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主選單
:::

編輯語

Editor's Letter

本期「藝術家觀點」邀請是畫家也是作家,更樂以「手藝人」自居的奚淞,談論有關文化造型與美術設計的主題。集繪畫創作、文學寫作、雜誌編輯於一身、也參與劇場編劇及改寫電影劇本的奚淞,自1971年起擔任《ECHO》漢聲英文版採編,負責《漢聲雜誌》長期的編務,也投入其民俗鄉野調查、兒童叢書策劃等工作,亦曾於1976年為《雄獅美術》改版並規劃文化與環境造型等專題。此次的深度訪談,透過他參與1970年代至1990年代各類藝文工作的經驗分享,引導讀者窺見當時台灣美術造型與美感教育背後的文化思維與圖像意涵。此次特別感謝漢聲雜誌、雄獅美術、藝術家雜誌,以及雲門基金會對於檔案資料方面的協助。

「文獻研究室」邀請館員宋郁玫近身觀察本屆威尼斯台灣館的換角、參展波折與過程,在沒有藝術家、沒有展覽計畫的替代方案是以文獻回顧與國際論壇的方式進行,藉此再現歷來台灣館如何藉由當代藝術,於國際藝術盛會再現台灣之文化脈絡與觀點。「文獻展示」展出1995年至2019年共13屆台灣館的相關檔案與作品選樣回顧;「國際論壇」由佛洛雷斯(Patrick D. Flores)擔任總召集人,從不同主題切入思考台灣當代藝術如何回應當今世界的關鍵議題。

「藝術超展開」的專題針對北美館典藏庫房新建與新館擴建兩項工程,不僅是館舍的擴張與升級,更攸關美術館未來營運藍圖的擘畫。去年起本館建置「藝術超展開: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計畫」也舉辦座談,本期收錄景觀設計學者王秀娟〈台北城市發展脈絡下的北美館擴建思考〉,針對本館基地位於都市計畫公園用地,嘗試梳理圓山地區的發展脈絡,藉由地景變遷呈現本館所在的基地價值,以探討擴建計畫對台北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特別企劃」延續上期的二戰後台灣建築相關議題,聚焦本館今年三月底舉辦的「現代與非現代」台灣戰後建築論壇,由建築學者王俊雄統籌,邀請11位建築學界專家,分以四個子題「技術與構築」、「地方與脈絡」、「言說與再現」和「實驗與運動」發表論文,探討二戰後至1980年代台灣建築獨特的現代性經驗,藉以開拓現代性討論的空間。本期邀請建築文字工作者王進坤側記梳理四個場次的發表簡介與綜合討論。

註釋

    相關文章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