、海報、邀請卡與剪報類的圖書文件資料,主要由圖書紀錄員(documentaliste)負責編列管理。在這龐大的典藏中,值得一提並相當少見的應該是該館中保存的「藝術家創作書」(Livres d'artiste)以及許多已經絕版的藝術雜誌:

「國立現代美術館文獻中心」很早在八○年代初期就決定開始收藏「藝術家創作書」,並特別編派一位專員管理這類典藏。[⋯⋯]此外,當年為了舉辦數場少見的大型展覽如「巴黎-紐約」(Paris - New York , 1977)、「巴黎-柏林」(Paris - Berlin , 1978)與「巴黎-莫斯科」(Paris - Moscou , 1979),我們也收購了許多當年在法國找不到的外國雜誌與畫冊,這些圖書與出版品隨之均成為我們圖書館內的典藏,以提供給所有館內的策展人與專員諮詢研究。[3]

這種依據展覽需求而進行特殊的圖書與雜誌的收購模式至今仍是該圖書館的典藏政策之一,如2006年為了策畫「1905到1970年間的多重現代性」(Modernités plurielles 1905 - 1970)典藏常設展,該館得到法國跨媒體企業「拉加代爾集團」(Groupe Lagardère)的贊助而收藏了私人典藏家保羅.德斯提巴(Paul Destribats)的國際前衛雜誌典藏,並在該展中展出。而隨之為了策劃2009年

推出以女性藝術家為主的「她們」(Elles)當代藝術典藏常設展,該館則藉機收

藏了許多以女性藝術家為主的展覽畫冊與出版品,並同樣地將這些文資以櫥窗的方式在展中展出。

然而如何持續收藏與當代藝術相關的重要展覽畫冊與藝術叢書,除了上述提到的典藏作品出借條款之外,另一個值得一提的作法還有該館與其它美術館所建立起的「展覽畫冊交換協議」。透過該管道,該館不需特別編列預算即可收藏許多其它美術館所舉辦之重要展覽的展覽畫冊。

2.文獻

除了圖書典藏之外,「國立現代美術館文獻中心」最初的使命還有收錄並建立「典藏藝術家的檔案」(dossiers d'artiste),它透過問卷的方式和藝術家或藝廊聯絡以獲得並建立相關資料。「但龐畢度中心在成立之後也很快地開始典藏『私人文獻』,第一筆進來的藝術家文獻應該是索妮亞.德羅內(Sonia Delaunay)的個人資料與圖書館。」[4]

該中心至今累積了近300件的私人文獻典藏,其中大多數是由不同的藝術家、藝評家與藝廊主持人所捐贈的圖書館與文件資料,譬如在龐畢度中心開幕之際:

馬塞爾.杜象(Marcel Duchamp)的遺孀雅列希娜.提妮.杜象(Alexina "Teeny" Duchamp)捐贈了藝術家賈克.維雍(Jacques Villon)[5]的私人圖書館,涵蓋近800本的藝術叢書。而法國第一任文化部長安德烈.馬勒侯(André Malraux)的家人則捐贈了作家的圖書館(近2,500本私人藏書)。美國雕塑家亞力山德.卡德爾(Alexandre Calder)的家人捐贈了近2,000張以藝術家為主的照片。而日本基金會(Japan Foundation)則捐贈了600本以日本藝術為主的藝術叢書,可視為是巴黎當年獨一的重要典藏。[6]

除了透過捐贈的管道之外,龐畢度中心為了策展或出版需求也會進行文獻的收購,譬如它在1977年就收購了考克多-洛特(Cocteau-Lhote)的來往信件[7],以及米羅(Miró)與馬格列特(Magritte)的親筆信件。

註解

  1. ^ http://bibliothequekandinsky.centrepompidou.fr。
  2. ^ 語出康丁斯基圖書館的前負責人狄迪耶.舒曼(Didier Schulmann)與筆者的面談,2020年7月9日。
  3. ^ 同上。
  4. ^ 同上。
  5. ^ 賈克.維雍的本名為賈斯東.艾宓爾.杜象(Gaston Émile Duchamp),是馬塞爾.杜象的大哥。
  6. ^ 節錄自《龐畢度中心公家法人機構1977年的年度報告》(Rapport d'activité 1977, établissement publique du Centre Pompidou),頁27。
  7. ^ 分別指的是詩人與劇作家尚.考克多(Jean Cocteau)與藝術作家安德烈.洛特(André Lhote)。
龐畢度中心新展「全球抵抗」(Global(e) Resistance )展覽入口一景。龐畢度中心2020年7月29日推出一場以近年來典藏,分別由60幾位來自外國(非洲、中東、亞洲、拉丁美洲)的藝術家所完成的作品。該展入口裝置了數個櫥窗以展出與展出藝術家與藝術作品相關的圖書與文獻檔案 ©Yuan-Chih Keith CHENG-圖片
龐畢度中心新展「全球抵抗」(Global(e) Resistance )展覽入口一景。龐畢度中心2020年7月29日推出一場以近年來典藏,分別由60幾位來自外國(非洲、中東、亞洲、拉丁美洲)的藝術家所完成的作品。該展入口裝置了數個櫥窗以展出與展出藝術家與藝術作品相關的圖書與文獻檔案 ©Yuan-Chih Keith CHENG

除了圖書與紙類資料之外,該典藏中相當值得一提的還有以攝影玻璃印版、底片、幻燈片、照片與影片所組成的多媒體文獻,它們除了源自上述所提的捐贈文獻之外,通常也來自以攝影或錄像為藝術創作媒介的藝術家如提耶希.康澤(Thierry Kuntzel)或泰歐.赫南德茲(Teo Hernandez),後者目前並在該館四樓當代藝術典藏常設展中展出。

今天我們特別致力於以攝影為主,專精以藝術作品、藝術展覽、當代藝壇與藝術家為主題的專業攝影師的私人文獻典藏。除了有開館收購的「馬克.弗(Fonds Marc Vaux)攝影文獻」和「哈瑞.史克與史克-坎德(Fonds Harry Shunk et Shunk-Kender)攝影文獻」[⋯⋯],我們前幾年也收購了「保羅.法切提攝影工作室與藝廊文獻」(Fonds Galerie - Studio Paul Fachetti)。但有別於美術館內的「攝影典藏部門」(Cabinet de la photographie),我們並不買單張的攝影照片,而是對整個攝影工作室文獻感到興趣,因此我們典藏進來的大多是以底片形式所存在的資料。從這點看來,我們看待與處理這些攝影文獻的觀點與作法和攝影類藝術典藏作品是相當不同的。[1]

馬克.弗擁有「畫家的攝影師」的盛名,他忠實地紀錄下從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直到1970年間巴黎現代藝術發展一景。哈瑞.史克和賈諾斯.坎德(Janos Kender)所完成的攝影作品則是五○、六○與七○年代歐美藝壇的最佳見證,龐畢度中心並在2019年為之舉辦了一場攝影展,名為「史克-坎德,鏡頭下的藝術(1957-1983)」[2]。今天這些龐大的文獻均由文資保管員(archiviste)負責管理,並且還需要數多年的時間才得以完全數位化,但我們透過該館所提供的線上搜尋網站至今已經可以諮詢部份重要的文獻典藏。[3]

3.研究與推廣活動

如果持續進行典藏數位化的作業是龐畢度中心面對其龐大的文獻,呼應其創立以來即被賦有的使命之一,該中心近年來也積極參與「卓越實驗室:創意、藝術、遺產」計畫(Laboratoire d'Excellence Création, Arts et Patrimoines,簡稱Labex CAP),透過該平台與不同學術機構合作如「巴黎萬神殿──索爾邦第一大學」(Université Paris 1 Panthéon-Sorbonne)與「羅浮宮學院」(École du Louvre)⋯⋯等,進行推廣其典藏作品與文獻的研究。譬如有鑑於其長久的展覽史,並呼應外界學者的需求,該中心在2010年發起了一系列以展覽史為主的研究計畫,「視展覽本身為一種文化產物,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勾勒出一段歷史。」[4]從這起研究計畫誕生了一個明列龐畢度中心所有展覽的網站,名為「龐畢度中心1977年到2017年展覽總目錄」(Catalogue raisonné des expositions du Centre Pompidou (1977-2017)[5]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推廣活動還有康丁斯基圖書館每年夏天所舉辦,為期10天到兩個禮拜的「康丁斯基圖書館夏天大學」(L'Université d'été de la Bibliothèque Kandinsky)。該大學每年選擇一個與該館文獻典藏相關的主題,邀請學者在美術館典藏常設展的空間中以對外開放的模式進行一系列的論談活動。[6]繼2018年的「藝術家的寫作:從工作室到圖書館」(Publications d'artistes: de l'atelier à la bibliothèque)、2019年的「拍攝藝術」(Photographier l'art)之後,今年呼應該美術館典藏常設展的「文件室」(Salles de dossier)主題,它將以「藝廊-反藝廊」(Galeries-anti-Galeries)為題研究「『藝廊』(galerie d'art)模型的轉變與發展。從第一手資料來探討藝廊、另類商業與展覽空間的現象,以及藝術當今的經濟系統。」[7]

註解

  1. ^ 語出康丁斯基圖書館的前負責人狄迪耶.舒曼(Didier Schulmann)與筆者的面談,2020年7月9日。
  2. ^ 「史克-坎德,鏡頭下的藝術(1957-1983)」(Shunk-Kender, L'art sous l'objectif (1957-1983) , 27 mars - 5 août 2019, Galerie de photographies, niveau-1, Centre Pompidou)。
  3. ^ http://archivesetdocumentation.centrepompidou.fr/cdc.html。
  4. ^ 節錄自雷米.帕可列(Rémi Parcollet)與蕾雅-凱薩玲.查卡(Léa-Catherine Szacka)所著一文:〈龐畢度中心的展覽史:建立一本總目錄的反思〉(Histoire des expositions du Centre Pompidou : réflexions sur la constitution d'un catalogue raisonné)一文的「前言」,Marges網路出版社(En ligne),2013年10月15日刊登,2020年7月19日瀏覽; DOI : 10.4000/marges.361。
  5. ^ http://catalogueexpositions.referata.com/wiki/Accueil。
  6. ^ 「[⋯⋯] 康丁斯基圖書館夏天大學的原則是:在10 天內,以國際化、跨領域與跨年代的座談形式來研究史源。它舉辦的地點也具有宣言的價值。它「入主」龐畢度中心四樓美術館的常設展中,這樣的做法象徵著藝術史、對於作品的爭論、所有第一手相關資料均可以直接在一場展覽中舉行,換句話說,在一場公共典藏的視覺脈絡中,在美術館這個公共空間的核心中,在它的觀眾面前發生。」-節錄自狄迪耶.舒曼於2015年12月為當年「康丁斯基圖書館夏天大學」所出版的《研究工作的史源-納粹掠奪的藝術作品,1933 至2015年》(Les sources au travail - Les spoliations d'oeuvres d'art par les nazies, 1933 - 2015)所寫的序言(2015),頁10。
  7. ^ 節錄自《康丁斯基圖書館的筆記》(Le carnet de la BK)。
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意中心五樓典藏展中的櫥窗一景。該館長年來位於四樓與五樓的典藏常設展中均特別規劃了所謂的「文件室」(Salles de dossier),試圖以特定的主題來探討現代藝術史中幾個重要的流派與論述。從2019年起, 該館以20世紀十幾位重要的藝廊為主題設計了一系列名為「20 世紀的藝廊文件室」(Galeries du 20e siècle), [⋯⋯] 透過這次機會,該展也展出了許多康丁斯基圖書館所典藏,許多藝廊所捐贈的文獻資料。©Yuan-Chih Keith CHENG-圖片
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意中心五樓典藏展中的櫥窗一景。該館長年來位於四樓與五樓的典藏常設展中均特別規劃了所謂的「文件室」(Salles de dossier),試圖以特定的主題來探討現代藝術史中幾個重要的流派與論述。從2019年起, 該館以20世紀十幾位重要的藝廊為主題設計了一系列名為「20 世紀的藝廊文件室」(Galeries du 20e siècle), [⋯⋯] 透過這次機會,該展也展出了許多康丁斯基圖書館所典藏,許多藝廊所捐贈的文獻資料。©Yuan-Chih Keith CHENG

結語

在提到關於「記錄」(documentaire)與「文獻」(archive)概念上的差異,以及隨之所衍發出不同的資料處理模式與作法,康丁斯基圖書館前負責人狄迪耶.舒曼(Didier Schulmann)指出:「我想這兩種概念的辯論和邊界已經不存在了,今天最重要的應該是『史源』(source)的概念。當我們在看待一件資料時我們應該先自問它是否是一種『史源』。」[1]

從資訊到圖書文件、從文獻到行政檔案,透過一窺龐畢度中心不同的附屬機構與「國立現代美術館」下的組織結構與運作,我們即可見證到此一素材的複雜性。法國第2008年7月15日的2008-696號的法規界定了大眾得以自由諮詢公共檔案的原則,[2]然而還必須透過嚴謹的概念分類與研究精神與態度來看待並處理這些「原始素材」,才得以同時達到保存、研究、出版與開放共享的使命,而這看起來正是龐畢度中心下不同部門試圖達到的目標。

註解

  1. ^ 語出康丁斯基圖書館的前負責人狄迪耶.舒曼(Didier Schulmann)與筆者的面談,2020年7月9日。
  2. ^ 法國《2008年7月15日的2008-696號檔案相關法令》的第十七條款,version en vigueur au 20.juillet.2020。
註釋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