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關於九○年代的藝文檔案,我們需要知道什麼?

What We Need to Know About Taiwan's Art and Culture Archives from the 1990s
文獻研究室 資料的文化面向-圖片
「 天打那實驗體」1992年《天葬桃花源》表演紀錄 © 姚瑞中

本期《現代美術》「文獻研究室」單元收錄葉杏柔訪問姚瑞中並撰寫〈關於九○年代的藝文檔案,我們需要知道什麼?〉一文。文章從姚瑞中長期收集的宣傳品資料庫、個人手稿與相關文獻出發,提出台灣在處理這些藝文檔案時所面對到的問題與相關的思考。

時差與史觀的時代任務

不曉得與星象週期有沒有關係,「二十年」約莫是回望當年社會發展並論功過的「熟成」時間。即便物是人非,但未到蓋棺論定的時刻,「二十年」時差下的論述不僅可能摻合當事者殊異的觀點爭辯,更加入了後輩論者的歷史評判。立足於時代性與社會尺度的後見之明,其豐富性甚至可能溢出史實本身。所謂「史實」在二十年的時差下,容易像極了變形蟲:無首無尾、樣貌瞬異、韌性極強。撇去星象論,因時間推移而轉換論述對象、論者論述權越大的這個現象,其因素大抵與論者個人(及其所屬的社群與世代)資歷/資本積累有直接關係,其餘變因取決於該事件、物件本身相對客觀、可計量的價值——無論是市場價值、學術價值,或訴諸集體記憶的所謂「歷史價值」。

近五年,藝文論述與創作內容與九○年代相關者益增——那個網路普及、總統普選,意指人人握有發展「自媒體」、表述「政治自主權」能力,相對無畏、樂於瞎搞一番的非常年代——除了藝術擅於訴諸個體生命經驗的感性材料,尚有社會學的、美學的、資訊科學的、政治學等等豐富的觀點藉以回望、申論。可以想見,一如歷史翻案工作總能持續數十載,在九○年代活躍者仍持續發光熱的情況下,我們未來約莫二十年還會持續回味、深究距今二十年前各種事件的歷史價值。

正是在「時差」與「小歷史」的雙重濾鏡下,一方面優先被篩出、論及的小歷史實有其特殊意義,另方面,透過閱讀、評議,也容易助長甫提及的歷史「變形」問題:小題大作、老調重彈。我們因此總得自問一個基本問題:既已知歷史事件的能見度攙和著時間兌換而成的資歷與資本,我們如何磨利眼光,明白值得藉小歷史瞭解的、記得的、共享的是什麼?

《宣統報》©姚瑞中-圖片
《宣統報》©姚瑞中
「天打那實驗體」1994年國家劇院實驗劇場《哈姆雷特機器》表演紀錄 ©姚瑞中-圖片
「天打那實驗體」1994年國家劇院實驗劇場《哈姆雷特機器》表演紀錄 ©姚瑞中
1995年「牽手紀念日」展覽DM ©姚瑞中-圖片
1995年「牽手紀念日」展覽DM ©姚瑞中

窺見紀錄狂熱者的藝術地圖之後

抱持這樣的自省心情,我跟著北美館的王柏偉造訪藝術家姚瑞中。[1]1969年出生的姚瑞中1994年自國立藝術學院畢業,他歷經的時代大致可以這樣切分:九○年代上半期是他的大學生活,中至後半期則是兵役緊接著藝術家生涯,2000年後創作不懈,更增加了策展以及他視為「整地」工程的出版工作,出版品題目包含「裝置藝術」(2002)、「攝影」(2003)、「廢墟」(2004)、「行為藝術」(2005)、「蚊子館」(2010年起)[2]等等。在學期間,姚與同學創辦《宣統報》、向阮義忠學攝影、組織登山社、合辦成員跨系所的「天打那實驗體」;姚瑞中三項持續迄今的「工作方法」(或說身為藝術家的「日常修行」)恰好在大學時建立:寫筆記(包含創作手稿、藝術評論、心情手札)、攝影與沖印(既是興趣也是打工)、蒐集與彙整資料(剪報、文宣)。

姚瑞中談到自己從小集郵,「收集」對他而言本來就是極為自然的動作,高中時期在舊書攤翻找《雄獅美術》雜誌,大量搜尋各類美術資訊的習慣,亦是他收集藝術資料的濫暢。「最初開始保存展覽文件的動機很單純,就只是想要知道哪些地方有什麼展覽」

「剛開始只有幾本( 資料夾),本來想累積這些設計精美的資料,作為大學畢業後從事美術設計的參考文件,後來我也沒有走設計這一行,但是東西還是不斷收集,直到十多年後累積近兩萬多份資料時,才真正有意識地整理建檔。」[3]

不僅被動蒐集,姚瑞中也在做出版工作時主動取得大量的研究資料,資料內容有藝術創作作品與他向創作者進行訪談,也有他拍攝的廢棄建築。整體來說,姚瑞中保存的資料包含幾類:九零年代上半期北藝大舞蹈系演出紀錄照片、《宣統報》(1992-1994)、「天打那實驗體」(1992-1997)演出紀錄照片與舞台設計手稿、「台北破爛生活節」(1994)與「台北空中破裂節」(1995)工作檔案、文宣與紀錄照片、民進黨1996年十週年黨慶踩街繞境道具設計稿、行為藝術作品文宣與紀錄照片、光碟,藝文展演文宣品,以及姚瑞中個人筆記(1990-2006)等等。上述資料主題之珍罕與資料時間密集性、完整度,對當今要做九○年代歷史研究者而言無疑相當重要。

如實反映前述資料的重要性,造訪姚瑞中那天,我們所見、所聊的,近年已有詳細的報導與評論,推薦本文讀者閱讀:[4]〈見神見廢墟,專訪姚瑞中:藝術家只是個信差〉、〈姚瑞中—自創另外一種獨立於正統之外的影像潛流〉[5]、〈當代藝術檔案的拾穗者—從物件到雲端〉[6]等專訪,以及姚瑞中自述〈在路上—姚瑞中藝術創作的十年〉[7]、〈姚瑞中:後解嚴時代藝術家之點滴回憶〉[8]、〈廢墟啟蒙|姚瑞中:所有一切都將成為未來的廢墟〉[9]等,多篇文章仔細描述姚瑞中大學至兵役期間主要的藝術創作生命經驗,和他大量蒐集資料、寫筆記、寫評論的目的與方法,以及近年組織「失落社會檔案室」(Lost Society Document)啟動「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攝影計畫」——換言之是結合攝影與出版的文化行動——其方法與核心關懷。既有詳文從創作者、論述者、行動者與檔案彙整兼分享者等層面談姚,我在期待姚收藏的珍貴資料能盡速地被分享於數位平台的同時[10]受邀寫文,便不OP[11]地繞開取自姚的經驗與資料,而是就我2014年以來執行「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ET@T Archive)[12]相關計畫的心得、近年藝文界回望九○年代並連帶將其「檔案化」的熱潮,比對姚瑞中——九○年代中期畢業自藝術學院這樣的世代與社群——以藝術工作者、紀錄狂熱者的個人身份輻輳檔案涉獵、建構工程,提出個人淺見。

註解

  1. ^ 造訪時間是2019年1月22日,這是北美館首次親身瞭解姚瑞中近三十年來搜集藝文資料的方法與類型。探訪目的一方面是為北美館文獻中心作田野調查,瞭解姚瑞中收藏的檔案內容,另一方面則是藉撰寫此文談檔案相關議題。
  2. ^ 不同於其他藝術家,姚瑞中的出版品具研究性質,數量堪稱藝術家之冠。2010年結合學校課程啟動的「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攝影計畫」與迄今出版六集的《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叢書,可謂藝術的行動主義具體展現。詳見姚瑞中官網
  3. ^ 林怡秀,〈當代藝術檔案的拾穗者—從物件到雲端〉,《現代美術雙月刊》,2012.08,第163期,頁14-23。
  4. ^ 溫若涵,〈見神見廢墟,專訪姚瑞中:藝術家只是個信差〉,《BIOS Monthly》,2018.09.08(2019.02.22)。
  5. ^ 周安曼,〈姚瑞中——自創另外一種獨立於正統之外的影像潛流〉,《報導者》,2017.11.12(2019.02.22)。
  6. ^ 同註解3。
  7. ^ 姚瑞中,〈在路上─姚瑞中藝術創作的十年〉,北藝大共同學科「藝術人的生命故事」課程演講紀錄,2003.12.26(2019.02.22)。
  8. ^ 姚瑞中,〈姚瑞中:後解嚴時代藝術家之點滴回憶〉,《新活水》,2018.06.05(2019.02.22)。
  9. ^ 姚瑞中,〈廢墟啟蒙|姚瑞中:所有一切都將成為未來的廢墟〉,《聯合文學》,2019.02.20,(2019.02.22)。
  10. ^ 據〈當代藝術檔案的拾穗者—從物件到雲端〉(2012)一文,姚瑞中曾於2010年捐獻一批邀卡、文宣電子檔給南藝大,另在2005年提供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也稱「AAA」)近五千筆文宣掃描檔與姚瑞中「專文」(據AAA網頁述,是“periodical articles written on and by Yao”),資料年代為九○年代至2005年,以及2007年受美國康乃爾大學圖書館新媒體藝術檔案庫(Rose Goldsen Archive of New Media Art)館長Timothy Murray教授邀請,姚瑞中也捐獻資料給該校,內容為展覽文宣(約8000張照片)、Performance Art、姚瑞中的相關資料。可惜的是,AAA檔案僅限現場瀏覽,康乃爾大學網頁顯示檔案庫建置中,無線上平台可以瀏覽姚瑞中收藏的資料(2019.02.22)。
  11. ^ OP是ptt常用的語詞,意思是某篇po文與之前的po文重複了。
  12. ^ 1995年成立於台北的在地實驗(ET@T)在2004年投入大型數位藝術展覽之前,借助成員與藝術社群的朋友關係,以幾乎是北台灣藝術生態普查的規模,就近錄影許多作品從排演到正式展出/演出過程,影片類型包含當代藝術、小劇場、地下樂團、噪音、數位藝術與文化行動(包含九○年代中期以吳中煒-甜蜜蜜咖啡館為核心的藝文展演活動、1997-1998年間華山酒廠爭取保留),另亦包含相關文宣。這批資料在2015年開始數位化與彙編文稿,在2016年上線公開。包含邀請重要藝術工作者如徐文瑞、王墨林捐贈檔案,現計有一千餘筆影片、照片。
「天打那實驗體」打油詩 ©姚瑞中-圖片
「天打那實驗體」打油詩 ©姚瑞中
1992年《天葬桃花源》之規劃手稿 ©姚瑞中-圖片
1992年《天葬桃花源》之規劃手稿 ©姚瑞中
「天打那實驗體」1992年《天葬桃花源》表演紀錄 ©姚瑞中-圖片
「天打那實驗體」1992年《天葬桃花源》表演紀錄 ©姚瑞中
姚瑞中1992年手稿 ©姚瑞中-圖片
姚瑞中1992年手稿 ©姚瑞中

同意與需要的角力:「所有物」如何成為「公共財」

從「我的作品適合公開在網路嗎?」到「我的作品被某某公司經紀,適合公開在網路嗎?」,到「我的作品是與某某某合作、受某某某贊助,適合公開在網路嗎?」,再到「我的作品有某某某的畫面,適合公開在網路嗎?」,各種據智產權歸屬與媒介可適性的實際考量有多複雜,我們當今分享資料時就想多久,遑論「我有某某某的作品,適合公開在網路嗎?」(本條件後句也有上述各式差異情況)這條件的限制更大。誠然,是否被追究智產權以及被追究的程度,取決於權力擁有者的主張(包含擁有者讓渡權力予線上平台如youtube 藉影音辨識科技,逕自向檔案分享者「檢舉」與「停權」的主張),且無疑,台灣從九○年代盜版經濟猖獗走到今日智財觀念謹慎,有益於保障創作產權,這樣的發展總體而言是正向的。然而,關於資料分享與記憶共享的需求,我們要解決的並非產權擁有者要苦惱的問題,而是如何促成「第三方」收錄並公開資料。此「第三方」若非「市場」(「需求」導向),就是「公權力」(「公益」導向)。既「第三方」到位條件門檻高,這也是為什麼所有物(belongings)不易成為公共財(public goods),因此不難理解資料完整度堪比官方機構、據點香港的私人單位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常稱「AAA」)有「線上」、「離線」瀏覽檔案權限之分——很可惜地姚瑞中2005年捐贈的近5000 筆文宣掃描檔案給AAA,就是僅限現場閱覽。本身即是被公開傳播的「文宣品」如此,遑論強調「現場與複合性藝術表現」的劇場表演界對「紀錄與分享」普遍抗拒心理,以及電影產業高度重視經紀與產權關係,這些原則都讓這兩類資料更難被第三方保存、流通,因此也更有觀眾小眾與「世代斷層」的狀況。

1995年「FOREWORD新樂園藝術空間開幕序」展覽DM ©姚瑞中-圖片
1995年「FOREWORD新樂園藝術空間開幕序」展覽DM ©姚瑞中
阿川行為群2005年「行為藝術雙日嘉年華」酷卡 ©姚瑞中-圖片
阿川行為群2005年「行為藝術雙日嘉年華」酷卡 ©姚瑞中

在智產權觀念益發謹慎的同時,我們樂見的是台灣的民間藝文單位陸續啟動「二十週年」回顧,主動分享、論述其發展歷程(可惜的是,目前仍以視覺藝術居多[1]),官方、學界近年也陸續投入資源論述「檔案」、推動建立「檔案庫」——如北美館「文獻中心」(2016年成立[2])、南藝大「台灣藝術檔案中」(2017年成立[3])、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2018年上線[4])、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及數位加值應用計畫」(2018年落實[5]),以及(同樣用國家資源建立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的「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預計2019年建置完成 [6])。

「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之所以成立的合法性,還有藉此揭露「加害系統」的訴求,並無法適用於智產權邏輯下檔案分享的規範(或許這恰是為什麼上述學界、官方成立的檔案庫並不收錄原創的、有產權的檔案,而是「機構本身的檔案」;即使有相關資源,如文化部「記憶庫」補助也是以「委託」的形式交由獲補助團隊負責授權問題),然而依其「從被害者資料看到加害者系統」的主張,或許正是我們最需要對藝文檔案庫燃起的渴望:「不只是小歷史,我還想看到讓小歷史『歷史化』的系統。」

人都沒辦法活過未曾降生世上、未曾經歷現場的歷史,瞭解歷史也非生存必需,反倒像是政治性的義務(有主體性,才有政治)。或許就這一點而言,奠基於政治角力而即將成立的「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其運作資源與企圖辯證、翻案的主張,是我們可以借鏡反思「所有物」與「公共財」兩者分野原則的顯例——就不管他是政治的還是藝術的了。

註解

  1. ^ 據筆者有限觀察,這波「二十週年回顧」運動包含在地實驗「二十年的謎題」系列論壇(2015)、「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網站(2016)以及邀請游崴共同擔任策展團隊的「破身影」展覽(2017);竹圍工作室《竹圍工作室20週年手冊》(2015);差事劇團「差事20年,路有多長?」-差事劇團二十年系列活動(2016)與《路有多長:差事劇團二十週年紀念文集》(2017);國藝會「20週年回顧與前瞻研究計畫」(2016);非常廟(VT)的「非常時期:VT二十週年小品展暨新書發表」(2017);河床劇團《造夢者:潛意識劇場─河床劇團20年》(2018);佐佐目藝文工作室出版《風動:南台灣新風格展覽檔案記錄1986-1997》(2018)。另有不屬藝術機構自我回顧,而是藝術史式進行採訪與撰文的《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二十年》書籍(2015)。
  2. ^ 北美館文獻中心於2016年底修建完工、2017年著手收集彙整檔案,建置具北美館歷史架構的藝術檔案,目前沒有線上平台。摘自:林靖恩,〈他山之石:訪「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及「雲門文獻暨獎助室」〉,《現代美術季刊》,2017.12,第187期,頁96-102。順帶提到,同屬公立美術館的高美館「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網站檔案多來自2010年規劃的「高美館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建構計畫」,比較像是藝術家專訪影片拍攝與光碟出版計畫,而非蒐集彙編歷史檔案。
  3. ^ 台灣藝術檔案中心」創立於2017年6月,是以「藝術檔案」為研究目標的學術機構,專責台灣藝術檔案之相關產官學委託計畫,包括學術研究、史料彙編、資料庫建置、田野調查、出版、展覽、論壇、工作坊、研討會等(2019.02.23)。筆者觀察,目前「台灣藝術檔案中心」任務應是培力與論述藝術檔案的保存技術與文化價值。
  4. ^ 自現任文化部長鄭麗君2017年中開始將常態補助金交由國藝會全責管理,國藝會現已是台灣主要藝文補助的半官方機構。2018年11月,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上線,將2013-2016年間各補助的結案內容上線,並規劃2019年起持續新增前一年度成果,同時回溯2002至2012年過往成果(2019.02.23)。
  5. ^ 文化部「文化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以至多兩年、350萬元的規模提供補助,2018年計以8,215萬元補助46個機構與學校。就補助要旨與執行期推測,文化部最快將在今年(2018)建立檢索系統,整合文化部所屬機構的數位典藏資料,以及獲得本補助的計畫成果。
  6. ^ 與前述「記憶庫」計畫同工,「轉型正義資料庫」將整合「檔案局」、「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檔案資料庫,還原各案件的加害程序與參與者。
註釋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