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主選單
:::

主編語

Chief Editor's Note
藝術與電影-圖片 藝術與電影-圖片

摘要

電影在1895年誕生之後,發展的路徑雖然和攝影不同,並不是一開始內部便有強烈的介於藝術與科技間的爭辯,而是快速地走向通俗文化和娛樂產業。因而,長久以來,電影一直被視為是與其它視覺藝術相當不同的一個藝術類型、視覺文化實踐、甚或通俗娛樂。然而,當代及現代藝術和電影之間的互動關係,雖然隱微,卻無可置疑。最近,因為數位科技的發展,其討論中的跨媒體性或後媒體性,也使得電影不得不是藝術探討當代視野中的核心元素之一。雖然國內的其它刊物如《典藏今藝術》、《電影欣賞》等曾經製作過類似的專題,舉辦過的展覽也曾出現「後電影」這樣的項目,但是以學術論文為主的探討,相信本刊此次專題將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第一次。

在設計這個專題之初,便希望這可以是一次對藝術與電影間關係的全面性探討,所以當時的徵求範圍包括以下三個方向:
一、電影與藝術關係中的美學問題:如電影作為時間的塑形、電影進入美術館、藝術進入電影院等問題。
二、電影中的藝術:藝術作品、創作方式等為電影所引用、或者藝術的形式、內容如何啟發電影創作等問題。
三、藝術中的電影:電影的出現如何影響藝術的走向、電影作為藝術的材料、文化背景或形式元素、後電影或擴充電影等問題。

相對於這麼多面向的徵求,呈現在各位面前的五篇論文和一篇書評,可說相當程度反映出這個主題的各種可能方向。

首先在美學問題方面,巴依尼有關〈電影之為造形藝術〉的最新論著和邱誌勇有關〈後電影時代的數位活動影像〉兩篇可說是其中的代表。巴依尼曾擔任法國電影館館長長達十年,後來並至龐畢度中心擔任相當於副館長的文化發展部門主任。目前他在法國羅浮學院擔任比較藝術史學群電影史教授,每年推出電影史與藝術相關的主題。除了是電影的大行家之外,他本人同時也是電影進入美術館展出的歷史性推手之一,曾經策劃希區考克、考克多和高達等重要大型展覽(這樣的大型展覽今年臺灣的觀眾可在春季的「Watch Me Move:百年動畫展」中看到一個良好的例子)。在他這次有關電影進入美術館問題的最新書寫中,除了提供其理解的社會學和內在美學兩個脈絡之外,也提出了他作為長期實踐者所進行的後設思考,比如實際有待解決的問題、時間的展示和投射及其解放等議題。我們非常高興能有這篇視野恢宏的文章作為整個專題的引領,於是保留其法文原文和中譯合併刊出。相對地,在專題中作為結尾論文的文章,則是邱誌勇以數位影像的各個面向來重新理解電影的多層次理論綜合。邱副教授的養成本身就是藝術跨領域探討,目前任職於傳播科系,最近從事的研究與臺灣數位藝術創作的田野研究有關。他這篇論文指向了這問題的未來性,放在專題的論文群最後作為壓軸,可以視作一個開放性的指向。

在專題的編輯中,發現作者們不約而同地書寫同一個對象或主題,通常是一個有趣的發現。這次專題中,孫松榮和江凌青都以著名臺灣電影導演蔡明亮的一系列影像裝置作為探討對象,其原因不難理解,因為蔡明亮雖然不是電影創作者中唯一走向影像裝置的人物(實驗電影脈絡中吳俊輝、高重黎等人都有此類作品,也在北美館主辦的雙年展中展出過),但他的確是臺灣知名的國際性導演中作出此一嘗試的重要人物(在一次筆者所作訪問中,侯孝賢表示他曾經受到國外此類邀約,但最後並未實現)。這兩篇論文雖然主題重疊,但各自有其出發點和探討角度:孫松榮目前是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副教授,在法國取得電影博士學位,他的取徑較偏向電影美學問題,並且也較偏向由蔡導一連串作品發展來探討他晚近的影像裝置。江凌青原畢業於師大美術系研究所西洋藝術史組,在考取公費留學獎學金後前往英國萊斯特大學攻讀美術與電影史系博士學位。雖然是年輕學者,她最近的相關發表不少,包括獲得2011年世安美學獎的得獎論文,和這次專題中刊出的討論蔡明亮影像裝置作品文章正好形成一個影像和建築的相關系列。

目前擔任師大藝術史研究所客座副教授的Valentin Nussbaum,原先在瑞士弗萊堡大學取得藝術史博士學位時,題目即是處理電影中涉及的藝術史問題。他這次在學報刊出的論文裡,細膩地分析美國導演Brian de Palma作品Obsession中有關重生、分身、底層影像等問題如何展現於影片中各種藝術史相關引述,為讀者們開啟處理藝術和電影關係另一個面向。本文原由英文寫成,本刊以原文刊印。

這三篇論文大多集中在電影如何跨界走向藝術,就藝術中處理電影的問題或電影對藝術形式產生的影響(在巴依尼文章中提到2006年龐畢度中心展覽「影像的運動」即著重此一面向),除了跨界性質的作品,本次專題較少呈現,所幸,在圖像小說研究者鄭慕尼為法國理論家提里‧格容斯帝恩《漫畫系統》一書所寫書評中,讀者可見識到電影符號學理論如何影響到漫畫理論的建構,並進而推論電影模式對漫畫這門藝術或視覺文化實踐的影響,算是以另一種方式補充了這個層面。

本(23)期為《現代美術學報》改版後的第一期,值得紀念,而專題以「藝術與電影」來宣示跨界探討的開放視野,最後有此豐富成果,亦值得欣喜。

註釋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