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不妨說:歷史文件都是不同個人在自己所處的座標上,透過不同的方法重建的歷史想像,真實的歷史永遠是充滿能動性的,它的真實面目更是模糊不清的。若真是如此,鄧兆旻的〈一個紀念碑,紀念釐清的(不)可行性〉雕塑和文件裝置,又是通過怎樣的比喻,或工具來想像或重建一段擬真的歷史;也就是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指向真實命案的電影為分析對象,重建以電影結局為依據的歷史?這麼做的意圖又是什麼?
本圖台可用鍵盤操作,快速鍵設定如下:
※ 設置焦點於圖台 Shift+V
﹝檢視﹞
F:水平翻轉。
R:順時鐘旋轉。
Shift+R:逆時鐘旋轉。
﹝放大縮小﹞
+ / Shift+W / Shift+方向鍵上:放大。
- / Shift+S / Shift+方向鍵下:縮小。
0:還原大小。
﹝移動﹞
W / 方向鍵上:往上移。
S / 方向鍵下:往下移。
A / 方向鍵左:往左移。
D / 方向鍵右:往右移。
﹝換頁﹞
J:前一張圖。
K:下一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