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域概念的緣起和演變
2024年秋天,我在獨立策展人黃祥昀邀請下,參與她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下計劃「共域之四」規劃的www.反轉資料庫.commons公眾活動「亞洲賽博女性主義的共域實踐」,與藝術家李紫彤與Wiki Women「薇姬的房間」社群組織者陳偉薇與陳虹伶,分享自身的實踐並思考其與「共域」(Commoning)概念的關係。西方對於共域的定義,可以回溯至17 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前,當時大多生活在「共有地」(common land)的鄰里住民們,必須協商如何共同照護環境,以確保資源使用的永續平衡。因此,「共域」可以說是社群對資源的共同維繫:他既不是私有的,也不是公共的──既不是集體的,也不是個人的。共域反映的是一種「集體的自主性」(collective autonomy),此種自主性必須因時代變化重塑、重整,以維持和諧與共存。然而1604年英國議會通過圈地法案之後,土地與財產私有化制度隨之建立,農民被剝奪賴以為生的資源,離開家園,另尋生計,促成後來英國的工業革命及現代國家資本主義的興起,共域文化也日漸式微。
義大利人類學家馬西米連諾.莫羅納(Massimiliano Mollona)在其著作《藝術/共域:超越資本主義的人類學》(Art / Commons: Anthropology beyond Capitalism)將上述英國從共有地,轉移到圈地或封閉性私人土地的歷史進程,進一步連結到他對今日當代藝術發展的觀察,認為要在藝文領域實踐「共域」非常困難,因為多數對藝術文化的詮釋,早已被殖民發展下的父權結構,與新自由主義所樹立的市場機制主宰。這些「封閉性的基礎設施」(Enclosed Infrastructure),不僅具有強烈排他性,對自然與社會資源的破壞,亦滲透到世界各地,影響我們今日生活的方方面面。義大利女性主義學者西爾維亞.費德里奇(Silvia Federici)則在著作《重新迷惑世界:女性主義與共域政治》(Re-Enchanting the World: Feminism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Commons)提出要重建共域文化,朝向更趨公平、永續的世界,就必須有意識地拓展新的共同治理策略,才能防止封閉的資源交換模式,確保權力不由少數人控制。
藝文場域的共域實踐
啟發我想像共域如何在藝文場域內實踐的其中一例,是印尼團體稻米之牙(Taring Padi)。稻米之牙於 1998 年由一群年輕的藝術學生和社運工作者創立,幾十年來,他們透過組織街頭劇場、紙偶製作與木刻工作坊等,反對印尼獨裁政府的暴行,抗議荷蘭殖民與財團進駐印尼之後,對當地環境與祖先文化的破壞。他們在2024年釜山雙年展,除了以標誌性的大型橫幅創作《Memedi Sawah / Scarecrow》,批判印尼掌權者任意調降米價作、罔顧農民生計,現場也設立印刷工作站,邀請民眾在互動實作的過程中,認識那些被刻意抹煞與邊緣化的歷史與群體。面對國家媒體逐漸被資本與少數團體利益把持,稻米之牙強調共作、共享,將不同聲音帶入公共場域的意志,展現當代實踐「共域」所需的技能和態度。
另一個案例亞洲女性主義藝術與研究工作室(AFSAR),自2020年成立以來,透過多種虛擬介面,舉辦線上讀書會、論壇、電影放映等共學場域,藉以重思亞洲/人作為女性主義知識生產的方法。AFSAR的工作型態高度仰賴現代科技,因此成員對於西方現代化進程下的技術觀念,以及技術物如何成為投射現代社會欲望與焦慮的載體,也有高度反思。近期在台中國立美術館亞洲雙年展與DAVRA合作的《代理會議:在森林中》(Proxy Conference: In Forest),抑或是AFSAR創始成員Mooni Perry於明斯特藝術空間Westfälischer Kunstverein的個展「下落不明:從貝加爾湖天池,從滿洲到開隆宮」(Missings: From Baikal to Heaven Lake, from Manchuria to Kailong Temple),皆借鑑東/中亞地方文化、口述史與古老的祖先智慧與信仰,為既存的技術史與宇宙觀,提出多重的想象與詮釋。
近年與稻米之牙和AFSAR成員共事的經驗,讓我意識到「共域」在藝術場域的思維與實踐,可能是重新去想像藝文工作如何維繫有質量的關係,而不是只是為了製造好的產品,「共域」也可能是透過新、舊技術的整合,復甦被遺忘或壓迫的文化知識,以打開對「小歷史」(minor histories)或她史(herstories)的對話與討論。這些特質,同樣地也體現在李紫彤與Wiki Women的創作與實踐:紫彤長期關注性別、國族、身份認同政治,她透過參與式的研究與藝術計畫,挑戰我們所繼承的殖民父權的意識形態與生活方式。此次在北美館展出的《酷殘陣線》,紫彤邀請參與者分享不同性別與身體與社會主流空間相會時的衝突經驗,並將這些經歷轉化成線下資料庫,為難以被他人感知的精神狀態賦予鮮明輪廓,讓創傷顯影,也在過程中療癒。此種空間的創造,呼應Wiki Women過去十年來.為營造女性舒適友善的書寫空間所做的的努力。
朝向共域的基礎設施
www.反轉資料庫.commons的參與者雖來自不同文化與學科背景,批判資本、殖民霸權與父權結構的實踐路徑亦多元分歧,然而他們都重視生命經驗的在場,並且凸顯此種在場的動態交流與檔案過程,如何抵抗現實世界中,即將消亡或受到限制與壓迫的資料庫,進而書寫或想像一種新的共存史。例如林安琪(Ciwas)的網路計畫《我的土地、當機的我》(My Land, Glitched Me)以嶄新的方式與祖先土地產生連結,同時交織性文化少數群體的故事,構建不斷滋長的網絡山錦;藝術家 Julia Rossetti (Látigx)和策展人 Daniela Ruiz Moreno 共創的講述表演(lecture performance)《土地的力量》(西班牙文:Las fuerzas del suelo),穿越地理、語言、數位媒介和政治束縛,讓那些被執政者抹滅的抗爭故事與展演儀式,得以透過新的媒介持續唱傳。小林永輝的《我或者另一個》與李秀芬的《Ava她r》,則透過「身體」與「數位」的流動,挑戰社會中對於性/性別身份的偏見。
荷蘭毛胚屋藝術中心:為共域實踐(Casco Art Institute: Working for the Commons)前總監,也是長期關注共域理論與實踐的策展人崔賓娜(Binna Choi)表示,藝術是共域成立的基本條件,因為藝術是維持社群活力的重要資源,並且不斷嘗試超越現代化發展下對其進行的掌控與支配。就此而言,共域沒有完善的一天,甚至在資本主義導向的當代生活裡,共域近乎沒有容身之處,然而www.反轉資料庫.commons作為一個不存在的網址本身所傳達的訊息,正是告訴我們:促進共域的「基礎設施」(Commoning Infrastructure)所需要的,或許從來不是資本的加持、國家的肯認,而是回到社群之間的互信交流、共處共學,以及不放棄去思考與想像一個更好的世界,並為之付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