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專題「永續」精神,本期調整製作形式採電子書為主,實體印製僅保留兩篇文學性書寫;書封採資料夾式設計,盼讀者延伸使用。本期並以「時間」意識貫穿,從臨界、急迫、消逝,到緩慢、延續與積累,時間在每一篇文本中,以不同形式召喚我們對未來的想像與對過往的回望。
專題「永續・時間的寓言」即由此視角展開。永續顧問王詠葎從永續發展簡史出發,開啟一場關於人類存在與未來的思索,並介紹國際館所機構的實踐藍圖;透過訪談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與生態研究中心聯合主任安娜・柯林(Anna Colin),從策展人與教育者的觀點,闡述永續理念如何結合實務,進而深植於展覽及教育現場;並借鏡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工作室,觀察藝術創作如何將永續思維滲入計畫與日常實踐;以及梳理北美館從展覽、數位轉型到材料新生,逐步構築多面向的永續策略,展現機構對於公共文化場域的責任與永續轉型。此外,特別邀請兩位學者以文學視野拓展我們對世界與他者的理解:李育霖以吳明益小說為例,探討自然書寫中的感性價值;史蒂芬・科林曼(Stephen Clingman)則剖析南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娜汀・葛蒂瑪(Nadine Gordimer)筆下的土地正義與歷史創傷,跨越經緯,交織出生態與倫理的共鳴,指向人類共同的課題。
展覽觀點聚焦「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由長期關注影像與文化技術的學者李立鈞撰文,從歷史與記憶切入德曼以紙張與影像重構的場景,呈現時間如何被建構、封存與再現,並解析其作品中現實與虛構、記憶與遺忘之間的辯證關係與文化意涵。
文獻研究室以「檔案轉譯」為題,映現檔案隨時間累積所承載的意義與轉化的可能。黃聖閎從自身經驗出發,以影像為引、檔案為場,書寫對檔案近用的觀察與思考,並帶入機構所扮演的角色與潛在動能;蔡雅祺以電影《福田村事件》為例,思索檔案的可見與不可見,探討轉譯者在檔案缺漏與影像虛構之間的中介角色;余思穎則以石內都的攝影歷程為例,呈現檔案於藝術轉譯中的另一種可能,透過藝術家的取鏡,開展出有別於既定框架的史觀。
本期印刷選用國產紙與再生紙,採用環保大豆油墨與無毒水性光油,捨棄收縮膜等塑膠製品,盡可能兼顧環境友善。永續實踐始於當下,更是對未來的提問與承諾。藝術生產或許難以完全避免環境負荷,但當代藝術始終真誠地向世界傳遞關懷與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