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思潮與出版‧八○:趨勢開腦‧資訊變形蟲

Trending Ideas, Publishing, and the Eighties: Brainstorming and Information Amoebas
特別企劃 啟蒙・八〇-圖片
特別企劃 啟蒙・八〇-圖片

1980年代是境內與境外資訊爆炸的自由化時刻,可以說各個不同領域的人都藉由資訊的流動強度而得以會面、連結、對話,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思潮」。這樣的跨域脈絡指涉出當時社會的某種慾望布署和當時可能的機制,就是社會全面性對於「思想」的渴望,隨著對於思想的渴望,帶動翻譯、出版與設計的相關創新與生產。

1980年代是境內與境外資訊爆炸的自由化時刻,可以說各個不同領域的人都藉由資訊的流動強度而得以會面、連結、對話,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思潮」。這樣的跨域脈絡指涉出當時社會的某種慾望布署和當時可能的機制,就是社會全面性對於「思想」的渴望,隨著對於思想的渴望,帶動翻譯、出版與設計的相關創新與生產。

思潮的湧動,一方面通過翻譯與出版管道而進行的各種觀念與價值觀的引介、試驗和討論,可說是推動更多創造動能與社會連結的動力。「外來翻譯知識」與「在地知識」等不同立足點所發展的討論,確實揭露出台灣1980年代的現實。而另一方面則以論戰的面貌所呈現各種價值觀對決,快速的「戰」與「合」之必然,主要因為海量資訊「去脈絡地」快速流動,而帶動著許多劇烈的討論和出人意表的連結,進而快速堆積出更多創造動能的沃土。若企圖為台灣在1980年代在各個領域中的蓬勃創造力尋找理由,與其刪選特定因素,不如說,正是單一歸因的不可能,才激盪出許多火花,也促成跨領域交流的機會,觀念的交換、資訊的傳遞,當時代的翻譯者、作者、發行人、主編等都試著為「『台灣』與『未來』」搜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過去、理解世界的各種資源。無論是在人文科學、文學、劇場、視覺藝術、電影、媒體、廣告與流行文化,在1980年代皆有舉足輕重的發展。

1970年代末起貫穿整個1980年代,乃至於1990年代,《雄獅美術》面對著不同時代階段的挑戰,面對並探索許多當時資訊爆炸下的新課題;1980年代中期後,《當代》更是繼《文星》之後成為引介歐美思潮的重要平台,通過各種主題的規劃,帶動當時學院的知識生產;從1980年初開始,各個報紙的藝文副刊也儼然成為各種市民社會觀點和思考的對話場域,同時也造就出許多針貶時事、歷史與現況的知識份子,以編輯和發行人的角色積極介入到社會變革中。在這期專題中,我們邀請《雄獅美術》創辦人李賢文以這個貫穿不同時代的重要資訊平台角色接受專訪,並在論壇中邀集金恆煒、李梅齡、王浩威和鄭陸霖從不同媒體、不同場域與不同世代的面向上,進行對於當時政治、資訊、記錄、媒體的說明與討論。

註釋

    相關文章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