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團結:作為歷史再生產的行動指南

文  ∕ 
汪怡君 亞洲藝術文獻庫項目研究員
團結:作為歷史再生產的行動指南-圖片
阿莉亞.斯瓦斯帝嘉(Alia Swastika)現為日惹雙年展基金會總監,北美館視聽室,2024.10.19 © 臺北市立美術館
「CIT24國際策展論壇」邀請阿莉亞.斯瓦斯帝嘉(Alia Swastika)於場次 lll「策展實踐作為一種推測性合作」進行演講,北美館視聽室,2024.10.19 © 臺北市立美術館-圖片
「CIT24國際策展論壇」邀請阿莉亞.斯瓦斯帝嘉(Alia Swastika)於場次 lll「策展實踐作為一種推測性合作」進行演講,北美館視聽室,2024.10.19 © 臺北市立美術館

正如這兩日論壇中的諸多其他講者,Alia Swastika在開場致詞中說道:

在開始這場發表之前,我想為所有受衝突影響的人們,特別是巴勒斯坦、黎巴嫩周邊、葉門、敘利亞以及其他地區的人們,獻上我的祈禱與團結之意。因此,呼應我剛才的發言,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在我們的策展和藝術項目中,必須要秉持「團結全世界」的理念並將其付諸實踐,因為我們感同身受那些受壓迫和邊緣化群體的處境,就如同我們自己也曾經歷過一樣。這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

而這句之所以能在接下來30分鐘的分享中成為一個真摯且有效的宣言,且不至在當代藝術的語境裡顯得空洞,我想正是來自於見證Swastika如何具體實踐其所謂「團結」(solidarity)的方法。

當然,正如此次的講題,Swastika花了相當的篇幅敘述如何透過與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合作,讓各種知識體系相互碰撞,拓展策展的視角與敘事方式——包含在Europaria藝術節與藝術家、研究者、歷史學家、攝影師、作家等共同合作,研究荷蘭殖民者在班達群島(Banda Islands)的暴行,並將這些作品帶到歐洲展出;又或是在2021年的日惹雙年展中鼓勵藝術家與農民合作,同時也透過藝術創作來展現女性在社會中的重要角色,挑戰印尼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父權體制;又甚至是在光州雙年展中,將展覽空間延伸至市場、電影院、寺廟等常民場域,讓居民透過參與藝術創作重新審視自己與城市之間的關係,進而細膩地揭露了個人記憶和集體經驗之間的交錯。

除此之外,Swastika 也分享了日惹雙年展自2011年啟動的「赤道計畫」(Equator Project)如何透過跨文化協作,探討全球議題並挑戰傳統國際藝術論述的案例。該計畫以赤道帶周邊地區為核心,涵蓋印度、阿拉伯國家、奈及利亞、巴西、東南亞與大洋洲等國家,邀請來自不同背景與興趣的參與者,以協作視為社群與藝術家共同學習的平台。此計畫強調在地脈絡的連結,鼓勵藝術家與研究者攜手建立根植於當地經驗的新敘事。例如,2011年的「檳城-日惹赤道展」( Penang-Jogja Equator)即將靈性、信仰與宗教作為策展思考的框架,透過反映印尼和印度宗教禮儀的作品,展現彼此的文化交織與政治及社會狀況;與奈及利亞的合作則著眼石油產業剝削議題,並回應印尼本地因石油開採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至於2021年的日惹雙年展,更將策展焦點從爪哇本島延伸至其他印尼島嶼,並將場館移出博物館,進入社區中心,以突顯長期被傳統策展框架忽略的女性知識與信仰傳統。透過這類跨文化、跨領域的互動,日惹雙年展從原本的區域性藝術事件,蛻變成一個提出全球美學新視野的國際性雙年展。「推測性合作」對Swastika而言,正是一種策展方法論——以藝術為媒介,串聯多元社群、挑戰既有權力結構,並激發人們對未來的想像,最終為社會變革帶來啟示。

場次 lll「策展實踐作為一種推測性合作」與談環節,北美館視聽室,2024.10.19 © 臺北市立美術館-圖片
場次 lll「策展實踐作為一種推測性合作」與談環節,北美館視聽室,2024.10.19 © 臺北市立美術館

這些實例無疑突顯了策展方法對社會與文化所能產生的力量與影響,並恰恰是此次「策展論壇」的核心議題。然而,與推測性合作同樣重要、卻鮮少在此類場合被深入探討的,是「歷史感」在策展中的意義——亦即將歷史視為不斷被重新書寫與建構的動態過程,而非靜態的敘事客體。例如,針對班達群島的研究與相關藝術計畫,其所意欲的是揭露西方殖民史中被掩蓋的印尼觀點,並透過將這些作品帶往歐洲展出,挑戰以歐洲為中心的歷史框架;同樣地,光州雙年展中透過追蹤日常路線、繪製地圖所累積的個人與社群記憶,其實是審視地方文化與歷史關係的途徑。再者,以萬隆會議(Bandung Conference)精神為依據而啟動的赤道計畫,更是透過多國間相似的殖民經驗與歷史脈絡,試圖重構以全球南方為核心的「國際」主義視角。這裡,我們更應該看見的,是Swastika如何將歷史的思考與詮釋作為其策展實踐的基礎,並從中提取與其他文化對話的錨點。

這裡的歷史意識,正是所有策展行動的核心動能與價值,也是使開場的宣言得以真摯且有效的文化趨力。透過這種文化趨力,策展實踐才得以跨越地理與文化的邊界,真正提供去殖民化敘事的空間,並喚起不同群體於歷史軌跡中曾遭受的創傷與壓迫記憶,形成一股情感與經驗的連結。也因此,「團結」才不至於淪為空泛的口號,而成為能有效喚起共鳴並產生實踐力的行動宣言。

至此,Swastika的演講與其說是展現了策展的方法,不如說是策展如何成為一個肯認歷史、並透過當代行動重新書寫歷史的契機。然而,策展作為一種文化實踐,若未能深入理解歷史的動態性與連續性,而僅將其片段化為易於消化的「主題」,便可能使歷史的複雜層次與批判潛力被稀釋。這種歷史的主題化操作,雖以文化或批判的面貌出現,但實際上卻容易扁平化為一種符號性的呈現方式,將歷史簡化為可被「操作」的片段,忽略其與權力結構和政治、社會的交織關係。當歷史被簡化為支撐展覽敘事的工具時,它便失去了批判與挑戰的潛力。真正有效的策展必須承認歷史的複雜性與不斷生成的特性,激發觀眾意識到歷史與自身經驗的連結,並促使其在當代情境中思考如何行動與變革。Swastika的實踐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讓策展不僅僅「再現」歷史,而是重新書寫其與現實的關係,使歷史成為重新定義我們身份、價值、以及行動方向的起點。

Swastika的實踐讓我們看到,策展不僅是一種展示或敘事的工具,更是一種將歷史與當代議題交織、並轉化為行動的可能途徑。她以「推測性合作」為策展方法,透過跨文化協作和在地實踐,為挑戰權力結構與重新書寫歷史提供了啟示,展現了「團結」如何從歷史的重新解讀出發,轉化為深具行動力的文化實踐。對臺灣而言,這樣的實踐提供了一個深刻的對照。作為一個同樣經歷殖民統治與民主化進程的社會,臺灣的歷史並不僅是國際對話的背景材料,而是反思自身與全球權力結構關係的起點。當臺灣以自身歷史經驗為出發點,直視當代議題中的權力結構時,我們便能超越以他者為核心的視角,展現自身經驗的主動性與批判性。在這樣的過程中,「團結」將不僅是一種國際語言,更是一種落實於歷史再生產與文化實踐的行動指南。​​​​​​

★★★【延伸觀賞】北美館|2024國際策展論壇紀錄影片

【場次 lll】策展實踐作為一種推測性合作

註釋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