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主選單
:::

閃爍與游移的視點:評陳建榮個展「Finders Keepers」

Flickering and Shifting Viewpoints: On Chen Chien-Jung's "Finders Keepers"
展覽觀點 TFAM年度個展-圖片 展覽觀點 TFAM年度個展-圖片

對於陳建榮「Finders Keepers」個展的初次印象,看到了各種類型的設計圖,包含位置指引圖、建築設計圖、機械操作說明圖、玩具構造圖,這些圖都指涉了一種精準的科學態度,一開始以為陳建榮對這種精準的圖說有興趣(現在這些圖幾乎都以電腦儀器取代手繪製作),然而再進一步觀看作品,發現作品連結了許多不同的面向,在此主要提出三個引領我去觀看與感知的面向。

對於陳建榮「Finders Keepers」個展的初次印象,看到了各種類型的設計圖,包含位置指引圖、建築設計圖、機械操作說明圖、玩具構造圖,這些圖都指涉了一種精準的科學態度,一開始以為陳建榮對這種精準的圖說有興趣(現在這些圖幾乎都以電腦儀器取代手繪製作),然而再進一步觀看作品,發現作品連結了許多不同的面向,在此主要提出三個引領我去觀看與感知的面向。

《Landscape 143》,2020,壓克力顏料、綜合媒材、畫布,91×65cm-圖片
《Landscape 143》,2020,壓克力顏料、綜合媒材、畫布,91×65cm
圖為《Landscape 143》畫面下方的局部放大-圖片
圖為《Landscape 143》畫面下方的局部放大
《Landscape 135》,2018,壓克力顏料、綜合媒材、畫布,162×260cm-圖片
《Landscape 135》,2018,壓克力顏料、綜合媒材、畫布,162×260cm
陳建榮「Finders Keepers」的展場一隅-圖片
陳建榮「Finders Keepers」的展場一隅

繪畫的空間

《Landscape 143》裡有一組像飛在空中的房子。仔細看位於畫面下方的複製印刷影像,原來這是近一百年前抽象藝術其中一位創始者馬勒維奇(Kazimir Malevich)的作品,上面寫著「給地球人居住的未來房子」。所以這件作品是陳建榮重新詮釋馬勒維奇的作品。從這個起點開始對陳建榮的作品產生一種新的連結,介於寫實與抽象、空間與平面的繪畫探險,也是一種感知經驗的探險。

 

我們可以遙想當時馬勒維奇對繪畫的熱情,某種新的感知催促他創造新的繪畫。20世紀初人類科技發明的躍進,新的視野與速度使藝術家無法單純地用過去的方式繪畫,馬勒維奇去除了形象的重量,提升到宇宙般的高度,將整個世界看成一種建築系統,繪畫不再是再現式的景象,而是還原到純粹的造形,讓繪畫擁有自身獨立的語彙。由於馬勒維奇對世界的感知改變,促使他用新的思維進入繪畫的空間,一種非水平線、人類的視域,而是一種空中的、超越人類的視域。這件在馬勒維奇原本是一張鉛筆稿,並且建築是許多大小不等的長條形方塊組成,陳建榮讓它變成一組飛在空中的房子,它的造型也像北美館的建築造型,這張畫放在北美館有一種對話性,作品跟藝術史與現場場域進行對話。

不同於馬勒維奇,陳建榮的建築系統讓我看到的是一層又一層的幻象,許多曖昧與矛盾的情形被他精心地構造,一種介於圖說╱寫實、繪畫╱草稿(已完成╱未完成),甚至從平面到穿透性的深度空間,最後又到平面性的多層次空間幻象。《Landscape 135》描繪看似植栽溫室或工廠的內部空間,但中間的畫面卻有一個邊框,暗示中間的景象是平面的,畫面的光線與屋頂都恰巧跟邊框以外的空間相關,它的邊框暗示了可能是一張「畫」被吊掛在某個房子的裡面(或者是一面鏡子反映另一邊景象,但這個的可能性很低,因為並沒有出現站在這件平面前的畫家樣貌)。當我以為藝術家其實是畫植栽溫室或工廠的內部空間時,又看到畫面有不一樣的線索,整張最外側的邊框,發現有類似折線的痕跡,暗示這是一張曾經被摺過的畫,所以整張畫面又回到是一張平面的狀態。在觀看的過程中,不停地被陳建榮搞混我的視覺,作品不斷地喚起各種觀看經驗,同時存在既是平面又是有深度的空間感,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繪畫中發生了。畫家精心思考畫的內部與外部各種會發生的狀況,例如這件作品是兩張畫布合併組成,一定會有不能避免的黑線(隙縫)在畫作中產生,以往為了欣賞作品,時常將那條線當作不存在。陳建榮很巧妙地用對稱的摺線去合理化中間的隙縫,讓摺線的幻覺變成與真實產生聯繫。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致力開發繪畫中視覺的訝異感與趣味,他的《人類的狀況》(The Human Condition)系列作品是表現畫、窗戶與窗外景色的奇異景象。如果說詩喚起了我們對世界一種奇異的、打破或震撼習以為常的感知,而繪畫的詩意,從馬格利特或陳建榮的矛盾與曖昧的安排下,喚起了一種奇異的感知經驗,這種奇異的感知是不停地讓視覺來回並介於繪畫、現象之間。有時是一種頓時的乍現,有時是一種緩慢的、無法理解的遲延。

從陳建榮之前的Landscape系列,可以看出作品裡的各種場景與現實空間無關,建築設計圖的穿透性似乎拉開了藝術家的想像,一種介於秩序與無序、繁雜與簡化、精準與隨意的並置,陳建榮精彩地開展許多奇妙的繪畫空間或新的視域,隨意的線條與大膽的色彩,感到一種暢快與自由感。

 

《Landscape 134》,2018,壓克力顏料、綜合媒材、畫布,170×362cm-圖片
《Landscape 134》,2018,壓克力顏料、綜合媒材、畫布,170×362cm
《Landscape 140》,2019,壓克力顏料、綜合媒材、畫布,130×162㎝-圖片
《Landscape 140》,2019,壓克力顏料、綜合媒材、畫布,130×162㎝

介面與速度

這次展覽名稱是Finders Keepers,通常指的是小孩子撿到什麼,就會認為這是屬於他的。在陳建榮的作品裡,常看到許多看似拼貼的繪畫效果,例如一張有景象的圖或照片被貼在畫面上、隨意在紙張剪下的造形與被剪下的造形、繪畫過程中產生的不規則剩餘物(像紙膠帶或乾掉的顏料撕下的殘留物),這些物件都是讓藝術家思考如何表現畫面的各種空間感與造形對話。然而這個展名讓我聯想到蘋果電腦的桌面系統Finder,它是使用者最先接觸到的程式,呈現整個作業系統的主要視覺風格,將各種類型的檔案呈現在虛擬的桌面。由於我們時常使用,所以幾乎感受不到這種介面。陳建榮的每張畫的邊緣幾乎都畫有邊框,而且部分作品不只是一個介面,時常有許多的框、線,暗示不同的介面的結合或覆蓋或浮現,雖然陳建榮的畫都是模仿物質性的效果(例如剪出一個洞或是貼上一片東西),但是整個畫面留下不穩定的筆觸與各種痕跡,給人一種不同的速度感以及資訊爆炸的感受,例如《Landscape 134》、《Landscape 140》。如果我靠近《Landscape 140》的畫面,會感知到一種混亂與不確定,彷彿從身體內部爆裂開來的景象。

喚起內在經驗

對馬勒維奇來說,繪畫空間是純粹無暇的零度空間,就像宇宙般地永恆,這也顯現他們內在精神是認同自古希臘哲學所推崇的精神性,藉由幾何圖形表現秩序感,其中的時間感是靜止的。陳建榮作品的空間感是躁動的,無人的景象、外框、貼紙碎片暗示它是一個被操作的介面,召喚一種不確定感。讓你去感知並走進他的空間暗示。陳建榮所召喚的不確定感,似乎是在觀看一個被存放(或遺忘?)很久的紙張被攤開來的時刻。這種時刻讓我想起發現被存放很久的照片或過去珍視的物件,那一瞬間有一種熟悉又陌生的感受,我既是在過去又是在現在,我既是在那又不在那,一種無法肯定的感受。所以陳建榮的作品不是再現某個場景,而是召喚一種感知或情感經驗。這種感知經驗很多元,可能是藝術史或美學的感知,也有可能是吸引他的物件,投注對此物件的情感,例如畫飛機等玩具的作品,陳建榮不是單純的畫玩具外面的樣子,而是它的內部圖說,喚起一種操作經驗,童年時研究與想像它種種的可能性,藉由遊戲的過程:拆解與重組讓我對結構有新的啟發與認識。玩具也開啟了我對世界新的想像,玩具具有各種的可能性,具有一種魔幻性。

另外作品喚起的感知經驗,也有可能是藝術家的內在書寫的空間化,因為作品不是呈現一種秩序空間,在陳建榮的繪畫裡,看起來是不停地竄動或變化的空間,似乎在不停地質疑視覺經驗,也不停在校對自身存在位置。現代社會充斥大量與快速的訊息,其實我們的身體一直不停受到各種訊息的影響與刺激,不同時代的地景或室內空間的繪畫,都可以感受畫者所處的空間感、節奏性以及存在狀態。繪畫在這個時代面臨的影響不只是物質的掌握與了解,還有電子媒體、交通與機械速度對身體的影響,因為你不再像過去可以全然做自己,自己可以擁有所有的時間。我們已習慣同時做許多事情,拼貼、多視窗的畫面,對事物的不確定感等,陳建榮繪出我們所處這個時代一種閃爍、不安的存在感。

註釋

    相關文章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