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聲音藝術在台灣的發展

A Brief Chronology of Sound Art in Taiwan
特別企劃 台灣聲音藝術的發展-圖片

2019年度有好幾檔聲音藝術相關的展覽,本期《現代美術》特別邀請馮馨與王冠婷兩位長期觀察聲音藝術的研究者,從視覺藝術的角度來處理聲音藝術在台灣的發展狀況,此為「聲音藝術在台灣的發展」之年表。

■ 歷史事件與重要相關事件 □ 相關人物與團體 ◎ 展覽、演出、活動

1992

■ 國立藝術學院成立「科技藝術研究中心」

□ 5月「零與聲音解放組織」成立,成員包括林其蔚、劉行一、陳家強,另一成員劉柏利於1993年加入。

◎ 9月「零與聲音解放組織」於輔仁大「青春之星校際音樂大賽」首次演出

1993

■ 吳中煒開設「甜蜜蜜」咖啡,多場實驗性表演在該場地舉辦。

■ 由王福瑞成立的台灣第一個實驗音樂廠牌與刊物《NOISE》,以季刊方式發行,至1996年春天停刊,共發行10期。

1994

◎ 9月1日—9月5日,吳中煒、林其蔚、馬惠中策劃,「第一屆破爛生活節:噪音音樂」,臺北縣永福橋下。

1995

□ 「在地實驗」成立,成員:黃文浩、陳愷璜、張賜福(1999年加入)。

◎ 4月—5月,台北縣美展「淡水河上的風起雲湧」之子計畫「空中破裂節」由吳中煒所策畫,二重疏洪道。

◎ 9月,臺北縣立文化中心、裸體人蔘工作室主辦,總企劃人林其蔚,「第二屆破爛生活節:1995臺北國際後工業藝術祭」,臺灣省菸酒公賣局板橋酒廠。

1996

■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成立

■ 財團法人國家文藝基金會成立

1997

□ 姚大鈞開始召集各地實驗音樂家,並於2003年籌組「台北聲音小組」與「中國聲音小組」,為了進行聽覺認知研究與創作之機動結構前進組織,對中港台各地聲音實體進行監聽、思考、採集、整理、分析、保存、解構、及重新語境化。

1998

■ 在地實驗網路電視臺成立,由多位「在地記者」採訪紀錄文化事件現場,累積了不少當時小劇場、實驗聲音、音樂祭的紀錄。

◎ 7月12日,電解體主辦《電子音樂實習98 E.M.P》,永豐餘cyber square(台北知心廣場),演出藝術家:田中能(日)、DINO、零與聲解放組織、夾子小應(應蔚民),其中田中能以超級樂器Bio-Music控制影像與聲音,是目前少數有演出記錄到的Audio visual演出。

1999

■ 九二一大地震

2000

■ 在地實驗成立「媒體實驗室」(Etat Lab),王福瑞加入。

◎ 10月7日,《台北實驗電子音樂2000:不思議恐怖騷音》於聶魯達咖啡演出,演出團隊:Sudden-Infant、零與聲音解放組織、DINO、精.神.經。

2001

■ 台北當代藝術館開幕

■ 臺北國際藝術村開放

■ 美國紐約發生九一一事件

□ 麥芽精釀成立,並於2002年成立「麥芽精釀工作室」。

◎ 葉慧雯、王福瑞策劃《台北電子實驗音樂2001:靜電暴動》,聶魯達咖啡(差事劇場)。演出者:丸谷功二 Koji Marutani、山中 透 Toru Yamanaka、稻田光造 Kozo Inada、DINO、精.神.經。

2002

■ 關渡美術館成立,並與科技藝術中心合作舉辦「2002科技藝術展」。2005年正式開館。

◎ 5月25日, 麥芽精釀工作室策畫,《電子原音反擊》,台中市華美西街125號B1。演出者:黃育仁(文字創作)、甲若(太空電子)、麥芽精釀(實驗聲響)、波希米亞(自然音樂)、陳奕仲(Downtemple)、精.神.經(噪音實驗影像)、PHIExperimental downtemple、Noise Steve(實驗拼貼影象)。此場演出為台中首次聲音藝術演出。

◎11月22 - 26日,林其蔚、許雅筑主辦,黃海鳴聯合策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中心聯合主辦《台灣國際電子藝術論壇》。整個活動包含了兩天的演出與電子影音即時互動工作坊,演出舉辦地點:華山酒廠,工作坊地點:台北藝術大學。

2003

■ 財團法人國巨文教基金會舉辦「異響」系列活動,設立「國巨聲音藝術獎」。「異響」得獎影音專輯收錄作品分為:(1)純粹聲音作品;(2)聲音裝置紀錄片;(3)以聲音為表現主題的影片。

■ 10月【南海藝廊】成立

■ 12月,音樂家林強、影展策展人王耿瑜、音響工程師阿彬發起「和Party」該活動結合電子舞曲音樂、電子搖滾樂團、實驗電子聲響與數位影像,舉辦於台北市華中橋下的橋墩,每月一場。「和Party」於2005年後改為每季一次,至2007年後停止活動。

□ 李岳凌、陳立威(後改名為江立威)、謝仲其加入「台北聲音小組」,成為主要成員,並同時創立廠牌「RecorderZ」。

□ 姚大鈞回台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中心主持「電腦音樂實驗室」。

◎ 6月20日—7月11日, 在地實驗策劃,「異響bias」聲音藝術展,展出於在地實驗、文化總會、國家電影資料館。

◎ 8月15 - 16日,王福瑞、劉佩雯Pei策畫,在地實驗主辦《出聲SONO 2003》,台北國際藝術村。演出者:DINO、精.神.經 、PUNKCAN、林其蔚、台北聲音小組、Noise Steve、Mescaline、Fish。

◎ 10 月17 - 26 日,由氣象學工作站主辦,「第一屆腦天氣影音藝術祭」,自強貳捌肆(台北縣淡水鎮自強路29巷4號)。

2004

◎ 5月20 - 23日,姚大鈞策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主辦,「臺北聲納2004:臺灣國際電子藝術節」,紅樓劇場。演出者:Masayuki Akamatsu、Randy Yau、Scott Arford、Laetitia Sonami、王福瑞、Kit Clayton、Infrasound、Stefanie Ku、劉佩雯Pei 、翁至鴻、蔡安智、潘榮昇、台北聲音小組、林其蔚、姚大鈞、Carl Stone、Francisco Lopez、Jean-Claude Eloy。

◎ 7月4日—9月5日,王俊傑、在地實驗策劃,「漫遊者—國際數位藝術大展」,國立臺灣美術館。

◎ 10月15 - 24日,氣象學工作站主辦,「第二屆腦天氣影音藝術祭」,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果酒二樓。分為實驗短片與聲音演出兩個單元。聲音表演:10 / 21. Dino(台),Zbigniew Karkowski(波蘭)、10 / 22. 精.神.經(台),高木正勝(日)、10 / 23. Dj Dee(港),Klaus Bru(德),大友良英(日)、10 / 24. SXM(台),凱比鳥(台),氣象人(台),灰野敬二(日)。

2005

■ 國立臺灣美術館建制「TDAIC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臺」。

■ 首屆「電腦音樂與音訊技術研討會」舉辦。

□ i/O SoundLab成立。

◎ 7月3日—8月28日,傑弗瑞.史塔克(Gerfried Stocker)、林書民、克莉絲汀.舍普夫(Christine Schopf)、胡朝聖策劃,「快感:奧地利電子藝術節25年大展」,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國巨基金會主辦,在地實驗策畫執行,國藝會贊助,「國巨聲音藝術獎」。得獎名單:首獎:麥海珊(Anson, Hoi Shan MAK)《火車繪景(Mapping Trainscape)》;優選:雅尼克.竇比(澎葉生,Yannick DAUBY)《血液(SANGUINE)》、劉佩雯(Pei-Wen LIU)《莿(pin)》;入選:姚大鈞、史帝芬.維提亞羅、江立威、姚仲涵、林信志。

◎ 9月24日—11月20日,王俊傑、黃文浩(在地實驗)策劃,「異響b!as」國際聲音藝術大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 11月30日,i/O SoundLab主辦,《非等化》(i/O SoundLab首次演出),關渡美術館貳樓咖啡。演出者:王仲堃、張永達、羅喬綾、劉銘維、姚仲涵。

2006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中心」更名為「藝術與科技中心」。

■ 「第一屆臺北數位藝術節:靈光乍現」,中山堂、紅樓劇場、西門町步道商圈。

◎ 1月16日—2月5日,默契音樂、氣象學工作站(台北)、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主辦,Happy Happy Promotion執行,「第三屆腦天氣影音藝術祭」,橫跨台北、台中多個藝文空間(台北:信義誠品、多鬆、Boven、南海藝廊、The wall、花徑開、La these、海邊的卡夫卡。台中:台灣國立美術館、JDS、咕嚕咕嚕音樂餐廳、哈亞極品咖啡、知惠的森)。

◎ 2月18日—3月18日,林其蔚個展,「危險的展覽!不可思議之恐怖騷音展」,其玟畫廊。

◎ 2月25 - 26日,i/O SoundLab、Recorderz策畫,「南海啥聲」,南海藝廊,演出者包含:王靖怡、王莉莉、王怡茹、吳佳珊、蔡坤霖、黃博志、羅喬綾+劉銘維、張永達、王仲堃、姚仲涵、朗機工、李那韶、楊琮閔、陳立威、謝仲其。

◎ 10月20日—11月12日,許素朱、林雅芳策畫,「臺北科技藝術展」,關渡美術館。11月5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主辦,《電腦音樂現場表演-聲波綻放Sonic Bloom》,演出者:王福瑞、謝仲其、姚仲涵、王仲堃、蔡欣圜、陳奕仲、陳史帝、江立威、張永達、葉廷皓。

◎ 11月15日,《聲交:兩岸聲音藝術交流大匯演》,The wall,演出者:顏峻、姚大鈞、蔡欣圜、謝仲其、陳立威。

2007

■ 「失聲祭」(Lacking Sound Festival)自2007年7月起,南海藝廊定期演出。每月邀請不同的聲音藝術家,進行以實驗性聲響藝術為主題之表演活動。2012年7月起改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噪音咖啡廳進行表演。2014年起則視演出調整場地,演出場地不固定。

■ 袁廣鳴發表國科會研究計畫「初探臺灣媒體藝術發展脈絡1979-2000」成果報告。

■ 「第二屆臺北數位藝術節:玩開」,西門町紅樓十字樓、紅樓劇場及紅樓廣場。

■ 林宏璋提出「頓挫藝術」引發討論。

◎ 7月13、14、20、21日,《電子音樂大作戰》,南海藝廊。

◎ 11月16 - 30日,台北市文化局主辦,蕭淑文策畫,「2007臺北行動藝術節—城市預言」,建國啤酒廠。藝術節結合展覽與演出。演出者:Christof Cargnelli & Bernhard Gál(奧)、Colorir(巴西)、李勁松(香港)、半野喜弘(日)、一樂儀光(日)、黑川良一(日)、Tri Minh(越),與國內數位影音樂團林強、甜梅號、八厘米天空、氣象人、凱比鳥、DJ ELVIS.T、DJ Code、DJ Point、Zephec、柯智豪 & 陳柏光。

◎ 11月21日、12月1、2、8、9日,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雜中空—實驗音樂台中演》,國立台灣美術館。演出分為三個單元:「實驗樂謠」、「實驗裝影」、「跨場域實驗」,涵蓋演出與講座,演出名單:李勁松Dickson Dee(香港)、班哈蓋Bernhard Gal(奧地利)、卡樂瑞爾Colorir(巴西雙人團體)、SKOLTZ_KOLGEN(加)、Philip Samartzis(澳)+Michael Vorfeld(德)、Yannick Dauby(法)+周書毅(台)。

2008

■ 「第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介面」,台北當代藝術館。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成立。

□ 導演陳芯宜開始《如果耳朵有開關》紀錄片拍攝計畫,長期拍攝影響台灣90年代聲音藝術發展的重要三個藝術家:林其蔚、王福瑞、Dino。仍為進行中的計畫,目前放映的版本多為2011年階段性完成之成品。

◎ 1月11 - 13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電腦音樂實驗室、i/O Lab. 共同策劃「超響TranSonic 2008」聲音藝術現場表演、座談,牯嶺街小劇場。

2009

■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開始營運,由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管理。

■ 「第四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光怪」,台北當代藝術館。

□ Kandala Records旃陀羅唱片廠牌成立。

◎ 4月10 - 12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策劃執行,「超響TranSonic 2009」聲音藝術現場表演、座談,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 5月15 - 17日,蘇文琪、張永達、葉堅步(葉廷皓),「Loop Me」,牯嶺街小劇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廳。

◎ 7月10日—8月9日,王福瑞策劃,「發聲體」,新苑藝術。

◎ 11月21、22、28、29日,「聲呼吸:實驗聲響2009」,國美館戶外園區。演出者:Herman Kolgan(加)、李駿+沈聖博、葉惣卉(葉廷皓)、張永達、王福瑞、Toktek(荷)、Nigel Brown(澳)、張惠笙+Rosalind Hall(澳)、Lucky Dragons(美)、Christian Fennesz(澳)。

2010

■ 廣達電腦公司董事長林百里成立「廣藝基金會」,以推廣「超藝念」精神為宗旨,邀集了文化藝術界朱宗慶、林懷民、林谷芳、胡乃元、劉岠渭、賴聲川等人擔任董事,由楊忠衡擔任執行長。

■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轉型開村。

■ 台北當代藝術中心(TCAC)於城中藝術街區開幕。

■ 「第五屆臺北數位藝術節:串」,剝皮寮歷史街區、台北數位藝術中心、臺北歌德學院、西門紅樓。

■ 旃陀羅唱片出版「Taiwan Free Sound」雙CD。內收錄多位臺灣聲音創作者之作品,如:黃大旺、卡到音樂團、張又升、李世揚、董昭民、李那韶⋯⋯等等

■ DigiLog聲響實驗室成立,除了販售聲音相關硬體器材,例如合成器之外,亦開設工作坊、課程、座談、演出。

□ 吳燦政開始「台灣聲音地圖計畫」。

◎ 4月10日,台北當代藝術中心主辦,《實驗音樂玩賞》,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城中藝術區),演出者:C-drik(比)、董昭民&駱昭勻、低級恐怖電影(葉廷皓)。

◎ 5月29日,若谷公司主辦,《sound bits那是一個小小的聲音》,Legacy Taipei。演出者:林強+王伯宇、王連晟、矩陣先生(王新仁、黃聖傑)、陳惠娟+木下晃德(Aki)、姚仲涵、沈聖博+李駿、王仲堃、Stingrays。

◎ 6月5日—8月15日,「形、音、異: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聲音裝置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 6月11 - 13日,一當代舞團,「ReMove Me」,牯嶺街小劇場。

◎ 8月14日—9月12日,王福瑞個展,「雲端下的聲林」,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 9月4日,i/O Lab主辦,《聯音—臺北.東京連線計畫》,台北國際藝術村、東京BUNMEI。演出者:黃鐘瑩、張永達、葉綜惠(葉廷皓)、姚仲涵、多田瞳(日)、谷口明諺(日)、辻哲郎(日)。

◎ 9月17日—10月2日,王俊傑策劃,「超未來—2010廣藝科技表演藝術節」,廣達電腦林口總部。

◎ 11月12 - 13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策劃執行,「超響TranSonic 2010」聲音藝術現場表演、座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廳。

◎ 12月2 - 3日,黃翊、王仲堃,「交響樂計畫—壹、機械提琴」,第一屆「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西門紅樓。

2011

■ 日本311大地震。

■ 「第六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越域」,剝皮寮歷史街區、華山文創園區。

□ 「民國百年」發表專輯。成員包含:張又升、黃大旺與陳藝堂合組,是為期一年的聲音考察計畫。該專輯獲得2012年林茲電子藝術節的聲音藝術類榮譽獎。

◎ 8月13日—9月11日,張永達個展,「相對感度」,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 9月4、10日,南海藝廊主辦、旃陀羅唱片協辦,《噪音八萬伏特NOISE 80000V》,南海藝廊。演出者:(9 / 4)林峻立、ONE NIGHT BAND(黑狼、許海文、葉育君、Alexis Mailles)、王連晟、民國百年、Poor Squirrel(劉芳一,谷奐暲);(9 / 10)兩個世界的對話(李世揚,杜宏安)、yingfan psalmanazar、洪嘉駿、即興三重奏(張又升、黃志方、麥雅婷)、Traffic Jam(謝仲其、紀子衡、林育德、劉哲瑋)。

◎ 10月7 - 8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策劃執行,「超響TranSonic 2011」聲音藝術現場表演、座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廳。

◎ 10月08日—11月19日,「滲透—2011數位表演藝術節」,廣達電腦廣藝廳、ATT 4 FUN、華山文創園區、剝皮寮演藝廳、Agora art space。

◎ 10月22 - 23日、27 - 30日,一當代,「W.A.V.E—城市微幅」,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東三館烏梅酒廠。

2012

■ 文化部成立。

■ 「第七屆臺北數位藝術節:第二自然」,松山文創園區、水源劇場。

■ 林其蔚的著作《超越聲音藝術—前衛主義、聲音機器、聽覺現代性》出版。

□ 「耳蝸」成立於高雄,為南台灣的聲音藝術愛好者與創作者交流平台,藝術家劉芳一為主要成員。

◎ 1月1日—2月19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策劃執行,「超旅程—2012未來媒體藝術節」,關渡美術館。

◎ 1月11日,噪流策劃,「音波相乘」,臺北當代藝術館。

◎ 2月11日—3月25日,廖芊喬策展,「聽覺摹寫」,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 5月5日,「聲音的遊樂場」,噪音咖啡廳開幕演出,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 8月25日—10月5日「聲土不二—嘉義聲音再生計劃」,立方計劃空間。

◎ 9月22日—10月14日,姚仲涵、賴士超、杜韋萱、柯盈瑜策劃,台北國際藝術村主辦,「混種現場2012」,華山大草原、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 9月25日—11月25日,王福瑞個展,「靜噪」,就在藝術空間。

◎ 9月29日—11月4日,「雲端冒險—2012數位表演藝術節」,松山文創園區。

◎ 10月19 - 21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策劃執行,「未來聲響TranSonic 2012」聲音藝術現場表演、座談,松山文創園區。

◎ 12月28日—2013年02月24日,張永達個展,「感知.交界」,關渡美術館。

2013

■ 「第八屆台北數位藝術節:超神經」,松山文創園區、水源劇場。

□ 姚仲涵與葉廷皓合組「HH」演出團體,發展結合實驗聲響、電子音樂與即時演算視覺的演出。

◎ 7月19日—9月22日,「科藝復興─北藝大科技藝術回顧展」,關渡美術館。

◎ 9月28日—10月6日,台北國際藝術村主辦,姚仲涵、賴世超、馮馨策劃「混種現場2013」,華山大草原、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 9月28日—2014年1月5日,「迫聲音」音像裝置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 10月5日—12月8日,「伏噪—王福瑞九○年代聲音文件展」,立方計劃空間。

◎ 11月15 - 24日,「第四屆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裝置展─錯置現象」,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 12月27日—2014 年1月5日,動見体,「凱吉一歲」,mad L替代空間。

2014

■ 三月太陽花學運。

■ 「第九屆數位藝術節:平坑時代」,松山文創園區。

■ 「先行一車黑膠倉庫」於師大夜市中開立。除了販售黑膠唱片、實體專輯等,亦舉辦不定期演出與活動。

◎ 2月22日—4月20日;6月7日—9月14日,鄭慧華、羅悅全、何東洪策劃,「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北師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

◎ 9月27日—10月4日,台北國際藝術村主辦,張賜福策劃「混種現場2014」,華山大草原、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 10月24日—11月16日,「象限.穿越─2014數位藝術表演節」,松山文創園區、駁二藝術特區、嘉義縣表驗藝術中心。演出節目:HH「同步感染」、狠劇場「我的午茶時光」、體相舞劇場「Mr.R」、一當代舞團「WAVE.微幅」、狠主流多媒體「空的記憶」。

◎ 11月28、29日,「折衷異響2014」Eclectic X Bias 2014—台日新媒體聲響演出,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 11月8日—12月28日,王福瑞個展,「聲態」,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 失聲祭「域外音1.0」:香港噪域,The Wall(台北5 / 31)、亞洲噪音連帶,The Wall(台北6 / 28)。

◎失聲祭「域外音2.0」:社群網路噪音讀取中,The Wall(台北11 / 23)。

2015

■ 《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專書出版。

■ 「第十屆數位藝術節:創世紀」,松山文創園區。

■ 台北市文化局與捷運局提出「台北市聲音地景計畫」。

□ 導演林婉玉拍攝以聲音藝術家黃大旺為主角的紀錄片《台北抽搐》於嘉義國際紀錄片影展首映,並於2017年發行實體DVD。

◎ 5月16日—6月28日,「前衛吃錯藥」楊嘉輝個展,TKG+。

◎ 8月22日—9月27日,「時光現場」姚仲涵個展,台北當代藝術館。

◎ 10月2日—10月18日,台北國際藝術村主辦,「混種現場2015」,在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國際藝術村、URS 21中山創意基地與誠品信義店呈現系列相關展演活動。包括「視覺混種」、「聲響混種」、「表演混種」與「混種影展」四大類型。

◎ 「異響2015─台比聲音藝術交換計畫」,該計畫由台北數位藝術中心與比利時跨文化數位與聲音文化中心共同策畫,雙方各推薦當地最具代表性之藝術家至蒙斯、台北兩地展演。「噪流零參」,Digilog。

◎ 失聲祭「域外音2.0」CMHK交流計劃(香港5 / 12 - 7 / 28)。

2016

■ 「第十一屆數位藝術節:硬主體」,松菸文創園區。該屆為最後一次由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舉辦之數位藝術節,爾後,數位藝術節自2017年起採每年招標,委由不同的投案單位策畫。

□ 聲音藝術家張惠笙與 Nigel Brown於台南成立「聽說」(Ting Shuo Hear Say)。

◎ 1月,失聲祭、旃陀羅公社、Korner聯合舉辦兩日的「失聲祭L100」活動,地點於The Wall。之後失聲祭與旃陀羅公社兩個團體紛紛進入休眠與轉型期。

◎ 1月16日—2月27日,「造聲」王仲堃個展,就在藝術空間。

◎ 7月30日,White Fungus主辦,「Depopulate 06」,The Wall。

◎ 8月20日,「Craked Sonic」,The Wall。

◎ 9月10日—9月16日,台北國際藝術村主辦,「混種現場2016」,此屆為最後一屆。

◎ 10月15日—11月20日,「透明響像」王福瑞個展,就在藝術空間。

2017

■ 「聲軌─台灣現代聲響文化資料庫」正式上線,該網站是立方計劃空間繼2014年「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展覽及2015年同名專書(超過25位作者的論述集結)發表後,持續進行的關於台灣聲響文化研究的資料庫建置計劃。

■ 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的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經營合約期滿,不再與台北市政府續約;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改由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營運。

◎ 6月24日,「Depopulate 07」,Korner。

◎ 7月15日—8月26日,「光電獸」姚仲涵個展,就在藝術空間。

◎ 8月22日—8月26日,「Oddsound Festival 2017」,Korner。由Korner主辦為期五天的音樂祭。

◎ 11月4 - 19日,「CIEXMF耳蝸國際實驗音樂節」,高雄。為期三週的音樂節,地點橫跨多個空間: 荷軒新藝空間、岩石音樂\、參捌秀場。

2018

■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成立。

■ 失聲祭與台北市立美術館合作發展2018台北雙年展開幕演出「菌絲網絡社會」計畫與工作坊。

◎ 5月11日—7月8日,「電影耳:記錄聲音/聲音紀錄」,澎葉生策劃,立方計劃空間。

◎ 7月15日,「雜音指數(Noise Index)」,Revolver。

◎ 展覽:7月21日—8月5日、演出:7月28 - 29日,「聲波造動 Noisound Fest.」,由Boven雜誌圖書館、Double Check、一目EMU digital gallery主辦。展覽於Boven雜誌圖書館,活動地點則分散於三個主辦方場地。

◎ 9月1日—11月18日,「聯覺共振」,國立台灣美術館數位方舟。

◎ 9月2日,「噪流零肆」,玩島小劇場,台中。演出者包含:何謙信、比嘉了(Satoru Higa)+國本怜(Ray Kunimoto)、王福瑞、Kezzardrix(神田竜)+吳秉聖、NAXS Corp.、HH(姚仲涵+葉廷皓)DJ set。

◎ 9月8 - 9日,台北藝術節「噪集」,由Asian Meeting Festival(AMF)邀請亞洲區聲音藝術家與台灣在地的聲音藝術家合作演出。

◎ 11月15日—2019年1月1日,「Super Penetrating—張永達個展」,采泥藝術。

註釋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