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博物館的典型使命為收藏、保存、研究、展示與傳遞,各部門負責人與展品朝夕共處,視所有藏品為己出,這也是策展人(curator)英文原意的意思:照顧的人。然而,晚近博物館則開始將焦點放在「人」,愈加重視觀眾的參觀經驗,逐漸從「物件取向」轉至「觀眾取向」。教育推廣為近現代博物館最重要的一環,各類型參與式活動多不勝數,這樣的轉變因此增添博物館的生氣,展品不再是被封存的時間遺物,似乎因互動而被賦予了另一生命,博物館因而從遙不可及的「殿堂」,變成人人皆可親近的學習場域。
博物館學者約翰.福克(John H. Falk)與琳.迪爾金(Lynn D. Dierking)曾於著作《博物館經驗》中,討論博物館觀眾的自身脈絡如何影響其參觀經驗。其中,「個人脈絡」為觀眾的知識背景與喜好等主觀個人因素;「社會脈絡」為看展過程中與他人的互動經驗,包括親友或團體;「環境脈絡」則是參觀場域所帶來的感受,三者交織而建構成整體參觀經驗。除了以上的「互動經驗模式」,兩位學者更延伸分析「博物館學習的脈絡模式」,指出三種脈絡的交互影響會隨時間進行而改變,已知知識加上隨後的互動經驗,能強化觀眾在博物館內的學習。
英國博物館歷史悠久,藏品囊括世界各地珍物,藝術教育更是博物館內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不論是針對大型團體所規劃的工作坊,或專注在小家庭學習的活動,這些教育計畫皆拉近大眾與藝術品的距離,旨在豐富觀眾的美感經驗探索,增添逛博物館的樂趣並從活動中攝取知識的養分。大多數英國博物館習以「學習」(learning)一詞代替「教育」(education),原因在於藝術教育本應以學習者為導向,博物館教育者期人們能在博物館中走自己的學習之路,絕非課堂學院內聽講的教育模式。其中,「學習背包」(Learning Backpack)是自我學習方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項活動,目的是讓家庭能帶領孩子專注在浩大的館藏,以簡單不佔成本的互動方式,引領他們踏上自我主導的探索旅程,從中深入瞭解博物館藏品。
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簡稱V&A)為「學習背包」的先驅,自1990年代開發以來,已成為專注小家庭藝術教育的典範,多家國內藝術與文化機構皆借鏡取材,設計自己的一套學習背包。目前,V&A館內總共有12背包提供給參觀者使用,主題豐富多元,所連結的館藏部門包括專注中國、中東與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現當代英國、日本、南亞、玻璃藝術與瓷器展區。根據館內數據,學習背包是整個藝術教育中心(Sackler Centre for Arts Education)中最觀眾歡迎的活動,2016年至2017年底,約有16,289人體驗過學習背包活動。針對此項藝術教育,身任藝術教育中心策展人的哈麗特.柯爾諾(Harriet Curnow)與筆者分享她自2011年加入V&A後,在學習背包計劃上所投注心力的經驗,深入討論此種單一學習活動的特性與一般大眾看不到的背後管理與維護層面。
專訪V&A藝術教育策展人哈麗特.柯爾諾
戴映萱(以下簡稱「戴」):英國博物館具悠久歷史,藝術教育方面更是名聲遠揚。其中,「學習背包」計劃是最具代表性的教育活動之一。V&A博物館身為「學習背包」的開發先驅,首先是否可請妳介紹V&A在這項教育計劃的歷史、發展與設計?
哈麗特.柯爾諾(以下簡稱「柯」):我在2011年加入V&A藝術教育部門,故沒有從頭開始參與所有的開發。最早的學習背包總共有12款主題,有些被重新設計,也有些被淘汰。剛接任這份工作時,我最先開始的任務是檢閱所有背包。除了外觀上的考量,我們同時思考背包的時效性,希望每款都符合我們博物館的藝術與設計典範,而活動內容仍與當代社會相關。當時共淘汰了四款背包,並保留其他幾款做再次檢閱的動作,我們根據教育中心所做的調查與數據,了解每款背包的受歡迎程度與特性。老實說,學習背包佔據極大的博物館倉庫空間,不只是背包本身,還外加上所有內容物與清潔、維護等相關用具,這些都須列入博物館保存維護責任的一部份。
經過那次大規模檢閱,最後有三款背包保持原樣,像是「時空旅人」、「魔法玻璃」與「奇妙中東文化」,而有兩款新背包加入,包括「驚艷空間」與「在中國的一場冒險」。V&A曾經有過關於中國文物的背包,但我們決定重新開發一款更深入中國文化又更具趣味性、互動性的學習背包。同樣地,「驚艷空間」也是基於之前的類似款做二次開發,我們重新設計了活動手冊並將小道具從紙本升級到平板電腦,增加更多當代科技的互動特質。
戴:關於「學習背包」的開發,每款是否皆與貴館內各部門策展人合作,討論所有設計以及活動相關的館藏物件?在選擇展品上,是否有特別的準則?
柯:是的,像是「在中國的一場冒險」就是與具中國文化史背景的策展人合作之下完成。由於她的協助,我們才能更深入了解各項文物,進而將專業知識轉化成淺顯易懂的語言,卻不失學習的豐富性。關於藏品的選擇,我們大致有一個選擇要領,通常策展人會從最重要或受大眾歡迎的展品介紹起,而我們也會將燈光暗度、藏品展示位置列入考量。畢竟,納入活動的展品必須讓所有觀眾都能看到,擺放位置太高的展品可能不適合坐輪椅的參與者,而位置不顯眼或光線昏暗的展品也會造成一些問題。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展品需與背包設定的敘事完美結合。大多數的學習背包都有一個小故事作為導引,增添活動的吸引力,這款中國冒險背包即從進入夢鄉並穿越歷史開始,夢中甦醒的參與者,第一件接觸的就是古代中國人所用的硬枕,由此可見故事與文物之間的重要連結。
另一款背包「探索建築」就稍微嚴肅了些,沒有加入奇幻故事,而是專注在「如何成為一名建築師」,主要設計給年紀稍長的孩童,開發他們的創造力並啟發他們日後從事創意產業。活動內容是由我跟國內建築師經過討論而開發成的。一開始,我們先繞博物館一整圈,挑出與主題相關並適合加入活動的展品,最後同樣地,教育小組將原先複雜的建築語彙轉化成大眾語言,並發展成不同小活動。全部設計完成後,我們在學校寒假期間做了一次測試,那次所收到的回饋非常重要,我們根據參與測試家庭的建議,修改了許多細節,例如其中一項活動需要做太多數學問題,過於困難又不夠有趣,我們因此淘汰那項並設計了新款作為替代。
每款背包其實都有它的背後故事與歷史。而我們除了請館內策展人協助之外,有時也與外部機構合作,例如針對五歲以下孩童所設計的「小小動物使者」是與社區兒童中心合作而成,「好奇的瓷器」則是我們小組與李奧納多爵士及艾斯特.沃芙森女士基金會(The Lord Leonard and Lady Estelle Wolfson Foundation)的合作案,或是剛才提到與國內建築師設計而成的背包,這些都是背包的精彩由來。
戴:目前貴館內總共有12款背包,除了剛才提到的幾款,可否請妳針對其他款主題、內容與特質進行詳細介紹?
柯:從最近期推出的背包講起,2015年開發完成的「好奇的瓷器」將文化範圍拉至整個世界,探索人們如何製作瓷器並將它們運送世界各地。我們館內瓷器區收藏非常豐富,其中中國景德鎮的收藏十分重要,青花瓷在當時被荷蘭人帶到歐洲,強烈影響荷蘭的瓷器發展。這款背包主要講述的是這段故事,內容特別針對視障兒童所設計,觸及五種感官經驗,讓孩童能用摸的、聽的、聞的方式學習。剛才提到的「在中國的一場冒險」是以夢境為故事開頭,進入夢鄉的孩童因而踏上一場探索古老中國王朝的冒險之旅,接觸古時候用的硬枕頭、帝王龍椅,並嘗試以中文寫下自己的名字與年紀,並在「扮家家酒」的遊戲中品嚐中國的茶葉文化。此背包內展品皆位於中國展區,主要設計給5到8歲孩童,手冊上因而較多文字需要閱讀。還有我開發的「探索建築」則針對更大的孩子,大約7到12歲左右,背包內容會有些算數與邏輯問題,從中認識建築圖學、光線、材質與空間概念,繪製出屬於自己的建築空間。
專注在英國1500-1760與1760-1900年展區的「驚艷空間」則邀請參與者將自己化身為一名室內設計師,回到十八世紀的英國,深入了解維多利亞式的室內裝飾美學。同樣以時光旅行故事出發,「時空旅人」將時空拉回中世紀的歐洲,引領參與者從中探索當時的每日生活與食衣住行,展區分布於歐洲中世紀與文藝復興展區,適合7到12歲孩童。「奇妙中東文化」以認識早期伊斯蘭文化為核心,在皇宮與清真寺中穿梭,體驗當時的人的生活美學,針對6到9歲孩童所設計,這款是館內最原始背包的其中一款。另一款元祖背包則是「魔法玻璃」,邀請孩童進入裝飾玻璃的魔法世界,探索五花八門的色彩、設計與形狀。最後一款是我所提及的「小小動物使者」(Agent Animals),展區涉略中國、日本與南亞區,適合五歲以下的孩童,內容簡單很多且沒有活動手冊,只有一張地圖帶領孩子找尋博物館裡的動物。這款背包目前被列入館內下半年度的考察項目之一,我們近期應會更新小小孩的學習背包,希望能帶給觀眾更新奇有趣的活動。
戴:對妳而言,「學習背包」迥異於其他博物館藝術教育活動的最大特色為何?
柯:基本上,V&A的教育計劃非常廣泛,館內每週、每個學校假期(寒暑假、復活節與聖誕節假期)都有各類型活動,像是由藝術家或設計師帶領的工作坊,學習背包只是其中一部份,但它是唯一每個平日皆提供的教育活動,也是我們最具特色的自我學習教育。這樣的方式較有彈性,參與者將自己開始這段旅程,於不同展示間實施每項活動並從中學習。學習背包的最大特色就是自我主導權,舉例來說,「探索建築」背包讓參與者化身為小小建築師,設計家居與不同空間,進入自己的想像世界。如此讓孩子自己踏入探索旅程的過程能夠激發他們的獨立性與創造力。博物館教育必須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習方式做活動設計,有些人喜歡大型群體活動,有些則喜歡自我學習或只與親近家人互動,這時不同活動類型就極為重要了。
戴:除了開發設計之外,「學習背包」的維護必定是很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否能請妳就這點深入討論?
柯:學習背包的保存維護其實用到非常多的人力資源與時間。基本上每週一早上,館內的行政人員會檢查所有背包,確定所有內容物皆無破損或缺少,細節上像是電池是否有電,或是色鉛筆是否需要更換等。在重要學習假期前,我們則會花半天時間仔細跑這個流程且發放更多到博物館主入口服務台,那裡是我們為特定假期增設的背包發放點。這些檢查、發放背包的人員都是通過館內訓練的,特別是學習中心的工作人員,他們知道如何與親子互動並鼓勵他們進行學習背包活動。我們教育組有一個特殊指南書,內容包括所有後背包細節,除了每日責任之外,如何與參與家庭互動非常重要。其中,館內也教導人員如何幫助家庭選擇背包主題。年齡、孩子性格、特殊興趣與嗜好等皆是選擇考量。在指南書裡,我們詳細列出背包內物件以及活動會如何使用它們,這些視覺資訊對於須詳述背包內容的狀況非常有幫助。此外,我們也準備一份物件清單,標示所有物件的屬性,以及最重要地,每個物件當初採買訂購的出處,這得已讓日後負責背包的人能找到同樣的物件。除此之外,教育組與每個部門策展人之間的協調很重要,我們必須時常與他們聯繫,確認每項涉及活動背包的展品的狀況,包括送修維護或外借等。畢竟,我們不希望參與者找不到相應的展品,而失去學習的機會。
戴:最後,想請妳分享自己對於博物館在教育上的角色。對妳而言,當代博物館/美術館的「互動經驗」有多重要?這樣的學習活動如何助於孩童更深入了解館內收藏?
柯:互動經驗能讓孩童、親子更專注,他們有了一個焦點去投注心力,學習也更增添了樂趣,如此的學習也更能啟發孩子的創造力。我想,這是每個博物館、美術館教育組的使命,我們希望每個來訪的觀眾能享受館藏;享受學習的過程與美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背景,而每個孩子都有他們自己的特質與學習習慣,我們投注心力在不同類型的教育活動,旨在讓每個人都能愛上博物館這個另類學習場域,期望他們能擁抱這樣的學習方式,如此一來,不僅讓文物不再只是物件,更增添博物館內的生氣。
參考資料
1 John H Falk、Lynn D Dierking 著,林潔盈等譯,《博物館經驗》,2011 年,臺北:五觀藝術事業有限公司。
2 侯天麗,〈博物館學習的再發現:家庭學習研究〉,《博物館學季刊》,2009,23(2):41-60。
3 "Designing Museum Activity Backpacks for Family": http://www.vam.ac.uk/content/articles/d/designing-museum-activity-backpacks-for-families/
4 Mike Davis, "Through the Eyes of a Child", V&A Magazine, Summer issue,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