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現代美術 PLUSLogo
主選單
現代美術 PLUSLogo
關於我們
最新消息
現代美術期刊
各期期刊
書中美術館
現代美術學報
各期學報
編輯委員
出刊紀要
線上特輯
主題
焦點
文學
建築
設計
視覺文化
策展
新媒體藝術
專題
北美館擴建
台北雙年展
台灣戰後建築
科技藝術(Art and Technology)
美術館教育
「啟蒙.八○」
檔案思維
藝術家訪談
人物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張乾琦
張照堂
張肇康
楊德昌
劉振祥
高重黎
吳瑪悧
蘇喻哲
薩依德(Edward Said)
搜尋
網站政策
網站導覽
Menu選單
搜尋
SEARCH
搜尋
:::
首頁
搜尋
關鍵字搜尋
類別 (非必填)
最新消息
現代美術期刊
現代美術學報
線上特輯
關鍵字搜尋
進階搜尋
搜尋
期刊欄目名
文獻研究室
典藏專題
建築專題
研究專題
展覽專題
博物館學
摘要/側記
藝術家特寫
書寫北美館
學報欄目名
主編語
一般論文
專題論文
深度評論
主編精選
原典選譯
史料與評論
觀察報告
館長序
焦點
分類選單開闔按鈕
手工藝
文學
表演
建築
時基藝術
設計
視覺文化
電玩
策展
劇場
新媒體藝術
專題
分類選單開闔按鈕
X-site
文物修復
北美館擴建
臺北美術獎
台北雙年展
台灣戰後建築
威尼斯.台灣館
科技藝術(Art and Technology)
美術館展示
美術館教育
書中美術館
記憶
聲音藝術(Sound Art)
「啟蒙.八○」
國際展
應用藝術
檔案思維
藝術家訪談
水墨雙年展
民主運動
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
沉浸式劇場
社會參與藝術(Social Engagement Art)
空間詩學
都市計畫
臺陽美術協會
複合媒體
雕塑雙年展
美術館典藏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兒童藝術教育中心
展演
電影
裝置
人物
分類選單開闔按鈕
王大閎
王福瑞
王墨林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田啟元
吳美雲
李承寬
李祖原
李賢文
汪其楣
貝聿銘(I. M. Pei)
周本驥
周逸昌
林曼麗
林澍民
林懷民
侯孝賢
姚一葦
姚孟嘉
派崔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
胡兆煇
修澤蘭
奚淞
高而潘
張恩滿
張乾琦
張照堂
張肇康
張樞
莊喆
許家維
陳光興
陳其寬
陳芳明
陳映真
彭蔭宣
黃永松
黃光男
楊英風
楊德昌
瘂弦
葉世強
詹宏志
漢寶德
瑪莉官(Mary Quant)
劉振祥
劉培森
蔣勳
黎煥雄
盧毓駿
蕭梅
閻鴻亞(鴻鴻)
謝春德
鍾喬
簡永彬
藍博洲
羅仕東
關曉榮
高重黎
吳瑪悧
席德進
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
莊普
塩田千春(Shiota Chiharu)
盧明德
賴純純
謝里法
顏水龍
Ikko Yokoyama
梅.春塞(Sumet Jumsai)
王俊傑
劉靜敏
陳界仁
吳靜吉
陳明才
葛羅托斯基(Grotowski)
周夢蝶
楊世芝
喻肇青
于右任
高森信男
陳湘汶
石原紫山(Ishihara Shisan)
郭雪湖
馬白水
蔡草如
洪救國(Ang Kiukok)
劉其偉
蕭淑文
耿一偉
黃建業
袁廣鳴
歐文.沃姆(Erwin Wurm)
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蘇珊.宋塔格(Susan Sontag)
米榭勒.費佐(Michel Frizot)
蘇盈龍
林惺嶽
甘尚平
張建富
李銘盛
林鉅
洪瑞麟
洪鈞雄
石川欽一郎(Kinichiro Ishiwaka)
倪蔣懷
巴迪歐(Alain Badiou)
梅丁衍
杜象
巴依尼(Dominique Païni)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格拉西亞・卡威望(Gridthiya Gaweewong)
辛奇
蔡明亮
蘿絲李・戈柏(RoseLee Goldberg)
黃博志
余政達
FAMEME
周育正
蘇匯宇
鄭淑麗
伊馮娜・瑞內(Yvonne Rainer)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
林明弘
陳慧嶠
陳順築
林平
斯瓦斯帝嘉(Alia Swastika)
鄭惠華
Édouard Glissant
三輪健仁(Kenjin Miwa)
庫哈斯(Rem Koolhaas)
Sakarin Krue-On
Rirkrit Tiravanija
Melati Suryodarmo
Mella Jaarsma
鄭大衛(David Teh)
劉文棟
高俊宏
陳愷璜
黃大旺
姚大鈞
林其蔚
劉行一
廖銘和 Dino
田中能
謝典銘
吳中煒
池田亮司(Ryoji Ikeda)
詹姆斯.吉魯東(James Giroudon)
三牲獻藝
柯智豪
黃凱宇(fish.the)
鄭各均(音速死馬Sonic Deadhorse)
李育昇
林強
鄭各均
楊秀卿
林桂如
符宏征
林文中
董怡芬
王仲堃
鄭宜蘋(Betty Apple)
葉育君
草間彌生(Kusama Yayoi)
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
米歇爾.馮德艾(Michel van der Aa)
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胡坤榮
王德瑜
張永達
姚瑞中
謝素梅
李明維
保羅.普雷西亞多(Paul B. Preciado)
陳澄波
蒲添生
葉榮鐘
李錫奇
陳庭詩
林獻堂
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張永村
洪麗芬
李曙美
張開元
劉慶堂
黃文浩
花園新城
張允菡
王連晟
于軒
林羿綺
張紋瑄
走路草農/藝團
姚仲涵
葉廷皓
牛俊強
HH
I/O Lab
涅所開發
阮義忠
陶亞倫
林子荃
倪侯德
陳植棋
張萬傳
陳德旺
徐瑞憲
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
布西歐(Nicolas Bourriaud)
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
柯金源
蕭聖健
吳明益
區秀詒
黃信堯
拉黑子・達立夫
施懿珊
發條鼻子
李元佳
陳永賢
賀內.馬格利特
曼雷
安德烈.布勒東
路易斯.布紐爾
崔斯坦.查拉
李子勳
劉薳粲
鄒永珊
邱杰森
莫珊嵐(Margot Guillemot)
鄭瓊娟
劉國松
李石樵
朱德群
陳慧坤
廖繼春
溥心畬
黃潤色
李仲生
李錦繡
于彭
蕭勤
秦松
石晉華
蘇守政
石軒
石永
劉秋兒
李俊賢
蘇喻哲
漢斯.貝爾廷(Hans Belting)
阿岡本
安德烈.布賀東
城菁汝
小野洋子
傑克遜.波洛克
約瑟夫.波伊斯
鄭曦然
蘿瑞.安德森
黃心健
吳秉聖
張徐展
委拉斯蓋茲
戴維斯
雷蒙.貝路
許紘源
廖克發
蘆原義信(Yoshinobu Ashihara)
何德來
夏宛
梅茲
徐漢強
賴冠源
巴贊
薩依德(Edward Said)
李澤藩
鄭世璠
王白淵
莊世和
陳千武
石川啄木
王維明
陳以文
榮念曾
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
倪伯群
李芳枝
林燕
亞德里安.希斯菲爾德(Adrian Heathfield)
謝德慶
亞瑟.丹托(Arthur Danto)
克勞斯(Rosalind Krauss)
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
紀登斯(Anthony Giddens)
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高燦興
朱銘
李再鈐
李梅樹
李哲洋
羅丹(Auguste Rodin)
沈昭良
許伯鑫
侯淑姿
陳傳興
何經泰
林柏樑
潘小俠
金成財
邱國竣
侯怡亭
陳以軒
張雍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黃明川
紀凱淵(紀紐約)
潘信華
王嘉驥
黃賓虹
李義弘
吳超然
保羅.克利(Paul Klee)
高居翰(James Cahill)
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
貝克特(Samuel Beckett)
孫尚綺
洪于雯
黃思農
蔡瑞月
王瑋廉
碧娜.鮑許(Pina Bausch)
何采柔
謝杰廷
馬維元
Baboo
羅智信
葛羅伊斯(Boris Groys)
程偉光
卡夫卡(Franz Kafka)
歐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
游崴
陳梅毛
楊長燕
王雅慧
葉杏柔
李疾
許哲瑜
陳琬尹
鄉原古統
鄉原真琴
陳進
蔡海如
洪根生
侯俊明
吳天章
葉竹盛
潘小雪
張芳薇
陳幸婉
周靈芝
黃海鳴
唐娜.哈樂威(Donna Haraway)
林壽宇
薛保瑕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李鳴鵰
鄧南光
黃專
林玉山
王湘靈
張才
楊茂林
黨若洪
饒加恩
葉偉立
曾偉豪
湯瑪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
弗蘭克.蓋瑞(Frank Gehry)
蘇文琪
琳.赫胥曼李森(Lynn Hershman Leeson)
搜尋
最新消息 有
0
筆 符合的資料
現代美術期刊 有
92
筆 符合的資料
各期學報 有
93
筆 符合的資料
線上特輯 有
8
筆 符合的資料
現代美術期刊
編輯語
NEW
編輯語
編輯室
212期 2024.08
展覽專題
NEW
在「邊緣」中對抗「脆弱」的藝術——袁廣鳴與陳暢談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
岩切澪
212期 2024.08
文獻研究室
NEW
正要「現代」的時候——「摩登生活」展覽拾遺
蘇嘉瑩
212期 2024.08
研究專題
NEW
水牛的影跡
朱宥勳
211期 2024.04
研究專題
NEW
美術館當然是戰場?當代美術館與公共性的幾個思考
許亞琦
211期 2024.04
研究專題
NEW
臨戰世代:戰爭時代的國際藝術環境及其未來變局
高森信男
211期 2024.04
編輯語
NEW
編輯語
編輯室
211期 2024.04
研究專題
NEW
速度戰爭中的靜止物——維希留與他的碉堡考古學
張敏琪
211期 2024.04
研究專題
NEW
報刊、攝影與視覺的作用:初看自立報系影像版面
陳佳琦
210期 2023.12
研究專題
NEW
微型場域的檔案叢集,與來自攝影史的反思提問
張世倫
210期 2023.12
展覽專題
NEW
影像為了穿越邊界——論「電影展覽」與「一一重構:楊德昌」
孫松榮
210期 2023.12
博物館學
NEW
創造觀眾新體驗:英國National Gallery X明日博物館現在進行式
林玟伶
210期 2023.12
博物館學
NEW
非物質,從典藏到研究:思索龐畢度中心「非物質」展覽重建與NFT展示
鄭元智
210期 2023.12
博物館學
NEW
集眾人之智:美國舊金山現代美術館時基媒體典藏進程與修護策略
林淑雯
210期 2023.12
博物館學
NEW
關於AI與美術館的幾則觀察
謝佩君
210期 2023.12
博物館學
NEW
科技浪潮下的展示策略:美術館與數位科技的雙重辯證
邱誌勇
210期 2023.12
編輯語
NEW
編輯語
編輯室
210期 2023.12
展覽專題
陌生人與空間碎形:尤利安・羅斯費爾德「製造—世界」展覽的空間策略
王柏偉
162期 2012.06
研究專題
義大利藝術家凡妮莎.碧考芙:攝影?錄像?行為表演?一場介於之中的繪畫?
王怡人
161期 2012.04
編輯語
編輯語
編輯室
170期 2013.10
研究專題
沿著行走之線
港千尋
170期 2013.10
研究專題
邊看邊寫《威尼斯攝蹤記》的影像—文本
莊憶萱
170期 2013.10
研究專題
與摩天樓共舞:上海當代藝術中的都市景觀
顧錚
170期 2013.10
展覽專題
威年斯雙年展台灣館:詭秘的共時性
陳莘
177期 2015.06
藝術家特寫
底層視角:徐揚聰的現代雕塑—攝影—發光體
簡子傑
177期 2015.06
藝術家特寫
無臉男的旅程:兩個身體─關於吳政璋的「台灣『美景』系列」
陳寬育
171期 2013.12
藝術家特寫
台灣「美景」:創作閱讀
吳政璋
171期 2013.12
研究專題
安托萬・德阿加塔:挑戰傳統追求極限的法國攝影家
詹彩芸
171期 2013.12
展覽專題
無垠之森:當時間成為過渡
簡正怡
209期 2023.08
研究專題
我們為什麼要談影像機器──視覺精神史考察
高重黎
187期 2017.12
文獻研究室
從檔案到重現:「另一種目線──王信攝影展」後記
雷逸婷
187期 2017.12
藝術家特寫
王雅慧訪談
吳宇棠、雷逸婷
187期 2017.12
展覽專題
照片的表層之外:反思「微光闇影」
陳佳琦
185期 2017.06
展覽專題
侯淑姿/ Japan-Eye-Love-You 作品專訪
陳之熙、侯淑姿
185期 2017.06
編輯語
編輯語
編輯室
184期 2017.03
展覽專題
見證還是晃動歷史?2016台北雙年展中攝影影像的歷史演繹
姜麗華
184期 2017.03
展覽專題
「另一種目線」:王信攝影中的鏡像與窗景
邱國峻
184期 2017.03
展覽專題
策展人柯琳.狄瑟涵專訪
林志明
183期 2016.12
展覽專題
檔案演繹,惡病起疹:「當下檔案.未來系譜」的徵候閱讀
徐明瀚
183期 2016.12
展覽專題
從「写真筆談」想像台灣戰後寫實攝影
朱盈樺
183期 2016.12
展覽專題
大量交織之對照記
蕭有志
183期 2016.12
研究專題
殘餘與蹤跡:檔案藝術的歷史分身術
關秀惠
182期 2016.09
研究專題
淺析陳昌孔的繪畫世界
方傑
182期 2016.09
展覽專題
倒敘空間中的鏡像複訪與自我觀照──「鏡:李小鏡回顧展」中的視覺語藝
邱誌勇
182期 2016.09
編輯語
編輯語
編輯室
180期 2016.03
研究專題
當我們感覺到孤獨時對藝術已知一二:評王湘靈作品《質變》
陳莘
180期 2016.03
典藏專題
從「美姿學」漫談北美館典藏攝影作品的人物姿態
朱盈樺
180期 2016.03
展覽專題
再見中國:布列松的挑戰
陳佳琦
197期 2020.06
展覽專題
鬼魂的肉體:以阿比查邦回顧展裡的「鬼魂」重看戰後台灣電影史
陳平浩
196期 2020.05
展覽專題
是雕塑而非表演──歐文.沃姆的一分鐘雕塑
陳貺怡
197期 2020.06
展覽專題
歷史決定性時刻的影像記寫──「布列松在中國」
郭力昕
197期 2020.06
展覽專題
面具、紅眼和靈質──論《通靈感應》和《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
陳琬尹
196期 2020.05
藝術家特寫
書中美術館:地獄空
姚瑞中
194期 2019.09
藝術家特寫
姚瑞中訪談
王柏偉、廖春鈴
194期 2019.09
文獻研究室
李元佳檔案考
王凱薇
191期 2018.12
展覽專題
這不是馬格利特──的照片
陳貺怡
190期 2018.09
展覽專題
圖文不符,馬格利特與馬格利特的影像
楊凱麟
190期 2018.09
展覽專題
大畫家的小電影術與相簿
高重黎
190期 2018.09
編輯語
編輯語
編輯室
202期 2021.10
藝術家特寫
廖建忠訪談
廖建忠
200期 2021.03
藝術家特寫
從臺灣錄像藝術初期發展回看盧明德的複合媒體創作實踐
洪鈞元
201期 2021.06
藝術家特寫
吳瑪悧訪談
吳瑪悧
201期 2021.06
藝術家特寫
書中美術館:秋刀魚的滋味
高重黎
202期 2021.10
藝術家特寫
高重黎訪談
高重黎
202期 2021.10
展覽專題
類前衛與美學政略的轉向:2020 臺北美術獎觀察
吳宜樺
200期 2021.03
研究專題
「藝術跨域‧八○」閉門會議側記
黃建宏、林怡秀、雷逸婷
200期 2021.03
研究專題
在我的演出裡,沒有惡意與破壞:李銘盛訪談
李銘盛
201期 2021.06
研究專題
「空間場域.八○」閉門會議側記
黃建宏、林怡秀、雷逸婷
201期 2021.06
研究專題
編輯台前,人與時代的在場:李賢文訪談
李賢文
202期 2021.10
研究專題
我的,八○年代
王浩威
202期 2021.10
典藏專題
與時俱進的工作策略:迎接時基媒體修護的挑戰
林淑雯
202期 2021.10
展覽專題
哀艷而神秘的擬像之旅:評廖祈羽個展「心神出遊」
楊皓鈞
201期 2021.06
展覽專題
不在中的存在:塩田千春的舞台設計
黎煥雄
202期 2021.10
編輯語
編輯語
編輯室
208期 2023.04
展覽專題
T.E. 2073:莫卡卡與賽克洛普斯
高翊峰
208期 2023.04
藝術家特寫
在路上
張乾琦
208期 2023.04
藝術家特寫
Limbo 混沌邊境
張乾琦
208期 2023.04
書寫北美館
當展覽成為資料:初探北美館展覽資料庫
林靖恩
208期 2023.04
書寫北美館
從地上到地下,一座符合當代需求的典藏庫房——耙梳北美館典藏庫房規劃設計
劉佳旻
206期 2022.10
展覽專題
瑪莉官時尚:時代的注釋
葉嘉華
206期 2022.10
藝術家特寫
王福瑞訪談
王福瑞
203期 2022.01
研究專題
混亂的盛世,一段永遠的青春狀態——鴻鴻訪談
鴻鴻(閻鴻亞)
203期 2022.01
建築專題
「1970大阪萬博中華民國館」事件簿
林怡秀
204期 2022.04
書寫北美館
北美館展覽研究:展覽機制的開端
廖春鈴
204期 2022.04
藝術家特寫
在文化造型中與江山共老——奚淞訪談
奚淞
205期 2022.07
編輯語
編輯語
編輯室
206期 2022.10
藝術家特寫
街頭與鏡頭下的喧囂風景——劉振祥訪談
劉振祥
206期 2022.10
編輯語
編輯語
編輯室
207期 2022.12
展覽專題
南上北下: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評紀
莫奴
207期 2022.12
研究專題
關於1988-1994年自立報系全版攝影專題
周本驥、劉振祥
207期 2022.12
藝術家特寫
X. Creator:以攝影機作為武器
張乾琦
208期 2023.04
書寫北美館
約會美術館:拓展參與及提升藝術近用策略——北美館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合作失智友善「社會處方箋」專案計畫
熊思婷
208期 2023.04
各期學報
深度評論
NEW
永遠在邊緣永遠在過渡:樓梯城市香港
勞維俊
48期 2024.12
座談側記
NEW
「建築的擴延性:歷史、社會、文化」座談側記
王進坤
48期 2024.12
觀察報告
NEW
展覽楊德昌: 創生創世者,可能嗎?
蔡文晟
47期 2024.08
專題論文
NEW
楊德昌《恐怖份子》的內外攝影機: 照相、拜物主義與恐怖電影
謝世宗
47期 2024.08
專題論文
NEW
從劇場到擴延電影:《獨立時代》的互媒影像
林克明
47期 2024.08
專題論文
NEW
另一種「另一種電影」:論楊德昌《獨立時代》的文藝腔與電影性
林松輝
47期 2024.08
史料與評論
NEW
一座城市三樣情:再讀電影《青梅竹馬》、劇本《信念與疑惑》、小說〈炎夏之都〉
林奎章
47期 2024.08
主編語
NEW
主編語
孫松榮、曾炫淳
47期 2024.08
專題論文
現代性的移植與轉化:論陳其寬的薄殼建築與意象山水
蔡寧
46期
專題論文
「畫圖仔」的形塑與批判:臺灣戰後建築師的自我想像與認同
柳青薰
46期 2023.12
一般論文
班雅明、洪席耶、葛羅伊斯論「靈光消逝」
蘇嶧
46期 2023.12
專題論文
幻化流形:後電影時代的數位活動影像
邱誌勇
23期
主編語
主編語
林志明
23期
一般論文
攝影術對中國近代寫實繪畫影響之探討 — 以吳友如新聞畫為例
卓聖格
3期
一般論文
捕捉現代:台灣寫實攝影轉變初探
蔡篤堅、張美陵
3期
館長序
館長序
黃才郎
3期
一般論文
框內與框外的消解:以法國早期攝影師自拍像為例
簡伯如
25期
一般論文
傑賀.李西特的風景畫及其「非典型」徵候
李宏泰
26期
一般論文
攝影現代化中的「純粹性」審視—以美國「形式主義攝影」到「表現主義攝影」為例
游本寬
4期
館長序
館長序
黃才郎
4期
專題論文
從直接攝影到「非影像」書寫:以張照堂的影像美學與〈非影像筆記〉為線索
王聖閎
27期
專題論文
超紀實之眼:論張照堂1970年代的另類紀錄片
孫松榮
27期
專題論文
攝影之樂:1950與60年代的台灣業餘攝影團體
陳學聖
27期
專題論文
歲月歷歷:論張照堂的藝術
港千尋
27期
專題論文
還原與變形、再造「新聞」與新聞「再事件化」:當代藝術與攝影中的新聞「再處理」
顧錚
27期
主編語
主編語
龔卓軍
27期
專題論文
布希亞的影像藝術:虛擬現實和實境電視
高國魁
29期
專題論文
布希亞:攝影的誘惑
林志明
29期
專題論文
「只有那不是藝術的才還能是藝術」:關於布希亞的時態造作
朱元鴻
29期
專題論文
航行手紀
瑪琳.布希亞
29期
一般論文
台灣大專院校數位攝影教育的省思
游本寬
9期
主編語
主編語—以「人」為中心的藝術感受與思維
王素峰
9期
館長序
館長序—現代性美術學術跨域的期待
黃才郎
9期
主編語
主編語—視覺藝術的 「真實」何在?
王素峰
10期
一般論文
影像裝置中的身體存在
蔡佩桂
15期
一般論文
生與死的影像辯證—論波坦斯基 Christian Boltanski 的作品
鄭勝華
15期
主編語
主編語—從淡出的記憶裡發掘未來
李既鳴
15期
館長序
館長序—影像的時代映像
謝小韞
15期
一般論文
影像美學的文件化過程:以第五十二屆威尼斯雙年展紀錄影像作品為例
黃金福
16期
主編語
主編語—重顯臺灣美麗新視界
李既鳴
16期
一般論文
兩個芙烈達.卡蘿: 森村泰昌之邊緣凝視
黃士誠
18期
一般論文
性別.階級.族裔: 跨國女性藝術的身分認同與自我再現
簡瑛瑛 /彭佳慧
18期
一般論文
當紀錄影像成為檔案文件:當代影像紀錄態度的轉變與其差異性目的
黃津夫
19期
一般論文
出席與缺席—從《巴黎‧德州》中的照片談起
王怡婷.賴雯淑
19期
主編語
主編語—尋訪滿城隱掩的剎那榮光
李既鳴
19期
主編語
主編語
蔣雨芳
22期
一般論文
台灣當代數位攝影論
游本寬
22期
一般論文
待書寫的混沌: 初探印度當代影像藝術中的後殖民視野
胡慧如
22期
主編語
主編語
林志明
29期
專題論文
未經說明的狀況:想像另一類的馬來西亞當代藝術
蔡長璜
32期
專題論文
臺灣「風景」的寫真建構:一個日治時代攝影的歷史初探
張世倫
33期
專題論文
臺灣犯罪攝影前史:日本殖民凝視下之身份證照、犯罪指認與「土匪」影像敘事
梁秋虹
33期
專題論文
攝影檔案與影像的現代性經驗:以1935年臺灣博覽會的照片展示、實踐與保存為起點
陳佳琦
33期
專題論文
攝影作為民族誌方法:日治臺灣殖民地人類學的寫真檔案
陳偉智
33期
主編語
主編語
郭力昕
33期
專題論文
當代泰國藝術的攝影情狀
克萊・維爾
34期
專題論文
延遲影形力:1980年代華語語系單頻道錄像藝術的政治批判芻議
孫松榮
34期
主編語
主編語
蔣伯欣
34期
一般論文
虛擬實境藝術中的「本體論事件」與「共感聯覺美學」
邱誌勇
36期
主編語
主編語
朱盈樺
42期
專題論文
圖書館與肥皂箱:對《跨域讀寫:藝術中的圖書生態學》的跨域讀寫
沈裕昌
42期
專題論文
當製書是創作也是秀異:初探臺灣近十年「小誌」與「藝術家的書」場域內外的敘述混戰
洪芷寧
42期
專題論文
藝術家的書在陽明交大之教學藝術實踐
賴雯淑
42期
深度評論
作為攝影書作品的照片檔案:中國當代攝影書出版中「老照片」的回聲
何伊寧
42期
深度評論
混血的名字:1960年代韓國影像式論文的誕生
Nayun JANG
42期
深度評論
倦怠未來:淺談Martine Stig的《柯西視界》裡的科幻平庸
謝佩君
42期
深度評論
醒醒吧!台灣龐克小誌及小誌文化政治
簡妙如
42期
專題論文
空中的機器之眼:垂直視域下的無人稱感知
許鈞宜
41期
一般論文
製造南方:「南方」作為台灣當代策展之方法
呂佩怡
41期
深度評論
從裝幀設計看1970年代的影像脈絡分歧——人文與廣告路線
黃子欽
45期
主編語
主編語
陳貺怡
43期
專題論文
記憶之術與繪畫:丹尼爾.阿哈斯的結構理論與闡釋
張雅婷
43期
專題論文
作為「記憶之場」的臺灣眷村
王家男
43期
專題論文
被觀看的臺灣,誰的記憶?從森山大道的《臺灣紀行》談起
張敏琪
43期
專題論文
他者是我:波東斯基早期自傳式攝影作品中記憶的消逝與建構
王曉華
43期
一般論文
二十世紀早期抽象潮流中的音樂靈感:繪畫和音樂類比的時間與節奏問題
周怡秀
43期
一般論文
以「間距」思維探求自然之道:薩璨如雕塑創作研究
張晴文
40期
專題論文
關於繪畫衍生層的實踐與省思:像素介面與風格轉移
李炳曄
40期
主編語
主編語
邱誌勇
40期
一般論文
母職的煉金術:汪曉青作品攝影析論
呂筱渝
40期
主編精選
藝術,在二十一世紀能做什麼?
貝拿爾・斯蒂格勒
39期
專題論文
身體作為複寫歷史的美學策略:雪克作品中的電影書寫與轉化
史惟筑
39期
專題論文
替身操演:數位表演藝術中的「異體」與「機器/人」
邱誌勇
38期
專題論文
從線上到線下:一個虛實整合的觀展想像
曾靖越
37期
專題論文
後博物館、街區活化與老屋再生:臺北市大稻埕街區個案研究
殷寶寧
36期
一般論文
藝術作為運動之殘響?閱讀陳界仁作品《加工廠》、《路徑圖》與《殘響世界》
呂佩怡
36期
專題論文
動畫的補丁匠之夢:動畫家與操作美學
戴芃儀
31期
主編語
主編語
曾少千
31期
專題論文
解讀「中國:鏡花水月」展
朱紀蓉
31期
專題論文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景觀與皮耶.玉格的格式策略
陳蕉
31期
專題論文
重述災難:塔奇塔.迪恩作品《俄羅斯結局》中的文字與圖像
凱瑟琳.布朗
31期
一般論文
從關係美學探討杜象獎藝術家的創作風格,以2014得主朱利安.佩維厄為例
林素惠
31期
專題論文
一種觀察者的身形:張照堂攝影作品中「可見性之謎」之思索
王雅倫
27期
講座 | 線上特輯
一個值得為它拚搏的小世界:關於2023台北雙年展的影像札記
A Small World Worth Fighting For: A Photo Essay on Taipei Biennial 13
我為2023台北雙年展效力,而它也在我身上起了作用。它要我將步調設定調成慢速;就像祖父和他的朋友之間那種「順道經過就來打個招呼」的關係(李永財,2014)。我很慶幸,在此歷史上的暗黑時刻,內藏乾坤的小世界總能容納同我休戚與共的種種關係;總能當我的軀體處於前所未有的脆弱時接住它;並為那些同樣在各個地理環境、政治磨難、勇於夢想一個更公平正義的未來之間跌跌撞撞的人們,編造出一個載體。
愛、病毒、集體行動:關於鄭淑麗《UKI》映後座談
Love, Virus, Collective Action: Notes on "UKI" Taiwan Premiere & Post-screening Discussion
自2009年起,鄭淑麗開始發展「UKI」創作計畫,並延伸出多種創作型態,本片為其千禧年科幻力作《I.K.U.》的最新續集,融合電玩遊戲引擎、3D影像、真人實拍與特效,形構出一部虛擬科幻另類實境電影。本文為《UKI》2023年10月台灣首映場映後座談側記。
地點 ∕
臺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視聽室
活檔案—影像力座談側記3|八〇年代女性攝影師的「視覺出擊」
Section III: The ‘Visual Attack’ of Women Photographers in the 1980s
「八〇年代女性攝影師的『視覺出擊』」座談,由正進行女性攝影記者調研計畫的獨立文字記者吳垠慧主持,邀集在1980年代曾經登上自立報系版面的張詠捷(殿淨法師)、郭娟秋、連慧玲等三位攝影師,分享30多年前的台灣,在男性攝影記者居多的報章媒體,身為女性攝影記者的工作經驗。
地點 ∕
圖書文獻中心
活檔案—影像力座談側記1|自立報系、台灣攝影與衝撞世代的回憶
The Independence Post, Taiwanese Photography, and Memories of Generational Collision
本場對談由四位前自立人回顧過去在自立工作的經歷,並從自身攝影與創作工作回望當年報系所給予攝影記者的空間,以及各種突破性的作法。
地點 ∕
圖書文獻中心
「傳統與非傳統」論壇側記3|理論批判
延續2022年的二戰後台灣建築相關議題,北美館於2023年3月舉辦的「傳統與非傳統」台灣戰後建築論壇,由建築學者吳光庭統籌,邀請8位建築學界專家,分以四個子題「設計實踐」、「歷史書寫」、「理論批判」、「教學制度」發表論文。本文為建築文字工作者王進坤側記梳理「設計實
地點 ∕
地下樓視聽室
活檔案—影像力座談側記2|報導與創作之間——攝影的作者身份與多重面貌
Between Reporting and Art – The Authorial Identities and the Many Faces of Photographers
本講座為「勒內.布里:視覺爆炸」與「影像力:自立報系1985-1994攝影專題」兩檔展覽之延伸活動,以瑞士攝影家勒內.布里從馬格蘭新聞記者,同時多工進行個人創作的影像進路,對應攝影師的多重身份與臺灣的經驗。
地點 ∕
地下樓視聽室
「傳統與非傳統」論壇側記1|設計實踐
延續2022年的二戰後台灣建築相關議題,北美館於2023年3月舉辦的「傳統與非傳統」台灣戰後建築論壇,由建築學者吳光庭統籌,邀請8位建築學界專家,分以四個子題「設計實踐」、「歷史書寫」、「理論批判」、「教學制度」發表論文。本文為建築文字工作者王進坤側記梳理「設計實
地點 ∕
地下樓視聽室
「傳統與非傳統」論壇側記2|歷史書寫
延續2022年的二戰後台灣建築相關議題,北美館於2023年3月舉辦的「傳統與非傳統」台灣戰後建築論壇,由建築學者吳光庭統籌,邀請8位建築學界專家,分以四個子題「設計實踐」、「歷史書寫」、「理論批判」、「教學制度」發表論文。本文為建築文字工作者王進坤側記梳理「設計實
地點 ∕
地下樓視聽室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