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館長序—現代!行進臺灣美術

現代美術學報 16-圖片

摘要

累積了幾期「影像」和「科技」藝術的討論後,本年度出版的《現代美術學報》第 16 期,精選的論述回歸到藝術意涵和作品的形式風格之議題,作者們由藝術家的作品形式和其創作歷程一路細密尋訪,甚至由不同的面向和觀點深入主題,評論圖像相對更顯得完整明確,讀來圖文並茂、暢快淋漓。

〈影像美學的文件化過程一以第五十二屆威尼斯雙年展紀錄影像作品爲例〉,作者黃金福先生瞄準當代的紀錄影像作品,其中非物的抽象意義和美學被轉化爲「文件」的過程,讀者由圖版和其篇章間的描述,閱覽文字猶如身歷其境。

蔡佩玲女士回溯當年高倡「現代化」的前衛意識,緊扣文化人創「新」的辯證論及藝術家的覺識與攻防,〈1980 年代台灣藝術「求新」優越論批評意識初探〉所涉及之範圍寬廣,尤其對「現代」的詮釋作了根本的求證,是硏究近現代臺灣美術値得參考和驗證的取材基礎。

蔡幸伶女士〈從「臺北橋」到「建設」一試論李石樵早期創作之歷程〉和黃梅香女士〈從構圖形式特性看陳其寬繪畫的求變與創新〉兩篇文章,從坊間論評藝術家生平與經歷遍是包袱的文章中,闢出新觀點,換一個角度來談藝術家和其創作前後的心路歷程。蔡、黃二位的文章分別列舉李石樵先生和陳其寬先生各個變遷階段的作品,自年少初期的學習師承開始一路論述到中年創作成形、定位的功業,深耕直至歷經事業轉型、友伴疏離等之慽慟,期間辛酸與發奮的轉折,以及因此而成就的藝術新景象。

在一片「國際化」和追求「現代科技文明」的氛圍刺激下,本期選錄的四位作者發表其精闢之論述,經過多位各門類之學者專家評選,歸納所著墨的重點,除了已經成爲教條和口號的槪念式「美感」外,針對時下美術發展與社會教育相關議題之論述,企圖讓讀者再一次檢視「臺灣美術」大環境所產生的文化影響力,才是「現代」的真實核心價値。這幾篇文稿的產生,固然,從其個別的學術觀點著眼,讀者容易輕忽了藝術本質所追求的真實美感,反觀現實,臺灣美術卻亦行進著「現代」進行式!

註釋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