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編輯語

Editor's Letter
-圖片

今年底出版《現代美術》季刊207期之後,明年期刊將再度改版,預定一年出版3期。這一期主要內容有「展覽專題」、「建築專題」、「藝術計畫」、「藝術家研究」、「文獻研究室」等五項專題。首先,全球疫情肆虐之後,今年有數項重要的國際大展,包括:「2022威尼斯雙年展」、「柏林雙年展」與「德國文件大展」等。繼第205期刊登本館籌劃之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記事,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的策展方式,來自印尼的策展團隊ruangrupa以「穀倉」(lumbung)的概念策劃文件展,有評論者認為是策展方法一個新的里程碑。因此,本期「展覽專題」特別訪談受邀參加本屆文件展「穀倉藝術家」(lumbung artists)的張恩滿,以及在集體創作的方式下,通過「穀倉藝術家」的泰國團體「Baan Noorg藝術與文化合作社」(Baan Noorg Collaborative Arts and Culture),共同參與文件展的「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成員羅仕東與許家維,藉由他們的經驗分享,帶領我們瞭解本屆文件展如何透過集體(collective)共作的創作與工作方法,彰顯去中心化的展覽策略,並形塑藝術社群間,資源與知識共享的精神。

為籌劃「臺北藝術園區」的興建,本館以「預見北美2.0」為平台,分兩年先後推出「建築篇」與「藝術篇」擴建座談系列。今年8月21日的「藝術篇」擴建座談,鑒於5月20日已選出負責設計與營造的建築團隊,因此除了館長簡報新館的未來願景與劉培森建築師說明設計理念外,進而從文化政策、美術館營運與藝術工作者等角度,規劃三場座談,並側記當日講者們提出的觀點與建言,刊於本期「建築專題」中,作為藝術園區興建過程的珍貴紀錄,並前瞻未來。

相對於設計與營造建築實體,本期「藝術計畫」則收錄2022 X−site《藍屋》團隊的《藍屋研究》。著重人內在感知的「建築」,《藍屋研究》透過策劃「藍眼睛」、「藍身體」、「藍耳朵」、「藍鼻子」與「藍意識」等五場身體經驗的公眾活動計畫,期待尋回人類採集世界訊息的本能,並表達所謂空間的本質,是透過記憶與想像所搭建而成。

最後,「藝術家研究」則聚焦當代畫家葉世強(1926−2012)。他的生平頗富傳奇色彩,藝術風格獨樹一幟,橫跨水墨、油畫、書法、創作詩歌、製作古琴皆有極高造詣。生前行事低調、離群索居,曾在新店和花蓮獨居數十年。本期特別邀請葉世強在1995年至2006年居住在花蓮期間的好友潘小雪教授,以2007年發表葉世強的研究文章為基礎,再補述他居住於花蓮期間的生活、創作與藝術觀。「文獻研究室」則關注1988年至1994年間《自立報系》的攝影專題版面,特別專訪曾擔任〈視覺出擊〉版主編周本驥與攝影部主任劉振祥,探討當時專題版面的構成與解嚴後報導攝影發展的影響,同時預計於2023年上半年規畫「1988-1994《自立報系》攝影專題」藝術計畫與座談等延伸活動。

註釋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