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
馮馨 Feng Hsin 策展人、聲音活動策劃人
王冠婷 Wang Kuan-Ting 藝評人
以《閱讀計畫》獲得2018台北美術獎的王連晟,他的創作以新媒體裝置為主,也含括音像表演以及新媒體表演合作,曾創作《靜電位》、《再生運動》、《聲長計畫》等聲音與裝置作品,他選用的媒材多元、表現方式豐富,但卻自嘲「創作狀態一直都很瓶頸」,完成作品需要經歷長時間思考與探索,聲音在其新媒體裝置中位居要角,相對於可見的影像,聲音的體驗是個人與抽象的,這是其創作困難也是珍貴的地方。
一直處於瓶頸的創作狀態
王連晟描述自己是誤打誤撞開始新媒體藝術創作,大學時修習資訊工程,但卻對製做配樂感興趣,因為老師的推薦到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的科技藝術所(現已改名為新媒體藝術研究所)念書,才開始新媒體藝術創作。他的首次表演是2009年在「失聲祭L20」於南海藝廊,利用電擊棒產生的聲響創造出有節奏的演出,但觀眾卻都因為害怕電擊聲響退到後方。因為這次的表演經驗,他後來製作出利用電蚊拍與電擊棒做媒材,分布在展場空間中、讓觀眾無法逃離電擊聲響的裝置作品——《靜電位》。《靜電位》這件作品也獲得2009年第四屆台北數位藝術獎「互動裝置類」的首獎。
王連晟的裝置作品使用的媒材差異很大,但使用的創作方法是一樣的,首先會選定一樣感興趣的東西作為主要的創作媒材,再長期發展,他稱之為「陪伴」。陪伴是長時間的思索跟嘗試過程,學習如何面對這個媒材,思考這個媒材跟整個社會氛圍的關係。在選擇如何呈現作品的思考上,會儘量讓表現形式單純精鍊,使作品能精準呈現。
以聲音敲響問題
《閱讀計畫》是一件裝置作品,展場中佈置著23臺自動翻書機,觀眾靠近時機器會自動翻書,朗讀書本內容。這件作品的發想,最初是王連晟對翻書這個動作有興趣,便開始研究翻書這個行為如何繼續發展成一個作品。接著思考要翻什麼書,翻《聖經》?要處理的議題太複雜,翻書跟教育有關,要不要翻教科書?最後決定翻《論語》。數量要多少呢?最後的決定是23臺,這個數字的意義在於台灣國小平均每個班級的人數是23人。藉由《論語》及自動化、機械化的翻書與朗讀行為,凸顯出國家、教育與思想間的問題。
他的裝置作品,雖然機械與資訊性格強烈,但背後往往有著社會文化議題的面向,早期的作品《再生運動》便是在討論電子廢棄物的問題。一片由二手光碟機堆疊組成的牆,以連網的方式尋找驅動這些二手光碟機的資料,光碟機不間斷地、交替地退出與收回,產生此起彼落的動態視覺與聲音。聽到光碟機啟動的聲音時,代表著準備讀取某種檔案(可能是音樂、影像或資料),但在《再生運動》中,聽著不斷退出與收回的光碟機,聲音喚起了熟悉的身體記憶也帶出了功能缺失的循環(沒有任何檔案將被讀取,只有持續不斷退出與收回的動作與聲音)。在創作這件作品時,王連晟發現很多電腦維修店的角落都堆滿一大堆二手光碟機,才知道這是嚴重的電子廢棄物問題,想在作品中彰顯這個問題,因此選擇以數量作為凸顯問題的方式呈現在作品中,而不斷退出與收回的光碟機,就如同過量生產的人們,過量勞動著。
「聆聽」是他十分重視的作品體驗,《聲長計畫》是一件聲音互動作品,作品包含投影影像與現場收音的麥克風,當觀眾的聲音越大,影像中的物件便會隨之生長改變,影像中物件生長的順序為:綠樹→枯樹→房屋→高樓與堆高機→金錢→垃圾,以此探討全球化的問題。作品以聲音可視化的方式,讓觀眾識別出他們的聲音與影像的關係,進而創造出觀眾與作品的互動模式,觀眾會發出各種聲音,試圖影響投影畫面中的影像。
新媒體創作需要幽默感 好的作品會有對抗性
王連晟曾在2017年以《閱讀計畫》獲邀參加「林茲電子藝術節」,「林茲電子藝術節」是全球最重要的新媒體藝術節之一,除了舉辦電子藝術大獎外,每年會選定主題邀請優秀的藝術與科技領域的創作者、團隊或專業人士參加展覽、演出或研討會,是引領趨勢的藝術盛會。2017年的藝術節主題是「人工智能──另一個我(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Other I),是科技發展上正在發酵的議題,作品的內容很豐富,但王連晟認為作品多偏向敘述性高的類型,他期待能夠看到提出全新看法的新媒體藝術作品,也就是,在技術不斷推進的變動下,藝術家透過藝術語言去描述一個新的狀態。
他認為「幽默感」在新媒體創作中特別重要,他所指的幽默感是將毫不相關的東西並置在一起,產生過去所沒有的敘事或變化。他舉當時展出的作品《Imaginary Rhetoric》為例,這是一件設置在藝術中心大廳的作品,利用生鏽的馬達,創造出類似鳥叫的聲音,讓觀眾在大廳可以聽到隨處傳來的鳥鳴聲。這件作品使用特定媒材但卻創造出超出媒材原有的想像,創造出一種生態系的體驗,另一方面,也解構了科技的本質,是一件有幽默感的作品。
「好的藝術作品會有對抗性,可能是對抗體制、對抗媒材,有時候甚至是對抗藝術本身。」王連晟認為「對抗性」是一個很本質的藝術問題,因為創作是背離舊的事物,創造出新的東西或狀態,本身便含有對抗的性質。
在新媒體創作領域,對抗性更進一步地擴延至藝術家與技術的關係。他認為新媒體藝術相較於其他媒材的特殊之處在於,能夠有效精準地運用媒材特性呈現數位化與現代化的特殊現象及問題,新媒體藝術家與其所運用的技術關係也更加緊密,技術不僅是創作的工具,當「一個藝術家使用了一個技術或媒材,很大程度就承載了這個技術或媒材過去的歷史與發展,它所要面對的是科技帶給人所制規與限制的狀態,藝術家如何去處理或面對這個整體、科技化與數位化的狀態」,這是他覺得技術與創作非常重要的關係。
王連晟對創作明顯地持有思辨的態度,有著明確的藝術理念與一致的創作方法,這或許也是他的作品具有清楚的藝術表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