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現代美術 PLUSLogo
主選單
現代美術 PLUSLogo
關於我們
最新消息
現代美術期刊
各期期刊
書中美術館
現代美術學報
各期學報
編輯委員
出刊紀要
線上特輯
主題
焦點
文學
建築
設計
視覺文化
策展
新媒體藝術
專題
北美館擴建
台北雙年展
台灣戰後建築
科技藝術(Art and Technology)
美術館教育
「啟蒙.八○」
檔案思維
藝術家訪談
人物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張乾琦
張照堂
張肇康
楊德昌
劉振祥
高重黎
吳瑪悧
蘇喻哲
薩依德(Edward Said)
搜尋
網站政策
網站導覽
Menu選單
搜尋
SEARCH
搜尋
:::
首頁
搜尋
關鍵字搜尋
類別 (非必填)
最新消息
現代美術期刊
現代美術學報
線上特輯
關鍵字搜尋
進階搜尋
搜尋
期刊欄目名
文獻研究室
典藏專題
建築專題
研究專題
展覽專題
博物館學
摘要/側記
藝術家特寫
書寫北美館
學報欄目名
主編語
一般論文
專題論文
深度評論
主編精選
原典選譯
史料與評論
觀察報告
館長序
焦點
分類選單開闔按鈕
手工藝
文學
表演
建築
時基藝術
設計
視覺文化
電玩
策展
劇場
新媒體藝術
專題
分類選單開闔按鈕
X-site
文物修復
北美館擴建
臺北美術獎
台北雙年展
台灣戰後建築
威尼斯.台灣館
科技藝術(Art and Technology)
美術館展示
美術館教育
書中美術館
記憶
聲音藝術(Sound Art)
「啟蒙.八○」
國際展
應用藝術
檔案思維
藝術家訪談
水墨雙年展
民主運動
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
沉浸式劇場
社會參與藝術(Social Engagement Art)
空間詩學
都市計畫
臺陽美術協會
複合媒體
雕塑雙年展
美術館典藏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兒童藝術教育中心
展演
電影
裝置
人物
分類選單開闔按鈕
王大閎
王福瑞
王墨林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田啟元
吳美雲
李承寬
李祖原
李賢文
汪其楣
貝聿銘(I. M. Pei)
周本驥
周逸昌
林曼麗
林澍民
林懷民
侯孝賢
姚一葦
姚孟嘉
派崔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
胡兆煇
修澤蘭
奚淞
高而潘
張恩滿
張乾琦
張照堂
張肇康
張樞
莊喆
許家維
陳光興
陳其寬
陳芳明
陳映真
彭蔭宣
黃永松
黃光男
楊英風
楊德昌
瘂弦
葉世強
詹宏志
漢寶德
瑪莉官(Mary Quant)
劉振祥
劉培森
蔣勳
黎煥雄
盧毓駿
蕭梅
閻鴻亞(鴻鴻)
謝春德
鍾喬
簡永彬
藍博洲
羅仕東
關曉榮
高重黎
吳瑪悧
席德進
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
莊普
塩田千春(Shiota Chiharu)
盧明德
賴純純
謝里法
顏水龍
Ikko Yokoyama
梅.春塞(Sumet Jumsai)
王俊傑
劉靜敏
陳界仁
吳靜吉
陳明才
葛羅托斯基(Grotowski)
周夢蝶
楊世芝
喻肇青
于右任
高森信男
陳湘汶
石原紫山(Ishihara Shisan)
郭雪湖
馬白水
蔡草如
洪救國(Ang Kiukok)
劉其偉
蕭淑文
耿一偉
黃建業
袁廣鳴
歐文.沃姆(Erwin Wurm)
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蘇珊.宋塔格(Susan Sontag)
米榭勒.費佐(Michel Frizot)
蘇盈龍
林惺嶽
甘尚平
張建富
李銘盛
林鉅
洪瑞麟
洪鈞雄
石川欽一郎(Kinichiro Ishiwaka)
倪蔣懷
巴迪歐(Alain Badiou)
梅丁衍
杜象
巴依尼(Dominique Païni)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格拉西亞・卡威望(Gridthiya Gaweewong)
辛奇
蔡明亮
蘿絲李・戈柏(RoseLee Goldberg)
黃博志
余政達
FAMEME
周育正
蘇匯宇
鄭淑麗
伊馮娜・瑞內(Yvonne Rainer)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
林明弘
陳慧嶠
陳順築
林平
斯瓦斯帝嘉(Alia Swastika)
鄭惠華
Édouard Glissant
三輪健仁(Kenjin Miwa)
庫哈斯(Rem Koolhaas)
Sakarin Krue-On
Rirkrit Tiravanija
Melati Suryodarmo
Mella Jaarsma
鄭大衛(David Teh)
劉文棟
高俊宏
陳愷璜
黃大旺
姚大鈞
林其蔚
劉行一
廖銘和 Dino
田中能
謝典銘
吳中煒
池田亮司(Ryoji Ikeda)
詹姆斯.吉魯東(James Giroudon)
三牲獻藝
柯智豪
黃凱宇(fish.the)
鄭各均(音速死馬Sonic Deadhorse)
李育昇
林強
鄭各均
楊秀卿
林桂如
符宏征
林文中
董怡芬
王仲堃
鄭宜蘋(Betty Apple)
葉育君
草間彌生(Kusama Yayoi)
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
米歇爾.馮德艾(Michel van der Aa)
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胡坤榮
王德瑜
張永達
姚瑞中
謝素梅
李明維
保羅.普雷西亞多(Paul B. Preciado)
陳澄波
蒲添生
葉榮鐘
李錫奇
陳庭詩
林獻堂
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張永村
洪麗芬
李曙美
張開元
劉慶堂
黃文浩
花園新城
張允菡
王連晟
于軒
林羿綺
張紋瑄
走路草農/藝團
姚仲涵
葉廷皓
牛俊強
HH
I/O Lab
涅所開發
阮義忠
陶亞倫
林子荃
倪侯德
陳植棋
張萬傳
陳德旺
徐瑞憲
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
布西歐(Nicolas Bourriaud)
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
柯金源
蕭聖健
吳明益
區秀詒
黃信堯
拉黑子・達立夫
施懿珊
發條鼻子
李元佳
陳永賢
賀內.馬格利特
曼雷
安德烈.布勒東
路易斯.布紐爾
崔斯坦.查拉
李子勳
劉薳粲
鄒永珊
邱杰森
莫珊嵐(Margot Guillemot)
鄭瓊娟
劉國松
李石樵
朱德群
陳慧坤
廖繼春
溥心畬
黃潤色
李仲生
李錦繡
于彭
蕭勤
秦松
石晉華
蘇守政
石軒
石永
劉秋兒
李俊賢
蘇喻哲
漢斯.貝爾廷(Hans Belting)
阿岡本
安德烈.布賀東
城菁汝
小野洋子
傑克遜.波洛克
約瑟夫.波伊斯
鄭曦然
蘿瑞.安德森
黃心健
吳秉聖
張徐展
委拉斯蓋茲
戴維斯
雷蒙.貝路
許紘源
廖克發
蘆原義信(Yoshinobu Ashihara)
何德來
夏宛
梅茲
徐漢強
賴冠源
巴贊
薩依德(Edward Said)
李澤藩
鄭世璠
王白淵
莊世和
陳千武
石川啄木
王維明
陳以文
榮念曾
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
倪伯群
李芳枝
林燕
亞德里安.希斯菲爾德(Adrian Heathfield)
謝德慶
亞瑟.丹托(Arthur Danto)
克勞斯(Rosalind Krauss)
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
紀登斯(Anthony Giddens)
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高燦興
朱銘
李再鈐
李梅樹
李哲洋
羅丹(Auguste Rodin)
沈昭良
許伯鑫
侯淑姿
陳傳興
何經泰
林柏樑
潘小俠
金成財
邱國竣
侯怡亭
陳以軒
張雍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黃明川
紀凱淵(紀紐約)
潘信華
王嘉驥
黃賓虹
李義弘
吳超然
保羅.克利(Paul Klee)
高居翰(James Cahill)
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
貝克特(Samuel Beckett)
孫尚綺
洪于雯
黃思農
蔡瑞月
王瑋廉
碧娜.鮑許(Pina Bausch)
何采柔
謝杰廷
馬維元
Baboo
羅智信
葛羅伊斯(Boris Groys)
程偉光
卡夫卡(Franz Kafka)
歐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
游崴
陳梅毛
楊長燕
王雅慧
葉杏柔
李疾
許哲瑜
陳琬尹
鄉原古統
鄉原真琴
陳進
蔡海如
洪根生
侯俊明
吳天章
葉竹盛
潘小雪
張芳薇
陳幸婉
周靈芝
黃海鳴
唐娜.哈樂威(Donna Haraway)
林壽宇
薛保瑕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李鳴鵰
鄧南光
黃專
林玉山
王湘靈
張才
楊茂林
黨若洪
饒加恩
葉偉立
曾偉豪
湯瑪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
弗蘭克.蓋瑞(Frank Gehry)
蘇文琪
琳.赫胥曼李森(Lynn Hershman Leeson)
搜尋
最新消息 有
0
筆 符合的資料
現代美術期刊 有
8
筆 符合的資料
各期學報 有
0
筆 符合的資料
線上特輯 有
1
筆 符合的資料
現代美術期刊
建築專題
走路去月亮的人
明日和合製作所
189期 2018.06
建築專題
從「現代」到「永恆」──密斯、王大閎與達悟族
汪文琦
189期 2018.06
編輯語
編輯語
編輯室
189期 2018.06
建築專題
林平館長專訪
林平
189期 2018.06
建築專題
建國南路自宅重建的歷史意義與其再現
徐明松
189期 2018.06
書寫北美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舍更新記事,2017-18
支涵郁
190期 2018.09
書寫北美館
築步.逐步:林平館長專訪
林平
190期 2018.09
書寫北美館
「預見北美2.0:跨域‧鏈結‧未來」擴建座談側記
王進坤
204期 2022.04
講座 | 線上特輯
「傳統與非傳統」論壇側記|致詞、引言
延續2022年的二戰後台灣建築相關議題,北美館於2023年3月舉辦的「傳統與非傳統」台灣戰後建築論壇,由建築學者吳光庭統籌,邀請8位建築學界專家,分以四個子題「設計實踐」、「歷史書寫」、「理論批判」、「教學制度」發表論文。本文為建築文字工作者王進坤側記梳理「設計實
地點 ∕
地下樓視聽室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