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館長序—影像的時代映像

Preface: The Image in the Era of Image
現代美術學報 15-圖片
現代美術學報 15-圖片

摘要

本年度出版的《現代美術學報》第 15 期,經過多位國內各專精門類之學者專家評選,自多元的徵稿稿件中,挑選出符合當前時代趨勢的優秀論述四篇:

曾少千女士以台北都會邊緣的一塊破舊的聚落「寶藏巖」爲基底,環顧地區居民和改革者的拉鋸,《空間故事與美學之用:寶藏巖泡茶照相館計畫》討論的不僅是一個社區的興衰頹敗,亦非關其特定的「復建計畫」之執行與成敗之價値判斷,由執行的過程,公部門所推動之「居民自主」,和易客爲主的藝術工作者點滴積壘的訪談紀錄,顯示美學自主性和工具性之間所引起的弔詭情節之呼應。

戴麗卿女士以藝術史學者的眼光檢視現代藝術的媒材,《作爲藝術學的影像學與媒體藝術:德國藝術史學之新徑》巨細靡遺的將德國的現代藝術發展作了完整的交代,更將科技融合於藝術的淵源,和影像媒體被納入學理互動的關係鋪陳其間,前瞻未來媒體藝術與影像學,過去刻板印象的圖像符碼所擁有的單一性,反而潛藏更多發展可能。

鄭勝華先生由波坦斯基的影像作品討論西方文化處理「生存」問題的掙扎心理。無可諱言的,《生與死的影像辯證一論波坦斯基 Christian Boltansk i的作品》要談影像的美學存在哲思,對照波坦斯基對「光」和「影」的存儲之時空轉換,及羅蘭巴特所謂之攝影「變主體爲客體」的死亡過程,現代人看待生命存在和生存意念的辯證,照片作爲當代藝術表現的媒材,誠然是跨越視覺的。

蔡佩桂女士的《影像裝置中的身體存在》一文,舉近期的幾檔影像裝置展的作品爲實例,試圖藉由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和羅蘭巴特的「刺點」理論,提出面對當代藝術的影像「裝置」和「身體感知」模式的論述。以梅洛龐蒂從觀者的身體知覺與作品的主體存在,了解存在於「象」本質及其客觀層面和觀者間的存取經驗。

本期選錄的四位作者以其個別的學術背景發表論述,由不同的面向和論點切入主題,但是不約而同地,皆將「影像」在當前的藝術角色,和重建影像對視覺回饋的意義及經驗深入闡述,顯見《現代美術學報》所歸納之觀點,是符合新時代發展共識的。

註釋

    相關文章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