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
黃尹珊 Huang Yin-shan 毓繡美術館教育推廣人員(105-106年)
陳雨農 Chen Yu-nong毓繡美術館教育推廣人員(105-106年)
採訪|
王柏偉 Wang Po-Wei 臺北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
王柏偉(以下簡稱「王」):可以說明一下毓繡美術館當時為什麼想要發展「親子學習包」嗎?
黃尹珊(以下簡稱「黃」):學習包的誕生,來自於教育推廣組成員的「觀察」。由於初期館內缺乏獨立的教育活動空間,我們發現,多數來館的家庭觀眾無法真正參與到美術館的場域中,縱使家長試圖引導孩童認識藝術,孩童對於陌生、空曠的展覽場地所產生之畏懼或興奮情緒,往往阻礙了他們親近作品的機會,導致父母最終只能選擇在戶外園區活動(或是帶著孩子在展間漫無目的的閒晃,我們打趣地稱之為「喪屍型參觀」)。這並不是教育人員所樂見的狀況,於兒童,我們認為少了一次難得的學習體驗;於家長,則是少了與孩子構築美好回憶的機會。
推廣組成員在發現問題後提出了製作學習包的想法,但礙於當時展覽題材不適用,加上館務作業繁忙,此想法的具體化一直到了藝術家連建興的展覽才得以實現。
王:請問對於親子學習包的整體規劃是如何呢?花了多少時間?規劃內容大致又是如何?真正參與規劃與籌備的人員組成是什麼樣的背景?有沒有外部人員參與規劃呢?如果有,他們參與的方式與內容如何?這個計畫的預算的規模如何呢?
陳雨農(以下簡稱「陳」):學習包規劃方面,主要以扣合展陳主題及刺激孩童「主動探索」、「發展興趣」為其目標。我們希望學習包的內容成為媒介,引導家長及孩童從作品中連結生命經驗、創造彼此對話。
實際操作方面,製作時間約為三周左右(含學習包內容討論及完成後測試);成本約為三千元(我們先以館內現有材料發展適合的教具,確認缺少的品項後再行物料採購,材料多來自大創或草屯當地的書局,而當時的大創尚為39元均一價的營業模式,因此節省不少製作成本)。
我們的團隊組成相當有趣,除了成員尹珊為博物館專業背景,其他成員分別為畢業於新聞系的雨農、室內設計系的杰勳,後期又加入了擁有劇場背景的實習生欣蓉,看似湊不到一塊的幾個人,卻意外完成了別具特色的學習包。成員的分工大致如下:尹珊負責學習包內容整體規劃;杰勳、欣蓉負責設計(感謝兩位成員設計出了饒富趣味的著色卡);雨農則是擔任校稿,協助說明文字的修正。
雖然每個人有各自負責的任務,但凡組裝教具、印製等手工部分皆是大家共同完成,除了上述成員,實習生孟真、暄惠及小志工們也提供了不少協助,減輕團隊不少的時間壓力。
王:請問親子學習包的實際執行狀況如何?
黃:學習包實際使用成效可以分成兩種角度看待:一、租借人次。二、觀眾回饋。
以租借人次的角度出發,學習包的成效並不如預期,單就以入館家庭觀眾的租借情形來看,踴躍度並不佳。若以觀眾回饋的角度出發,我們相當肯定學習包的影響力,除了毓繡美術館的好鄰居坪林國小到館使用外,埔里鎮南光國小的教師主動向館員提出租借申請,並自行開車至館領取教材,更主動將學習包的教學狀況回饋給教育人員。當我們看到同學在課堂上認真使用教具並開心互相討論的照片,那種成就感遠遠大於租借登記表上的數字。
王:請問親子學習包計畫如何與展覽或其他的教育推廣方案相互搭配?
陳:展覽搭配方面,我們邀請了藝術家加入前期的規劃討論,除了使其創作內涵能更貼近學習包內容,藝術家的親身參與也能提供教育人員更豐富的靈感。
例如藝術家連建興「我願望散步島國只深深的凝視」一展,我們以作品中出現的「童趣」元素為核心,使用童玩、鯨魚、多拉A夢等符號發展互動教具,並邀請連老師為學習包設計明信片;而展間宛若叢林般的色彩配置,使我們突發奇想在學習包加入了迷彩帽、迷彩領巾、放大鏡等工具,讓小朋友能化身探險家,打造沉浸式的觀展經驗。藝術家盧嬿宇、黃品彤、楊柏堯、盧舫四個展中,我們以「材質」、「感受」為出發點,透過任務卡引導、木材質觸摸及作品故事陳述,加強孩童對於藝術創作基本面之認識,並建立孩童以生活經驗詮釋作品的能力。
黃:結合其他推廣方案部分,主要有三種方式:
一、搭配「我的美術課在美術館」專案,於教學時加入學習包使用。
二、學校團體租借不收費,鼓勵老師將美術館資源帶入課堂。
三、搭配館內特殊活動免費租借。
王:請問毓繡美術館在親子學習包的規劃與執行上,瓶頸因素為何?有沒有遇到無法克服的困難?
陳:總體來說,從學習包的發想到使用,我們並沒有遇到所謂「無法克服的困難」。過程中當然有許多困難面,但我們認為只要盡力了,都不會是無法克服的難題。在所有的瓶頸中,我們認為主要在於多數國人未建立於博物館/美術館內使用輔具(教具)的習慣,因此在推廣的部分較容易有無力感。
其他例如人力上的限制、成本與效益如何取得平衡及現場突發狀況皆是當初在執行階段常面臨的問題,但這些難關對我們來說都是養分,除了能更了解觀眾與教育人員之間的認知落差,也能提供館方未來進行相關活動推展的改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