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主選單
館長序
現代美術學報 21
Journal of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21

館長序

Preface

摘要

台北市立美術館是一肩負社會文化及公民美學教育的公共場域。自去年九月就任館長以來,即致力於營造民眾更親近美術館的情境與空間感受,並協助藝術家或作品與民眾有效的溝通對話。這些溝通對話裡除了以展覽、教育推廣等動態活動開展外,在知識傳遞方面也同時進行。這方面我們出版了《現代美術雙月刊》、《現代美術學報》等,提供閱讀者不同深度、方向的知識內容。其中《現代美術學報》已刊行二十一期,目前逐漸成為很好的知識交流平台。然重新評價本館做為藝術論述生產者之一的角色時,我認為尚需積極與學院之外正在發生、被關注的議題做連結,這也是未來本學報的努力目標。

藝術各個領域包羅萬象,但經常與學院裡某些興盛的學科研究,存在著交叉錯位與陌生感;許多在學院內佔有重要地位的研究,多數不曾引起學院外的興趣。在 50 年代以前,藝術領域的學術研究仍屬於一種文化、政治上西方主導的地域視角;60 年代結構主義的主流思潮與其後的法蘭克福學派等批判理論形成,進而到 70 年代、80 年代以後,從語言學、符號學、人類學、精神分析等,進一步演變成各種雜揉而曖昧的女性主義、酷兒研究、後殖民理論等批判理論。然這些理論的早期研究中,以藝術領域為課題者,較少觸及實際藝術作品及藝術活動,而傾向作抽象、理想的研究取向。

本次刊行論文包括:郭昭蘭處理羅森伯格在 60 年代美國特定的時代氛圍下,個人與環境衝突時採取的策略;陳韋臻則以英國女性藝術家珍妮.薩維爾的創作分析,解析其作品形式、內容如何騷動觀者的經驗與內心的焦慮、不安;萬新華以現代水墨畫家傅抱石為對象,從作品與文字史料的交互印證,探討藝術家在大時代社會政治與個人心理激盪下之心路歷程;陳瑞文從德勒茲兩部電影著作呈現的兩種電影系譜進行解讀,在電影系譜與哲學系譜互為的情況下,揭開後期德勒茲實踐與理論關係的思考模式,及其「思考動力論」之特殊藝術哲學形態。以上作者雖各自處理其關心的課題,但都是落實於作品文本、時代社會脈絡的交互參照。

晚近藝術研究不再是孤立的行為,而是來自不同門類藝術、理論、學科傳統的話語集合,它也是互相滲透、影響。因此,在所有知識的討論之中,我們不能純粹將它與參與的社會群體、機構機制、視覺經驗分開處理。新的藝術研究生機在於與實際發生的事件做某種結盟,以實際經驗對象作反思。於是美術館恰好居於此中介的位置,有助於從藝術趨勢裏洞見藝術研究各領域全景,以保證其可信度,而本學報所期望反映者,即是在以公共對話作為觀照的藝術研究走向與成果。

相關文章

回到頁首
本頁內容完結