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主選單

館長序—藝術的歷史性之外

Preface: Besides Art's Historicity

摘要

第十四期《現代美術學報》,經學者專家核閱選登之四篇優秀論述,就藝術的歷史性,分別討論德勒茲的根莖思唯、達利的意識運作、波東斯基的人性批判,以及台灣原住民的藝術自覺。

陳瑞文先生分析德勒茲的哲學使用語詞,及德勒茲藉論培根之繪畫以作品爲基礎,並結合歷史判斷,採行地理學觀察、描述、聯想的方法,導引出觸覺空間與平滑空間的力量,亦定調藝術作品本體論中抽象機器與圖表兩大美學觀點,作者同時指陳德勒茲思想之歷史開展使命無法超越現代性的自我矛盾。

高榮禧先生闡釋達利作品的伊底帕斯情結與偏執妄想,並釐清達利倒錯心理與創作的深層關係,從而肯定藝術史上超現實主義畫家中有其特殊地位的達利,在一般超現實無意識繪畫之外,有意識地直接應用弗洛伊徳精神分析並顛覆社會理性秩序,突破了弗洛伊徳學說之侷限、漏洞,擴展出新的創作模式及表現範疇。

劉俊蘭女士論述波東斯基由於猶太大屠殺的創傷記憶,與其裝置藝術處處透出大量死亡意象的沈重及憂傷,並進一步探討其創作的主體位置及作品的歷史語境,以及面對與詮釋這段歷史悲劇的態度及方式,最後肯定其所呈現的個人記憶與集體歷史的互動,以及歷史想像與批判意識。

盧梅芬女士探討 1990 年代以來,台灣原住民人像雕刻倒退復古,同時也有著揮之不去的殖民影響與去殖民想像,多數以「泛排灣」形式重塑祖先的榮耀,故而少數的藝術創作,無法撼動傳統的既有價値。作者特別肯定並指出當代自覺的原住民木雕創作者,須從這個趨勢中強化並建構現代藝術的自主力量。

以上各篇,針對德勒玆的獨鍾培根、波東斯基的創傷經驗、達利的情結妄想,以及原住民的泛排灣現象等,硏析哲學、藝術與心理、意識之關係,以及美學意義與精神價値,就在藝術的歷史性之外,並各自開發出新的視野,提供愛好藝術的朋友多加認識與省思。

相關文章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