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八○.聚會所

Gathering Places in 1980s Taiwan
特別企劃 啟蒙・八○-圖片

1931年,落成於台北市龍口町一丁目(現南海路54號)的「台灣教育會館」,以台灣首座具現代化規模的藝文展覽館之姿誕生,為當時教育成果展示、美術展覽及藝術沙龍的重要場所。自1931年起舉行第五至第九屆「台展」,1938年在此舉辦「府展」(第一到四屆)。而自1935年開始的「台陽展」則在會館舉行至第五屆。在建物最初的空間規畫上,除了針對教育出版、演講、藝術展演的功能外,還有作為最早電影教育之用的映寫室空間。

曾做為美國文化中心的南海路54號,現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林怡秀攝影,2020。-圖片
曾做為美國文化中心的南海路54號,現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林怡秀攝影,2020。
曾做為美國文化中心的南海路54號,現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林怡秀攝影,2020。-圖片
曾做為美國文化中心的南海路54號,現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林怡秀攝影,2020。

南海路美國文化中心

1931年,落成於台北市龍口町一丁目(現南海路54號)的「台灣教育會館」,以台灣首座具現代化規模的藝文展覽館之姿誕生,為當時教育成果展示、美術展覽及藝術沙龍的重要場所。自1931年起舉行第五至第九屆「台展」,1938年在此舉辦「府展」(第一到四屆)。而自1935年開始的「台陽展」則在會館舉行至第五屆。在建物最初的空間規畫上,除了針對教育出版、演講、藝術展演的功能外,還有作為最早電影教育之用的映寫室空間。

二戰結束後,此建築被海軍台澎要港司令部所用,隔年改由台灣省參議會進駐,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自該年底開始,臨時省議會在此運作多年後於1958年5月搬遷至霧峰。1958年底,美新處進駐因省議會遷址而空出的空間,並開闢以藝術文化相關活動為主要功能的「林肯中心」。在戒嚴氛圍下,這處標榜著支持自由言論、經常舉辦電影放映、展覽、音樂、舞蹈、戲劇活動的場域,且其圖書館內擁有最新英文書籍、期刊的美新處,便成為台灣一般民眾了解歐美資訊、藝術活動的主要窗口。早期美新處展覽採取邀請藝術家展覽方式,直到1972年1月,林肯中心才首次開放給各界申請,並就此建立當時台灣唯一有制度、非營利的展演系統,美新處也因此成為台灣許多年輕藝術家的首次發表空間。

1979年中美斷交,美國新聞處改名為「美國文化中心」、取消林肯中心,僅保留一樓左側大廳作為展覽與演講使用。當時台北的商業畫廊雖已陸續成立,但許多較具前衛與實驗性質的作品仍難在營利空間中展出,美國文化中心還是許多年輕藝術家首次個展的選擇(如盧明德、李銘盛、王萬春、鄭在東、陳介人、高重黎等人)。1993年,建物被指定為三級古蹟,2002年3月美國文化中心遷址、正式搬離。2006年7月,行政院核定此處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館址,歷經數年修復工程後2011年以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之名再次開放。

紫藤廬

位於台北市新生南路的紫藤廬,其建築於1920 年代建成,原為日治時期海軍職務宿舍(台灣總督府官員淺香貞次郎宅邸),緊鄰高等學府及教授宿舍群,國民政府來台後由財政部接收,做為財政部關務署署長周德偉的公家宿舍,1963年局部增建為二層樓,並由基隆關稅局管理。因周德偉樂於與知識份子暢論思想,此空間1970年代成為政治、戲劇、音樂及藝文愛好者匯聚的場所,包括殷海光、彭明敏、李敖等文史哲學者都曾為座上賓,在戒嚴期間開啟清談思辨的風氣。1975年周德偉赴美,此地由周德偉之子周渝接管以「文化沙龍」稱之,因周渝曾參與美麗島運動,此地亦成台灣民主運動者的聚會場所。

此空間1981年改闢為台灣第一家標榜藝文沙龍色彩的人文茶館,茶館空間以庭院內三株老紫藤命名為「紫藤廬」。而除舉行展覽、講座、茶課、茶會等活動外,也舉辦過實驗電影展,延續過去的精神,持續吸引藝文界與異議人士前往聚會、演說或發表作品。1997年,基隆關稅局欲收回公務宿舍,查封過程引發藝文、學術、古蹟、茶藝界人士關注,發起古蹟保存和搶救行動。在歷經古蹟保存與搶救運動後,紫藤廬建物被指定為古蹟而保存下來,2000年,搶救小組成立社團法人紫藤文化協會和負責人周渝共同接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以公益委託方式經營管理。

位於新生南路三段的紫藤廬; 林怡秀攝影,2020。-圖片
位於新生南路三段的紫藤廬; 林怡秀攝影,2020。
位於新生南路三段的紫藤廬; 林怡秀攝影,2020。-圖片
位於新生南路三段的紫藤廬; 林怡秀攝影,2020。

明星咖啡

因1917年十月革命逃往哈爾濱及上海的白俄人喬治. 艾斯尼南(George Elsner)在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台,相識18 歲的建中畢業生簡錦錐,他與簡錦錐及其他五位俄羅斯人不顧「廟沖」禁忌,向高玉樹租下武昌街一段城隍廟正對面的樓房,以俄語中含「宇宙」之意的「ASTORIA」為外文名、「明星」為中文名於一樓經營麵包廠,成為當時西門町唯一的西點麵包店,隔年二樓開設咖啡館。其店名ASTORIA 一詞也與1920年由艾斯尼南同鄉布爾林・洛維赤(Burin Noveehor)在上海霞飛路(今淮海中路)開設的「明星咖啡館」同名。為解鄉愁,明星西點麵包店專門製作、販賣俄式糕點,二樓的咖啡館的西餐也蔚為知名。1959年,詩人周夢蝶開始在明星咖啡館一樓騎樓擺攤賣書,商品包括詩集、散文、哲學、小說(甚至部分禁書)等文學類作品,隨後開始有文學同好提書至武昌街請周夢蝶代銷,亦有慕名而來見他的學生與雅士,從原本詩人不時被邀請上樓談文學,到後來逐漸演變為在明星咖啡館每週三晚上的固定文學聚會。

這場延續十多年的半固定活動也吸引越來越多藝文人士、編輯、作家、文學青年與藝術家到此,如當時仍是大學生的白先勇、王文興,《文學季刊》的尉天驄、陳映真、黃春明,施叔青、隱地、楚戈、柏楊、林懷民等人都曾在此寫作,長期在明星寫作的作家黃春明也在此完成〈兒子的大玩偶〉、〈蘋果的滋味〉、〈看海的日子〉等作。1980年,周夢蝶開刀後結束騎樓下的書攤生活,在二樓持續與文學愛好者聚會,明星咖啡館在1989年歇業(2004年重新開張)之前,一直是台北文學與藝術的重要聚會所。

位於武昌街上的明星咖啡館 ©Peter Bronski 攝影,CC0-圖片
位於武昌街上的明星咖啡館 ©Peter Bronski 攝影,CC0
位於武昌街上的明星咖啡館; 林怡秀攝影,2020。-圖片
位於武昌街上的明星咖啡館; 林怡秀攝影,2020。

台灣藝術教育館

1956年,教育部前部長張其盷擇定台北市南海路植物園,在此創建「國立台灣藝術館」,負責掌管台灣藝術教育研究、推廣與輔導,為國內唯一以「藝術教育」為主要職責的國立機構。國立台灣藝術館建物於1957年竣工啟用,為二層水泥混凝土建築,中央為六角形挑高演藝廳,室內包含前廳、表演廳、兩側藝廊、辦公室及研習教室等空間,該空間1984年奉教育部函示更名為「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以下簡稱「藝教館」)。

1960-1970年代,李曼瑰組織「三一戲劇藝術研究社」,與「中華劇團」合作在藝教館演出,1962年在教育部輔導下成立中國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其「世界劇展」、「青年劇展」也以藝教館為演出基地,包括張曉風與「基督教藝術團契」合作的作品也在此演出。1980年,蘭陵劇坊在第一屆「實驗劇展」期間,在此演出《包袱》、《荷珠新配》,隨後包括1983年蔡明亮導演《黑暗裡一扇打不開的門》、1984年賴聲川《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1985年姚一葦等人的「鑼聲定目劇場」系列(第一屆)、1986年「表演工作坊」《暗戀桃花源》(首演)等作品都是在藝教館內呈現,為台灣現代戲劇發展中的重要歷史現場。

台灣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 ©CartoDD897,CCBY- SA-4.0-圖片
台灣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 ©CartoDD897,CCBY- SA-4.0

電影圖書館

1970年代,中影的愛國政宣片、武俠電影、瓊瑤三廳文藝片充斥台灣電影院,加上家庭電視逐漸普及,彼時的台灣國片創作與產業皆落谷底。而在當時政府仍強制執行外片進口配額的年代,片商需隨片繳納一筆作為國家輔導國內電影產業的費用,1975年新聞局與電影業者共同成立「電影基金會」藉以運用此筆資金。而為積極培養電影觀眾,1979年1月,行政院新聞局與民間共同集資、催生成立全台首座藝術電影放映館:「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附設電影圖書館」(落成於台北市青島東路7號4樓),首屆官派館長由徐立功擔任。早期的電影圖書館,以對立於好萊塢主流的歐美藝術電影、獨立製片、經典電影為主要影片收藏,而這樣的方向也吸引了1980年代長期在戒嚴時空下,渴求外部知識的眾多影痴與藝文愛好者,即便當時的電影圖書館放映活動僅能在會議室簡易舉行,許多外國影片甚至沒有字幕,但熱情的觀眾仍絡繹不絕、滿座高朋。

1989年,電影圖書館更名為「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附設電影資料館」,因基金會財力有限,電影資料館改為由政府編列預算,受政府督導運作的類財團法人機構。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在2014年7月升格為國家電影中心,為文化部所設立的基金會,以典藏電影資產、推廣電影文化及促進電影產業發展為宗旨。青島東路空間設有閱覽室、圖書室、視聽中心與電影教室,另在樹林工業區的則設有典藏中心。2020年5月19日國家電影中心轉型為行政法人機構「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由文化部監督。

目前位於國泰建設青島大廈4 樓的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Solomon203,CC BY‒SA 4.0-圖片
目前位於國泰建設青島大廈4 樓的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Solomon203,CC BY‒SA 4.0

耕莘文教院

成立於1963年,座落於台北城南辛亥路與羅斯福路交叉口的耕莘文教院,最早由來自歐洲、美國,任教於台大、師大天主教耶穌會的神父所創辦,取「耕莘」之名是為紀念首位中國籍主教田耕莘。除了傳道,耕莘文教院自1960年代初期便開始引進西方藝文作品,並持續舉辦電影、繪畫、音樂、寫作班等文化活動。

1976年,李安德神父協助周瑜創辦「耕莘實驗劇團」,1976至1977年間由周瑜主持,期間曾發行四期耕莘影劇欣賞研究暨實驗劇團通訊刊物《劇輪》。劇團成立初期,也舉辦電影欣賞會用以籌措經費。1978至1980年,劇團由金士傑接任主持,在吳靜吉與李昂指導下實踐紐約LaMaMa 劇團與京劇的身體訓練方法,此階段成員多來自《影響》雜誌與基督教藝術團契。1980年初,李安德神父離開耕莘文教院,劇團成員移出並更名「蘭陵劇坊」。同年,時任耕莘文教院院長王敬弘神父將耕莘文教活動組、耕莘青年寫作會、耕莘青年山地服務團、耕莘視聽服務處等四個文教活動組織合併,成立「財團法人耕莘文教基金會」以擴大舉辦文教活動。

從最初落成的1960年代開始到1980年代,耕莘文教院的各項藝文活動、中英文圖書館都吸引眾多台北學子、藝文愛好者與藝術家在此匯集。隨著1980年代的社會環境變遷, 耕莘文教院在解嚴初期也曾為黨外人士聚會演講的重要據點。耕莘文教院建築體後因結構問題拆除, 原地下室空間在文建會協助下於1996至1997年改建為設有150席座位的「耕莘實驗劇場」, 此空間在1997年再次整修, 除了改善燈具迴路外, 也將觀眾席改為可隨演出調整的活動式座位。

位於辛亥路的耕莘文教院;林怡秀攝影,2020。-圖片
位於辛亥路的耕莘文教院;林怡秀攝影,2020。
耕莘文教基金會「第一屆耕莘藝術季」文宣,1997;《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 ET@T Archive》; 取自:https://archive.etat. com/?p=1611-圖片
耕莘文教基金會「第一屆耕莘藝術季」文宣,1997;《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 ET@T Archive》; 取自:https://archive.etat. com/?p=1611

華燈藝術中心

1980年,「華燈藝術中心」在天主教台南教區與神父紀寒竹的推動下成立於台南勝利路聖心堂地下室內。創辦人紀寒竹神父曾表示,自己於1970年代觀看雲門作品演出而深受感動,進而開始思考如何以藝術文化與民眾交流。1992年,紀寒竹率領四、五位工作人員,將位於台南市友愛路的天主堂改裝為華燈藝術中心,教堂空間改為演藝廳,在台南市創立出專業的小劇場空間,試圖扭轉劇場界重南輕北的觀點。1987年一群戲劇愛好者於此組成「華燈劇團」,劇團初期運作無論場地、經費都由華燈藝術中心支援,紀寒竹認為只要能夠提升精神生活,便已達到傳教的目的。1997年更名為「台南人劇團」。除了推動劇場創作,華燈藝術中心也透過國際電影組織引進東歐、香港等地的藝術影片,藉此同步帶動地方戲劇、電影等藝文活動交流。

活力充沛的華燈藝術中心過去曾被報紙媒體稱為「媲美北市電影圖書館」,每月有影片欣賞、音樂會等活動,也在每年7、8月間舉辦優良短片欣賞會、向新聞局借取當年金穗獎得獎與落選作品於空間中放映、展出。華燈的多媒體放映室中始終擠滿熱愛電影的青年,紀寒竹也鼓勵電影愛好者創作8釐米短片,為服務民眾與創作者,華燈除了放映與劇場外,亦設有暗房、美工室、攝影室等空間可供運用。2008年,紀寒竹神父來台服務35年後返美退休。

位於台南市友愛街10 號的華燈藝術中心;林怡秀攝影,2017。-圖片
位於台南市友愛街10 號的華燈藝術中心;林怡秀攝影,2017。
華燈藝術中心(1997年), 華燈藝術中心1997暑期活動表文宣;《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 ET@T Archive》;取自:https://archive.etat.com/?p=1798。-圖片
華燈藝術中心(1997年), 華燈藝術中心1997暑期活動表文宣;《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 ET@T Archive》;取自:https://archive.etat.com/?p=1798。

太陽系

1982年, 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發行專輯《顫慄》(Thriller)大獲好評,在MTV包廂裡看音樂錄影帶成為年輕人的休閒娛樂方式。而後,這種突破電視觀看習慣、可隨選播放的MTV 逐漸轉為看電影的場所。台北早期MTV有韓良露1983年與陳文茜開設在公館汀州路、專放藝術、第三世界、社會寫實禁片的「跳蚤窩」,以及專收歐洲片、位在南京東路上的「影廬」。而到1980年代中後期,錄影帶也逐步升級為LD雷射影碟。當時台北最大的MTV是1987年由吳文中開設,位於敦化北路、南京東路口,佔地百坪的「太陽系」,還有位於南京東路ATT樓上的「影廬」,這些為專營翻版電影、大量收藏藝術片的私人電影館,也是當時仍在戒嚴階段、電影管制嚴格時期下,1980-1990年代台灣影痴們挖寶的聖殿。當時這項最熱門的休閒活動,使MTV即便24小時全年無休的營業,看片包廂仍永無空房。

在太陽系的全盛時期, 吳文中總共擁有三家MTV、一家KTV、三家LD交換中心、一家鐵板燒,以及隨太陽系企劃人員撰寫新片資訊與專題介紹文案而生,創刊於1989年的第二代《影響》雜誌,而當時為了維持刊物的獨立性,《影響》也出現全冊沒有廣告、資金全靠太陽系支持的現象。吳文中曾表示當初的構想就是要成立一個縱與橫連鎖的電影圖書館,以電影為中心整合出來的休閒體系,所以電影雜誌是很重要的環節。MTV 的這般榮景, 一直到1992年美國要求台灣簽署301法案、美國八大電影公會以著作權法要求台灣掃蕩盜版,業者必須播放授權金更高的「公播帶」,而且片源嚴重受限,這股熱潮便快速消退。太陽系在這波影響下結束營業,吳文中轉而經營漫畫王、戰略高手等連鎖店,最後挺過這段掃蕩鍘刀而留下的業者寥寥可數,如西門町的「U2電影館」以及「瘋馬」。

由太陽系MTV 發行的第二代《影響》雜誌-圖片
由太陽系MTV 發行的第二代《影響》雜誌

新象藝術中心

位於台北東區的新象藝術最初以「活動推展中心」為名,於1978年由許博允、邱復生、蔡辰威與樊曼儂共同創立,中心以藝術活動策劃、製作與推廣為主軸。1980年,新象《藝訊》週刊創刊,在1980 至1982年間共發行111期,週刊內容提供國內外藝術活動資訊及專業藝訊。1984年「新象藝術中心」啟用,旨在成為一個匯集、聯誼、資訊交流、研習、展覽、演出、製作及創發的場所。其中,新象小劇場為1980年代劇場作品演出的重要之地, 當時如河左岸《闖入者》、《兀自照耀著的太陽》與環墟劇場的《奔赴落日而顯現狼》等作品皆在新象小劇場進行首演。新象藝術中心在成立四年後,因經濟不景氣、缺少企業支持等因素於1988年停止營業,而在其開放的四年內,此處曾舉辦逾2,000多場次的大小活動以及36 次各類藝術節。

《海盜版.我的鄉愁我的歌》於新象小劇場演出現場,1987;高重黎攝影。-圖片
《海盜版.我的鄉愁我的歌》於新象小劇場演出現場,1987;高重黎攝影。

皇冠藝文中心

皇冠藝文中心位於敦化北路120巷50號,由皇冠文化集團成立於1984年12月,當年,皇冠集團董事長平鑫濤女兒平珩女士自紐約大學取得舞蹈碩士學位回台,在劇場藝術的影響下,原計劃作為皇冠大樓停車場之用的地下室,因此改建為皇冠小劇場,為台灣首創的黑盒子實驗劇場。在莫約50 至60 坪左右、可彈性容納約一百人觀眾的黑盒子劇場空間中,配有完善的舞台設備及燈光音響,除了作為國內舞蹈與戲劇演出的發表場所,同時也是國內外藝術團體的交流重鎮。自1985年開始的「皇冠迷你藝術季」也逐步擴展到1994年起的「皇冠藝術節」,由集團本身扶持的「皇冠劇廣場劇團」則在1993年正式成立。

位在敦化北路120巷的皇冠大樓; 林怡秀攝影,2020。-圖片
位在敦化北路120巷的皇冠大樓; 林怡秀攝影,2020。
註釋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