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以活動做為平台開啟對話:失聲祭的發展與影響

An Activity as a Platform for Dialogue: The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the Lacking Sound Festival
特別企劃 台灣聲音藝術的發展-圖片
2012年7月失聲祭從南海藝廊移至噪咖舉辦,姚仲涵於《失聲祭L61》的暖場藝術家單元演出。圖片提供:失聲祭,攝影:蔡欣邑

從2007年7月開始的「失聲祭」,可能是目前唯一一個針對「聲音藝術」發起的演出活動而至今仍持續進行超過十年的展演單位。透過歷任負責人的輪替與演出機制的進行方式,以及試圖網羅台灣同類型創作者的目標,「失聲祭」作為一個演出活動平台其產生的影響性與發展性,不失為觀看近十年台灣聲音藝術發展的一個取徑。

採訪|
馮馨 Feng Hsin 策展人、聲音活動策劃人
王冠婷 Wang Kuan-Ting 藝評人

從2007年7月開始的「失聲祭」,可能是目前唯一一個針對「聲音藝術」發起的演出活動而至今仍持續進行超過十年的展演單位。透過歷任負責人的輪替與演出機制的進行方式,以及試圖網羅台灣同類型創作者的目標,「失聲祭」作為一個演出活動平台其產生的影響性與發展性,不失為觀看近十年台灣聲音藝術發展的一個取徑。

始於對大環境不滿的回應

「失聲祭」始於一群當時還就讀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所[1]的年輕創作者對於環境的不滿,以及他們將這份不滿化為行動做的回應。[2]聲音藝術在台灣的發展,從1994年「破爛生活節」與1995年「台北國際後工業藝術祭」大型活動的發起,到2003年「異響」與2006年開始的「台北數位藝術節」等大型展演與徵件獎項的設立,聲音藝術才略見發展雛形。在有感於聲音相關討論與活動持續性的貧乏,多數的聲音類型演出多依附大型展演,希望能有專門針對聲音藝術而討論的演出活動,因而發起「失聲祭」,這個活動的名稱也是紀念當初發起的時刻,標示出台灣聲音藝術尚未被重視的「失聲」狀態。

失聲祭創立的另一個出發點,則是對於林宏璋提出的「頓挫藝術」,直接以行動進行改變與回應,如同創辦人姚仲涵所言般:「我們不是善於解釋或是說話的人,所以就用行動來回應這件事情,表達我們的看法。年輕的創作者不是只會喃喃自語,也不是只關心自我,總是會聽到許多人在抱怨大環境的不好,但是我非常不喜歡只會抱怨的人,既然會抱怨就是已經發現了大環境的不足處,為什麼不去行動呢?為什麼不去改變呢?」

註解

  1. ^ 現已改名為新媒體藝術研究所。
  2. ^ 初始的發起成員為:姚仲涵、王仲堃、葉廷皓、牛俊強。

以活動進行對話與累積

正是因為是創作者為了推展聲音藝術而發起的活動,比起過往曾經發生的演出活動,失聲祭在發起的頭半年便有著每個月舉辦一次的頻率[1],展演形式以每場邀請至少兩組藝術家參與表演,全程記錄表演內容與座談,並於網路發佈。[2]透過這樣的進行方式,一方面拓展相關創作者彼此間的串聯與交流,二來也為參與的創作者留下演出紀錄與創作訪談。

失聲祭的發起團隊成員坦言一開始只預計舉辦半年,以「燃燒熱血最厲害」的心態辦演出,結果在「充分燃燒熱血跟金錢」之後,才認真考量如何延續,透過申請補助的方式,獲得台北市文化局支持而能繼續舉辦。2008年後的失聲祭隨著不同年度的策劃人/負責人之變動,其策劃方向,甚至經營模式也隨之改變。歷任負責人包括姚仲涵(曾兩度回任,2007.07-2007.12、2010.07-2013.06)、葉廷皓(2008)、王連晟(2009-2010.06)、賴宗昀(2013.07至今)與Mia李鸛鸃(李冠宜)(2013.07-2016.01)[3],新任負責人接手之際,都會提出自己的期望與宣言,並試圖開展新的推進:

  • 2008年-2009年關注於觀眾、創作者,以及台灣整體的文化環境,推廣聲音藝術的發表與演出,從演出後的藝術家訪談轉為座談形式,並開放演出者徵件、整體營運與演出流程結構化;
  • 2010年開始嘗試為演出留下文字紀錄;
  • 2011年邀請台灣的藝術評論者對該月的演出進行書寫與評論,並且著重於將展演國際化,邀請國外的聲音藝術家至失聲祭演出,將相關文宣與資料雙語化;
  • 2012年關注藝術家之間的對話及合作,甚至是跨領域類型的合作可能性,因而推出「駐祭計畫」,並邀請「駐祭藝評」參與現場演出後的討論,並於失聲祭網站發表該場評論;
  • 2013年隨著移至噪咖,新增「暖場藝術家」單元,演出者增至每場三組。
  • 2014年重於區域性聲音的文化差異性與聆聽,另闢子計畫「域外音」,透過專題式的安排將同屬亞洲的區域性聲音場景帶入台灣,其中包括來自香港、中國的藝術家;
  • 2015年與「在地實驗計畫論壇」合作另一子計畫「聲刺」,以聲音讀書會的方式進行一系列對於聲音與聆聽本質的探討;[4]
  • 2016年-2017年在失聲祭滿一百場之後,改以不定期舉辦;嘗試開展其他單元演出,如與演出場地濕地合作的「濕聲Wetsound」、與Revolver合作的「超激硬SuperHard」(2018年開始)、合作的聲音單位開始跨出亞洲之外,如澳洲的液態建築(Liquid Architecture)、JOLT Sonic Arts。
  • 2018年與英國的Music Hackspace合作駐村計畫,以失聲祭為單位,將台灣的聲音藝術創作者送往Music Hackspace進駐、與台北美術館合作台北雙年展的開幕演出及工作坊。

註解

  1. ^ 失聲祭每月一次舉辦的頻率構想,來自失聲祭發起人姚仲涵參與「和Party」後的影響。「和Party」由音樂家林強、影展策展人王耿瑜、音響工程師阿彬於2003年12月發起的活動,以每月一場的頻率舉辦,直至2005年改為每季一次,於2007年停辦。失聲祭的發起成員姚仲涵、牛俊強曾擔任該活動的義工。
  2. ^ 失聲祭網站 。
  3. ^ 在李冠宜2016年離開團隊之後,賴宗昀以專案合作的方式分別跟兩位策劃人老貍Rimao(陳怡秀)(2016.03-2016.12)、洪梓倪(2017.08-2018.07)合作專場演出策劃。
  4. ^  2008年-2015年發展資訊引自:馮馨(2015)。〈最道地的台灣聲音快炒:失聲祭〉。《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頁218-222。
《失聲祭L49》四週年演出後座談,此次演出者為Jamie Allen與Dino;蔡欣邑攝影,失聲祭提供。-圖片
《失聲祭L49》四週年演出後座談,此次演出者為Jamie Allen與Dino;蔡欣邑攝影,失聲祭提供。
2012年7月失聲祭從南海藝廊移至噪咖舉辦,姚仲涵於《失聲祭L61》的暖場藝術家單元演出;蔡欣邑攝影,失聲祭提供。-圖片
2012年7月失聲祭從南海藝廊移至噪咖舉辦,姚仲涵於《失聲祭L61》的暖場藝術家單元演出;蔡欣邑攝影,失聲祭提供。
失聲祭「駐祭計畫三」駐祭藝術家則是鄭宜蘋Betty Apple,《失聲祭L70》由鄭宜蘋與葉育君合作演出;蔡欣邑攝影,失聲祭提供。-圖片
失聲祭「駐祭計畫三」駐祭藝術家則是鄭宜蘋Betty Apple,《失聲祭L70》由鄭宜蘋與葉育君合作演出;蔡欣邑攝影,失聲祭提供。
2014年的第一場「域外音─香港噪域」邀請了三位香港聲音藝術家羅潤庭(Edwin Lo)、楊嘉輝(Samson Young)、黃仲輝(aka Sin:Ned)。本圖演出者為黃仲輝,演出為結合查普曼琴、小型卡式錄音帶、效果器及細線繩的即興噪音;失聲祭提供。-圖片
2014年的第一場「域外音─香港噪域」邀請了三位香港聲音藝術家羅潤庭(Edwin Lo)、楊嘉輝(Samson Young)、黃仲輝(aka Sin:Ned)。本圖演出者為黃仲輝,演出為結合查普曼琴、小型卡式錄音帶、效果器及細線繩的即興噪音;失聲祭提供。

對台灣聲音場景的影響

「失聲祭」以平台作為在地聲音創作發展的觀察,以演出累積在地創作者的搜羅,回應一種「在地聲音藝術」的想像,這樣的想像牽涉到各屆負責人與團隊的演出規劃,透過邀演與徵件兩個系統,仍然不可避免地進行一種價值篩選。在這幾年的累積下,可以觀察到聲音現場演出風格框架的形成,偏向以聲音結合影像的Audiovisual類型發展為主。隨著2014年開始國外邀演者的增加,藉由國外演出者的邀演作為一種在地聲音思考的刺激,同時將原先所框架的形式面,如早期兩組演出者的安排、受演出場地影響所形成的觀看習慣等,更加彈性化,同時透過區域性聲音演出的策劃,試圖以演出去相互對應出區域性中台灣在地聲音與其他亞洲地區聲音的差異性。

此外,「失聲祭」雖以藝術家群體發起,但並未受到營運成員的變動而停止,以輪替負責人的方式延續活動的精神。每期負責人會公開發布一個宣言,宣言內雖然會提及該年度方向,但是並不如活動策劃論述或是展覽論述般縝密,反而是更接近於對於大環境的觀察與反應,策劃的方式如同策展人黃海鳴所提出的「弱策展」[1],負責人的位置更接近於牽線人與選件人,將一些有趣的、似乎能在其中生產某種關係,但卻無法馬上清楚論述的創作放在一起,並能允許作品本身以及它們之間自由地發展相互關係。「失聲祭」透過一年十二場次的演出安排,策劃所呈現的狀態更近似於當年度聲音相關者的發展狀態與關注方向,這樣的策劃方式也較能使得其他異質、相異度高的創作能納入其中,當時間軸開始從一年拉長到七、八年之久,便逐漸能看見不同年度間藝術家關注的細微變化與個別發展性,除了是演出平台,「失聲祭」的角色,或許更貼近於台灣聲音藝術創作者研究素材的資料庫、年度聲音藝術發展方向觀測站。

透過活動累積而產生的對話與影響,雖很難直接連結在此之後各相關單位成立的起因,但不可否認大多數單位的負責人或發起人,皆曾於失聲祭演出過,而香港的重要聲音藝術家楊嘉輝2011年受邀於失聲祭演出後,在座談時肯定這樣類型活動的持續性與演出後座談觀眾與創作者的互動[2],楊嘉輝之後隨即在2012年於香港發起「聲音下寨」,持續推動香港在地聲音藝術與當代音樂的實驗演出。除了對於創作者的發掘與關注之外,失聲祭亦利用活動本身,試圖拓展創作者之外的討論,例如2011年起的「聲音評論」規劃、2015年與「在地實驗計畫論壇」合作的「聲刺」讀書會計畫,試圖以活動的機會,創造藝評、相關藝文工作者對於該類型創作的關注。

註解

  1. ^ 黃海鳴(2006),〈工作營與弱策展的某些必要性:從創造有利於藝術生態發展的角度看策展〉,《藝術家》379,頁234-236。
  2. ^ 該場的演出座談紀錄片段可以參考:L51 Artist Talk
《失聲祭L51》於南海藝廊的演後座談。從左至右:演出者吳秉聖、楊嘉輝,主持人姚仲涵;蔡欣邑攝影,失聲祭提供。-圖片
《失聲祭L51》於南海藝廊的演後座談。從左至右:演出者吳秉聖、楊嘉輝,主持人姚仲涵;蔡欣邑攝影,失聲祭提供。
2018年失聲祭與台北市立美術館之2018台北雙年展的「菌絲網絡社會」計畫合作,此為工作坊進行一景;失聲祭提供。-圖片
2018年失聲祭與台北市立美術館之2018台北雙年展的「菌絲網絡社會」計畫合作,此為工作坊進行一景;失聲祭提供。

未來的走向與其他單位

失聲祭目前的負責人賴宗昀提及2013年接手經營至今,不停思考「失聲祭」與其他同樣舉辦活動的組織差異,頭幾年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在摸索,除了以「台灣聲音藝術的特色是什麼?」這個提問而發起的「域外音」系列,近兩年的失聲祭不再只是舉辦演出的平台,更逐步以單位之姿搭起國際交流的在地節點,與不同國際團體合作,例如:2018年與英國Music Hackspace為期三個月的駐村合作,推薦四組台灣藝術家:張欣、張晏慈、王連晟、盧藝進行駐村創作。2018年同時也獲邀與台北市立美術館合作發展台北雙年展開幕演出「菌絲網絡社會」計畫與工作坊。未來將會持續嘗試以單位合作的方式,進行台灣與國際間的交流活動,並開發新的演出單元,例如2018年尾開始以硬噪音為主題的「超激硬SuperHard」。

除了2007年開始的失聲祭,近年來亦有許多單位相繼成立,同樣投入此類型的演出、講座與工作坊,例如2009年成立的Kandala Records旃陀羅公社(簡稱K社),先從廠牌經營起家,而後也舉辦多場精彩演出,演出類型跨及噪音、實驗音樂到即興爵士,甚至在2016年年初與失聲祭聯手合作舉辦「失聲祭100 LSF100—PART I : KRG#45 Gōng, the debut of fish.the」。2010年開立的DigiLog 聲響實驗室,負責人亦曾參與過失聲祭的演出,主要投注於電腦音樂、合成器、聲音技術,以及電子文化的研究,除了相關器材的販售,亦舉辦工作坊與展演;2014年在師大夜市中開立的「先行一車黑膠倉庫」,除了販售黑膠唱片、實體專輯等,亦舉辦不定期演出與活動。此外,2012年於高雄成立的單位「耳蝸」與2016年由聲音藝術家張惠笙與奈鳩.布朗(Nigel Brown)於台南成立的「聽說」,則是目前南台灣仍持續舉辦聲音相關活動、工作坊及講座的重要單位。

由失聲祭推薦的藝術家盧藝於英國Music Hackspace駐村期間舉辦的工作坊;失聲祭提供。-圖片
由失聲祭推薦的藝術家盧藝於英國Music Hackspace駐村期間舉辦的工作坊;失聲祭提供。
在英國倫敦Music Makerspace駐村的尾聲,失聲祭於當地舉辦一場台灣聲音演出專場,演出者包含:王福瑞+盧藝、Meuko! Meuko!、洪梓倪、賴宗昀。-圖片
在英國倫敦Music Makerspace駐村的尾聲,失聲祭於當地舉辦一場台灣聲音演出專場,演出者包含:王福瑞+盧藝、Meuko! Meuko!、洪梓倪、賴宗昀。
2016年失聲祭與旃陀羅公社、Korner合作的失聲祭第100場,分別於兩日舉辦。-圖片
2016年失聲祭與旃陀羅公社、Korner合作的失聲祭第100場,分別於兩日舉辦。

關於聲音藝術類型的演出,隨著上述等單位地紛紛成立與推動,2007年失聲祭創立之初所標示「尚未被重視的失聲狀態」或許已非當年,在活動氾濫的今日,各單位面臨如何持續拓展聽眾之外,相關文獻、評論、訪談的不足,或許才是另外一個需要去面對的「失聲狀態」。

註釋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