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主選單
:::
編輯語

編輯語

Editor's Letter
-圖片
-圖片

建築師王大閎已於2018年去世,他的建築創作卻仍深具相當的議題性——甚至在當代藝術的領域,國美館本屆「2021亞洲雙年展」的策展人高森幸男不諱言,展名「Phantasmapolis未至之城」是向王大閎的科幻小說《Phantasmagoria》(幻城)致敬;刻在本館展出的「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展覽當中,策展人許芳慈以「登月紀念碑(Selene)作為探究戰後現代主義在台灣發展流變的參考點。基於此,本期「展覽觀點」嘗試投入另一種關注,特別邀請台灣建築研究者徐明松、黃瑋庭,針對「登月紀念碑——王大閎生涯創作當中擁有特別地位的作品——的設計、籌建,乃至推進受挫的歷程,藉由檔案文獻的解讀、歷史架構的鋪陳,深入檢視其中的特殊性與複雜性。

「特別企劃」自197期以來的「啟蒙.八〇」專題,依序以電影、劇場、藝術跨域、空間場域、思潮與出版為題邀請與談及寫作。本期主題為衝突與妥協:1980年代以論戰的面貌呈現的各種價值觀,基於政治意識形態差異;現代、後現代及後殖民的史觀差異,可說是催生出更多的創造動能的基礎。本期訪談作家詹宏志,回顧他在1980年代參與報社、出版社、唱片業、電影相關等各種創新、介入與時代性的關聯;也訪談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出身的鴻鴻參與1980年代劇場表演、楊德昌電影編劇的種種關連與合作機緣;閉門會議則邀請歷史學者陳芳明、劇場評論家王墨林,就其1980年代各自在海外國內的經歷與工作,暢談當時在文學、劇場或電影等領域,處於價值對立之間的自身與其他創作者所引起的激辯如何回應,並站在今日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處境,回視當時的衝突或是妥協給予評價;最後是與季刊合作兩年來的王俊傑、黃建宏,依四個題綱各自闡述關於研究計畫的緣起、交流,以及展覽籌辦的觀點與方法學的建立。

「藝術家特寫」邀請王福瑞為「書中美術館」創作《悸動境》,為藝術家首度嘗試結合NFT與立體動態影像的AR創作,作品圖像來自聲音調變的影像,觀者可以自由穿梭於聲音的叢林波紋裡,體驗聲音與空間的相互關係,延伸我們對於聲音作品的想像,並藉此思考在這一新興虛擬世界中的數位創作與典藏等問題,展現藝術家一貫勇於朝向新領域和新事物探索的創作特質。王福瑞於1993年成立台灣第一個實驗音樂廠牌與刊物,2000年後推動國際聲音藝術展與國內數位藝術節,同時創作展演於國內外各大美術館與藝術節,為台灣極具代表性的前衛數位藝術及聲音藝術家,不僅創作能量豐沛,更帶領台灣聲音藝術進入了新的領域與發展,此次的訪談期能呈現藝術家在各個階段豐富的活動軌跡與精彩的創作歷程。

註釋

    相關文章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