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會大眾對於美術館的「公共性」一直抱持極大的關注與期待,這其中包含了這個領域的專業從業人員與一般民眾。他們對於「公共性」意見的理解及參與,有些可產生主動的推動力量,有些則是被動的受體,期待更多的教育滋養。其中,摻雜了市場標誌的操作、變幻不定的流行制約、價值變遷、或權力控制的順從等,使美術館作為一個類似容器載體,被置入了各種情感、利益、權力、知識與概念範疇。在此公共的期待下,儘管聚光燈停留在此充滿熱鬧事件的舞台,但在聚光燈未被探照的地方,諸如學術出版,仍默默按部就班行進中。
以本學報為例,自1998年創刊迄今,每次改版均以公共期待為其考量方向,皆謹慎的回應社會需求,從創刊初期的年刊,為了增加投稿篇幅與次數,在2004年改為半年刊;其間亦討論過成為季刊的可能。2011年,彙整了歷來投稿者與審查委員的諸多建議,並在與相關學者與館內研究人員的共同研議下,本刊正式設置了由外部學者與館內研究人員共七人所組成的編輯委員會,擬定中期、長期的編輯方向與提昇目標:自本(23)期開始,本刊以編委會一名外部學者擔任主編,搭配編委會另一位館內研究人員擔任副主編,設定專題邀請投稿,同時開放自行投稿。審查流程分別為主、副編進行形式審查、外部雙向匿名二次審查(與必要之第三審查)、送作者依審查委員意見修改、主編與副主編針對作者修正確認符合審查意見、召開編輯委員會議確認刊登稿件,以確立本刊嚴密之學術審查機制。同時也在各期主編的策劃下,力邀具國際之重量級學者提供會內審查之主軸論文,逐步建立本刊國際聲譽。而為了突顯本刊兼具藝術與學術雙重特色,也為賦予這份全新出發的學報一個新的樣貌,今年(2012)出刊前再次進行視覺改版,希冀能有效地提高其閱讀辨識度。
發行單位臺北市立美術館也積極思考為本刊開創全新的學術論壇活動,讓出版結合研討,因應學報的各期主題,舉辦出刊前廣納聲音的研討會,藉以徵求優秀論文,或出刊後之深度座談會,事後紀錄將在北美館官網本刊之主題網頁上作為另類的發表。以上種種調整都是以當下的藝術社會狀況為基礎所提出的新做法,也是另一種活躍的姿態,能讓美術館更有活力地扮演藝術實務與學術發言的平台角色。
近幾年來藝術大環境維持著相當的榮景,為一般性策展、展覽論述、藝評的資源後盾。這些知識內容與訊息不乏流通發表管道,惟從藝術知識的發表層面來看,符合現代、當代藝術學術研究範圍的發表,仍屬於被低度關注的一環,未見有相應之蓬勃。尤其是國內現代、當代藝術學術研究相關發表空間,除了各學院及極少數非營利組織的刊登途徑外,仍是不可聞名的。因此,一座公立專業美術館主動積極地發行學報,是相當難得的。身為本刊編輯委員會之召集人,我們仍要思索與努力的是《現代美術學報》在美術館自有延續性資源的優勢下,如何作為一個耕耘美術學術,廣泛接受前端潮流主張抑或實驗思考研究的園地?如何呈現臺灣現代、當代,甚或是同步關注亞洲與國際藝術的研究趨勢下,也能有刊物本身的主張與態度,即透過此平台,最終希望形成一種自覺的、批判的、懷疑的與不斷創造的,一種知識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