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主選單
主編語
美術館的當代性
Museums and Contemporaneity

主編語

Chief Editor's Note

摘要

本期學報的主題訂為「美術館的當代性」,這可以說是一個首度提出、並且尚待定義的辭彙。

運用「美術館的當代性」這個面向,我們希望徵集當代人對於美術館/博物館事 業持續發展,與它面對未來特殊處境的最新觀察與理解;同時,也藉此提示出某種在實踐上的動能與趨勢,這個趨勢本身可能正是目前全球的美術館/博物館同業們,所共同面對的課題,或正待克服的難題。因此,與其說我們正在觀察臺灣當代各類型美術館/博物館事業共同或分殊的發展特色,毋寧說,我們藉此更為欣喜臺灣的博物館同業們,得以與全球同步跨進當代博物館發展的新境界。

整體來說,從西方幾座代表性的美術館/博物館「向公眾開放」以來,這個領域的知識與經驗已累積了兩三百年,博物館學術儼然已經成為一門相當獨立、成熟的知識領域──或說是學科了。然而有時知識學科的範疇本身,不免會形成實務領域上的侷限,造成因應新變化的反應能力不足,促使美術館╱博物館事業連帶地成為保守領域的守門人。從近幾年美術館/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來觀察,實務上的求新求變與隨機應變而來的成果,已經大大地超越了知識產生的速度與廣度。因此在學術認識的領域,也希望藉由這次的拋磚引玉,在學術層次上開展一些研究面向的可能。

近幾年,在東西方幾座代表性美術館的興設,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這樣的當代性。例如日本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在名稱上就意圖凸顯它作為日本乃至當代世界美術館的先驅地位。因著當代建築觀念與技術的更新提升,它的建築量體與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革,成為一個更輕、更扁,且圓形的建築體,透過四通八達的視覺穿透與活絡化的動線,打破了美術館傳統上歷史線性的敘事結構,連帶地也使它與週邊環境的關係發生變化。同樣地,法國龐畢度美術館的梅斯分館(The Centre PompidouMetz),也採取了異曲同工的建築觀念,將美術館內外的空間透過視線的穿透,使館舍所在地豐富的歷史、文化、社區、社會等的豐富層次意涵,都攝入美術館的空間之中。館內的空間交融,動線靈活,為藝術品、美術館、建築空間、基地所在區域等面向的結合,給出了最好的解決方案。

從美術館建築體本質上變化的情形來舉例,我們可以期待美術館在當代與可見的未來,將陸續開展出不同的適應當代新環境的可能。這樣的轉向,不僅僅是美術館當代性的勢之所趨,同時也可說是歷代美術館在面對新時代的挑戰之中,又一次奠基於傳統,發而為持續創新的面貌。因為新的面貌的產生,對於當代美術館其他面向的趨勢,也必然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因應方案,這些方案就是我們利用這次專題的引介,所希望勾勒出來美術館當代性的實質意涵。

相關文章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