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主選單
:::

「傳統與非傳統」論壇側記|致詞、引言

時間  ∕ 
2023年3月11日 13:20-13:40
地點  ∕ 
地下樓視聽室
致詞  ∕ 
王俊傑(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引言  ∕ 
吳光庭(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本論壇學術統籌)
「傳統與非傳統」論壇側記|致詞、引言-圖片 「傳統與非傳統」論壇側記|致詞、引言-圖片
整理撰稿| 王進坤 建築外圍工作者

主辦|臺北市立美術館
學術統籌| 吳光庭
顧問|現代美術學報 編輯委員會
統籌執行| 臺北市立美術館 研究發展組
地點|北美館
時間|2023.3.11

 

王俊傑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致詞

北美館長期關注建築藝術,過去曾舉辦包括柯比意、路易斯‧康、海澤維克等建築師的展覽,也正營運王大閎建築劇場,並每年舉辦X-site計畫等,都跟建築有密切關係。除引進好的國際展覽外,也開始思考自身所處的土地,台灣的建築脈絡是什麼?故自2020年開始與吳光庭老師密切討論台灣的建築發展,我們對當代的建築發展比較熟悉,但早期建築發展因為時間遠而比較陌生,必須重新回到歷史脈絡去看台灣的建築史觀,因此自去年開始舉辦「台灣戰後建築論壇」,本場接續前面的討論,邀請吳光庭老師擔任論壇學術統籌,策畫本場主題及邀請講者參與。北美館將持續關注建築的研究領域,期待未來將此研究成果轉為展覽。感謝每位參與論壇的講者,以及到場聆聽的各位。

 

吳光庭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本論壇學術統籌

引言

很開心能在北美館談建築,建築是台灣社會發展脈絡中的重要元素,且建築也是藝術的一部分。本場是台灣戰後建築論壇的第二個系列,第一個系列是去年由王俊雄教授所統籌策劃,主題是「現代與非現代」。現代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事情,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當前面加上「非」後,就給出了模糊的可能,且現代跟傳統是有競合關係的,英國歷史學者霍布斯邦(Eric John Ernest Hobsbawm)在2000年時出版《被發明的傳統》,讓我非常好奇傳統是怎麼被發明的。

「傳統與非傳統:二戰後至當代」臺灣建築論壇邀請吳光庭教授擔任學術統籌,北美館視聽室,2023.3.11 © 臺北市立美術館-圖片
「傳統與非傳統:二戰後至當代」臺灣建築論壇邀請吳光庭教授擔任學術統籌,北美館視聽室,2023.3.11 © 臺北市立美術館
「傳統與非傳統:二戰後至當代」臺灣建築論壇邀請吳光庭教授擔任學術統籌,北美館視聽室,2023.3.11 © 臺北市立美術館-圖片
「傳統與非傳統:二戰後至當代」臺灣建築論壇邀請吳光庭教授擔任學術統籌,北美館視聽室,2023.3.11 © 臺北市立美術館

霍布斯邦在泰晤士報文學增刊中寫了一段書評,在問何謂「傳統」?我擷取其中一段話:『究竟何謂「傳統」?何謂「創造」?「傳統」與「過去」或「歷史」是否有絕對關係?「創造」又是不是多少含有「現在」或「現實」的可能?…「傳統」依賴「創造」而再生,另方面「創造」卻又需要「傳統」的啟發;「傳統」與「創造」之前是互動的,這是「歷史意識」與「現實意識」呈現辯證關係的明證。』將現代跟傳統、現代跟非現代、傳統跟非傳統,兩者間既真實又模糊的關係,做了簡單扼要的說明。

事實上,傳統跟非傳統的辯證,一直是台灣戰後建築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跟基石,但傳統並非固著不變,非傳統也非純然的反傳統,兩者之間蘊藏多重可辯證的動態關係,並持續以實踐與行動擴充其語意內涵。現在對傳統的觀念也與我念大學時期不同,70年代時,傳統跟現代還進行了論戰,爭辯誰具有優勢。但到現在的理解,傳統跟現代並不是二元對立而是同時並存,構成一個完整的真實面向,主體與客體給予傳統跟非傳統的座標系統,是具動能性辯證的視角。而這個命題不僅限於風格與形式的問題,更涉及主體跟客體間尚未被看見的潛在關係。

在理解兩者的關係後,我認為可提供台灣社會、環境和文化走向,提供未來的形象與訊息,因此擬定了四個關鍵詞做為本次論壇子題,分別是「教學制度」、「設計實踐」、「歷史書寫」及「理論批判」,來探究「傳統與非傳統」架構下,戰後至當代的台灣建築,進行時代的反思與對話。「教學制度」與「設計實踐」是觀念上的對照組,提供業界與學院兩種探查實踐生產的向度。「歷史書寫」與「理論批判」也是對照組,試圖透過研究與論證上的反思,作為台灣地域論述行動的反饋。藉四個子題的內容範疇來互相參照,及綜合論壇的討論跟提問,開展屬於公眾的非傳統行動與思辯。舉芬蘭學者Juhani Pallasmaa 2003年在一場演講的話作為註解:「傳統不是一個可以繼承、保存或擁有的靜態『事物』,因為,真正的傳統必須被每一代人重新發明和重新創造」這呼應霍布斯邦的說法,傳統並不是孤立的事情。

註釋

    相關文章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