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主編語

Editor's Note
建築的擴延性-圖片

我們所熟悉的《現代美術學報》將自2025年(第49期)起由行之有年的「一年二刊」、「主題徵稿」式的學報刋物,轉型為「一年一刋」、「專題邀稿」微型專書式的學報編輯構想。因此,本期為轉型前的最後一期,主要內容仍遵沿學報的審稿標準作業方式進行,且因內容均與建築相關,故本期主題以「建築的擴延性」命名之。

本期內容的「研究論文」單元,主要延續第46期臺灣建築專號的議題,兩篇論文於2023年學術審查完成、歷經修訂,分別為柳青薰的〈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師譜系構成〉及洪于翔的〈重探高雄市街鄰里單元:群島式城市建築與教育基礎設施之辨證〉。柳文其實是在探討二戰後,臺灣建築及建築專業形成的原因,解析近代西方國家如何將「建築」的專業體制及技術性思考,如何分別在中國與日治時期的臺灣透過行政及法規系統,影響戰後臺灣建立執行建築專業的依據,建立了戰後臺灣建築師譜系研究的重要基礎研究框架。至於洪文,則是一篇以高雄市都市發展策略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論文,重新探討高雄自日治時期起以教育空間(小學)為核心的市街鄰里單元,並以昂格爾斯(O. M. Ungers)所提之「群島式」城市建築理念,與當代所重新定義的教育基礎設施形成辯證關係,為高雄市城市轉型提供新穎的視角。

由於香港特殊的地理環境及都會發展歷史背景,「樓梯文化」在香港都會生活中扮演很重要的特色,作者勞維俊副教授的這篇論文以其在香港成長、生活的經驗,深入且敏感的文字,敍述了樓梯與斜坡之於香港市民階級的長期互動的敏銳觀察,作者在文中引用多部港片中所拍攝的樓梯影像片段及香港詩人梁秉鈞的詩作為例,並與主題「樓梯文化」相互滲透,豐富了本文主題「樓梯城市香港」的文化論述旨意,也反應了作者在文化研究領城的高超視野,是一篇可讀性甚高的論文,故以特邀稿方式推薦刊登與讀者分享,同時,也感謝作者為求本文以中文完美刊出,在有限時間返港拍攝新影像的辛勞。

本期內容的另一篇章,為今年6月舉辦「建築的擴延性:歷史、社會、文化」座談的側記,是一篇可讀性甚高的座談會記錄。這場座談會的緣起主要是呼應今年上半年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的「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覽與目前正在忠泰美術館舉行「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的展覽,二項展覽不約而同的聚焦戰後臺灣建築歷史的相關議題,故二館進行協商合作在彼此館舍各自主辦一場主題座談,推廣二館建築展的展出,本篇即是在忠泰美術館主辦的座談側記,邀請了二場展覽的策展人王俊雄及龔書章、臺大社會系教授吳嘉苓、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及關渡美術館長黃建宏等為與談人。由於各與談人學識及經驗均相當豐富,從側記的內容來看,與談人以其學術或專業經驗,提出各建築展覽所呈現的觀念及現象,具有「相互滲透」的包容性,內容精采,故特為推薦刊登。同時,亦感謝王進坤為現場與談發言內容進行高品質快記及文字整理。

註釋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