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關於「我們」

The Making of Weee
特別企劃 人.機器.自然-圖片
發條鼻子《weee》現場表演

被名為《weee》的作品,是屬於「讓我們穿透魔鏡,迎向新世界!」的其中一部分,策展人蕭淑文將之稱為一個「協作型」展覽,下文將試以五種組成《weee》的物件與題旨為名,述及在創作構成中的一些概念或想法,作為一種紀錄和參考。

被名為《weee》的作品,是屬於「讓我們穿透魔鏡,迎向新世界!」的其中一部分,策展人蕭淑文將之稱為一個「協作型」展覽,下文將試以五種組成《weee》的物件與題旨為名,述及在創作構成中的一些概念或想法,作為一種紀錄和參考。

一、我們

承上所述,不只是「魔鏡」可視為三種作品的協作展覽,《weee》本身也自成一種「協作」,當中可以分成三部分:一是創作團隊組成人員(我們)間的合作,二是不特定參與者(他們)的共處一室和應題發揮,其三則是由此兩邊(我們)在互動之間,所構成的整體活動。我們,是《weee》名稱的原意,取自英文中的第一人稱複數主格「we」——藉由這個詞,我們畫出一種區域、一條界線,串連起「我」與他者而成為一體,並處於相對你們或他們的位置。

團隊以「發條鼻子」為名,由在表演藝術領域各有專業的創作人參與其間,包括劇場技術與設計者如洪伊俊、黃昶智、陳冠霖、廖音喬及表導演與創作者蔡佾玲、許哲彬、陳茂康等,透過跨領域的集體構作,整合分工、組織作品。嗑嗑絆絆、跌跌撞撞、反反覆覆、來來回回,有時還會相忘於江湖(討論過後,什麼都忘了),在這個過程裡,其實會有種「草創」感,與其說是所謂的創作發想,更像是在創業,甚至是創建一個什麼系統、組織一個什麼組織:一群人有共同的大目標,在實際執行的層面、流程的步驟、技術的細節,則得繼續研究、編排。

發條鼻子,《weee》,2018,裝置,複合媒材。-圖片
發條鼻子,《weee》,2018,裝置,複合媒材。

二、系統

在一開始,我們持有的共同概念便是「系統」,大致上的畫面是這樣的:人身處於可見與不可見、甚至他也不能察覺的系統中,透過某種勞動或不勞動,他以自己的意志行動;這個行動便輸入了訊息,經過沒有人知道的過程,最後輸出(至於會對於此人,或任何人造成、不造成影響,則未可知)。它或許可以跟演算法、大數據統計方法,或是生活中「你丟什麼餵Google,它就丟什麼(廣告)給你」的日常相呼應。許哲彬在討論「由人們造出來的各種系統」時也提到,當系統被建立出來之後,我們仍會試圖去修整、校定,找出它當中的錯誤、然後改正,這樣的想法,便是以建立一個完美的、無暇的系統為宗旨。於是,從系統的討論出發,便有了建立系統的人、使用系統的人、相信系統的人、不明就裡而被系統牽著走的人,或許再加上(以為自己)置身於系統之外的人。

跳出去說一下自己當時(偷偷)聯想的內容:過去看過名為「功德增損的真相」網頁——這是一篇由清海無上師講述,由信徒協助整理出來的表格——當中列出人類在平日中的作為,如何影響所謂「自身靈性點數」的增減,目的便是勸人多行(他所認為的)善事,以「賺取功德、彌補損失」。我無法理解點數的計算方式和設定標準,例如,煮飯給別人吃「+40點」、煮飯給自己吃卻「-20點」;有時候還有小數點後三位(吃一根香蕉「-0.004點」)、有時候數字又會多到難以想像(賣酒「-2億到10億點/年),更出現像這種以年單位,或不以點數而以百分比出現的數值。這種無法理解、不清楚內部工作方式的「黑箱作業」,其實便是系統的一種,我不解,誰也沒必要跟我說明,它自成一套邏輯、一個世界,並發散到不知道哪裡,或許是某個「良善之地」(美國影集Good Place的中文名稱,劇中便是以點數計算行動,在死後統計、決定發配何處的設定)。

發條鼻子,《weee》,現場表演。-圖片
發條鼻子,《weee》,現場表演。
發條鼻子,《weee》,現場表演。-圖片
發條鼻子,《weee》,現場表演。

三、黑箱

展覽中有許多大型黑色箱子座落各處,那便是從上述的系統繼續發展出來的東西,試圖將系統與身體、與現況、與當下產生連結和對應。我的想像是,系統有三種。第一便是我們的身體,它是獨立運作的黑箱——有血液、有器官,或許還有查克拉;第二則是自身與人的關係,交友、交往、交陪,知人、知面、不知心,自身與世界的關係,以及在互動時所建立的網絡,或是應對進退、人情世故等,也可以包含在內,即是當下及現況;第三種便是在此時、此處、此生、此身之外的種種,更為龐大複雜、以難以解讀的資訊、體系、思想、歷史、生物進程所組合建立的系統,當然也包括創世神、造物主擅自將我們納入的這場令人匪夷所思的遊戲中。

於是希望黑箱能夠身兼了上述三種功能,體現身體與個體、體現關係和聯繫、體現世界和那些我們不能理解的神祕。蔡佾玲分享過一個念頭(容我擅自以「肉身」稱之),在說起關於自然產物和人工食品的營養成分,以及西方古典身體美學及當前的健身習慣、健康生活時,她聯想到我們對於身體的掌控跟希望掌控身體的需求,並談及在危及存亡的關頭,我們所擁有的始終就是這副肉體。試想那些有關末日、有關生存的想像,要奮起抵抗或苟延殘喘,便是在描繪人類與其身體之間的關係;從肉身繼續走下去,是與勞動與動有關的討論,最後在黑箱的設計上,出現了「姿勢」的各種形態——以站立、坐、蹲、躺、趴、爬進入或待在黑箱——即是由此而出。

發條鼻子,《weee》,2018,裝置,複合媒材。-圖片
發條鼻子,《weee》,2018,裝置,複合媒材。

四、走線

在系統和黑箱之後,有了關於線材佈置的設想:可以肉眼觀察到、親以手腳觸摸踩踏的線,得以佈滿整個空間,它可以具體地呈現出我們對於「系統」的一種簡單想像,相互連結,但是不明就裡。與其將線材藏在什麼的後面,或貼近牆壁假裝消失、視而不見,將其完全披露展現眼前,並且一兩條集結、匯聚朝某處前進,似乎更能突顯那個「謎」與「黑」的效果。經過黃昶智的設計,我自己的想法是,線材不僅活著走出了「線材之道」,它們的整齊劃一、結伴同行,堅毅地直行、堅決地繞道,頭也不回地揚長而去,其實還存有一種莫名的恐怖感(從走線變成「線」在走),也具備了快慢不一、內外不同的速度感。

在此也想說明一下關於整體空間的運用,地上的佈線概念,某種程度來說,呼應的是天上的航路;日日行經北美館上方的飛機,在這個作品裡扮演了一個重要的元素。美術館一樓大廳的左右及入口共有三面落地窗,外在環境的植栽、天空、光線,可以毫無遮掩、難以阻擋的進入這個場域,這其實對於我們在設計的想像是個難題,一方面希望能夠妥善地利用內外互通、共同享有什麼卻又分隔落地窗兩端的這層特性,一方面極高的窗玻璃卻也會讓任何出現在外部的物件,消融在後方的景色裡,換句話說就是遮了可惜、不遮就得處理。而後,我們自飛機的視覺和聽覺效果作為出發,去設想如何在這裡,與周遭的自然空間發生關係。線材的上下呼應,是默默埋在某處的想法,它其實較難變得明確,於是將念頭轉往「時間」(飛機什麼時候會來?),這個空間非需要阻隔一切的黑盒子,它本來也就不是如展覽空間般的白盒子(我們都有了箱子,還需要盒子嗎?);如果裡面的黑箱是肉身,如果走線具現了日常的連結,那麼窗外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美術館右側東面升起、左側西般落下的太陽,便代表上述關於「系統有三種」的最後那一種,成了日日為此上色的設計師(雖然它有時會被身邊簇擁著的助理白雲們遮掩)。

發條鼻子,《weee》,2018,裝置,複合媒材。-圖片
發條鼻子,《weee》,2018,裝置,複合媒材。

五、錄音

三種系統分別以各自獨立的黑箱內部、互有連結的黑箱外部以及大廳內部空間、北美館外在環境等三個區塊呈現。接下來就想說一下無形的部份,關於錄音帶還有黑箱內部的錄音機。在每個黑色箱子裡,都放有一台錄音機,有的可以錄音、有的可以播音(其實全都可以自由地播音和錄音)。回到「我們」與《weee》的主題,在協作時,其實能夠感受到當群體有共同目標時,反而容易在往目標前進的方式、節奏、步驟、流程、執行的種種細節上,花許多時間一一仔細推敲。在一開始我們的討論裡,有出現關於系統的「門」的概念:想像在系統之前有許多門,門後的內部通道相互聯繫或只是死路一條,於是選擇通過哪扇門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也就是說,沒有選對或選錯的結果,只有選擇或不選擇。此時(在會議的記錄上)曾出現過一句以「我再怎麼努力⋯⋯」為開頭隨意延伸聯想的句子,這其實對於其後關於「個體」與「群體」的討論,有了某些程度的影響,也映照著討論疲乏後的某種狀態。

在多扇門之前選了一扇,通過,然後走下去;會怎麼選擇、以何為判斷,便是有關未來的想像(我走這裡會去哪裡、我為什麼想去那裡)。然而,若以門為比喻,是以個體為主,我選我的、你選你的,大不了門後再見,前提是,我們其實都在「誰」設計的門裡選擇、通過「誰」為我們開啟的門、走出「誰」所建立的道路。這個「誰」便像是那無形的系統(或說黑手),於是,再往後退一步以群體來想,如果今天、這一群人,連為何聚集的前提與目標都沒有(我們七個人坐在這裡開會,共同目標是為了完成在美術館舉行的展覽製作),那我們會如何選擇?以及,為什麼要選擇?待在這裡不好嗎?我們必須就「通過」門,或「不通過」門,先達成共識,然後再來選擇一號門、二號門,或是哪一號門⋯⋯。

發條鼻子,《weee》,2018,裝置,複合媒材。-圖片
發條鼻子,《weee》,2018,裝置,複合媒材。
發條鼻子《weee》展場一隅-圖片
發條鼻子《weee》展場一隅

藉由錄音和錄音帶來討論未來,我自己覺得會有點像是拆門的過程。如果我對於「我們」,已經沒有任何的想像,那麼未來便由「誰」為你造門,或沒有人需要門;在私密的空間裡不管是完成錄音,或聆聽別人的錄音,並不能真正建立討論,但它耗費了時間——屬於錄音帶的「一比一」時間;這段時間,就跟坐下來開會討論是一樣的,它徒勞、令人不耐、疲憊,而且時常感覺煩躁,卻也是一種勞動,屬於肉身的、吐露腦中黑箱的、費盡心思的勞動。從這些耗費的過往、被洗去的聲音、飛過的飛機聲音裡、日出日落和如呼吸般默默吞吐的光線中,「我們」或許能有機會開始屬於自己的想像,獨自一人待在箱子裡,或與陌生人在沙發上坐下,繼續說、繼續聽。

註釋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