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的公共空間在1980年代除了正在騷動與醞釀中的社會運動,藝術家也開始走上街頭,以表演、行為藝術的方式表達自身對當下政治、社會環境的批判。以此回應戒嚴時期的藝術行動包括張建富以塑膠袋套頭的《空氣呼吸法》(1982),李銘盛赤腳徒步、露宿環島40天的《生活精神之純化》(1983),以及陳介人(陳界仁)與朋友在西門町武昌街,利用「增額立法委員改選」的政治敏感時刻,進行《機能喪失第三號》(1983年10月)。
本圖台可用鍵盤操作,快速鍵設定如下:
※ 設置焦點於圖台 Shift+V
﹝檢視﹞
F:水平翻轉。
R:順時鐘旋轉。
Shift+R:逆時鐘旋轉。
﹝放大縮小﹞
+ / Shift+W / Shift+方向鍵上:放大。
- / Shift+S / Shift+方向鍵下:縮小。
0:還原大小。
﹝移動﹞
W / 方向鍵上:往上移。
S / 方向鍵下:往下移。
A / 方向鍵左:往左移。
D / 方向鍵右:往右移。
﹝換頁﹞
J:前一張圖。
K:下一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