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美術館裡的親子學習:關於「Ektashif:藝術的五感探索」計畫

Ektashif - Art through the Senses: A Family Learning Program
觀眾研究 學習包-圖片
藉由五感學習體驗教具轉化美術館空間,攝影:Angela Ruggles

美術館的推廣教育經常強調分齡分眾的內容規劃,從一般大眾、親子、兒童、青少年、大學生到特殊觀眾等,依照不同族群的年齡層、屬性與需求設計活動;除了藉此回應不同年齡層的認知發展理論外,亦較能精準的傳遞每一場學習活動所設定的訊息。其中,親子觀眾因特性多元,彼此身心發展與特質均有差異,美術館多會絞盡腦汁,透過詳盡規劃的親子活動,提供成人與小孩之間跨世代交流互動的機會,使親子間良好的陪伴和互動來強化彼此的正向經驗。

美術館的推廣教育經常強調分齡分眾的內容規劃,從一般大眾、親子、兒童、青少年、大學生到特殊觀眾等,依照不同族群的年齡層、屬性與需求設計活動;除了藉此回應不同年齡層的認知發展理論外,亦較能精準的傳遞每一場學習活動所設定的訊息。其中,親子觀眾因特性多元,彼此身心發展與特質均有差異,美術館多會絞盡腦汁,透過詳盡規劃的親子活動,提供成人與小孩之間跨世代交流互動的機會,使親子間良好的陪伴和互動來強化彼此的正向經驗。

Ektashif:一項學習實驗

自2016年4月起,於卡達的阿拉伯現代美術館(Mathaf: Arab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Qatar)舉辦為期兩周的「Ektashif:藝術的五感探索」(Ektashif: Art through the Senses),即是針對親子/家庭觀眾設計的推廣活動。

Ektashif, 是阿拉伯語中「發現」(discover) 的意思。Ektashif計畫為卡達博物館群(Qatar Museums)、倫敦西敏寺大學(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與卡達的哈邁德.本.哈利法大學(Hamad bin Khalifa University)之合作研究計畫的一部分;此計畫從2015年12月始,由博物館學家、策展實務者、認知心理學者、多重感官學習研究者等共同討論規劃。「Ektashif:藝術的五感探索」有三個主要目標:打破家庭觀眾與博物館的界線、對於(不可觸碰的)作品有更深入的體驗、使親子觀眾更瞭解卡達的藝術文化意義。

此活動主角為卡達著名藝術家薩伊尼(Jassim al-Zaini)所創作的一件大型混合媒材的作品《傳統》(Traditional),這件由木材與金屬釘扣組成,加上厚重、充滿肌理感的顏料塗層,畫面中央的地毯圖樣、竹籃與箱子,是常見的關於卡達文化的形象。《傳統》有著濃濃的過度感——結合了古老與現代的視覺元素:右側有著殘破的拱門和破掉的水罐,左側則是較抽象的現代建築形象;這幅畫有豐富的故事性,同時,它又是件直觀上極具觸感的作品,當只用眼睛(視覺)欣賞時,會令參觀的家庭觀眾感受受限,不易與作品產生有意義的連結,以上這兩個因素,是《傳統》被選定為此活動計畫主角的原因。

設計團隊為《傳統》這件作品製作了五感學習體驗教具(sensory toolkits),裡面包含了一張遊戲毯(一張複製的《傳統》,可以平舖在作品前方地板上,讓家庭觀眾在其上活動)、小模型/複製品和拼圖,也提供了一些特別的物件和道具(如簡單的傳統樂器等),這些教具涵蓋了觸覺、聽覺與嗅覺的體驗。

《傳統》,Jassim al-Zaini,1970,複合媒材,82×121.5cm。©Mathaf: Arab Museum of Modern Art, Doha-圖片
《傳統》,Jassim al-Zaini,1970,複合媒材,82×121.5cm。©Mathaf: Arab Museum of Modern Art, Doha
在薩伊尼作品前的五感學習體驗教具;攝影:Angela Ruggles。-圖片
在薩伊尼作品前的五感學習體驗教具;攝影:Angela Ruggles。

進到美術館的展間,教育人員先引導每位家庭觀眾花10分鐘的時間參觀展間所有作品,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件;接著便被引導至《傳統》,打開「五感學習體驗教具」,有25分鐘可以自由體驗。在每組家庭觀眾互動的同時,美術館安排觀察研究員在附近作觀察紀錄,紀錄內容包括如何使用體驗教具、與成員如何互動、對美術館環境的回應等;觀察者在一定距離做觀察,雖然有可能會漏聽一些對話,但這是要保留空間讓參與者更能自然行動。

活動結束後,以問卷及訪談內容(加上現場紀錄)做成研究紀錄,問卷主要是收集參與者的回饋與想法,其中關於參觀的記憶(記得哪些過程、作品的哪些部分等)更為強調。除了活動結束後就進行問卷的回覆外,隔一個月,再邀請成員回到美術館做另一次問卷,此時參加者被要求畫下那段(一個月前)參與最印象深刻的一幕。此一後續調查使得認知學習研究者可進行不同時間的比較,並可針對記憶性議題而對資料做更深入的分析。

參與五感探索的家庭;攝影:Angela Ruggles。-圖片
參與五感探索的家庭;攝影:Angela Ruggles。

Ektashif:親子觀眾的回饋

Ektashif計畫在短短兩周接受了60組家庭觀眾的報名,共有超過一百位小孩參與;「親」的部分有父母、阿姨、祖父母等,「子」的部分則多為2-7歲的成員(平均年齡為4.5歲;原計畫設定小孩的年紀在11歲以下)。在「Ektashif:藝術的五感探索」研究報告 中,有幾項有趣的紀錄;首先第一階段的活動—— 10分鐘找出喜愛的畫作——這讓大人們稍嫌焦慮,因為這個挑戰(對觀者來說)可能是關乎對於作品的認知性理解,這一點即使成人也不太有把握。

研究顯示,參與計畫者中有超過15%的成人第一次進入美術館,因為與環境、作品內涵並未有一定程度的連結,有的活動可能是令他們有些畏懼的;然而到了第二層次的活動——透過五感學習體驗教具——他們的行動轉變了,變得較為自信與富指導性。

在打開體驗教具、並鋪上遊戲毯後,參觀的氣氛隨之改變;遊戲毯平舖在作品前方地板上,大家便順勢坐下來,這個舉動意外地讓觀眾與作品親近。(複製作品圖像的)遊戲毯轉譯了真實作品,此時兒童走進構圖裡,自由移動,反而會靜下來探索許多不同的細節,同時,教具提供了互動與合作學習的機會,每個家庭成員們透過教具操作來形塑自己對作品的認知。觀察記錄中提到,小孩觀眾可以從物件操作過程中連結到作品本身,加深他們的觀察,而成人觀眾則會多思考一層,著重在作品與物件、道具的意涵連結 。

回到最初Ektashif計畫所設定的目標,研究團隊審視整體參與情形,發現五感探索活動的設計,不僅回應了目標,亦強化了博物館裡對於親子活動規劃的深度思考。美術館教育活動的有效與否,通常關乎四個面向的評量:是否能投入活動(engaging)、型塑意義(meaningful)、尋找連結(relevant)與形成深刻記憶(memorable),對於親子學習的設計,是必須在一個可共同參與的活動中,「親」與「子」均能各取所需,以達到麥克麥努斯(Paulette M. McManus)所謂的「狩獵隊模式」(a coordinated hunter gatherer model)學習:家庭親子觀眾是協調合作的狩獵隊,成員各自單獨積極地搜尋感興趣的相關物件資訊,這些觀眾是以搜尋(forage)、傳播(broadcast)和評論(comment)進行合作性參觀,接收自展示中所傳達的訊息。

藉由五感學習體驗教具轉化美術館空間;攝影:Angela Ruggles。-圖片
藉由五感學習體驗教具轉化美術館空間;攝影:Angela Ruggles。
母親與女兒們參與五感學習體驗;攝影:Angela Ruggles。-圖片
母親與女兒們參與五感學習體驗;攝影:Angela Ruggles。
參與五感探索計畫的7歲學童,在活動結束後一個月所畫的圖;攝影:Angela Ruggles。-圖片
參與五感探索計畫的7歲學童,在活動結束後一個月所畫的圖;攝影:Angela Ruggles。

創造更多「學習型家庭」

彼得.聖吉(Peter Senge)在《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中,對於「學習型組織」應用發展出「學習型家庭」(learning household)的概念,指的是透過家庭成員的相互學習,共同創造新知識,並且透過知識的運用及轉化,進而能持續家庭整體的生命力與適應力,亦即家庭的成長與發展。

美術館裡的親子學習意義也在於此;對親子觀眾來說,兒童在博物館學習相當仰賴成人的知識分享與引導,然而,成人是否能適切扮演這樣的角色,讓每一次的參觀經驗都是有意義的?依布朗(Christine Brown)在20年前所觀察到博物館中的親子觀眾類型——特別是成人:看管型、維持秩序型、援助型、帶頭型、副手型、搭檔型、領導型、示範操作型等(布朗認為搭檔和副手的角色能幫兒童從活動中獲益最多),美術館的教育部門可以進一步思考,親子觀眾裡的成人角色,是否也應該在活動參與中擁有主動學習的權利,同時扮演(共同)學習者?

註釋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