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現代美術學術硏究風氣尙未盛開之際,《現代美術學報》默默撐持一片寂寞但充滿熱誠的園地,轉眼也已出刊十期。
第十期學報,經學者專家核閱選登之四篇優秀論述,均對相關美學理論投入相當的關注與重視,分別就藝評和歷史的終結、影像之今日現實、科技藝術的模糊特質、排灣族雕刻文本的完形,提出質疑、反思、認知或對應,也拓展出視覺藝術的新視野。
本期論點如下:
資深學者李長俊先生質疑後現代諸多論述當中,所謂「歷史終結」、「藝術終結」和「作者之死」等議題及「反詮釋」、「反方法」等觀點,提出一個較爲坦率和平實的觀察和對應,期待藝評人不必附和潮流,且凡事採取一種先檢驗然後才決定要不要相信或拒絕的態度。
吳宇棠先生指出現代的影像複製技術不是藝術的摹仿,因此不是模擬再現,而是形成一個認識論的操控系統,進一步虛擬真實、取代真實。在台灣,新世代經歷傳播訊息形成新型的文化系統,此世代視域上的現實有其積極的意義。
曾鈺涓女士由愛德華多‧卡茨作品,將生物主體在科技中重新裝配、擴張、運輸與移動中所呈現的模糊特徵,談科技藝術創作中遊移於真實與虛擬之中的模糊感知與所呈現的模糊特質。
萬煜瑤女士以過去文獻所載早期排灣族傳統雕刻的視覺圖式著手,從視覺藝術心理學角度出發,兼採完形學派及符號學論點,解析其蒐集之雕刻文本,並建立基礎視覺文本。
以上論述,無論是否極具創見,均見作者用力之深,其以審美真誠質疑西方論述,或以西方論述挑戰台灣當代藝術,都是步步爲營,若是兼提東方思維,亦有周延之意。此中相關美學理論與當代藝術謀合的實踐,或可見現代美術評論與創作的反思與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