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主選單
:::

透過藝術啟發對世界的認識:北美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10年與未來展望

作者  ∕ 
臺北市立美術館教育服務組組長 熊思婷
透過藝術啟發對世界的認識:北美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10年與未來展望-圖片 透過藝術啟發對世界的認識:北美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10年與未來展望-圖片

美術館從藝術的殿堂到美感生活的平台,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歷經五年籌備的兒童藝術教育中心,獲得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出資贊助、臺北市政府挹注經費,在館方人員和建築設計團隊的努力下,於2014年兒童節正式對外營運,並推出第一檔教育計畫《禮物》,藉此表達這是一份獻給未來世代的禮物,預示北美館將創造出一個以「兒童」為主體、強調親子共享的現當代藝術展演場域。未來這裡將呈現的,是挑戰藝術認知、摸索創作靈感,與鼓勵多元嘗試的各項展示與活動。

2015年起企圖擴大教育學習的定義,亦即創造新的知識生產方式及美術館體驗,發展出北美館和觀眾之間的新關係。2016年起逐步納入當代藝術教育思維,更緊密連結主題展覽和創作工作坊,由館內教育人員與當代藝術家共同策劃內容。2024年兒藝中心10歲了,回看這10年來推出的16檔教育計畫,都試圖回應當代生活中,能引發兒童觀眾進一步去思考的各類面向;同時,歷年積累的策展執行經驗與觀眾研究,更希冀能為北美館因應高齡化與少子化的議題,所提出下一個10年的教育推廣策略奠基。

 

兒藝中心是強調親子共享的現當代藝術展演場域,挑戰藝術認知、摸索創作靈感,並鼓勵多元嘗試。-圖片
兒藝中心是強調親子共享的現當代藝術展演場域,挑戰藝術認知、摸索創作靈感,並鼓勵多元嘗試。
兒童透過藝術家敏銳與具有創造性的創作語彙,重新觀看世界。-圖片
兒童透過藝術家敏銳與具有創造性的創作語彙,重新觀看世界。

關注兒童與親子觀眾

北美館於1983年創館之際,即於地下樓(現兒藝中心)規劃「美術教室」[1],1987年更名為「推廣美術教育研習班」,作為提供市民研習美術課程的場所;當時的美術教室主要提供繪畫、素描、水彩、版畫等課程,並由專業美術教師授課。而特別為兒童觀眾策劃展覽的想法,則源於1999年北美館舉辦「美術館教育國際研討會」會後的討論與交流,本館先與龐畢度中心合作,連續四年引進互動式展覽,其特色在於以兒童為對象來規劃展覽內容、著重參與性和互動性、原作直接體驗等。

北美館兒藝中心的成立,除了關注兒童在各個不同發展階段能建構的藝術理解、透過藝術啟發對世界的認識外,也希望創造更多親子觀眾與「學習型家庭」(learning household)。對親子觀眾來說,兒童在博物館學習相當仰賴成人的知識分享與引導,我們經常思考,親子觀眾裡的成人與兒童角色,如何透過兒藝中心的教育計劃,促使他們成為共同學習者?如何藉由規劃完善的親子活動,提供親子之間跨世代交流互動的機會,讓良好的陪伴和互動來強化彼此的正向經驗?

 

註解

  1. ^ 兒童藝術教育中心網站「發展緣起」

教育計畫裡的生活脈絡

兒藝中心的教育計劃從《禮物》(2014)、《小˙大》(2016)、《建築的70%》(2018)、《會動的藝術》(2019)、《時間在哪裡》(2020)、《百分百錯覺》(2022)、《跟你說個故事》(2022-2023)、《加加減減》(2023)到2024年正展出的《是誰躲在風景裡》,每一檔展出與系列工作坊活動,主題都關乎生活中的觀察和當代社會關心的議題。

教育計畫《小˙大》(2016),奇異的比例關係,讓兒童感受到大小翻轉視覺經驗。-圖片
教育計畫《小˙大》(2016),奇異的比例關係,讓兒童感受到大小翻轉視覺經驗。
《集什麼》(2017)教育計畫推出「包包客自由行」,兒童可以從美術館準備好的學習背包中,自己探索展覽。-圖片
《集什麼》(2017)教育計畫推出「包包客自由行」,兒童可以從美術館準備好的學習背包中,自己探索展覽。

2016年《小˙大》看似一個概念的兩端,事實上變化無窮無盡,無論是透過改變尺寸、解構視角或調整遠近關係,都會擾亂視覺,讓我們跳脫真實世界的框架,並賦予日常生活一個新的觀看角度。「收集」是生活上感性與理性兼具的行為、一段經驗的累積過程,更是一種自我表達,2017年《集什麼》就如同一個參雜各種可能的提問。2020年《時間在哪裡》指出兩個想像的方向:一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時間的觀察體悟,另外則是藝術家如何探索發掘時間的本質,此藝術教育計畫和大小觀眾一起探索感知經驗裡的「時間」。

觀眾將跟隨著藝術家,挪移以人為中心的慣常視角,看見因為沉默,而容易被人類忽略的動植物生態聚落;圖為《牠它星球》(2020)一展。-圖片
觀眾將跟隨著藝術家,挪移以人為中心的慣常視角,看見因為沉默,而容易被人類忽略的動植物生態聚落;圖為《牠它星球》(2020)一展。

2021年《第11號衛星—牠它星球》,有如環繞著「2020台北雙年展」的衛星,透過對物種的再發現,以自然生態、動物科學知識基礎為經,以感官學習經驗為緯,發展出一系列兼具觀察、遊戲、體驗、創作的互動作品。2022年《住家小宇宙》只藉由展出一件本館典藏的作品〈住宿〉,將觀看畫作的視覺經驗,連結感知,開展創作活動與想像遊戲,成為孩子可以親身經歷的旅程;對身處當代社會、曾受困在疫情中的我們,是寫照,也像是提醒。

兒藝中心每一檔教育計畫的平均籌備期約為六至九個月,從主題發想、研究與邀請展出藝術家、設計展場空間、與藝術家共同討論規劃互動裝置,到工作坊課程的安排等,這些策劃都緊扣著每一次教育計畫的主軸,每一個互動都有其操作學習的意義。過程中我們不斷自問:「這個設計的意義在哪裡?透過這樣的互動行為我們期待兒童可以認識/理解/體驗到什麼?」同時,在工作坊課程設計完成後,也會做「測試版」課程,邀請不同年齡層的兒童來協助教育人員測試課程的難易、操作上的細節,經修正後才會跟著展覽同步推出。

當代藝術包含了大量的跨領域知識,並且強調思辨與社會參與,因此當代藝術作品成為兒童理解世界的絕佳媒介。在兒藝中心的一檔檔教育計畫中,觀眾們透過作品,戴上藝術家的觀察與想像的眼鏡觀看世界,透過藝術家的視角、創意思維及問題解決辦法,認識多樣的世界。

 

美術館的觀眾需求與規劃

以往美術館被視為非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的場域,而近來「教育」已逐步被「學習」(learning)、「參與」(engagement)取代,這些較為中性,但強調觀眾主動介入活動的詞彙,來描述觀眾進到美術館場域的相關行為。這樣的翻轉,除了展現以觀眾作為主體的考量,也說明美術館自身對於其體驗、學習情境塑造的反思。此外,隨著當代社會發展,我們正面臨高齡人口急速增加、出生人口大幅減少的情形,尤其是亞洲國家,更會面臨著人口高齡化的巨大挑戰;人口結構的改變,間接對美術館的發展,尤其在觀眾經營與組織管理上產生衝擊。

2013年始固定於每月第4個星期六舉辦「午後聽賞」(針對聽障人士)。-圖片
2013年始固定於每月第4個星期六舉辦「午後聽賞」(針對聽障人士)。
「星期一美術館」社會處方箋專案,針對輕中度失智症患者及其照護者,提供系列的藝術導賞活動。-圖片
「星期一美術館」社會處方箋專案,針對輕中度失智症患者及其照護者,提供系列的藝術導賞活動。

因此,北美館除了持續在展覽與公眾活動的企畫執行之外,亦針對特殊藝術教育需求的觀眾,提出不同的推廣服務:2013年始北美館固定於每月第4個星期六舉辦「午後聽賞」(針對聽障人士),也會不定期舉辦無障礙團體導覽,為使身心障礙觀眾能無礙的參觀美術館、紓展心緒和增加美感經驗,曾經服務過智能障礙、亞斯伯格症、漸凍人⋯⋯等的團體觀眾。2023年起與聯合醫院合作「星期一美術館」社會處方箋專案,針對輕中度失智症患者及其照護者,提供系列的藝術導賞活動。

兒藝中心每檔教育計畫的專冊,是為教學者、親子觀眾等完整的紀錄參考。-圖片
兒藝中心每檔教育計畫的專冊,是為教學者、親子觀眾等完整的紀錄參考。
《逛美術館自信心養成術》圖文書,深化逛美術館時心情體驗的自我覺察。-圖片
《逛美術館自信心養成術》圖文書,深化逛美術館時心情體驗的自我覺察。

同時,美術館也出版相關書籍,來深化逛美術館時心情體驗的自我覺察:2014年出版的《禮物》繪本(The Gift),與2021年出版的《逛美術館自信心養成術》圖文書(Hanging out at the Art Museum)。書中提供各種逛展的應對策略,仔細剖析美術館於學習、休憩及社交角色上的功能,更適時保有沉澱與消化想法的環節,在逛美術館前後,留意參觀過程所經驗的心理歷程。這些公眾活動與推廣出版方案,除引導觀眾拓展藝術參與,同時也觸碰到他們更深入的心理感受;這其實呼應了全球對於博物館/美術館能夠提供安適(wellness)和福祉(well-being)的說法,也呼應了世界衛生組織的福祉五指標(被視為衡量全民心以健康素質及個體幸福感的參考)。

 

鼓勵全齡參與的藝術學習中心

北美館因應目前當代園區、新館擴建的規劃,未來將運用這10年經營兒藝中心的經驗、對教育計劃執行的know-how,與對親子、兒童等觀眾族群的理解,整合本館目前地下一樓兒童藝術教育中心、D、E、F展覽室空間腹地,規劃為全齡藝術學習中心;此空間未來將打開藝術教育能夠擴及的範疇,服務親子、兒童、青少年、樂齡、特殊藝術教育需求等觀眾。

北美館未來的藝術學習空間將包含:兒童藝術展覽空間、樂齡、特殊需求團體的藝術學習空間、工作坊教室⋯⋯等,加上藝術教育主題書店,及公共休憩空間的規劃,希望能提供美術館觀眾可共同參與,且兼顧分眾學習體驗面向的場域。面對今日已更加分眾的內容與形式,未來在執行端亦會有更多「跨域」的合作:學校、醫療系統、藝術治療領域、相關機構等;美術館將會提供多元、具易近性與包容性的公眾活動,來呼應全球對於博物館/美術館強調更多體驗,與大眾更有效溝通的趨勢。

如今,隨著資訊透明與民主化,人們已經將參與美術館作為一種日常生活,再以自身的知識體系來回應美術館這個場域;無論是面對 Z 世代及更年輕,或樂齡、銀髮族的觀眾,提供跨域的展覽與公眾活動,將是北美館推動教育推廣的重要目標。

 

《跟你說個故事》帶入了流行、電玩文化和兒少間的互動介面。-圖片
《跟你說個故事》帶入了流行、電玩文化和兒少間的互動介面。

【參考資料】

兒童藝術教育中心歷年教育計畫列表:

  • 《禮物》2014/4/4-9/14
  • 《跟著保羅‧克利的節奏》2014/11/15-2015/4/12
  • 《我想要做一個夢》2015/6/13-2016/2/21
  • 《小˙大》2016/3/26-10/30
  • 《集什麼》2017/1/7-9/17
  • 《建築的70%》2018/7/21-11/4
  • 《無關像不像》2018/12/15-2019/4/28
  • 《面對面》2019/06/15-10/27
  • 《會動的藝術》2019/11/23-2020/6/7
  • 《時間在哪裡》2020/7/4-11/15
  • 《第11號衛星—牠它星球》2020/12/12-2021/4/11
  • 《住家小宇宙》2021/9/4-2022/2/13
  • 《百分百錯覺》2022/3/19-8/28
  • 《跟你說個故事:雲朵不見了》2022/10/1-2023/2/5
  • 《跟你說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後》2023/3/4-8/27
  • 《加加減減》2023/10/14-2024/02/25
  • 《是誰躲在風景裡?》2024/3/30-9/1
註釋

    相關文章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