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做了一件互動投影裝置《難眠的理由》,一張帶有靜電互動感應器的單人床放置在展場中,床的上方架設了一台投影機,觀眾經由碰觸床來觸發電腦隨機播放一段影片,影片藉由投影機投射在床上的白色床單。其中一段影片為這張床沒有理由地燒了起來,最後影片倒轉回到一張初始白淨的床。
1996年我在德國求學時,手工複製了一幅心經掛在牆上,然後以同樣的手法使用投影機投了一段莫名起火最後回放的影片在這幅心經上,這件作品我從未公開展示過,當時我命名這件作品為《燒不死的神》。
《燒不毀的書》是因應北美館季刊「書中美術館」系列所做的一個小品,承續了過去投影(mapping)的手法,也是我第一次嘗試AR (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的技術。讀者透過手機掃描季刊封面的QR code並下載App,便可即時看到這本季刊悄無聲息倏地燃燒起再回返到無瑕完好的一本書的過程,我希望藉著AR技術來呈現一種新的紙上作品之形態。
作品內容的發想與靈感,除了也受到基督長老教會所宣揚的「焚而不燬」概念啟發,荊棘燃燒卻不焚燬的異象,象徵堅守不移的信念,同時也沿自上述提及的創作脈絡及延續《燒不死的神》的想法,遇佛殺佛,翻轉既定的框架及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