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美術館於1983年開館,至今已逾35年,在此35年中,展場僅於林曼麗館長時代(2000)有過一次較大規模整修,後又持續使用至今,時間已近20年。北美館每年約有20檔展覽輪替,展場壁面及地坪經歷每個檔期換展時的木作拆裝、油漆粉刷、大量作品裝置懸掛,佈展與展出不同期間的溫濕度變化,無數觀眾參觀的磨耗等⋯⋯這些超過6000多個日子的頻繁使用,使現有矽酸鈣壁面嚴重損耗,時有龜裂翹曲不平整,此外踢腳崩落變形,塑膠地板斑駁、變色甚至脆化,均已是視覺明顯可見的情況;館內空調設備雖每年進行局部改善及維護,仍無法滿足專業展館恆溫恆濕的文物保存維護需求,加以原有設備限制,並未分區控制溫溼度,致佈卸展時常造成全館空氣品質不良,使本館必須面對硬體設備老舊不敷使用需求的事實。
館方自2015年下旬提出「空調系統改善計劃」,展覽組因工作內容長期密切接觸展場,深感使用近20年的硬體設施多有損傷,造成展出時展館整體視覺效果不盡理想,不完善的硬體設備亦造成佈展工程困難度,故於館方決定改善空調之際,同時建議以壁面及地坪鋪面為主,更新展場硬體。館方即逐步啟動進行全館空調節能改善、展場更新等案,此更新工程亦獲得柯市長支持,使本館得以動用第二預備金進行預計為期半年至一年不同階段的相關工程。
館舍內部全面暫停開放期間(2017.10.11-2018.7.20)的工程,主要分為空調改善及展場更新兩案,空調改善工程期以達到溫濕度分區控制,自動化調節的成效。展場更新則包括:地下樓至3樓展場壁面更新、1至3樓鋪面更新、1樓天花懸吊系統、觀眾服務空間改善(1樓團體導覽準備室、導覽服務中心、志工備勤室功能改善)及全館空間指示標誌汰換。兩案均以保持原建築設計理念為出發點,原則上僅更新相關設備,不改變原建築外貌,完工後的成果較難就表面上明顯看出大幅度的設計變動,但求對日後的展出效果及佈展工作有一定程度的助益。
展場更新案
牆面結構
因應佈展頻繁懸掛作品的需求,美術館展場牆面無法使用一般建築完工後的水泥粉光表面,因此館內展場壁面均另包覆一層夾板及矽酸鈣板,夾板供懸掛作品之支撐,矽酸鈣板則提供表面防焰功能。本案直至館舍舊有壁面拆除後,才發現前一次的裝修狀況並非全館統一,各樓層的板牆結構不盡相同,大多為輕鋼架骨料,但三樓展間則主要為木角材,板材也有三分及六分不等的夾板加矽酸鈣板,本次更新則統一使用輕鋼架骨料,並將板材更換為結構力較佳之八分夾板,另外加四分矽酸鈣板。值得一提的是,早期各樓層展間原壁面均有畫軌及踢腳板設計,考量這兩項目均已不符合當前的需求,所以本次決定不予保留,使新作的壁面成為一個由地坪至天花完整無分割的平面,更便於適應各類作品展出。
2017年11月於一樓展場開工後,即發現部分非預期的情況,牆面內不時發現年久不明功能的物件,需釐清其功能並決定是否保留,當年的施工方式也因為在規劃時無法得知,造成施工前必須重新檢討工法。壁面拆除後即發現大部分牆面的輕鋼架結構狀況尚佳,經評估後,因考量儘量減少對原建物的傷害,又可節省公帑,所以凡是輕鋼架狀況佳者均予以保留,並另作加強;對於展間五米以上牆面,因原本並無輕鋼架,亦特別加強其固定方式,以免因板材過重,致日後吊掛重物有傾倒疑慮,確保其穩固性。
地坪
館內各樓原塑膠地板鋪面因長年使用,已嚴重變色、硬化、局部脫落。北美館地坪使用迥異於一般住家或商業空間,頻繁發生以膠附著(舉凡鋪設地毯、地貼、作品輸出、結構暫時固定)、作品或設備重壓、大型機具行進(例如高空作業車、堆高機)、亦難免於換展期間不慎刮傷等風險及損耗。無分割複合式水泥地坪為近年來藝術空間使用趨勢,優勢為少分割、簡約大器、極具當代感,且表面平整較不易藏汙納垢;為了免影響展品呈現,亦選擇平光表面避免反光。而二、三樓展場則仍以塑膠地坪為原則,但以整捲式塑膠地毯取代原塊狀鋪面,使其更加平整便於維護。施工期間亦不免無法預期的狀況,包括一樓原有水泥地坪多處膨拱情形,甚至表面碎裂、原水泥面下無功能性的金屬管⋯⋯,非預期的狀況難免增加了施工的工序、時間及經費,但以長久使用的考量,仍必須踏實地處理好每一處細節。
天花桁架
北美館原建築設計,展區天花僅為格子樑系統,雖可展現原建築美學,卻難以配合現有展示需求──當代藝術作品之特殊性,常有懸掛與載重等需要,且須搭配燈光、視聽、網路等設備呈現,館方30年前針對平面或雕塑作品之空間硬體設計,已難配合當代多元化之作品佈置,礙於館舍沒有相應的硬體設備,導致常須以克難或臨時的方式處理,使近年佈展常遇裝置困難之情形,徒然耗費每次佈展之經費及人力,亦增加作品及觀眾安全之疑慮。2013年館方於地下樓展間樑側加裝金屬架,確實大幅度減少佈展的困難度,本次亦規劃一樓天花的桁架施作,依現有格子樑系統增設桁架供懸吊作品、設備或加裝燈軌使用。依以往展覽經驗,燈軌的架設常需配合展場規劃移位,以致隨著展覽在樑間增加越來越多的支架等臨時性木作。本次同時放棄樑間固定位置燈軌,利用桁架另行固定所需燈軌,期能達到更為彈性的效果。
為維持原有樑柱系統整體性,展區1樓天花及桁架選擇接近原斬石子灰色,壁面則選擇不過冷的白色,各樓鋪面亦配合空間特質,挑選擇兼具簡練且較易維護之灰色調,以符合展館之當代調性。
志工空間
志工大隊辦公室自2008年8月21日啟用以來已近8年。這段時間以來,本館志工人數隨著現場服務之大量需求而遽增,從當年的700多人次,至今已逾1000位。鑑於現有辦公室的空間有限,無法滿足志工備勤、交流、置物及行政等需求,故重新規劃志工大隊辦公室空間,增加來館服務志工物品暫放區,加強制服、資料檔案存放功能,以期強化本館志工們的凝聚力,並藉此加強志工管理事宜。團體導覽服務中心、導覽準備室亦為志工服務觀眾之前後台,本次同時重新整理汰換舊有設備;此兩區的整修雖在本案中佔比甚小,也難以滿足所有志工需求,但逐步改善所有服務同仁的環境,希望藉此間接增強對於觀眾的服務品質。
視覺標示
北美館展場視覺標示,於2000年由陳瑞憲建築師設計後沿用至今。唯隨著時間輪替,館方對於空間使用方式的調整,及經由不同館長任期時的汰舊更新,造成先前部分指標與女實際功能不完全相符,或經手者因缺乏參照檔案致使呈現結果前後不一;亦有相當高的比例因長時間使用造成老舊模糊,均於本次工程案中一併統一更換,惟仍以陳瑞憲原有設計方向為原則,整理所有館內外標示,使指標系統更能有效發揮其功能。本項目看似工程案中最單純的一部份,實則花費最多時間討論校正。為了確定對觀眾的適用性,同仁常需到現場模擬勘查,詢問不同工作伙伴的意見,以儘量做到使用者能清楚的辨識所有標示。
空調改善案
北美館的建築設計,展場空間屬於開放式,無法確實達到恆溫恆濕,惟當展場成為可封閉空間時,希具備恆溫恆濕效能。因此,空調節能改善工程,原目的在於使展場具備可恆溫恆濕的潛在功能,並達到分區供應空調,以改善於換展期間可能將髒空氣帶入其他展間的疑慮。空調規劃案中,一樓更換舊有風管後以明管方式呈現,二、三樓則維持原有方式以暗架封板包覆,以維持展場視覺美觀;另因一、三樓空調設備體積較舊有大幅增加,無法使用原有機房,考量管線行經路線,故接受退縮一、三樓局部展覽空間供新設機房。
工程施作期間,館方因對工程程序的瞭解不足,一度因缺乏完善事前溝通,導致風管尺寸嚴重影響展場空間,引起館內同仁負面反應,經過多次討論與協調並確實了解本館建築的限制後,在展場空間與空調效能的權衡之下,退縮部分展場高度,爭取空調效能的改善,並獲館外建築專業建議,將機房移至戶外露台,使展場保持完整展示空間。然此舉因必須於二樓展間戶外露臺新增空調機房,使送、回風管穿過樓板至一樓展間中段,致展間雖可保持原有面積,卻因風管經過降低,一樓展間亦因空調需求多出不少外露風管,成為現有建物基礎下不得不作出之犧牲,尚待配合未來展覽呈現時另作視覺美學上的修飾。同時,也發生新設機房所衍生空調雜照申請問題,空調案於調整風管進行契約變更同時,新增兩處戶外機房,因涉及雜、建照申請,始知不僅新增兩處機房需申請雜建照,全館既有空調設備亦需全面檢討,並發現建管處並無館方原有空調雜照資料,惟年代已久相關過程並不可考。館方為符合相關法規及程序,另聘請建築師一併辦理相關執照,此意料之外的狀況,確實也影響了部分館舍原預設的工程進度。
省思與展望
本次兩大工程案,不論在預算或規模上,均可說是歷年最大幅度的修繕整治,為北美館10餘年來館舍暫停對外開放最長時間,過程中有相當多狀況、爭論及考驗值得日後做為省思與借鏡。館方兩個工程案議題於2015年下旬即啟動,美術館內部,於過程中亦有相當複雜的溝通過程、角力與掙扎。對於不同部門的工作需求,即便都是以將工程順利完成為目的,亦各有其立場及考量,需要大量的溝通並易位思考。然而,對於進館佈展的客座策展人、參展藝術家、或觀眾而言,如何良好的呈現作品可能更為重要,不論功能或外觀均需適當的取得平衡,以達到順利展示適切呈現的目的。
館舍空間暫停開放期間雖可簡稱休館,但此僅是面對觀眾,實際而言對於美術館內部卻並未如字面上所呈現的休息,反而需要進行更多館方所不熟悉的工作。在這段期間,館方除了上述兩大工程,並同時進行典藏庫房走道改善、大廳的地坪鋪面修繕,南進門導引走廊重新設計,新餐廳委外,以及文獻中心、辦公區局部的整理裝修,王大閎建築劇場的書軒委外經營及裝修等大小各案。暫時的休館僅是一種轉換與學習的過程,我們以正面的出發點背負著領導者、使用者與觀眾的期許。然而,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期待,重新開放後的美術館將如何達到眾人期許,誠心地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